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治疗高危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疗效,并探讨临床预后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7年7月至2013年8月进行Allo-HSCT治疗并随访2年以上的69例ALL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按移植方式分为单倍体组(n=42)和全相合组(n=27),对各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单倍体组2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及2年无白血病生存率(leukemia-free survival,LFS)分别是63.4%、59.4%,而全相合组分别是53.9%、53.7%,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2年累积非复发死亡率(cumulative non-relapse mortality,NRM)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年累积复发率(cumulative relapse rate,RR)单倍体组明显高于全相合组(39.5% vs 19.5%,P=0.014).造血重建方面,单倍体组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明显晚于全相合移植组(P =0.002),两组血小板植入时间无明显差异(P =0.072).单倍体组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发生率明显高于全相合组(P =0.008),两组间Ⅲ~Ⅳ度急性GVHD及慢性GVH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倍体组半年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全相合组(P=0.0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移植前的疾病状态(非CR1)为异基因移植患者的危险因素(P =0.001),其危险度为7.581;而发生局限性慢性GVHD和初诊距离移植时间较短者为预后保护因素(P=0.013和P=0.012),危险度分别为0.178和0.688.结论 在高危组ALL患者的治疗中,单倍体Allo-HSCT与全相合Allo-HSCT的整体疗效相当,因此,单倍体供者可以作为合适的造血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危与非高危急性淋巴白血病(ALL) 免疫表型的特点,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指导。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仪对66例高危与73例非高危(ALL)骨髓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进行检测。结果 高危ALL的淋巴系抗原阳性表达数与非高危无差异。高危ALL伴髓系抗原阳性表达数明显高于非高危ALL(χ2= 8.98 P<0.05);CD34、HLA-DR在两组间的表达无差异。结论 免疫表型有助于初发急性白血病的预后判断, ALL伴髓系抗原表达可作为一种高危因素。 【关键词】高危白血病;免疫表型;流式细胞;儿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β-arrestin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55例初发ALL患儿的骨髓样本(ALL组),分离单个核细胞,以51例非恶性血液疾病患者作为对照(Ctrl组),将ALL患者分成高危、中危和标危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β-arrestin1 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β-arrestin1蛋白表达的变化。用Spearman统计分析β-arrestin1表达与ALL患者临床和生物学特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LL组β-arrestin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Ctrl组(P值均<0.01)。高危组和中危组β-arrestin1 mRNA表达高于标危组,且高危组β-arrestin1 mRNA表达高于中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β-arrestin1表达与外周血白细胞数(r=0.458,P=0.002)和危险分级(r=0.344,P=0.022)正相关。结论儿童ALL患者骨髓β-arrestin1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危险分级密切相关,对ALL诊断、治疗策略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伊马替尼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初诊 Ph+ALL患者27例,19例采用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诱导治疗(IVD组8例,伊马替尼联合VDLP组8例,伊马替尼联合VDP组3例),其余8例给予VDLP常规化疗。22例达完全缓解(CR)后给予伊马替尼联合化疗序贯治疗,3例给予常规维持及巩固化疗,定期监测血常规、骨穿、ABL基因突变及转阴情况。6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1例为自体移植。结果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诱导治疗C R率可达89.5%,诱导死亡率为0;常规化疗组诱导C R率为50.0%,诱导死亡率为12.5%,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诱导治疗组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0.0±1.4)个月,而常规化疗组仅为2.0个月(P<0.05)。移植患者2年总生存(OS)率75.0%,无病生存期(DFS)为83.3%;未移植患者2年OS率为14.0%,DFS率为12.6%;但两组患者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FS差异明显(P<0.05)。BCR/ABL转阴患者的OS及DFS均明显高于未转阴患者。结论伊马替尼联合化疗诱导治疗Ph+ALL能提高患者的CR率和缓解持续时间,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提高患者的DFS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并比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清髓方案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7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17例行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患者中位年龄25(14~37)岁、中位体质量55(31~84)kg、男性占82%,UCBT组中高危难治患者共15例(88%...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E2A/PBX1融合基因检测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对郑州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初诊的523例B系的ALL患儿进行E2A/PBX1融合基因检测。共26例表达E2A/PBX1(4.97%,26/523例),中危21例。选取同期收治的B系ALL且不携带E2A/PBX1融合基因的中危组患儿共43例为对照组,比较相同危险度的中危组患儿临床特征、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以及总生存(OS)率。结果 E2A/PBX1阳性与阴性中危组患儿在性别以及初诊时的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诱导治疗第33天骨髓微小残留病(MR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年EFS率分别为81.0%和78.6%,OS率分别为85.7%和83.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接受强烈化疗可改善预后,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与阴性中危组ALL患儿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及预后未见明显差异,该融合基因是儿童ALL临床危险度分级的中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病及实体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血液病和实体瘤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行HSCT的患者,其中19例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37例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5例非血缘脐血移植(UCBT)。结果除2例成人UCBT病例外,59例均获造血重建。在auto-HSCT、allo-HSCT(不包括UCBT病例)和UCBT后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和血小板≥20×109/L所需的时间3组分别为(11.7±3.8)d和(12.7±5.4)d、(12.5±2.6)d和(13.8±4.3)d、(14.2±3.5)d和(30.4±10.5)d。auto-HSCT与allo-HSCT比较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UCBT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allo-HSCT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为24.3%,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发生率为35.1%,UCBT组未发生GVHD。auto-HSCT组、allo-HSCT组和UCBT组总生存率(OS),无病生存率(DFS)和累积复发率的Kaplan-Meier曲线无显著差异。auto-HSCT组中移植后免疫治疗组和非免疫治疗组的DFS及累积复发率的Kaplan-Meier曲线有显著差异。结论auto-HSCT与allo-HSCT的3年OS、DFS和复发率相当。auto-HSCT后的免疫治疗能有效降低复发率。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对于有脏器功能受损或年龄大的患者是安全有效的,术后嵌合体的监测指导免疫抑制剂的调节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能有效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动态监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者治疗期间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MRD)水平,分析MRD水平及动态变化与成人ALL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八色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治疗期间MRD水平,收集和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4月期间诊断和治疗的182例成人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其与患者体内白血病细胞MRD水平的关系。结果动态监测182例ALL患者的MRD,中位监测次数6.0次(1-17次),MRD阳性患者134例(73.6%),与MRD阴性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水平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MRD阳性较阴性患者临床复发提早中位时间2月(2周-7月)。MRD阴性组患者的DFS率(75.5%)显著高于MRD阳性组(56.4%)(P=0.035),但OS率(均为71.4%)无显著性差异(P=0.779)。16例死亡患者MRD监测均为阳性(P=0.028)。高危组患者中,MRD阴性患者的DFS率(76.0%)显著高于阳性患者(51.5%)(P=0.039),但OS率无显著差异。而在标危组中,二者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八色多参数FCM技术能较好的监测成人ALL患者MRD水平。MRD水平高者复发率高、预后差,且MRD水平阳性较临床复发早,有助于临床预测患者预后,早期监测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小残留病灶(MRD)检测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A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维持治疗第3个月分别对患者进行骨髓MRD检测,统计MRD阳性及阴性患者不同危险度及不同治疗时期的复发情况,同时比较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不同骨髓缓解状况下MRD水平。结果: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以及维持治疗第3个月,高危组的MRD阳性率均显著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治疗时期MRD阳性复发率显著高于MRD阴性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骨髓象达M1的患者MRD≥10-2比例显著低于M2与M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骨髓象达M1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M2与M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MRD水平与ALL的预后有关,MRD阳性可作为ALL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危险度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血清白介素-10(IL-10)、25-羟维生素D3[25-(OH)D3]、胸苷激酶1(TK1)水平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1月江西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0例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危险度分组标准将其分为高危组(n=22)、中危组(n=31)和低危组(n=27)。比较三组患儿血清IL-10、25-(OH)D3、TK1水平,分析血清IL-10、25-(OH)D3、TK1水平与ALL患儿危险度分层的相关性。结果:三组患儿血清IL-10、25-(OH)D3、TK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血清IL-10、TK1水平均高于中危组、低危组,中危组血清IL-10、TK1水平均高于低危组(P<0.05);高危组血清25-(OH)D3水平均低于中危组、低危组,中危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低危组(P<0.05)。血清IL-1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外周血Treg/Th17细胞免疫失衡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内一科收治的11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另选2016年1月-2018年12月110例健康体检儿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根据疾病危险程度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根据治疗反应分为无事件组和预后不良组。检测以上分组患儿初诊时外周血Treg细胞和Th17细胞比例及Treg/Th17比值在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无事件生存组和预后不良组中的差异性。采用ROC曲线分析外周血Treg/Th17比值对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升高,Th17细胞比例降低,Treg/Th17比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危险度不同,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Th17细胞比例、Treg/Th17比值三者在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Th17细胞比例及Treg/Th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P-糖蛋白(P-gp)与细胞表面分化抗原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64例初治ALL患者进行P-gp及免疫表型的检测。结果 P-gp的阳性表达率为45.3%,CD34为59.4%,My+ALL为31.3%,其中CD13阳性率最高,为20.3%。P-gp与预后呈负相关(P0.05),CD34+、My+ALL与CD34-、My-ALL的CR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gp+组中CD34的表达显著高于P-gp-组(P0.05),其他中晚期抗原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p与CD34协同表达则CR率更低(52.2%vs90.0%)。结论 P-gp的表达在初治ALL患者中具有重要的预后意义。P-gp的过度表达与CD34有关,P-gp+/CD34+的ALL属于一种预后不良的临床亚型。  相似文献   

13.
李丹  贺钰磊  高钰  徐倩  夏忆  金盛娴  张庆  李蕙  周敏  史宏   《四川医学》2018,39(5):512-518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诊断和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提高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6月至2016年12月年间收治的114例初诊ALL儿童患者,回顾分析不同化疗方案、危险度分组、是否有完整MICM诊断、是否有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诱导化疗是否规范,诱导后继续化疗是否延期对患者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的影响,运用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08方案治疗组患者的5年EFS为(80.3±5.9)%,高于06方案治疗组(51.9±9.6)%和05方案治疗组(45.0±11.1)%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3,P=0.007;x~2=5.58,P=0.018)。高危组患者5年EFS为(19.9±12.4)%,低于标危组(70.8%±8.9%)和中危组(67.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38P,P=0.003;x~2=9.365,P=0.002)。有MRD监测的患者其5年EFS为(80.2±5.9)%,高于无MRD监测的患者(46.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568,P=0.001)。诱导化疗不规范患者5年EFS为(32.8±12.2)%,低于诱导化疗规范患者(72.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86,P=0.003)。诱导后继续化疗有延迟的患者,其5年EFS与无延迟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06,P=0.179)。无完整MICM诊断的患者5年EFS与有完整MICM诊断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7,P=0.66)。多因素危险分析显示,危险度分组为高危、无MRD监测、诱导化疗不规范是儿童ALL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危险度分组、诱导治疗的规范性及根据MRD调整治疗强度是影响儿童ALL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基于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水平的诊断、监测及规范、个体化的化疗是提高生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eclin-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噬基因beclin-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39例,体检正常儿童40例作为对照,收集患者及正常对照外周血标本,分离白细胞,用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法检测beclin-1表达,分析比较患者与对照组beclin-1蛋白表达差异。结果:ALL患儿外周血白细胞beclin-1表达阳性率48.7%(19/39),低于正常对照组82.5%(33/40)(P<0.005),Western blot显示患儿阳性标本表达量亦低于对照阳性标本。标危组表达率(59.3%)高于高危组(25.0%),B-ALL与T-ALL的beclin-1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eclin-1表达率及表达量在ALL患儿外周血白细胞中明显低于正常对照;beclin-1表达率与诊断时免疫学分型无明显关系,标危组表达率高于高危组。beclin-1可能与儿童ALL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免疫表型、染色体和分子遗传学异常。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9例ALL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将患者分为儿童组(≤14岁,n=57)和成人组(>14岁,n=82)。检测并分析患者的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所有患者随访5 a,记录患者完全缓解(CR)、复发、总生存期(OS)、中位OS等。采用Cox模型分析ALL患者复发、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139例ALL患者均进行免疫表型检查,其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者115例(82.74%),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18例(12.96%),非T非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ALL)3例(2.15%),T/B双表达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混合型)3例(2.15%)。成人组与儿童组患者的免疫表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LL患者的干/祖细胞标志CD34、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阳性率明显低于B-ALL患者(...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5,(12):1583-1585
目的 :研究流式细胞术方法在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MRD)中的作用及地位,判断其与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初发患者56例,将其按照成人ALL危险分组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三组,在所有患者巩固及维持治疗阶段,每3个月运用FCM方法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记录下复发率。结果:56例白血病患者在诱导化疗后都获得了完全缓解,巩固及维持治疗阶段四次检测的不同疾病危险度的MRD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R组的MRD阳性率要明显高于LR和MR组;巩固、维持治疗阶段四次检测结果的MRD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白血病微小残留病变对评价疗效、提早预防复发、重新确定疾病危险度和调整治疗策略方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及其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搜集65例因前列腺疾病来我院检查的病人,对其行常规T2WI-FS及DTI扫描,经术后或超声引导下穿刺得出病理结果,其中前列腺癌患者3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27例。分析两组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分数(ADC)值及T2WI-FS图、FA图、ADC图,对比分析两组各参数有无统计学差异,并将前列腺癌组患者根据其病理按Gleason评分将其分为三组(高危组7例:Gleason评分≥8分;中危组17例:Gleason评分=7分;低危组14例:Gleason评分≤6分),分析比较DTI参数与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前列腺癌FA值显著高于非癌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显著低于非癌区,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危险度分级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的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3.153,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FA值与Gleason评分危险度分级成正相关(r=0.934,P0.05);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危险度分级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的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76.993,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DC值与Gleason评分危险度分级成负相关(r=0.876,P0.05)。结论 DTI参数能够反映前列腺组织的微观差异,提供定量诊断信息,对前列腺癌诊断有一定的诊断线索,可用于评价前列腺癌的分级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B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患儿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数目、亚群比例、主要功能物质变化,探讨MDSC在儿童B-ALL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8例初诊治疗前和完全缓解后B-ALL患儿作为试验组,按照危险度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及标危组,15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ic method,FCM)检测各组外周血中MDSC(CD11b~+CD33~+)的数量变化;检测单核细胞样MDSC(CD14~+CD11b~+CD33~+)和粒细胞样MDSC(CD15~+CD11b~+CD33~+)两种不同亚群的比例及其变化情况;检测MDSC主要功能物质精氨酸酶1(arginase-1,Arg-1)和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前B-ALL患儿外周血中MDSC数量比例(2.41%±0.45%)高于完全缓解后(1.56%±0.44%)及正常对照组(0.68%±0.16%)(P0.01);且MDSC数量比例与不同危险度分层呈正相关(r_s=0.680,P0.01),不同危险度分层间MDSC的数量比例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B-ALL外周血MDSC亚群以粒细胞样MDSC(granulocyte-MDSC,G-MDSC)为主,完全缓解后B-ALL患儿与正常对照外周血中MDSC亚群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以单核细胞样MDSC(monocytoid-MDSC,M-MDSC)为主。外周血MDSC中Arg-1和ROS在治疗前B-ALL患儿表达最高(41.00%±9.34%,3 004.26±611.05),完全缓解后次之(24.13%±5.49%,2 031.75±294.01),正常对照组表达最低(10.72%±4.37%,811.33±195.12)(P0.01);Arg-1的表达随ALL危险度分层升高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危险度分层中ROS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高危组表达高于中危组和标危组,中危和标危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LL患儿外周血中MDSC数量随危险度分层的升高而增加,MDSC可能通过其代谢产物Arg-1及ROS的表达而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参与儿童B-ALL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甲磺酸伊马替尼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的疗效.方法 选取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2002年2月至2012年12月198例CML慢性期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患者,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生存及疾病进展和不良反应情况.其中甲磺酸伊马替尼组115例,初始剂量400 mg/d,此后依据血象及疗效调整剂量,所有患者每1~3个月复查骨髓细胞学及遗传学1次,以此判断血液学反应和细胞遗传学反应.移植组共83例,移植采用清髓性预处理方案,常规采用甲氨蝶呤加环孢素A进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部分联合应用麦考酚酸酯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移植后常规检测植活证据、细胞及分子遗传学缓解情况.结果 伊马替尼组86例患者中59例(68.6%)在12个月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 CyR),而移植组移植后12个月70例患者中67例(95.7%)获得CCyR.伊马替尼组与移植组累计复发率分别为14.8% (17/115)、12.3%(10/81).移植组GVHD发生率及感染率较高,而伊马替尼组患者不良反应大多可耐受.患者伊马替尼组10年累计生存率高于移植组(93.9%比77.1%,P=0.015);10年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两组分别为86.1%、88.0%(P=0.5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Sokal评分中、高危患者的累计生存率,伊马替尼组均高于移植组(96.4%比68.0%,P=0.049;92.6%比57.1%,P=0.017),而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9.3%比88.0%,P=0.942;70.4%比85.7%,P=0.405);低危患者总生存率与无疾病进展生存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年龄≥30岁的患者,伊马替尼组累计生存率高于移植组(94.7%比73.5%,P=0.009),而两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4.2%、94.1% (P =0.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ML慢性期患者伊马替尼治疗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治疗无染色体异常的急性白血病(AL)的疗效.方法12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和10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 病人,在诱导治疗获得第一次缓解后(CR1)分为自体PBSCT组和继续常规化疗组对照研究.结果自体移植组中5例CR1的AML,2年以上无病生存率(DFS)为 80%;6例CR1的ALL,2年以上DFS为60%,而且自体移植后存活的病人均无生活质量问题.采用常规化疗的病人,5例CR1的AML,2年以上DFS仅为 40%;6例CR1的ALL,2年以上DFS为40%,提示自体移植疗效好于常规化疗.结论对于无染色体异常核型的中危和低危急性白血病病人,若无HLA相合供体,应首选自体PBSCT作为巩固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