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手术中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股骨头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56例,年龄〉65岁,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神经阻滞组(N组)和硬膜外阻滞组(E组),每组28例,在麻醉前(T1),麻醉后(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记录MAP、HR、SpO2、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56例患者均阻滞完善,麻醉效果满意,两组患者的MAP在麻醉前(T1)和手术结束时(T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外阻滞组患者的MAP在麻醉后(T2)和手术开始时(T3)显著低于神经阻滞组(P〈0.05)。两组患者的HR和SpO2在各时点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效果.方法 择期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行单侧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超声组、神经刺激仪组分别于超声、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完成,缓慢推注0.5%盐酸罗哌卡因25 mL.记录两组血流运动力学指标变化、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记录两组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神经刺激仪组比较,超声组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均降低,且术后镇痛维持时间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神经刺激仪组比较,超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效果较佳,可缩短操作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且血流动力学平稳,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危重患者下肢手术麻醉效果。方法:对照组仅单纯给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研究组加用超声。结果:研究组麻醉阻滞完成时间与对照组对比,P>0.05;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对照组镇痛维持时间显著少于研究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下肢手术时实施超声、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有效性、安全性均较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寻找颈神经丛阻滞的最佳方法,提高颈神经丛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病人侧卧位,头偏向对侧,用手指摸到肌间沟的最高点,穿刺针由此进针,与皮肤垂直略向后下.神经刺激仪的电流首先调到1.0 mA,当上臂肌肉有收缩反应时,一边降低电流强度,一边调整穿刺针的位置,当刺激电流低于0.5 mA,上臂肌肉仍有收缩反应时,固定穿刺针,注入0.25%布比卡因和0.5%利多卡因的混合液15 ml.注药时用手指压迫穿刺针下方的肌间沟,使药液逆行向上扩散而阻滞颈神经丛.结果 20例颈神经丛阻滞全部成功,阻滞平面可达颈3到胸2.全部病人在杜氟合剂或氟芬合剂辅助下顺利完成手术.结论 利用神经刺激仪可提高颈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和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腰丛联合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在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择期行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神经阻滞组(NB组,30例)和硬膜外麻醉组(EA组,30例)。记录两组麻醉前(T0)、麻醉后10分钟(T1)、30分钟(T2)、60分钟(T3)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记录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术中麻黄碱使用情况、麻醉效果及术后随访情况(恶心呕吐及尿潴留)。结果 与EA组相比,NB组T2时的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高于EA组(P<0.05);NB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小于EA组(P<0.05),阻滞维持时间大于EA组;NB组术中麻黄碱使用例数小于EA组(P<0.05);两组在麻醉优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潴留NB组中的发生率低于E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恶心呕吐方面比较,两组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腘窝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单侧大隐静脉曲张手术的麻醉效果与硬膜外麻醉相似,且具有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在骨科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择期单侧下肢手术患者36例,随机分成两组:神经阻滞组(A,n=18)和硬膜外麻醉组(B,n=18).A组:取患肢在上侧卧位,分别标定腰丛与坐骨神经阻滞穿刺点,将神经刺激仪正极与患者相连,负极连接与阻滞针上.腰丛注药量为0.33%罗哌卡因30 ml,坐骨神经注药量为0.33%罗哌卡因15 ml,B组:选择L3~4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硬膜外用药为1%罗哌卡因12~15 ml,观察并记录各组麻醉前,麻醉后5、15、30、60 min的SBP、DBP、HR、SpO2,以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维持时间,术后1、4 hVAS评分及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等.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麻醉前及麻醉后5 min两组患者的血压无明显差异,麻醉后15、30、60 min B组患者的SBP、DBP与A组相比降低明显.B组患者麻醉后15、30、60 min的SBP、DBP,较麻醉前、麻醉后5 min有显著性降低.A组患者整个麻醉过程中的SBP、DBP均无显著性变化.两组患者的HR、SpO2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A组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均快于B组(P<0.05),而恢复较B组慢.术后随访A组患者有1例术后1.4 h VAS评分为3分、5分,其余病例两时点VAS评分均为0分,其中有一例患者术后有轻微恶心,其余病例均无腰痛、头痛的症状,也无神经损伤症状的主诉.B组患者术后1 h VAS评分为0分,术后4 h VAS评分有3例患者为6分,2例为4分,4例患者术后有腰痛、头痛的症状,3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结论 与传统的硬膜外麻醉相比较,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行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效果确切,术后镇痛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高龄或危重患者下肢手术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2017年1月高龄或危重患者下肢手术患者84例随机分两组,单一定位组单纯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定位组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完成阻滞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结果:联合定位组患者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单一定位组,P0.05;联合定位组完成阻滞时间、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单一定位组,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单一定位组,P0.05。结论:高龄或危重患者下肢手术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确切,起效快且阻滞完成时间短,可延长镇痛时间,减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本院行下肢骨折手术的1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n=54例)和对照组(n=54例),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施以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均有P <0.05。结论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施以超导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膝关节镜手术中的应用实效性.方法 选择80例老年择期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使用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阻滞情况、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95.0%,对照组麻醉优良率为9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2,P>0.05);两组感觉神经与运动神经麻醉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4、1.189,P>0.05);两组感觉神经阻滞、运动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的持续时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29、8.948、5.275,P<0.05);观察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在麻醉各时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SBP及DBP在T2及T3时刻均较T0和T1时刻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T2及T3下,两组SBP及DBP比较,对照组低于观察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7,P=0.001).结论 随着可视化技术在麻醉中推广应用,使得神经阻滞技术定位准确,麻醉完善,负影响小,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盲探的肌问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肩部手术患者30例分为两组,每组15例.Ⅰ组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传统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物选择1%利多卡因与0.25%左旋布比卡因.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Ⅰ组阻滞完全者占86.7%(13/15),显著高于Ⅱ组的46.6%(7/15)(P<0.01);Ⅰ组阻滞不全者占13.3%,显著低于Ⅱ组的26.7%(P<0.01).Ⅰ组无阻滞失败病例;Ⅱ组阻滞失败4例.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陈利新 《安徽医药》2013,17(11):1917-1918
目的探讨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操作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实验组麻醉成功率达93.3%,而对照组麻醉成功率71.1%,实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率高、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神经刺激仪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肌间沟异感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ASA Ⅰ或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Ⅰ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操作;Ⅱ组按常规找异感方法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对比观察两组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结果 Ⅰ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Ⅱ组,并发症也显著低于Ⅱ组.结论 运用神经刺激仪行肌间沟臂丛神经定位,可显著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用外周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针刺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断指再植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断指再植的小儿患者50例均等分为两组,均采用基础麻醉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Ⅰ组用神经刺激仪定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两组穿刺点均用两点法麻醉。神经阻滞药物为0.375%罗哌卡因(耐乐品0.75%)注射液,按3 mg/kg给药。完成阻滞后记录麻醉起效时间,作用效果,维持时间,术后并发症。结果在基础麻醉下阻滞起效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阻滞成功率Ⅰ组显著高于Ⅱ组,阻滞维持时间Ⅰ组显著长于Ⅱ组(P<0.05)。结论小儿断指再植手术在基础麻醉下使用外周神经刺激仪,施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能较准确的实施,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中镇痛及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单侧下肢手术患者60例,ASAII或Ⅲ级,随机均分为超声引导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组(B组)。A组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分别在坐骨神经及股神经周围注射25ml、20ml0.5%罗哌卡因。记录两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完善及持续时间,术后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结果A组在超声引导下顺利完成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B组比较,A组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均在3分以下,且术后24h明显低于B组(P〈0.05);A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下肢手术准确及成功率高,明显增加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按照定位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臂丛神经痛觉阻滞起效总时间、阻滞完善总时间以及各臂丛神经痛觉阻滞完善率.结果: 观察组麻醉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总时间、阻滞完善总时间分别为(3.49±0.62)min、(20.88±2.32)min和(52.97±3.08)min,对照组分别为(4.73±0.68)min、(31.05±2.47)min和(78.96±3.77)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中神经痛觉阻滞完善率为100.00%(3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8.89%(24/27,P<0.05).两组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痛觉阻滞完善率和麻醉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麻醉优秀率为96.97%(32/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8%(22/27,P<0.05).结论: B超联合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优于单纯B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前入路坐骨神经及股神经阻滞在糖尿病足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糖尿病足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坐骨神经及股神经阻滞组(PF组)和单次蛛网膜下腔阻滞组(SA组),每组40例。观察2组患者麻醉前(Tb)以及麻醉后5(T5)、10(T10)、15(T15)、30(T30) min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观察2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T1)、完全阻滞时间(T2)及完全消退时间(T3),术后首次排尿时间(Tm)。比较2组患者术后6、12、18、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观察2组患者麻醉满意度,麻醉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Tb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A组在T5、T10、T15、T30的收缩压、舒张压较Tb下降(均P<0.05),且低于PF组T5、T10、T15、T30(均P<0.05)。PF组T1、T2、T3长于SA组(均P<0.05),Tm短于SA组(P<0.05)。PF组术后12、18、24 h VAS评分低于SA组(均P<0.05)。SA组与P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2.5%、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前入路坐骨神经及股神经阻滞在糖尿病足手术中的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稳定,且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甲磺酸罗哌卡因和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行单侧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均在周围神经刺激器(PNS)引导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联合阻滞,Ⅰ组(23例)注入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45ml,Ⅱ组(22例)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45ml。注药完毕后,观察平均动脉压及心率的变化情况,测定并记录下肢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维持时间,观察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对麻醉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两组间下肢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动脉压、心率及麻醉满意度综合评价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0.596%甲磺酸罗哌卡因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中与盐酸罗哌卡因具有相似的麻醉效应及安全性,为临床麻醉工作提供了更多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药科学》2019,(23):221-22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骨科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6年7月~2018年10月我院骨科拟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全身麻醉组实施单纯的喉罩全麻,复合麻醉组实施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麻。比较两组病例使用不同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术后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干预前后患者平均动脉压以及平均心率;平均下床活动的时间、平均拔管时间、持续阻滞时间、麻醉起效时间。结果复合麻醉组的麻醉效果优于单纯实施喉罩全麻组,P 0.05;复合麻醉组术后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于单纯实施喉罩全麻组,P 0.05;干预前两组平均动脉压以及平均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复合麻醉组平均动脉压以及平均心率优于单纯实施喉罩全麻组,P 0.05。复合麻醉组平均下床活动的时间、平均拔管时间、持续阻滞时间、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单纯实施喉罩全身麻醉组,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在骨科髋关节置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s:

The primary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ablish the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 (PPK) model of bupivacaine after combined lumbar plexus and sciatic nerve blocks and secondary aim is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patient''s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age, body weight and sex on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total of 31 patients scheduled for elective lower extremity surgery with combined lumbar and sciatic nerve block using plain bupivacaine 0.5% were included. The total bupivacaine plasma concentrations were measured before injection and after two blocks placement and at selected time points. Monitoring of bupivacaine was made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with ultraviolet detection. Non-linear mixed effects modeling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PPK of bupivacaine.

Results:

One compartment model with first order absorption, two input compartments and a central elimination was selected. The Shapiro-Wilks test of normality for normalized prediction distribution errors for this model (P = 0.156) showed this as a valid model. The selected model predicts a population clearance of 930 ml/min (residual standard error [RSE] = 15.48%, IC 95% = 930 ± 282.24) with inter individual variability of 75.29%. The central volume of distribution was 134 l (RSE = 12.76%, IC = 134 ± 33.51 L) with inter individual variability of 63.40%. The absorption of bupivacaine in two sites Ka1 and Ka2 were 0.00462/min for the lumbar site and 0.292/min for the sciatic site. Age, body weight and sex have no effect on the bupivacaine pharmacokinetics in this studied population.

Conclusion:

The developed model helps us to assess the systemic absorption of bupivacaine at two injections sites.KEY WORDS: Bupivacaine, lumbar plexus block, non-linear mixed effects modeling, pharmacokinetics parameters, sciatic nerve bl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