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吞咽障碍训练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2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还给予低频电刺激吞咽障碍训练仪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判断疗效,治疗2周、4周后分别进行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评分检测。结果: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示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SSA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和4周后观察组、对照组SSA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4周后的SSA评分更低(均P0.05)。治疗2周和4周后,观察组SS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吞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使用低频电刺激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普通针刺联合中医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康复科收治88例脑卒中后合并吞咽功能障碍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4例。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均为每日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总有效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饮水试验分级对比经Mann-Whitney U检验后证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饮水试验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S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P <0.05)。在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18%,对照组为8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用普通针刺联合中医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针灸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研究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患者应用针灸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对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评估法(SSA)评分变化进行比较,并评价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1.67%VS 73.33%,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降低显著(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研究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降低显著(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联合应用针灸与吞咽治疗仪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吞咽功能得到改善,且安全性高,值得进行大力的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病人吞咽功能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影响.方法 选取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将符合入组条件的60例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MS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病人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训练,rTMS组病人在此基础上于病侧脑部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进行超低频(10 mHz)重复经颅磁刺激,每天1次,连续2周共计14次刺激.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评估吞咽功能;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测定.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rTMS组洼田饮水实验等级及NSE含量均明显降低(24.40±6.27)μg/mL,藤岛一郎吞咽障碍评分[M(P25,P75)]显著提高7.5(7,8)(均P<0.05);rTMS组治疗前、后NSE值与吞咽功能评分均呈负相关.结论 超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明显改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吞咽功能,并降低血清NSE水平,其中降低NSE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应用舌针疗法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疗法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探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取吞咽功能训练疗法,而探究组30例则采取舌针联合吞咽功能训练疗法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洼田饮水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洼田饮水评分比较,对照组患者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探究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联合治疗探究组患者疗效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舌针疗法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方式,其治疗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实现对患者吞咽功能的有效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吞咽训练结合喉部冷刺激法应用于老年脑卒中(stroke)后吞咽困难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本院就诊的老年脑卒中患者70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并行一般吞咽训练,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喉部冷刺激法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SSA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20.46±5.36)分,对照组(22.15±3.14)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为(1.45±0.25)分,,对照组(1.56±0.67)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77.14%,差异显著(P <0.05)。结论 对老年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情况者,可采取吞咽训练并结合喉部冷刺激法,可改善其吞咽困难、增强其吞咽反射功能、提高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刺激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与恢复期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90例患者中,随机取31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电刺激治疗,分别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藤氏)、洼田氏饮水试验(田氏)评分。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藤氏、田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以后,滕氏评分明显提高、田氏评分明显降低,3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恢复期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急性期组评分与恢复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治疗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急性期治疗优于恢复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吞咽训练指导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意义。方法 80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患者给予吞咽训练指导。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以及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洼田氏饮水试验分级1级26例, 2级7例, 3级5例, 4级1例, 5级1例;对照组患者洼田氏饮水试验分级1级18例,2级5例, 3级10例, 4级2例, 5级5例。试验组患者洼田氏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吞咽训练指导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其经针灸治疗、吞咽训练联合干预的相关效果。方法 以2017年1月~2018年10月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以双盲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以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灸治疗,分析两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疗的结果。结果 实验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接受针灸与吞咽训练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120例脑梗死球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洼田饮水实验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前洼田饮水实验分级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洼田饮水实验分级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的洼田饮水实验分级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洼田饮水实验分级和吞咽障碍程度分级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