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神农架林区疟疾流行规律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消除疟疾策略及措施,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神农架林区1977—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神农架林区20世纪70年代曾经发生过疟疾流行,1977年发病率高达306.74/10万。从1978年到1983年疟疾发病率大多在60/10万~70/10万之间,20世纪80年代末疟疾发病率迅速下降,90年代中期疫情有所反复,2000年达到基本消除水平。2010年开展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后,神农架林区进一步建立健全疟疾防治网络和疟疾监测系统,规范疫情报告与处置,加强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强化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部门合作,圆满完成消除疟疾的各项任务。2010—2015年,全区疟原虫血检共计2 673人次,年均疟原虫血检总数均大于辖区人口数的3‰,疟疾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39/万,2011年起均为输入性病例,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常态化管理、消除疟疾3个阶段。结论神农架林区经过多年疟疾防治,保持连续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及防控。  相似文献   

2.
按照要求,江西省2015年8—10月组织实施了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中期评估工作。通过县级自评和省级复核结果显示,全省2010—2015年6月30日,共报告疟疾病例248例,年疟疾发病率波动在0.07/10万~0.12/10万之间,其中恶性疟127例,间日疟79例,未分型33例,混合感染5例,三日疟3例,卵型疟1例。报告的病例中输入性病例241例,占病例总数的97.18%,本地感染疟疾病例7例。全省已连续4年未报告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53个县(市、区)通过县级考核,2个设区市通过市级评估。2010—2015年,全省累计培训各级医疗和疾控机构的临床和流行病学医生、实验室和防保人员90 537人次;累计血检"三热"病人551 447例次,检出疟原虫阳性211例,血检阳性率为0.038%。全省疟疾病例实验室确诊率由2010年的41.38%上升至2015年的96.67%,实验室检测率由62.07%上升至96.67%;疟疾病例24 h报告率达100%,规范治疗率达到100%,3 d内流调率上升至96.77%,7 d内疫点处置率亦大幅提升。评估结果证实:通过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全省各地大力推动了疟疾防治工作的进程,逐步提高了各级临床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疟疾防治专业人员的防治工作意识和技能水平,提高了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好地完成了《行动计划》提出的任务指标,实现了到2015年全省无本地感染病例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宜昌市疟疾流行规律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消除疟疾策略及措施,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1951—2015年疟疾疫情及防治数据、报表及文件、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1951—2015年全市共报告疟疾436 934例,死亡358例,发病率在2 549.22/10万(1954年)~0.18/10万,历经控制流行、消除疟疾前、消除疟疾3个防治阶段。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全市112个疟疾镜检站疟原虫血检107 523人,年度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1‰以上,发现疟疾90例(其中1例为2000年最后1例本地感染临床病例)均在24 h内报告,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1/10万以下,均在3 d内进行流调,及时规范抗疟治愈出院,发生在传播季节的59例7 d内疫点有效处置率100%,疟史休治58人次及扩大化疗重点人群161人次。监测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未发现嗜人按蚊。所辖13个县市区及市级均通过消除疟疾达标考核及评估。结论宜昌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及防控。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曾属低疟流行区,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年报告疟疾病例数较多,其中1951、1970和1974年为三个发病高峰年,年报告发病数分别为1 155、2 303和1 282例。经过多年的防治,1986年以后每年疟疾发病人数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不超过20例。2000年以后每年仅有个别病例报告,且均为输入性病例。疟疾年均报告发病率已由1950—1959年的5.25/10万下降到2000—2009年0.03/10万。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工作,2010—2015年全省省、市、县共培训疟防专业人员18 189人次,临床医生24 991人次,检验人员7 219人次;血检不明原因发热病人47 385例,其中1例为疑似本地感染疟疾病例(2011年),12例为输入性疟疾病例(2013和2014年各5例,2015年2例)。5年共报告疟疾病例57例,除2011年1例为疑似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外,其余56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24 h疟疾病例报告及时率为100%,病例报告后3 d内个案调查率100%;2013—2015年全部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实验室确诊率为100%;2013—2015年应调查处置疫点数44个,病例报告后的7 d内疫点处置率为100%。全省连续三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11个市于2015年均通过了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什邡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什邡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什邡市1950—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1962年发病率高达6 789.36/10万,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常态化管理、基本消除疟疾、消除疟疾4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什邡市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经费保障到位,按《四川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均有专人负责疟防工作,疟原虫血检12 457人,年度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2‰以上,血片复核率为13.72%,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1/10万以下,发生的8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媒介监测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结论什邡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20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平武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平武县消除疟疾工作,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平武县1950—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对平武县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疟疾曾是危害平武县人民健康最为严重的地方性寄生虫病,1963年发病率高达1 778.74/10万,防治工作经历4个阶段,于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平武县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经费保障到位,按《四川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机构均有专人负责疟防工作,疟原虫血检人数5 521人,2015年血检数达到总人口6.5‰以上,血片复核率为10.0%,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2.18/10万以下,发生的7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媒介监测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结论平武县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27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高安市疟疾流行与防治历程,评估高安市消除疟疾工作,为今后和其他地区的疟疾消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高安市1950—2015年疟疾疫情数据、防治策略和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后,依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版)》要求,对消除措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高安市1969年疟疾年发病率高达440.94/万,经过几代疟防人员的不懈努力,2000年年发病率下降至0.038/万,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标准。随后的工作重点转为对重点人群监测,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至今共报告5例疟疾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全市29个镜检点累计血检不明原因发热病人6 851人次,血检率大于总人口0.5‰的标准,复核血片695张,复核率10.15%,共检出4例阳性病人。经疫点处置,未出现二代病例。媒介监测结果表明,高安市传疟媒介主要为中华按蚊,6—10月监测平均密度为14只/h。结论高安市自2005年报告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后,已连续10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湛江市历年疟疾流行情况与防治措施,评估湛江市消除疟疾工作成绩,为消除疟疾达标后科学指导疟疾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湛江市1950—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版)》和按照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广东省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实施细则(2014版)》,从6大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1950—2015年间疟疾年发病率分析显示:1950—1955年疟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956—1960年略有下降,1954年发病率达历史最高峰,达9 665.47/10万。1970—1996年开展大规模抗疟工作后,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再无本地感染疟疾死亡病例发生;1972年消灭了恶性疟;1989年通过省级基本消除疟疾考核;1997—2001年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2002年后均以输入性、散发性病例为主,年发病率均在0.2/10万以下。消除疟疾阶段(2011—2015年),湛江市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按照《广东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疟疾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以上117间医疗机构100%设立疟疾镜检站,"三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共29 886人,平均年度血检率达到总人口0.71‰,其中发现阳性17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近年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个别县(市、区)有少量微小按蚊。结论 2016年湛江市通过省级考核评估,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今后工作重点主要是加强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和传疟媒介监测,及时做好疫点处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陕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陕县消除疟疾工作,为内陆其他疟疾低流行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对陕县1952-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部《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GB26345-2010)和河南省卫生厅《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实施细则(2014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疟疾曾是危害陕县人民健康较为严重的地方性传染病,1953年发病率为491.11/10万,1971年最为严重,发病率为822.23/10万.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基本消灭、消除疟疾3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陕县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措施保障到位,按照《河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要求开展消除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及县级综合医疗机构均设置疟原虫镜检站,开展发热病人血检,2010-2015年共血检23 277人次.年度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1%以上,血片复核率10%,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0.6/10万以下,发生的6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结论 陕县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8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鄂州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鄂州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鄂州市1951—2014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初期,鄂州市曾发生两次大范围疟疾暴发流行,流行高峰年份发病数达26 005例,发病率4 150/10万。1987年以后,鄂州市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2007年以来鄂州市没有发生本地疟疾病例,报告病例主要是输入性恶性疟,全部为非洲务工返乡人员。经过实验室确诊,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常态化管理、消除疟疾3个阶段。结论鄂州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9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1951-2015年疟疾流行趋势,评价疟疾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为调整疟疾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1951-2015年疟疾监测相关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恭城县1951-2015年共报告疟疾病例22 535例,发病率150.19/10万,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疟疾流行最严重,分别报告疟疾病例12 386例和10019例,年均发病率为879.14/10万和603.94/10万,70年代后疫情日趋平缓,自1978年报告5例本地疟疾病例后再无内源性病例发生;输入性疟疾病例于1981年开始有报告,80年代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11例,90年代报告36例,本世纪2000-2009年输入性疟疾病例有所下降,但到2010年以后输入性病例呈上升趋势.输入性病例感染来源2010年前主要为国内的云南、海南、广东;2010年后输入性病例感染来源为国外柬埔寨、缅甸、尼日利亚.病例所从事工种主要以挖矿为主,建筑次之,分别占33.87%和25.81%.结论 恭城县当地疟疾流行得到有效控制,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有效处置输入性疟疾病例,避免二代病例的发生是巩固疟防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海口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海口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海口市1951—2014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1955年疟疾发病率为5 482.58/10万,经控制流行、常态化管理、消除疟疾3个阶段防治。在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4年),海口市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经费保障到位,按《海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均设立疟防科室,疟原虫血检18 543人,年度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1‰以上,血片复核率11.37%,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0.5/10万以下,发生14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媒介监测未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结论海口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2014年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建国初期,河北省疟疾年发病率在19.88/10万~74.51/10万之间,60年代和70年代曾有两次疟疾暴发,发病率分别高达368.38/10万和493.39/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河北南部的部分地区。经过三十多年有组织大规模的抗疟行动,疟疾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1987年后,全省疟疾病例报告数基本在几例至几十例之间。自2010年《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实施以来,认真落实各项措施,完成各项工作指标,达到消除疟疾目标要求。按照行动计划分类要求,当时全省172个县(市、区)全部为三类县,到2015年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累计报告全省疟疾病例273例,经证实全部为境外输入疟疾病例,未发生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于2014年各设区市卫生计生委(卫生局)组织完成对所辖县(市、区)消除疟疾县级考核,2015年省卫生计生委组织完成对所辖设区市的消除疟疾市级评估。在《行动计划》实施中,河北省成安县和任县消除疟疾国家试点县工作的成功经验,对推动消除疟疾工作意义重大,引领全省消除疟疾工作不断深入推进,于2015年11月,通过国家卫计委和质检总局联合开展的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中期评估。本文较全面地总结了《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河北省消除疟疾工作完成情况,分析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对今后输入性疟疾疫情监测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孟州市疟疾流行概况及防治历程,总结孟州市消除疟疾工作经验,评价疟疾防治效果,为全面实现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目标及开展考核评估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孟州市1950—2015年疟疾防治规划、计划、技术方案、疫情报告数据、防控措施和效果等资料,按照国家《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消除措施、保障措施、防控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经60多年的反复防控,孟州市疟疾疫情得到全面控制,疟疾发病率从最高的123.23/万(1964年)降至1982年的1/万以下,2010年起无本地病例报告。疟疾防控工作经历了控制流行、基本消灭、后期巩固监测和消除疟疾4个阶段。2010年以来建立了消除疟疾机制、年血检率达1%以上,疟疾监测网络健全,6例输入性疟疾病例发现及时,疫情处置规范。结论经过几十年的积极防治,孟州市已连续8年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经省、市组织考核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境外输入性疟疾会持续存在,要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及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输入性疟疾病例,继续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南昌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南昌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制订消除疟疾达标后的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南昌市1950—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南昌市疟疾流行特点与防治历程,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疟疾曾是危害南昌市人民健康最严重的地方性传染病,1950—2015年间疟疾年发病率经统计学分析显示:1950—1954年疟疾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1),1955—1962年略微下降(P0.01)后上升到1969年的最高发病率6 899.50/10万(P0.01),1969—1976年从高点下降(P0.01);1977—1985年开展大规模抗疟后年发病率急剧下降(P0.01),1987年发病率已降至10.01/10万,1988—2009年发病率继续下降(P0.01),2010年后年发病率均在0.5/10万以下。整个防治历程经重点防治、全面防治、基本消除疟疾、灭疟后监测阶段和消除疟疾5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南昌市建立了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按《江西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疟疾达标评估工作,全市疟原虫血检56 586人,平均年度血检数达到总人口2.52‰,血片复核率为10.62%,发生的91例病例均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媒介监测发现本地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结论南昌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后期的防治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常州市疟疾流行历史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常州市消除疟疾工作,探讨今后疟疾监控工作重点。方法收集1950—2015年常州市疟疾疫情数据、工作报表、预防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等资料,描述分析不同阶段疟疾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并对常州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常州市疟疾流行历史久远,按照流行情况可分为疟疾流行阶段、基本控制和基本消灭阶段、持续巩固监测阶段以及消除疟疾阶段。2010年开展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后,常州市进一步建立健全疟疾防治网络和疟疾监测系统,规范疫情报告与处置,加强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强化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部门合作,圆满完成消除疟疾的各项任务。2010—2015年,常州市疟疾年报告发病率均在0.11/万以下,2011年起均为国外输入性病例,疟原虫血检共计173 460人次,年血检率均达到总人口3‰以上。至2014年,常州市各辖市、区全部通过县级消除疟疾达标考核。2015年,常州市通过市级消除疟疾达标考核。结论常州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2011—2015年连续5年无本地感染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今后应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林州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林州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林州市1949—2013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3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疟疾曾是危害林州市人民健康最为严重的地方性传染病,1949年发病率为1 024.17/10万,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基本消除、基本消除后监测、消除疟疾4个阶段。在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3年)林州市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经费保障到位,按《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年度发热病人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1‰以上,血片复核率在30%以上,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1/10万以下,发生的7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结论林州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1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腾冲市历年疟疾流行情况及防治措施,评估腾冲市疟疾防治工作成效,为指导疟疾消除后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腾冲市1950—2017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防治措施和相关文件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腾冲市1950—2017年共报告疟疾病例104 067例,死亡2 904例,病死率2.79%,1951年发病率最高,为4 817.12/10万,2017年发病率最低,为5.46/10万,1950—1989年以本地感染病例为主,1990年后输入性病例逐渐增多,2006年输入性病例达最高峰,随后呈逐年下降趋势,至2017年降至最低。2012—2013年捕获按蚊12种,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全市均有分布,其次是昆明按蚊,主要分布于北部乡镇,微小按蚊在南部乡镇散在分布。防治工作经历控制疟疾流行(1950—1985年)、消除前阶段(1986—2009年)和消除疟疾(2010—2017年)3个阶段,2012年10月发现最后1例本地感染病例,2013—2017年连续5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2017年11月通过省级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结论 腾冲市疟疾防治成效显著,达到了消除疟疾标准,但存在中华按蚊、昆明按蚊、微小按蚊等疟疾传播媒介,下一步应加强监测,防止发生本地传播及输入病例继发传播,巩固消除疟疾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广西曾是我国历史上四大高疟区之一,也曾是恶性疟和间日疟严重流行区。建国前部分地区居民脾肿率3%~58%,疟原虫阳性率7.1%~84.9%,年病例数在500万以上。1952—1958年全广西发病人数12.5万~54万,发病率68.08/万~103.88/万。1954年成立广西自治区卫生防疫站,1958年成立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各地市县卫生防疫站设置寄生虫病防治科(组),疟疾防治得以全面开展。1980年起发热病人血检成为发现传染源主要技术手段,血检覆盖至村屯,覆盖率不低于95%,当年全广西发病率降至4.76/万。1990年至1999年,广西报告病例11 557例,本地病例5 735例,发病率降至不足万分之一(1999年,0.95/万);2000年广西继续实施基本消灭疟疾及巩固成果策略,至2008年109个市县均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0—2009报告病例2 122例,本地病例289例,病例数较上个10年下降81.64%,内源性病例下降94.96%。2010年《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实施以来,在自治区各级党政及卫生计生等有关部门领导下,防治工作得以加强。针对以输入性病例为主且逐年快速增长特点,主要加强了三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广泛开展涉疟临床医生诊疗培训,同时巩固市、县、乡疟原虫镜检能力;二是开展全民健康教育,侧重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地区,提高民众对疟疾了解,改善就医依从性;三是对返乡人员全员筛查,掌握一人,筛查一人,随访一人,早发现早治疗。2010—2015年,除2012年出现1例内源性病例外,其余2 068例为输入性,发病率继续控制在1/10万以下,期间在2013年广西上林县出现输入性聚集性疫情暴发,经精心组织,科学防治,实现了无二代和死亡病例发生。至2016年1月,全广西所有县均已通过消除考核。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武汉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价武汉市消除疟疾工作成效,为调整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武汉市1953—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疟疾曾是危害武汉市人民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建国后曾有过三次较大面积的流行,1976年发病率612.99/10万,为有疫情数据记载的历史最高峰。全市防治工作经历调查摸底、维持防治、控制流行、巩固监测和消除疟疾5个阶段。消除阶段(2010—2015年)武汉市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经费到位,注重队伍建设,健全监测网络,落实防控措施,疟原虫血检231 125人,年度血检数平均达到总人口3‰以上,区级血片复核率为5.28%,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0.8/10万以下,2010年报告的最后1例本地感染病例及之后全部302例输入性病例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媒介监测发现远城区农户和牲畜棚仍有较低密度的传疟媒介中华按蚊。结论武汉市经过多年防治,已连续5年无本地感染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防止引起继发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