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比较成熟的手术入路,手术显微器械的进步,为微创手术治疗小脑桥脑角肿瘤创造了有利条件。2006年6月-2007年6月,我们采用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小脑桥脑角肿瘤8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听神经瘤是桥小脑角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我科2003~2006年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听神经瘤32例,术前均经CT及MRI诊断,术后经病理证实.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桥小脑角区以面神经和听神经为中心 ,其周围结构复杂 ,涉及小脑、脑干、部分颅神经 ,以及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迷路动脉、小脑上动脉等重要结构 ,因此 ,开放性手术常会损伤这些结构而导致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脑内窥镜的应用既能直接观察病变的范围 ,又能活检以查明病变性质 ,了解局部解剖关系和血供情况 ,还可以根据发现来估计某些病变的手术可能性和患者预后 ,甚至可以在直视下直接手术治疗病变 ,但很少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 ,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 ,脑内窥镜在桥小脑角病变手术中的应用主要涉及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听… 相似文献
4.
1998年11月~1999年12月,我们利用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尖斜坡肿瘤3例,显示了良好的结果。现报告如下。例1:女,48岁。因阵发性头痛4年,加重1个月余,伴有左侧上下肢体活动不便而入院。查体:双侧视乳头轻度水肿,左侧肢体肌力级,肌张力增高,左侧巴氏征阳性。CT显示右侧岩骨尖有一骑跨幕孔的椭圆形、略高密度的结节,增强扫描结节增强;伴有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扩大。手术采用乙状窦前入路,向后牵拉乙状窦,打开小脑幕,即可暴露岩尖肿瘤,约3cm×2cm×2cm,基底部在岩尖,有包膜,与脑干相连不紧,术中给予切除。术后病理诊断:岩尖脑膜瘤。术后头痛症状缓… 相似文献
5.
6.
7.
8.
9.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24)
目的目的寻找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手术中切除后半规管的安全区域。方法 120例名听神经瘤患者,其中男72例,女4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CT进行检测。结果用CT测量了5个参数:L1为横断面中通过总骨角与后半规管平行的线,L2是该横断面的正中矢状线。A是内听道后壁位于总骨角水平的点,B是L1和内听道后壁的交点。L3是冠状面上通过后半规管的线,L4是该冠状面的正中矢状线。点C是总骨角,点D是壶腹部,点E是位于后半规管所在平面的内听道后壁点。L1和L2的交角分别是右侧(41.76±5.64)°,左侧(43.40±5.25)°,P=0.003。点A、B的距离是(0.59±0.13)cm。L3和L4的交角分别是右侧(16.57±6.51)°,左侧(17.57±6.98)°,P=0.017。点C、D的距离是(0.60±0.05)cm。点E到直线CD的距离是(0.48±0.09)cm。结论本次研究所确定的安全区较以往更加精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崔旦旦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0,(2)
患者,女,25岁,农民。因眩晕和右耳听力下降2个月、右侧面部麻木和走路不稳1个月,于1985年8月13日入院。发病以来,无发热、咳嗽咯血,自幼生活于江苏省江阴县农村,偶吃生螃蟹。体检:神志清,颈天抵抗,双眼球向左水平快速震颤,右角膜反射消失,右面部触痛觉减退。闭目难立征倒向右侧,无病理反射。胸部摄片无异常,脑脊液压力50mmH_2O,红细胞06/mm~3,白细胞0/mm~3,蛋白、糖、氯化物正常。头颅CT检查:右桥小脑角有2×3cm密度不均阴影,并见一直径0.8cm增强病灶,第4脑室左移约0.5cm。进行右桥小脑角占位病灶摘除木。病理检查为寄生虫性肉芽肿,虫体结构 相似文献
11.
对11例桥小脑角肿瘤术后脑脊液漏进行回顾性分析。认为采取持续腰池脑脊液引流防治桥小脑角手术后脑脊液漏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听神经瘤(AN)显微镜外科切除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术治疗的140例AN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采用H-B面神经功能受损量表(HBFGS)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的面神经受损程度,并将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是否行面神经监测、面神经位置、面神经与肿瘤的黏连严重程度等作为分析因素,分析影响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按照术后6个月面神经HBFGS分级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HBFGS分级Ⅰ~Ⅲ级为轻中度障碍组(78例),Ⅳ~Ⅵ级为重度障碍组(62例)。轻中度障碍组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显著小于重度障碍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重度障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切除程度、术中行面神经监测情况以及面神经与肿瘤的黏连程度与重度障碍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肿瘤最大直径>3.13 cm、肿瘤部分切除与次全切除、面神经与肿瘤中、重度黏连均是导致术后面神经功能严重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而术中行面神经监测是术后面神经严重障碍的保护因素(OR<1,P<0.05)。 结论AN瘤体大小、肿瘤切除程度、术中是否行面神经监测以及面神经与肿瘤的黏连程度是影响患者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AN术后面神经功能受损程度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3.
1980~1990年,我们采用耳后枕下入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复发患者2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一、临床资料本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6~82岁。初次手术在本院8例,外院12例;首次术后复发时间为20天至6个月;复发后至就诊时 相似文献
14.
斜坡肿瘤切除困难而危险性大。作者自颞枕开颅经小脑幕入路切除斜坡肿瘤6例,取得良好效果。认为此入路显露肿瘤较其他途径范围大,解剖关系清楚,可避免损害脑组织。 相似文献
15.
张我华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7,(3)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于颅内恶性及血管性肿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则罕见,除垂体腺瘤外,其大多数预后不佳。文献中有报导侧脑室脑膜瘤,小脑桥脑角肿瘤和听神经瘤患者之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作者报告2例小脑桥脑角脑膜瘤褒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获治疗成功的病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1例桥小脑角脑膜瘤患者,均行经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观察术后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5例(45.5%),Ⅱ级切除4例(36.3%),Ⅲ级切除2例(18.2%)。术后症状改善7例,无改善或加重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漏2例,面神经损伤3例,无死亡病例。随访8~120个月、平均47个月,复发1例。结论经乙状窦后入路能较理想地切除桥小脑角脑膜瘤,并发症少,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枕下后正中入路治疗枕骨大孔区肿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一科自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6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外科结合超声吸引切除的枕骨大孔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神经鞘瘤5例,脑膜瘤7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观察16例患者的术后疗效。
结果1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损伤加重者2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7年,除1例术后仍有肢体乏力、行走不稳外,其余患者症状消失。1例次全切除患者术后3年复发。
结论枕骨大孔区肿瘤显微手术技巧要求高,脑干、后组颅神经和血管保护十分重要,枕下后正中入路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枕骨大孔区肿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
20.
任鸿翔 《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电子版)》2021,(3):188-192
特发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指一侧颜面部阵发性、不自主的肌肉痉挛,国外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其发病率为11/100万[1].其病因目前已确认是责任血管压迫桥脑小脑角(cerebellopontile angle,CPA)部位的面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 exit zoon, REZ).19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