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谢一金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7,21(1):65-66
目的:介绍36例垂体腺瘤经蝶显微手术切除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经蝶入路显微切除36例垂体腺瘸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经蝶入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全切27例占75.0%;次全切7例占19.4%;大部分切除2例占5.6%。结论:对垂体腺瘤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全切率高,患者术后恢复较快,且并发症少.无手术死亡,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我院2001—01~2005—07采用经额-眶-翼入路在显微镜下行巨大型垂体腺瘤切除术11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5.
回顾分析了34例垂体巨腺瘤(直径≥4cm)经颅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翼点入路(23例),冠状切口入路(7例),右额马蹄形切口入路(3例)或联合切口入路(1例),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其中腺瘤全切除28例,大部分切除6例,无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均行术后放射治疗(放射剂量30-50GY/3-5周)。复发2例,占5.9%。结果表明,经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垂体巨腺瘤较为安全,可明显改善视觉功能,术后并发症少,也是提高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颅切除巨大侵袭型垂体腺瘤视神经微血管解剖及保护视功能的显微手术策略。方法对35例巨大侵袭型垂体腺瘤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选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术中经鞍区不同解剖腔隙显微镜下先行瘤内切除肿瘤,瘤内空虚后再分离视神经,注意保护供应视神经、视神经交叉的微血管。结果35例中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10例。术中视神经均解剖保护,视力好转20例,无变化2例,无改善7例,加重6例。结论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是巨大垂体腺瘤手术成功的前提,熟练掌握鞍区的微血管解剖,重视术中对视神经、视神经交叉及其微血管的保护和娴熟的显微手术技术是避免术中视神经损伤,减少术后视力、视野障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经前纵裂.额下联合人路显微切除巨大型垂体腺瘤的方法、疗效和适应证。方法显微镜下采用经前纵裂-额下联合人路,对37例巨大垂体腺瘤实施手术治疗。结果本组肿瘤镜下全切除33例,近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2例,无一例死亡,肿瘤未能全切除4例术后行放射治疗,32例平均随访2.8年,28例恢复正常工作,2例生活自理,2例复发。结论该手术入路可充分显露蝶鞍、蝶窦、鞍旁及鞍后,可提高巨大型垂体腺瘤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
病人女 ,5 0岁 ,因“头痛恶心半年 ,加重伴双眼视力减退半月”于 2 0 0 2年 4月 2 7日入院 ,病人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 ,以前额为著 ,呈持续性 ,伴恶心 ,偶有呕吐 ,无发热寒战及其他明显不适 ,口服“泰必利”等治疗 ,病情时好时坏 ,半月前病情突然加重 ,多次呕吐胃内容物 ,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总结我科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镜下切除垂体腺瘤患者75例的手术经验。方法对75例垂体腺瘤患者手术入路、术中操作和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垂体腺瘤全切除60例,大部分切除14例,活检1例,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单鼻孔蝶窦入路损伤小、安全和并发症少,适用于切除绝大多数垂体腺瘤。 相似文献
12.
垂体腺瘤MRI诊断与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作用及显微镜辅助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优点和适应症。方法对怀疑垂体腺瘤的334例患者先行常规MRI平扫,对未见垂体腺瘤的患者再行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垂体腺瘤手术的患者,全部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经经单鼻孔-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结果334例患者经MR平扫或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后,发现垂体腺瘤326人。其中,MRI常规平扫后发现垂体腺瘤297人,MRI常规平扫后未发现垂体腺瘤的37人经垂体MRI动态增强扫描发现垂体微腺瘤29人。发现垂体腺瘤的326人中,手术316例。手术患者中,252例近全切除,50例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16例脑脊液鼻漏行腰大池引流治愈,余无手术并发症。结论MRI平扫结合MRI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与单鼻孔-经蝶窦入路切除肿瘤的方法相结合,可取得垂体腺瘤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有不少垂体腺瘤呈侵袭性,它们常侵犯周围组织结构,使治疗增加难度,疗效受到影响。复习有关文献,对其影像学特点、病因及诊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颈内动脉的MRI表现对诊断垂体腺瘤侵袭海绵窦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垂体腺瘤对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影响对于诊断海绵窦是否侵袭的价值。方法 分析 10 3例经病理证实的垂体腺瘤的MRI资料 ,测量两侧颈内动脉距中线距离、横径、被肿瘤包绕程度、颈内动脉间距及肿瘤的横径和体积。结果 两侧颈内动脉间平均距离为 ( 2 4.44± 4.2 2 )mm。颈内动脉间距与肿瘤横径明显相关 ,而与肿瘤体积的相关性相对较差。海绵窦是否侵犯与同侧颈内动脉被包绕范围明显相关 ,而与颈内动脉距中线距离及颈内动脉横径无关。结论 两侧颈内动脉间距主要由肿瘤的横径而不是肿瘤的体积决定。颈内动脉为肿瘤包绕范围 <1/ 3 ,海绵窦未受侵犯 ;若 >2 / 3 ,则海绵窦受侵犯。术前观测垂体腺瘤对颈内动脉的影响 ,对手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垂体腺瘤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垂体腺瘤属良性肿瘤。它可分无功能性腺瘤与功能性腺瘤。它们中多数可行γ刀放射外科治疗,γ刀能精确定位导向靶点,毁损病灶,安全可靠,并发症少,被认为是有价值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垂体腺瘤420例的CT、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提高对垂体腺瘤的生物学侵袭性生长特点与CT 和MRI表现的认识。方法 进行420 例垂体腺瘤的CT 和MRI检查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结果 420 例中,鞍内突入蝶窦、鞍上池及第三脑室生长380 例,鞍内及鞍上向鞍旁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延伸至颅中窝,向额部、斜坡匍匐侵及生长40 例。形态:圆形、花生状、不规则形、哑铃状或腰鼓状。CT 等、高密度及显著增强占799 % ,混合密度伴囊性低密度、环行增强占201 % ;MRIT1 WI等信号,T2 WI高信号、等信号、混合信号占923 % ;T1 WI和T2 WI高信号占77% ;提示瘤卒中及坏死囊变735 % ,肿瘤大小1cm ×06cm ×08cm ~7cm ×52cm ×6cm 。病理诊断:嫌色性者213 例,混合性者118 例,嗜酸性者75 例,腺瘤( 未分类)12 例,恶性者2 例。结论 CT 及MRI提供的垂体瘤的整体形态与周围解剖关系等信息,对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和预后判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协和医学杂志》2022,(1)
目的分析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治疗垂体巨大腺瘤的临床实践经验,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借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放射治疗科接受直线加速器6 MV-X线调强放射治疗(56~60 Gy/28~30次,5次/周)的垂体巨大腺瘤患者资料,以肿瘤生长控制率、激素缓解率、放射治疗相关并发症为指标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共1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为32岁。肿瘤生长控制率为93.3%(11例部分缓解,3例肿瘤稳定,1例发展为垂体癌);7例功能性垂体巨大腺瘤患者中,1例激素水平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4例患者采用调强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均达到肿瘤部分缓解(中位缓解时间为5个月),缓解率及缓解时间均优于未使用替莫唑胺者。放射治疗后随访期内,4例患者出现新发垂体功能受损,未出现新发或进一步加重的视力减退及视野受损。结论调强放射治疗是垂体巨大腺瘤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与替莫唑胺联合应用可加快肿瘤体积缩小、缓解占位效应。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