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仙灵骨葆胶囊联合红外线理疗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观察。方法分析本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0例骨折患者,对照组给予红外线物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仙灵骨葆胶囊3粒/次,2次/d;疗程结束后对患者肢体肿胀消退时间、疼痛消退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和骨痂生长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疼痛消退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体肿胀消退时间和临床愈合时间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28d时的骨痂密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仙灵骨葆胶囊联合红外线治疗可缩短骨折患者肿胀、疼痛的消失时间,加速骨痂生长;促进骨折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四肢骨折患者应用续断接骨汤的治疗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其研究对象的选择主要是在2015.04-2017.04期间,以95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划分的方式具体分为实验组(48例)、对照组(47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则予以续断接骨汤治疗,对两种治疗方法进行比较和观察。结果:实验组患者疼痛消退时间(14.2±1.1)天,肿胀消退时间(11.1±0.7)天,骨痂评分(3.0±0.2)分,对照组患者疼痛消退时间(23.1±1.4)天,肿胀消退时间(19.7±1.9)天,骨痂评分(2.1±0.1)分,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四肢骨折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续断接骨汤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其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外固定支架与微创内固定术在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应用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共28例设为对照组,应用外固定支架和(或)微创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骨盆骨折治疗效果Majeed骨盆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患者应用改良型骨盆护理吊架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将86例骨盆骨折患者分为实验组42例,对照组44例,实验组应用骨盆护理吊架进行观察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对疼痛感受程度,骨盆环移位情况,治疗恢复优良率,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骨盆护理吊架能根据人体力学原理,改变了骨盆的受力方向及支撑结构,有效地稳定骨折环,预防胝尾部压疮,解决床上排便闲难和清洁,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操作灵活简便,节省人力资源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骨折患肢渐进式功能锻炼的临床护理.方法 对照组和实验组功能锻炼后,观察患肢疼痛减轻、肿胀消退、活动范围及骨痂生长情况的效果评价.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疼痛明显减轻(P<0.001)、肿胀明显消退(P<0.001)、活动范围明显扩大(P<0.001)、骨痂生长明显增快(P<0.05).结论 渐进式功能锻炼对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骨折患肢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骨盆环治疗骨盆C型骨折与保守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最佳治疗方法。方法本次实验以本院收治的40例骨盆C型骨折患者为实验对象,将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且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骨盆环治疗方式,而对照组患者采取保守的骨折治疗方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中,优14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90%;对照组优10例,良3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为65%。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表明切开复位内固定重建骨盆环治疗技术对于骨盆C型骨折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 92例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患者,以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46例。常规组予以金属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给予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8%高于常规组的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下床活动时间(4.62±1.25)d与住院时间(11.20±1.95)d均短于常规组的(6.14±2.23)、(14.17±2.6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3%低于常规组的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患者效果显著,可加快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恢复速度,缩短其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较高,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8.
李振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29-130
目的对比探讨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抽取我院近期确诊收治的58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实验组30例行内外联合固定,对照组28例行常规内固定。随访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即优良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优良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82.1%,统计学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经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符合生物力学特征,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具有安全、快速、有效地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五苓散合当归补血汤治疗骨折四肢肿胀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于武汉市蔡甸区中医医院就诊的150例骨折四肢肿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5例)与观察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五苓散合当归补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四肢肿胀程度、临近关节活动度评分],骨代谢指标水平[骨钙素(BG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骨痂生长情况[骨痂密度、骨痂量、骨痂边缘、断端边缘生长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四肢肿胀程度和临近关节活动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四肢肿胀程度和临近关节活动度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四肢肿胀程度和临近关节活动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GP、ALP、PICP、BMP-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氯吡格雷治疗,实验组采取替格瑞洛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小腿周径变化情况、患肢肿胀消退时间、疼痛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治愈率为73.33%,总有效率为95.55%,对照组治疗治愈率为44.44%,总有效率为68.89%,两组比较,实验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小腿周径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小腿周径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肢肿胀消退时间、疼痛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替格瑞洛在治疗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方面,效果比氯吡格雷好,临床治愈率和总有效率较高,小腿周径恢复较好,患肢肿胀消退时间、疼痛症状消失时间较短,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盆底肌训练和盆底电刺激联合应用在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收治的118例足月妊娠产妇进行研究,分为联合组(n=41)、电刺激组(n=37)和训练组(n=40),电刺激组采用盆底电刺激治疗,训练组采用Kegel运动和阴道哑铃治疗,联合组为三者联合治疗,比较3组产妇治疗效果、压力、Ⅰ类及Ⅱ类肌纤维改善情况.结果 联合组产妇康复治疗总有效率远高于电刺激组和训练组产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产妇在治疗后30、90 d时盆底收缩压、静息压、持续收缩压、持续时间、快速收缩压和收缩个数均优于电刺激组和训练组产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盆底电刺激和盆底肌训练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分娩产妇,随访确诊为盆底功能障碍患者4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0例。观察组患者产后6周开始接受盆底肌肉训练,采用法国PHENIX盆底康复训练系统治疗仪进行生物反馈及电刺激治疗,同时给予常规盆底肌肉训练指导,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肌肉训练指导和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盆底肌力治疗有效226例,有效率为94.17%,子宫脱垂治疗有效76例,有效率为90.48%,尿失禁治疗有效119例,有效率为95.97%。对照组患者盆底肌力治疗有效182例,有效率为75.83%,子宫治疗有效脱垂53例,有效率为60.92%,尿失禁治疗有效84例,有效率为70.00%。观察组盆底肌力治疗有效率、子宫脱垂治疗有效率及尿失禁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手测盆底肌力为(4.04±0.35)级,盆底玉类肌纤维肌电压为(8.08±1.56)μV,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为(8.11±1.51)μV,盆底玉类肌纤维疲劳度为(-0.02±0.02)%,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为(0±0.01)%。对照组治疗后手测盆底肌力为(3.32±0.41)级,盆底玉类肌纤维肌电压为(5.05±1.24)μV,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为(5.42±1.33)μV,盆底玉类肌纤维疲劳度为(-0.04±0.02)%,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为(-0.01±0.02)%。观察组盆底肌力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力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有显著效果,对改善尿失禁与子宫脱垂情况也起到有效作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对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从2014年2月至2016年7月本院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中选取72例,包括40例尿失禁和32例器宫脱垂,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女性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三组进行盆底超声检测,并分析对比其盆底形态学观察指标.结果 在静息、缩肛及Valsalva状态下,尿失禁组[(16.15±5.71) cm2、(16.48±3.71)cm2、(18.40±6.12)cm]和器宫脱垂组[(16.42±3.75) cm2、(18.16±2.97) cm2、(24.15±4.31) cm2]A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3.90±2.10)cm2、(14.67±2.53) cm2、(17.58±3.41)cm2)];其中Valsalva状态下前者M值[(6.15±0.71)cm、(6.04±0.67) c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59±0.70) 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盆底超声可有效反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结构,通过在不同状态下对盆底结构形态参数变化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同时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像学检查在诊断骨盆骨折后并盆腔脏器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对50例骨盆骨折怀疑伴有盆腔脏器损伤的患者行逆行尿道造影及造影后螺旋CT检查,以观察影像学诊断技术在该病诊断中的应用。结果 50例骨盆骨折怀疑伴有盆腔脏器损伤的患者经影像学诊断方法确诊尿道伤27例、膀胱破裂20例、阴道损伤3例,其中20例膀胱破裂有腹膜外型14例、腹膜内型5例、混合型1例;经手术验证,影像学诊断正确率为100%。结论逆行尿道造影术可有效诊断骨盆骨折及盆腔脏器损伤部位、程度及状况,并对其术前治疗方案选择、术后评价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PROSIMA盆底修复系统治疗中度盆腔脏器脱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PROSIMA盆底修复系统治疗中度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 中度盆腔脏器脱垂患者30例,行PROSIMA系统的盆底重建术.根据POP-Q分度及PFIQ-7问卷分析术后6个月内的临床效果.结果 POP-Q评估:30例患者均治愈.2例(6.67%)发生网片暴露.术后21 d取出阴道支撑装置,阴道分泌物培养大肠埃希菌阳性6例,光滑假丝酵母菌阳性1例,奇异变形杆菌阳性1例.术后性生活满意.结论 PROSIMA盆底修复系统是治疗中度盆腔脏器脱垂的安全、有效及微创术式;但术后阴道感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浏  张妤  卫兵  王文艳 《安徽医药》2015,36(5):522-525
目的 探讨3种盆底康复训练方式对产后妇女盆底肌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足月妊娠分娩的初产妇120例,产后第42天经与产妇详细讲述治疗方法后,征求产妇意见进行分组。A组行盆底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家庭阴道哑铃治疗;B组行家庭阴道哑铃治疗;C组行盆底肌锻炼即Kegel运动。治疗3个月后检查3组患者盆底肌力。结果 治疗3个月后3组初产妇盆底肌力Dmax和H60s均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3个月后,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初产妇盆底肌力Dmax和H60s均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辅以阴道哑铃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盆底超声诊断盆腔器官脱垂的价值。方法选择30例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30例非盆腔器官脱垂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盆底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检查后盆隔裂孔情况及盆底超声影像学特点。结果研究组患者盆隔裂孔宽径、长径以及面积分别为(4.75±0.52)cm、(6.94±0.62)cm、(17.84±3.89)cm^2,均明显大于对照组的(3.23±0.34)cm、(4.52±0.49)cm、(12.26±3.17)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多圆形裂孔。对照组患者直肠形态与耻骨在盆腔空间中呈现出对称的特点,同时有连续性的回声出现。研究组患者耻骨内侧缘与一侧或两侧肌肉之间的连接已经断开,并且形成了较大的弧度,同时阴道附近的回声不明显,有结构缺损现象。另外,盆底与盆隔裂孔两者的中轴线之间出现了一个相对较大的夹角,同时连接耻骨直肠肌与各盆腔器官的结缔组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疏松情况,且局部回声不均匀。结论利用盆底超声技术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查女性盆底结构,对早期诊断与治疗盆腔器官脱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应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改良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疔效.方法 将80例盆腔脏器脱垂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盆底重建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改良盆底重建术.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术后置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年复发率分别为5.0%和22.5% (P=0.023);观察组术后POP-Q分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7.5%vs 27.5%,P=0.019).结论 与传统盆底重建术相比,改良盆底重建本可加强盆底组织,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盆底三维超声在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根据。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50例盆底器官脱垂女性与50例未产的健康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组的超声图像结果,比较两组盆底横断面的声像图,观察盆底各组织、器官的形态及大小特点。结果盆底器官脱垂妇女较未产妇的盆膈裂孔明显增大(P<0.05),且形态差异明显,主要表现为未产妇为正常的菱形而盆底脱垂妇女为类圆形,盆底脱垂妇女的耻骨内脏肌与耻骨联合断裂,且阴道周围结构有缺损。结论盆底三维超声能快速、有效地扫查女性的盆底结构,而盆底器官脱垂患者存在盆膈裂孔大小、形态及结构异常,这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