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宫颈癌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247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盆腔淋巴结转移73例,占29.6%。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宫颈间质深度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及组织类型关系不明显(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的病例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临床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根治手术治疗时应充分考虑这些高危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2月-2005年4月收治的≤35岁的118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机选择同期收治的>35岁的20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对照,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Survivin、P27蛋白表达的差异,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青年组早期宫颈癌(Ⅰa~Ⅱa)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青年组瘤体≥4 cm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青年组腺癌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青年组的淋巴结转移率、深间质浸润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Survivin的表达量青年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以上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病理分级和脉管累及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27表达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病例和中晚期病例中,青年组的5年生存率和2年复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累及脉管、Survivin表达为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35岁以下宫颈癌患者具有临床期别早、病理恶性程度低、瘤体大、腺癌比例高及易转移浸润的相对高危临床病理因素.临床分期、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脉管累及和Survivin免疫表达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影响青年早期宫颈癌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05例35岁以下早期宫颈癌患者预后及影响因素,Ⅰa期18例(17.14%),1b期23例(21.90%),Ⅱa期64例(60.95%).结果 2年生存率为80.03%,5年生存率为73.18%.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大小、深肌层、脉管是否有癌细胞浸润、盆腔淋巴结是否转移、多个性伴侣+合并妊娠、孕次和产次、治疗方式有密切关系(P<0.05),与民族、病理类型、肿瘤类型、初产年龄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癌细胞分化程度、盆腔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具有高危因素的宫颈癌患者预后较差,应予高度重视并早发现早治疗,加强术后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表达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139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宫颈癌组织行Galectin-3、VEGF表达水平检测,同时收集患者的年龄、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病理学类型、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指标。结果年龄<45岁组与≥45岁组之间、鳞癌组与非鳞癌组之间、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宫颈癌组织表达Galectin-3、VEGF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间质浸润≤1/2肌层组与>1/2肌层组之间、肿瘤直径≤2cm组与>2cm组之间,宫颈癌组织表达Galectin-3、VEGF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组织表达Galectin-3以及VEGF与肿瘤直径、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超声评估病灶内微血管情况在宫颈癌间质浸润深度及腹腔镜手术治疗预后判断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择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诊治的宫颈癌患者80例。超声评估病灶内微血管情况,问卷调查患者年龄、病程,查看患者病案信息了解肿瘤类型、宫旁浸润、脉管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结果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80例患者,其中有43例患者为微血管血流丰富,发生率为53.75%。微血管血流丰富与宫旁浸润、脉管累及、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灶大小有关(P<0.05),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无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血管血流丰富与宫旁浸润、脉管累及、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灶大小是颈癌微血管血流丰富独立影响因素(P<0.05)。宫颈癌微血管血流丰富患者预后不佳率高于血管血流不丰富患者(χ2=7.482,P<0.05)。结论 超声评估病灶内微血管内血流情况影响宫颈癌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病灶大小及腹腔镜手术治疗预后等,建议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预测宫颈癌淋巴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宫颈癌患者的 MRI 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最大径、宫颈浸润深度、宫旁侵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肿瘤最大径>4 cm、宫颈浸润深度>1/2、存在宫旁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 均<0.05)。结论:肿瘤最大径、宫颈浸润深度、宫旁侵犯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上述宫颈癌原发灶 MRI 影像特征有助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  相似文献   

7.
王春艳 《浙江医学》2018,(7):753-755
目的探讨Ia2~IIa2期宫颈癌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Ia2~IIa2期宫颈癌患者370例,分析患者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宫旁浸润、脉管栓塞、组织学类型和术前是否化疗等9项因素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70例宫颈癌患者中,46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2.4%。肿瘤的转移部位以闭孔区淋巴结和髂内淋巴结最高,分别为69.6%和45.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宫旁浸润和脉管栓塞与盆腔淋巴结转移均有关联(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OR=6.573,95%CI:1.073~4.286,P<0.05)、浸润深度(OR=3.442,95%CI:1.713~6.915,P<0.01)、宫旁浸润(OR=7.171,95%CI:1.781~4.241,P<0.01)和脉管栓塞(OR=6.001,95%CI:3.137~7.482,P<0.01)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宫旁浸润和脉管栓塞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宫颈癌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4年3月~2009年12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妇科治疗的宫颈癌患者92例,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讨宫颈癌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Log-rank检验显示,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或脉管瘤栓、环氧合酶-2(COX-2)阳性、人乳头瘤病毒16-E6蛋白(HPV16-E6)阳性与预后有关(P〈0.05),而年龄、病理类型、宫颈肌层浸润深度与预后无关(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或脉管瘤栓、COX-2阳性、HPV16-E6阳性与宫颈癌预后显著相关(P〈0.05);而肿瘤分化程度、病灶直径与宫颈癌预后无关(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或脉管瘤栓、COX-2、HPV16-E6为宫颈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临床配对研究,回顾性分析吸烟人群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探讨吸烟对宫颈癌进展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相差2岁以内;居住在同一地市区;就诊时间相差2个月以内共84例宫颈癌手术患者,按1∶2配对研究,分为吸烟组28例,非吸烟组56例。分析吸烟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结果:吸烟与宫颈间质浸润深度(P=0.009)、盆腔淋巴结状态(P=0.025)、平均生存时间(P=0.003)、5年总生存率(OS)(P=0.008)、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P=0.002)以及是否出现肿瘤复发(P=0.021)密切相关。与吸烟组相比,非吸烟组宫颈癌平均生存时间显著延长。特别针对Ⅰ-ⅡA期患者,吸烟组平均生存时间(104.133±14.328)个月,而非吸烟组为(140.073±7.204)个月,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现吸烟、淋巴结状态、临床分期是影响5年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吸烟可促进宫颈癌进展,进而影响宫颈癌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宫颈癌手术治疗后复发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检索中外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12篇,通过循证分析评价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大小、术前放化疗、术后放化疗、组织学类型、病理分化程度、宫旁浸润、宫颈间质浸润、手术切缘情况、脉管浸润、盆腔淋巴结等12个因素与宫颈癌手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宫颈癌根治手术治疗后复发与肿瘤大小、细化的临床分期、盆腔淋巴结阳性、肿瘤分化程度、宫旁浸润、宫颈间质浸润、脉管浸润、手术切缘阳性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而年龄、病理类型、术前辅助治疗与宫颈癌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关系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术后予以放、化疗为预防宫颈癌术后复发的良好因素。结论:宫颈癌手术应按规范实行,做好患者的术前评估,尽量避免手术切缘阳性的发生;对于宫颈癌手术治疗患者不仅需要关注宫颈肿瘤的大小及临床分期,更要关注术后肿瘤病理的分化及浸润情况、盆腔淋巴结是否阳性,而根据以上高危因素制定相应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lit2蛋白表达水平与早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治疗的早期宫颈鳞癌患者共115例,正常宫颈上皮20例及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3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中Slit2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宫颈癌预后的关系。结果:Slit2蛋白在正常宫颈、高级别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宫颈组织及早期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呈逐渐下降趋势(P0.001)。在早期宫颈鳞癌组织中,Slit2蛋白的表达与FIGO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脉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均显著有关(P0.05),而与年龄、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Slit2阴性表达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显著低于阳性表达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it2的表达可能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究ⅠB1~ⅡA2期宫颈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与腺癌(adenocarcinoma, AC)患者的病理特征、预后影响因素及其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ⅠB1~ⅡA2期宫颈SCC和AC患者的260例临床资料,比较两者的病理特征、预后影响因素及差异。  结果  (1) SCC以外生菜花型为主,AC以内生浸润型为主(均P < 0.05);两者的年龄、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细胞分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ⅠB1~ⅡA2期宫颈SCC与AC 3年PFS(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94.6%、8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rank分析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均是ⅠB1~ⅡA2期宫颈SCC和AC预后影响因素,根据预后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ⅠB1~ⅡA2期宫颈SCC与AC患者3年PFS在肿瘤大小、浸润深度、临床分期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将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示:临床分期是ⅠB1~ⅡA2期宫颈SCC与A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  结论  ⅠB1~ⅡA2期宫颈SCC与AC的病理特征大致相似,AC以内生浸润型为主,易漏诊,宫颈管搔刮术(endocervical curettage, ECC)可明显降低AC漏诊率;根据术后的中危因素,采取合适的术后辅助治疗,ⅠB1~ⅡA2期宫颈SCC与AC患者可获得相同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iRNA-196a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35例宫颈癌组织、3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CIN)和40例非癌疾病切除的正常宫颈组织中miRNA-196a的表达,分析miRNA-196a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并通过转染的方法将miRNA-196a转入宫颈癌细胞株Siha中,观察其对Siha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结果:相对于CIN组织和非癌疾病切除的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组织中miRNA-196a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miRNA-196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有无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间质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 0.01),但与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大小和绝经与否均无明显关系(P>0.05);转染miRNA-196a可促进Siha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结论:miRNA-196a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迁移、侵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初步探讨miR-218与宫颈癌发生发展以及浸润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5例正常宫颈组织、35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和52例宫颈癌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218的相对表达量,初步探讨miR-218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关系。结果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宫颈癌组织的miR-218表达量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相比,宫颈癌组织的miR-218表达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肿瘤直径大小、不同年龄、临床分期和绝经与否的宫颈癌组织中miR-218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比较不同的病理分级、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在宫颈癌组织中miR-218相对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218的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侵袭有关,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新靶点,并可作为治疗宫颈癌及评价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浆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疗效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188例宫颈癌患者设为宫颈癌组,200例健康女性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宫颈癌组治疗前后和健康对照组空腹静脉血5mL,检测血浆ctDNA含量;对比分析两组血浆ctDNA含量差异,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疗效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宫颈癌组和健康对照组ctDNA含量分别为(15.76±3.18)ng/mL和(7.82±1.63)ng/mL,两组ctDNA含量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31.218,P=0.001)。ctDNA含量在组织学分级、浸润间质深度、淋巴转移及FIGO分期上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高分化、浸润间质深度≥1/2、存在淋巴转移及FIGO III期者为ctDNA高表达者居多,反之则为低表达者;但在年龄、肿瘤大小和是否累积子宫下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宫颈癌ctDNA含量分别为(15.76±3.18)ng/mL和(10.37±2.69)ng/mL,两者ctDNA含量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17.743,P=0.001)。随访3年,与高表达者比较,低表达者DFS生存率和OS生存率明显增高(44.12%vs.62.79%;47.06%vs.6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6,P=0.011;χ~2=7.883,P=0.005)。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知,有淋巴转移、FIGO III期和ctDNA高表达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中血浆ctDNA含量较高,在不同组织学分级、浸润间质深度、淋巴转移及FIGO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上差异明显,与治疗及预后相关,有望成为宫颈癌临床诊疗及预后检测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82-85
目的探讨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在宫颈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05年6月~2013年1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70例宫颈癌患者,取其经手术切除癌组织70例和配对癌旁组织标本70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分析法检测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状态,分析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年龄、肿瘤大小、颈深部间质侵犯、盆腔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及肿瘤分级程度)的关系及宫颈癌预后的相关性因素分析。结果 MSP检测发现宫颈癌组织中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为38.6%,未甲基化为43例(61.4%),而正常宫颈组织未见甲基化;宫颈癌中RASSF1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年龄、肿瘤大小、颈深部间质侵犯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与FIGO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70例宫颈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与年龄、肿瘤大小及颈深部间质侵犯无关,但与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盆腔淋巴结转移及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有关,其中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者5年生存率为66.7%,未甲基化者的5年生存率为8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盆腔淋巴结转移和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为本组宫颈癌患者预后独立因素。结论 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宫颈癌中高表达,且与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预后有关,可作为宫颈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ⅠA-ⅡA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对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217例行开腹或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ⅠA-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果:217例患者中,有44例盆腔淋巴结发生转移,转移率为20.3%,其中发生闭孔淋巴结转移最高,转移率为16.1%。χ^(2)检验分析得出,宫颈癌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分化、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脉管有无浸润及宫旁有无浸润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分期Ⅱ期、肿瘤≥4cm、宫颈间质浸润≥1/2、低分化、脉管阳性及宫旁浸润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分期Ⅱ期、肿瘤≥4cm、宫颈间质浸润≥1/2、低分化、脉管阳性及宫旁浸润容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建议系统性盆腔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8.
宫颈癌治疗后复发和未控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颈癌治疗后未控、复发的高危因素。方法调查1996年1月至2000年12月间在山东省肿瘤医院门诊复诊的宫颈癌病例,共收集到5年以上无瘤生存病人246例(A组),5年内复发病人120例(B组)。对比初治时的发病年龄、婚育产次、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肿瘤生长形态、肿瘤大小以及初治方法和完成情况。结果年龄、早婚、多产、贫血是宫颈癌复发的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节型、空洞型、颈管型宫颈癌复发率高,糜烂型宫颈癌复发率低,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期别晚、巨块型宫颈癌、分化程度低、腺癌、腺鳞癌宫颈癌复发率高,有统计学意义。关于宫颈癌的治疗,我们认为早期患者手术加放疗预后好,晚期化疗患者预后差,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期别晚的宫颈癌多采用放疗,其方式与预后没有明显关系,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资料提示年龄,早婚多产,口服避孕药、宫颈浸润深度,肿块形态、大小,病理分型、分级、临床分期晚是影响宫颈癌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9.
车艳红  卢爱妮  廖予妹 《重庆医学》2013,(28):3427-3429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宫颈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65例年龄小于或等于35岁宫颈癌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130例年龄大于35岁宫颈癌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比较两组在发病高危因素、临床及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年轻宫颈癌发病率上升。年轻宫颈癌患者初婚年龄较小,孕产次较少(P<0.05),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P<0.05),临床症状以接触性出血为主(P<0.05);病理特征以鳞癌为主(P>0.05),组织浸润深度以小于1/2肌层为主(P<0.05),盆腔淋巴结转移以闭孔淋巴结最常见。免疫组织化学法(+)年轻宫颈癌患者以P63最常见,而中老年者以CK5/6最常见。结论年轻宫颈癌发病呈上升趋势,应重视年轻妇女行宫颈癌筛查,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miR-145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宫颈癌各种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检测68例宫颈癌、43例CIN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miR-145的表达,分析miR-145表达与宫颈癌常见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miR-145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非肿瘤组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miR-145的表达与淋巴结是否转移存在一定相关性(P<0.05),与年龄、肿块大小、病理类型及FIGO分期未见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 miR-145的表达水平在宫颈癌组织中明显下调,并与淋巴结是否转移显著相关,可以为宫颈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