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省是疟疾流行较严重的省份,属不稳定疟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疟疾暴发流行。间日疟在全省范围内流行,20世纪80年代恶性疟在北纬31°~33°之间的江淮丘陵地区的20个县、市中流行。20世纪60—70年代,疟疾发病率曾高达3 214/万。经多年积极防治,疟疾发病大幅度下降,全省自1991年以后未发现本地感染恶性疟病例,1999年疟疾发病率下降至1/10万左右。2000年起,全省疟疾疫情出现大幅回升,局部暴发时有发生,病例集中于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至2006年全省报告病例34 984例,发病率达57.2/10万,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居全国首位,其中99%为本地感染的间日疟病例,其他为境外输入的恶性疟病例。2007年起采取以传染源清除行动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疟疾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年发病率降为44.69/10万,2008—2013年疟疾疫情连年大幅度下降,年发病率从22.04/10万下降至0.32/10万,2013年,全省仅报告3例本地感染病例,2014年起至今,全省境内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安徽省于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计划于2018年在全省范围内消除疟疾。目前消除疟疾工作进展顺利,两个阶段性目标提前实现。至2016年底,全省已有94个县(市、区)和5个市完成了消除疟疾考核评估。  相似文献   

2.
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启动以来,河南省采取在一类县加强传染源控制与媒介防制,二类县清除疟疾传染源,三类县加强监测和输入病例处置等策略措施。2010—2015年6月30日,共血检"三热"病人547万余人次,发现并规范治疗疟疾病例1 880例,所有病例均在24h内进行网络疫情报告。2012年以来所有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3 d内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和7d内疫点处置。随着消除疟疾各项措施的全面落实,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数逐步下降,全省已提前实现《行动计划》确定的阶段目标。2012年首次实现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的历史性突破,提前4年实现国家"到2015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的规划目标,并连续4年保持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4年全省69个三类县100%通过了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提前1年实现国家"到2015年所有三类县实现消除疟疾"的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有史以来都是疟疾流行的高发区,1953年报告的疟疾发病率为237.96/万,2001—2010年报告疟疾病例93 745例。自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云南省消除疟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2010—2016年,云南省疟疾发病数从2 112例,降到 331例,发病数减少了84.5%,发病率从4.63/10万下降到0.70/10万,发病率下降了84.88%。有本地疟疾病例的县(区)从39个缩小到1个,本地感染病例从2010年的729例减少到2016年的2例。至2016年底,全省16个州(市)已经完成10个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129个县(区)已完成114个州(市)级消除疟疾考核,建立了68个边境咨询站和疟疾三道边境防线等。但仍存在多种传疟媒介、流动人口管理困难、恶性疟抗药性影响、临床医生诊治能力和检验人员镜检技能不足等问题。做好监测,提高诊疗水平和镜检技能以及开展重点人群宣传教育等是顺利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的重要措施 。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海口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海口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海口市1951—2014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1955年疟疾发病率为5 482.58/10万,经控制流行、常态化管理、消除疟疾3个阶段防治。在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4年),海口市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经费保障到位,按《海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均设立疟防科室,疟原虫血检18 543人,年度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1‰以上,血片复核率11.37%,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0.5/10万以下,发生14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媒介监测未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结论海口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2014年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属于单一疟疾流行区,间日疟流行于全省各地。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发生两次疟疾暴发流行。1988年通过原卫生部考核率先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1989年以来,疟疾疫情有所波动,但均不超过1/10万。2010年山东省启动消除疟疾工作,原省卫生厅下发消除疟疾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2018年全省达到消除疟疾的目标。连续两年下发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目前已顺利完成82个县和2个市的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工作。自启动消除疟疾工作以来,山东省认真实施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疟疾项目,圆满完成项目规定的各项任务。另外,省财政每年列出专项经费用于疟防工作。2010—2015年山东省疟疾防治经费累计投入5 092.49万元,从经费上保证了消除疟疾工作顺利实施。为满足消除疟疾工作需要,该省通过分级培训的方式开展了各种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各级镜检员15 494人次,临床医生56 382人次,疟疾防治人员34 624人次。全省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省、市、县、乡四级疟疾镜检网络系统,每年均按照指标要求开展血检工作,2010—2015年共血检发热病人1 774 321人,检出疟疾病人747例,检出率为0.42‰。严格按照"1-3-7"工作管理要求开展病例的管理和疫点调查处置工作,2010—2015年山东省共报告疟疾病例819例,开展疫点处置819个,有效避免了疫情扩散及二代病例的发生。为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消除疟疾工作,广泛宣传疟疾危害和防治知识,全省各级疾控机构结合"4.26"全国疟疾宣传日,每年均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2010—2015年山东省累计发放健教材料7 040 504份。山东省已连续三年无本地感染病例,但逐年增加的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为消除疟疾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针对当前疟疾形势,山东省在继续做好消除疟疾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全省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曾属低疟流行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年报告疟疾病例数较多,其中1951、1970和1974年为三个发病高峰年,年报告发病数分别为1 155、2 303和1 282例。经过多年的防治,1986年以后每年疟疾发病人数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不超过20例。2000年以后每年仅有个别病例报告,且均为输入性病例。疟疾年均报告发病率已由1950—1959年的5.25/10万下降到2000—2009年0.03/10万。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工作,2010—2015年全省省、市、县共培训疟防专业人员18 189人次,临床医生24 991人次,检验人员7 219人次;血检不明原因发热病人47 385例,其中1例为疑似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1年),12例为输入性疟疾病例(2013和2014年各5例,2015年2例)。5年共报告疟疾病例57例,除2011年1例为疑似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外,其余56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24 h疟疾病例报告及时率为100%,病例报告后3 d内个案调查率100%;2013—2015年全部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实验室确诊率为100%;2013—2015年应调查处置疫点数44个,病例报告后的7 d内疫点处置率为100%。全省连续三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11个市于2015年均通过了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湛江市历年疟疾流行情况与防治措施,评估湛江市消除疟疾工作成绩,为消除疟疾达标后科学指导疟疾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湛江市1950—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版)》和按照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广东省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实施细则(2014版)》,从6大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1950—2015年间疟疾年发病率分析显示:1950—1955年疟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956—1960年略有下降,1954年发病率达历史最高峰,达9 665.47/10万。1970—1996年开展大规模抗疟工作后,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再无本地感染疟疾死亡病例发生;1972年消灭了恶性疟;1989年通过省级基本消除疟疾考核;1997—2001年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2002年后均以输入性、散发性病例为主,年发病率均在0.2/10万以下。消除疟疾阶段(2011—2015年),湛江市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按照《广东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疟疾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以上117间医疗机构100%设立疟疾镜检站,"三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共29 886人,平均年度血检率达到总人口0.71‰,其中发现阳性17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近年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个别县(市、区)有少量微小按蚊。结论 2016年湛江市通过省级考核评估,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今后工作重点主要是加强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和传疟媒介监测,及时做好疫点处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什邡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什邡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什邡市1950—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1962年发病率高达6 789.36/10万,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常态化管理、基本消除疟疾、消除疟疾4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什邡市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经费保障到位,按《四川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均有专人负责疟防工作,疟原虫血检12 457人,年度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2‰以上,血片复核率为13.72%,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1/10万以下,发生的8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媒介监测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结论什邡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20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建国初期,河北省疟疾年发病率在19.88/10万~74.51/10万之间,60年代和70年代曾有两次疟疾暴发,发病率分别高达368.38/10万和493.39/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河北南部的部分地区。经过三十多年有组织大规模的抗疟行动,疟疾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1987年后,全省疟疾病例报告数基本在几例至几十例之间。自2010年《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实施以来,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完成各项工作指标,达到消除疟疾目标要求。按照行动计划分类要求,当时全省172个县(市、区)全部为三类县,到2015年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累计报告全省疟疾病例273例,经证实全部为境外输入疟疾病例,未发生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于2014年各设区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局)组织完成对所辖县(市、区)消除疟疾县级考核,2015年省卫生计生委组织完成对所辖设区市的消除疟疾市级评估。在《行动计划》实施中,河北省成安县和任县消除疟疾国家试点县工作的成功经验,对推动消除疟疾工作意义重大,引领全省消除疟疾工作不断深入推进,于2015年11月,通过国家卫计委和质检总局联合开展的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中期评估。本文较全面地总结了《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河北省消除疟疾工作完成情况,分析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对今后输入性疟疾疫情监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宜昌市疟疾流行规律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消除疟疾策略及措施,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1951—2015年疟疾疫情及防治数据、报表及文件、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1951—2015年全市共报告疟疾436 934例,死亡358例,发病率在2 549.22/10万(1954年)~0.18/10万,历经控制流行、消除疟疾前、消除疟疾3个防治阶段。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全市112个疟疾镜检站疟原虫血检107 523人,年度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1‰以上,发现疟疾90例(其中1例为2000年最后1例本地感染临床病例)均在24 h内报告,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1/10万以下,均在3 d内进行流调,及时规范抗疟治愈出院,发生在传播季节的59例7 d内疫点有效处置率100%,疟史休治58人次及扩大化疗重点人群161人次。监测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所辖13个县市区及市级均通过消除疟疾达标考核及评估。结论宜昌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及防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平武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平武县消除疟疾工作,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平武县1950—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对平武县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疟疾曾是危害平武县人民健康最为严重的地方性寄生虫病,1963年发病率高达1 778.74/10万,防治工作经历4个阶段,于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平武县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经费保障到位,按《四川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均有专人负责疟防工作,疟原虫血检人数5 521人,2015年血检数达到总人口6.5‰以上,血片复核率为10.0%,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2.18/10万以下,发生的7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媒介监测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结论平武县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27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12.
新疆曾是我国主要的疟疾流行区,1951—1958年发病率较高,50.3/10万~355.8/10万;1968—1988年发病率6.7/10万~0.1/10万;1989—2001年降至最低水平(0.005/10万)。1999—2001年原新疆卫生厅组织开展了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经过一系列防治措施的落实,于2001年宣布实现了本地消除疟疾目标。1951—2001年新疆共报告疟疾现症病例87 446人,年平均发病率为1.85/10万,累计死亡138人。2002—2003年新疆无输入性疟疾病例报道,2004—2015年新疆报告疟疾病例7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2010年《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实施以来,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消除疟疾工作,广泛宣传疟疾危害和防治知识,每年均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国家累计投入疟疾防治工作经费476.0万元,全疆共完成三热病人血检40.8万人,2010—2015年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确诊率达100%;疟疾病例诊断后24 h内报告率达到100%;疟疾病例规范治疗率达到100%;报告疟疾病例中3 d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比例达到100%;报告疟疾病例中7 d内开展疫点处置的比例达到100%,新疆自2001年至今已持续保持无本地感染病例状态。针对当前疟疾形势,新疆在继续做好消除疟疾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强对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和管理。至2015年10月,新疆6个疟疾三类县均已通过消除疟疾考核。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陕西省开展消除疟疾初期的疟疾流行与防治能力状况,为陕西省消除疟疾提供基线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与现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2005年1月~2010年6月陕西省疟疾病例报告与处置、病原学检测、疟防能力现状及健康教育开展等进行摸底调查。结果调查时段内全省累计报告疟疾病例239例,年发病率为0.11/10万,分布在全省30个县(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疟疾病例构成比分别为38.91%、9.21%和51.88%。输入性病例占全部病例数的59.83%。病例实验室检测率、确诊率和规范治疗率为62.76%、48.12%、80.75%,24h网报及时率、个案调查率和疫点处置率为85.77%、75.31%和36.82%。居民和学生疟疾抗体阳性率为0.13%和0.20%。县级疾控医疗机构均能开展疟原虫显微镜镜检,乡级卫生机构仅45.74%能开展;县级疾控、县级医疗和乡级卫生机构疟防人员近5年培训率分别为40.00%、21.59%和10.07%,县级和乡级临床医生培训率为10.64%和11.86%,镜检人员疟原虫镜检技术培训率为11.31%和5.46%。结论陕西省疟疾流行已处于较低水平,但基层在疟疾诊断,健康教育,疟防能力建设方面还需提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高安市疟疾流行与防治历程,评估高安市消除疟疾工作,为今后和其他地区的疟疾消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高安市1950—2015年疟疾疫情数据、防治策略和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后,依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版)》要求,对消除措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高安市1969年疟疾年发病率高达440.94/万,经过几代疟防人员的不懈努力,2000年年发病率下降至0.038/万,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标准。随后的工作重点转为对重点人群监测,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至今共报告5例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全市29个镜检点累计血检不明原因发热病人6 851人次,血检率大于总人口0.5‰的标准,复核血片695张,复核率10.15%,共检出4例阳性病人。经疫点处置,未出现二代病例。媒介监测结果表明,高安市传疟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6—10月监测平均密度为14只/h。结论高安市自2005年报告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后,已连续10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南昌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南昌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制订消除疟疾达标后的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南昌市1950—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南昌市疟疾流行特点与防治历程,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疟疾曾是危害南昌市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地方性传染病,1950—2015年间疟疾年发病率经统计学分析显示:1950—1954年疟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1),1955—1962年略微下降(P0.01)后上升到1969年的最高发病率6 899.50/10万(P0.01),1969—1976年从高点下降(P0.01);1977—1985年开展大规模抗疟后年发病率急剧下降(P0.01),1987年发病率已降至10.01/10万,1988—2009年发病率继续下降(P0.01),2010年后年发病率均在0.5/10万以下。整个防治历程经重点防治、全面防治、基本消除疟疾、灭疟后监测阶段和消除疟疾5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南昌市建立了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按《江西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疟疾达标评估工作,全市疟原虫血检56 586人,平均年度血检数达到总人口2.52‰,血片复核率为10.62%,发生的91例病例均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媒介监测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结论南昌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后期的防治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按照要求,江西省2015年8—10月组织实施了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中期评估工作。通过县级自评和省级复核结果显示,全省2010—2015年6月30日,共报告疟疾病例248例,年疟疾发病率波动在0.07/10万~0.12/10万之间,其中恶性疟127例,间日疟79例,未分型33例,混合感染5例,三日疟3例,卵型疟1例。报告的病例中输入性病例241例,占病例总数的97.18%,本地感染疟疾病例7例。全省已连续4年未报告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53个县(市、区)通过县级考核,2个设区市通过市级评估。2010—2015年,全省累计培训各级医疗和疾控机构的临床和流行病学医生、实验室和防保人员90 537人次;累计血检"三热"病人551 447例次,检出疟原虫阳性211例,血检阳性率为0.038%。全省疟疾病例实验室确诊率由2010年的41.38%上升至2015年的96.67%,实验室检测率由62.07%上升至96.67%;疟疾病例24 h报告率达100%,规范治疗率达到100%,3 d内流调率上升至96.77%,7 d内疫点处置率亦大幅提升。评估结果证实:通过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全省各地大力推动了疟疾防治工作的进程,逐步提高了各级临床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疟疾防治专业人员的防治工作意识和技能水平,提高了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好地完成了《行动计划》提出的任务指标,实现了到2015年全省无本地感染病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江苏省泰兴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评价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总结推广防治经验。方法收集泰兴市1950—2014年疟疾发病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媒介调查、防治和监测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泰兴市自1950年至今共发现疟疾病例2 358 190人,曾经发生过2次疟疾大流行,1971年发病率最高时达到2 794/万。中华按蚊系唯一传播媒介,综合防治阶段(1979—1988年)通过"一防、三治、压高峰"等措施,休止期根治1 010 914人次,现症治疗37 945人,清理复治23 068人,流行季节预防服药4 231 309人次。2005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通过近10年的监测,泰兴市的疟疾发病率始终控制在1/万以下,最后1例本地病例发生在2009年。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4年)共血检48 042人,查出疟疾阳性35人,其中恶性疟31人,间日疟1人,三日疟1人,卵形疟2人,均为输入性病例,开展主动病例侦查174个行政村,34 954人,走访结果未发现疟疾病人。近4年未有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通过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论泰兴市疟疾防控措施卓有成效且防治效果巩固,已经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013年贵州省疟疾流行特征,为制订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贵州省疟疾防治资料、现场调查、疟疾监测结果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报告疟疾病例,分析2013年贵州省疟疾流行病学特点。结果网报疟疾发病人数12例,较2012年的16例下降了25.00%,发病率为0.034/10万,较2012年0.046/10万下降26.09%,均为国外输入性病例。贵州省疟疾诊断参比实验室对12例网报病例进行复核,其中,间日疟3例,占25.00%,恶性疟8例,占66.67%,卵形疟1例,占8.33%。结论 2013年全省疟疾防治措施落实,首次实现了全省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首次报告卵形疟病例。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数与去年同比无变化,病例分布范围较2012年缩小,感染虫种增加至3种。境外输入性疟疾将是今后贵州省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评价中越边境原为疟疾高度流行区的龙州县历年的疟疾防治效果,为该县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查阅收集全县1950-2012年的疟疾防治资料,包括历年疟疾疫情报告、防治方案、各乡镇卫生院疟疾患者诊断和治疗资料等,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该县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当地居民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779.05/10万、307.88/10万和282.61/10万,疟原虫种类包括恶性疟、间日疟和三日疟,50年代三日疟病例多于间日疟病例,三日疟和恶性疟直到1975年和1978年在当地消失.80年代该县开始出现流动人口疟疾病例,但人群发病率下降至10.56/10万,90年代至本世纪疟疾发病率分别为4.98/10万和4.27/10万.本世纪在当地居民中未发现疟疾病例,疟疾病例均来自流动人口,并有恶性疟病例,疟疾病例多数来自东南亚国家.结论:该县自1993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在当地居民中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流动人口中的疟疾患者呈现增多趋势,应该继续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和总结云南省鹤庆县1952-2014年疟疾防治经验和取得成绩,为通过消除疟疾考核评估验收后继续巩固已取得的消除疟疾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地收集自1952年防疫站成立以来鹤庆县各年度疟疾疫情、不同疟疾发病时期采取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分析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结果鹤庆县1952-2014年共发生疟疾病例18 593例,发病率从3 737.05/10万下降至1997年及以后的5/10万以下,1997年起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于2014年通过评估验收,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除疟疾标准。结论鹤庆县在1952-2014年间根据不同疟疾发病阶段特点,采取不同的疟疾防治策略,并落实相应不同阶段的各项疟防措施,实践证明取得了明显防治效果。经过几代疟疾防治人员的不懈努力,现已通过评估验收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除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