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男,77岁,住院号244897。因脐周阵发性隐痛,水样腹泻,进食梗阻感加重伴腹胀、少尿2周,以腹水原因待查于1982年5月5日入院。1954年、1971年和1977年曾有类似发作,腹水为渗出液,有较多分叶核白细胞(均未分类计数),其他阳性发现为尿蛋白 ~ 。3次均按结核性腹膜炎治疗,除大便次数稍多、质偏烂外,腹水等症侯多在2~5个月内消失。1977年起出现进食梗阻感。此次发作时,仅能进半流质。无过敏性疾病史。 相似文献
2.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附3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启芳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33(6):587-588
胃肠道嗜酸细胞 (eosinophiliccell,EC)浸润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 ,前者为嗜酸细胞性肉牙肿 ,后者见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 ,EG)和寄生虫感染、药物过敏、结缔组织病、嗜酸细胞增多症、炎症性肠病及肿瘤等继发性胃肠道EC浸润。EG是胃肠道组织中EC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罕见胃肠道疾病 ,病变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的全胃肠道壁各层。 1937年Kaijser首次报道 ,国内病例较少。我院1999~ 2 0 0 2年共收治 3例EG病人 ,复习 90年代国内文献 ,见散在报道 43例 ,连… 相似文献
3.
嗜酸粒细胞性腹膜炎为一原因不明的疾病,国内尹氏和林氏曾有提及,但仅以腹膜受累者,尚未见专文报告。我院曾收治一例,兹报告如下。 患者男,70岁,退休工人,20多天前盛济周隐痛,腹部饱胀不适,餐后尤著,后渐食欲不振,乏力明显,消瘦日著。10余天前大便溏泻,日解1~2次,量少、色黄而稀,无血及粘液,亦无呕吐,于1988年8月17日入院。病来无畏寒发热, 相似文献
4.
患者,时×,住院号AOO38873,男,37岁,河北保定人。主因间断性腹泻2年,不规则发热,四肢无力2个月,于1981年11月10日入院。发病后曾在当地按“慢性肠炎”治疗,因多次化验血常规发现嗜酸细胞增多,曾服用驱虫药无效。入院前2个月,右侧腮腺及双侧睾丸肿、痛伴发冷发烧,体温高达39℃。半月后出现四肢麻木,明显无力,以致腿不能行走,手不能握物。入院前20天头皮和四肢出现黄豆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一例男性41岁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全身浅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发热、贫血、肝脾肿大。曾行剖腹探查,未能确诊。后经淋巴结活检、骨髓多次检查,确诊为嗜酸细胞性白血病。经用 HOAP 方案化疗无效,病情恶化,以后出现血性腹水,肾功能衰竭死亡。此型白血病临床少见。本文复习有关文献,就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有关治疗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7.
我院最近将一例嗜酸粒细胞性腹膜炎误诊为化脓性腹膜炎,为吸取教训,特报告如下。患者女性,35岁,农民。因下腹部胀痛一月余,于1981年8月12日入院。自诉一个余月前放置金属避孕环后出现下腹部持续性胀痛,伴有腰骶部酸累感。放环后第四天将环取出,当天晚上畏寒发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0岁.20多天前感脐周隐痛,腹部饱胀不适,餐后尤著,后食欲渐不振,乏力明显,消瘦渐甚.10余天前大便溏,1~2次/d,量少,色黄,无血及粘液,亦无呕吐,于1938年8月17日入院.发病以来无畏寒、发热,有胃病史多年,嗜酒30余年, 相似文献
9.
吴文采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1984,(2)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是一种胃肠道弥漫性嗜酸性白细胞浸润性疾病。1937年Kaijser 首次作了描述。据 Cello 1979年统计,在世界文献中不过100例,国内也只有少数病例报道。我们于1982年6月遇见一例,报道如下,并结合文献作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0.
嗜酸细胞性腹膜炎(EP)是指腹膜透析时并发的一种非细菌性腹膜炎,临床并非罕见,现报告19例。临床资料本院用腹膜透析治疗慢性肾衰382例,共透析382个病人月,发生EP19例21次,男13例,女6例,年龄20~141岁。EP首次发生是在透析开始第7~35日,透出液均混浊,仅2例有轻度腹痛,1例低热,余无临床症状。透出液白细胞总数0.57~0.89×10~9/L,中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1.
脑膜炎以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为特征国内尚未报道,现将我院一例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患者男,28岁,农民。因剧烈头痛伴畏寒、发热三天急诊入院。体温37.8℃,神清,颈强直,克氏征(+),余神经系统无阳性发现。脑脊液压力320mmH_2O,色浊,细胞计数1.02×10~9/L,潘氏试验(+++),蛋白2.6g/L,糖3.1mmol/L。细胞学镜检:60~120/hp,小淋巴细胞18%,单核细胞10%,激活单核细胞10%,巨噬细胞2%,嗜酸细胞60%。大剂量青霉素治疗一周后,症状缓解。出院后半月,因头昏伴后枕隐痛再入院。两次脑脊液检查均未见嗜酸细胞,无脑膜刺激症。脓液细菌培养为绿脓杆菌生长,血沉11mm/小时,脑电图、颅片、CT、胸透均正 相似文献
12.
13.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附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启芳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3,25(2):176-177
目的 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eoisnophilicgastroeritis ,EG)的诊断、治疗和预后。 方法 结合文献分析 3例EG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和治疗预后。结果 EG确切病因未明 ,临床表现多样 ,内镜检查无特异性 ,临床上极易误诊 ,以保守治疗为主 ,病情可有反复 ,但预后良好。结论 EG临床及内镜表现缺乏特异生 ,外周血及腹水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主要线索 ,胃肠道粘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嗜酸细胞性心内膜病系原因未明的一种少见病,我院曾遇见一例,现报告如下。于×,男,40岁。1977年9月上旬感心慌、气短、咳喘伴浮肿,经抗生素及安茶硷等治疗无效,于同年12月12日入院。查体:体温37℃,脉搏100次,血压110/80mmHg,呼吸急促,高枕位,颈静脉怒张,两肺少数干鸣音,心界向左扩大,心尖区闻及Ⅲ级收缩期杂音,肝肋下4cm,质Ⅱ°,脾不肿大,腹 相似文献
15.
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与心肌坏死(附一例尸检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原因不明性嗜酸细胞增多并伴有心脏受累的情况较少见。对这类疾病以往国外曾用过“嗜酸细胞性白血病”、“播散性嗜伊红细胞性胶原病”、“吕弗勒氏纤维增生性心内膜炎伴有嗜酸细胞增多症”等名称。1968年Hardy和Anderson认为这类病例不是真正的白血病,建议命名为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这一综合征的主要临 相似文献
16.
腹膜透析是治疗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措施,而腹膜炎又是腹膜透析的主要并发症。1986年~1988年7月,我们在对12例病人进行的1040个透析日中发生腹膜炎31次。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7.
1.报告一例大肠杆菌胆道感染患者,在黄疸消退后进行肝穿刺引致急性胆汁性腹膜炎。2.对肝穿刺后胆汁性腹膜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对有胆管炎症,即便已无黄疸及发热者,决定肝穿刺亦应高度审慎。3.对本并发症的临床诊断原则作了扼要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OPRCC病人2例(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67岁和53岁,均因体检发现,均行手术治疗。OPRCC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大体观察肿瘤呈圆形或椭圆形,界限清楚,无包膜,切面灰褐色。镜下观察:1例病人肾肿瘤完全由发育较好的纤细的乳头状结构组成,乳头被覆单层立方状胞浆丰富的强嗜酸细胞,核圆形、规则,核仁不明显,FUHRMAN核分级Ⅰ级,局部区域瘤组织出血、囊性变。另1例病人瘤组织主要由密集、大小不等的管状结构组成,部分管腔内可见有或无纤维轴心的乳头状突起;管壁及乳头结构表面均衬覆单层圆形或多边形、胞浆丰富、强嗜酸性的瘤细胞,其中散在胞浆透明空泡状的瘤细胞,瘤细胞核圆形、染色质粗、可见核仁及核内包涵体,FU-HRMAN核分级Ⅳ级。免疫组化染色:2例瘤细胞均呈EMA、CK7和CK18弥漫强阳性;vimentin、AMACR和E-cadherin表达不一;CD10、RCC、CD117和CD68均阴性。结论 OPRCC是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罕见组织学亚型,诊断时需与其他具有嗜酸细胞形态的肾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9.
20.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Kaizser于1937年首先报道.迄今国内文献报道100余例.本病病因不明,发病率低,现报道1例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