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胃粘膜癌变过程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31,自引:21,他引:10  
目的分析不同病变胃粘膜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差异,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并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Hp感染和胃粘膜癌变的关系.方法应用TRAP测定172例内镜活检标本和45例胃癌手术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其中内镜活检标本正常胃粘膜1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胃溃疡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胃癌18例,手术标本高分化型胃癌8例、低分化型胃癌37例.同时用EIA检测Hp感染患者血清中Hp-CagA-IgG,并分析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和Hp-CagA-IgG水平的关系.结果在172例内镜活检标本中,正常胃粘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0度、1度、2度肠化和胃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0%,0%,0%,25%,38%,89%.45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和相应的非癌胃组织也展现了相似的结果.Hp检出情况,正常胃粘膜、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0度、1度、2度肠化Hp阳性率分别为0%,52%,60%,70%,75%.45例手术切除胃癌的非癌胃组织伴0度、1度、2度肠化的Hp感染强度分别为10.8±9.6,41.3±31.1,86.4±47.8个/50腺体.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Hp-CagA-IgG抗体显著低于胃癌患者的Hp-CagA-IgG抗体水平(P<0.01),22例Hp阳性的胃癌患者感染的Hp全部为CagA+株,其非癌胃粘膜有12例展现了端粒酶活性(55%);相反Hp阳性的2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感染的Hp只有8例为CagA+株(36%),其胃粘膜均未展现端粒酶活性.结论正常胃粘膜和浅表性胃炎不表达端粒酶活性,萎缩性胃炎随肠化进展端粒酶活性表达增加,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最高,阳性率达88%以上.在胃癌患者的非癌胃粘膜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肠化程度、Hp感染强度呈平行关系,且感染的Hp多为CagA+株;而慢性浅表性胃炎感染的Hp多为CagA-株.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以作为胃粘膜癌变的一个早期预测指标,CagA+的Hp感染可能是端粒酶重新激活的一个启动信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cagA基因3′区和vacA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9株H.pylori菌株分离自1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2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9例胃溃疡(GU)、23例十二指肠溃疡(DU)和19例胃癌(GC)患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H.Pylori菌株的cagA基因3′区和vacA基因信号序列及中间区等位基因进行扩增和检测.结果:99株H.Pylori菌株中84株(84.8%)cagA基因阳性,其3′区产物大小均约650 bp,属A型.vacA基因信号序列仅检出s1a型,见于从94.1%(16/17)的CSG、95.2%(20/21)的CAG、89.5%(17/19)的GU、87.0%(20/23)的DU和89.5%(17/19)的GC患者中分离的菌株(P=0.87);中间区等位基因仅检出m2型,见于从70.6%(12/17)的CSG、71.4%(15/21)的CAG、63.2%(12/19)的GU、73.9%(17/23)的DU和57.9%(11/19)的GC患者中分离的菌株(P=0.72).结论:上海地区人群中H.Pylori菌株的cagA基因3′区相对保守;绝大多数vacA基因属s1a/m2型.本研究结果不支持这些基因的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临床结局相关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不同幽门螺杆菌培养滤液对胃上皮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不同幽门螺杆菌 (H .pylori)培养滤液对胃上皮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分别以来自胃癌患者和来自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cagA+ vacAs1a/m2和来自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cagA+ vacAs1b/m2、cagA-vacAs1a/m2的H .pylori培养滤液与胃上皮细胞共孵育 ,然后撤除刺激物继续培养 ,观察不同时间的DNA合成速率和端粒酶活性。 结果 cagA+ vacAs1a/m2和cagA+ vacAs1b/m2Hp培养滤液与胃上皮细胞共孵育 6h ,诱导了胃上皮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上调 ,DNA合成速率增加 ,cagA+ vacAs1a/m2的作用明显强于cagA+ vacAs1b/m2 ,撤除刺激物继续培养 2 4h后 ,其改变得以逆转 ;cagA-vacAs1a/m2H .pylori培养滤液与胃上皮细胞共孵育 ,其端粒酶活性和DNA合成速率无明显改变。 结论 不同H .pylori培养滤液对胃上皮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各异 ,cagA+ vacAs1a/m2Hp的毒性产物显著地诱导了胃上皮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ylori感染在胃癌及癌前疾病中的分布状态以及在胃癌的发生及分化中的作用以及免疫组化法检测Hpylori感染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辽宁省庄河地区不同胃疾病胃黏膜活检标本327例,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63例、萎缩性胃炎62例,胃癌202例,常规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黏膜、黏液Hpylori感染密度.结果:不同胃疾病Hpylori在胃黏膜定植状态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高于胃癌(X2=96.998,87.542,均P<0.01),胃癌组织低于癌周黏膜(X=25.378,P<0.01),肠型胃癌高于弥漫型胃癌(X2=19.253,P<0.01).不同胃疾病Hpylori在胃黏液游离状态为H pylori密度评分≤2时,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低于胃癌(X2=6.526,6.218,均P<0.01),Hpylori密度评分>2时,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高于胃癌(X2=20.252,46.248,均P<0.01),萎缩性胃炎高于浅表性胃炎(X2=4.746,P<0.05),胃癌与癌周黏膜无统计学差异,肠型胃癌高于弥漫型胃癌(X2=6.784,P<0.01).结论:不同胃疾病Hpylori分布,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高于胃癌,胃癌低于癌周黏膜.肠型高于弥漫型.黏液内游离Hpylori密度评分胃癌组织与癌周黏膜无差异.免疫组化染色检测Hpylori优于HE.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东地区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A)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探讨H.pylori cagA在不同胃肠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及其与胃粘膜慢性炎症程度及H.pylori定植密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Skirrow培养基分离培养得到191株H.pylori,用特定引物对各株细菌的cagA 3′端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鉴定;对其中83例患者再各取胃窦粘膜2块,经HE及Giemsa染色后观察胃粘膜慢性炎症程度及H.pylori定植密度。结果:广东地区H.pylori cagA阳性者占85.3%(163/191);H.pylori cagA阳性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消化性溃疡及胃癌患者的H.pylori cagA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胃炎患者;cagA阳性H.pylori菌株在胃粘膜表面的定植密度较cagA阴性菌株更高,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也更为严重;H.pylori的定植密度与其引起的慢性炎症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广东地区cagA阳性H.pylori感染者占绝大多数;cagA阳性菌株较cagA阴性菌株具有更强的致病力,可能引起更为严重的胃肠道损害。  相似文献   

6.
不同病变胃粘膜的端粒长度与细胞内DNA含量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分析不同病变胃粘膜细胞内端粒长度的差异,以及细胞内DNA的含量,并探讨端粒行为异常、细胞内DNA含量与胃粘膜癌变的关系.方法对172例内镜活检和45例胃癌手术标本,应用Southern杂交分析细胞内端粒长度,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内DNA含量.结果在172例内镜活检标本中,正常胃粘膜,慢性浅表性胃炎,伴0,1,2度肠化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织的端粒长度分别是10.4Kb±0.2Kb,9.9Kb±0.4Kb,9.8Kb±1.2Kb,8.6Kb±1.0Kb,6.2Kb±1.2Kb,5.9Kb±2.6Kb.在45例胃癌手术标本中结果相似.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内DNA含量的结果是,在门诊内镜活检标本中,正常胃粘膜,慢性浅表性胃炎,伴0,1,2度肠化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织的异倍体DNA检出率分别为0.00%,0.00%,0.00%,10.00%,12.50%,33.33%.在45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结果也相似.而且异倍体细胞内的端粒长度明显短于二倍体细胞内的端粒长度,同时异倍体细胞中的端粒长度与DNA指数呈负相关(r=-0.91,P<0.01),也就是端粒越短DNA指数越高.结论端粒长度从正常胃粘膜、不同程度肠化胃粘膜到癌变胃粘膜而逐渐缩短.在正常胃粘膜和慢性浅表性胃炎中未检出异倍体DNA,从1度肠化、2度肠化到癌变的胃粘膜异倍体DNA检出率逐渐增高,而且在异倍体细胞中端粒长度和DNA指数呈负相关,推测可能存在端粒愈短DNA扩增愈活跃的情况,端粒缩短伴有DNA指数增加可能是胃癌发生的预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者,特别是vacAs1a型菌株感染者胃粘膜上皮细胞的增殖情况.方法取8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和16例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的胃窦粘膜标本检测H.Pylori,用溴脱氧尿苷掺入免疫组化法标记S期细胞并计算增殖标记指数(LI),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vacAs1a基因.结果H.Pylori阳性患者的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LI为6.14%±1.21%,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者(2.43%±0.61%,P<0.001).vacAs1a阳性者的LI为8.00%±1.46%,显著高于vacAs1a阴性者(4.51%±0.86%,P<0.05)和H.pylori阴性者(P<0.001).H.Pylori感染、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LI与胃粘膜炎症程度三者高度相关,而炎症程度与vacA类型无关.结论H.pylori感染者的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LI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者;vacAsla型H.Pylori菌株和炎症程度是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SP60在肠化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与H 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71例肠化胃黏膜组织其中I型肠化54例、Ⅱ型肠化76例、Ⅲ型肠化41例,对照组浅表性胃炎40例,胃癌49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胃黏膜HSP60的检测,用ELISA,H pylori IgG抗体检测及H pylori-DNA PCR方法进行H pylori感染情况的判定.结果:HSP60在肠化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主要为中等强度阳性,Ⅰ,Ⅱ,Ⅲ型肠化胃黏膜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35.19%,51.32%,75.61%,过表达率分别为1.9%,3.9%和19.5%;浅表性胃炎组织中的表达多为弱阳性或中等强度阳性,阳性表达率为30.00%,与浅表性胃炎相比肠化胃黏膜组织中HSP60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HSP60在胃癌组织的表达以强阳性和中等强度阳性为主,阳性表达率为73.47%,过表达率为34.69%,明显高于Ⅰ,Ⅱ型肠化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与Ⅲ型肠化胃黏膜组织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肠化胃黏膜组织的Hpylori感染和HSP60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r=-0.191,P=0.012)结论:HSP60的过度表达发生在胃黏膜病变的进展过程中;肠化胃黏膜组织中H pylori感染和HSP60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端粒酶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胃癌发生机制.方法自1998-12/2000-02选择我院经内镜、病理组织学诊断的胃癌30例,萎缩性胃炎15例(肠上皮化生10例,不典型增生5例)及正常对照组15例.应用端粒酶反复扩增法(TRAP)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应用病理组织学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其中一种方法Hp阳性即可诊断Hp感染.结果端粒酶阳性检出率,胃癌组(26/30)86.6%,萎缩性胃炎组(4/15)26.6%,正常对照组(2/15)13.3%.Hp阳性率胃癌组(17/30)56.7%,萎缩性胃炎组(10/15)66.7%,正常对照组(7/15)46.7%.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其功能是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序列加至新合成的DNA链末端,以维持染色体端粒长度的稳定,从而使细胞获得无限增殖的能力,端粒酶的活性关系到细胞永生化或恶变.端粒酶在许多恶性肿瘤中活性都有过度表达,胃癌患者端粒酶阳性可达85%.本组胃癌端粒酶阳性率86.6%,正常对照组端粒酶阳性率只有13.3%,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端粒酶的活化可引起细胞永生化及胃癌发生.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中端粒酶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本组萎缩性胃炎组端粒酶阳性率为26.6%,提示在癌前病变中组织中存在少数永生化细胞,这些端粒酶阳性的永生化细胞实际上是一种癌前细胞,对端粒酶阳性患者进行监测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Hp感染可使胃粘膜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进而上皮细胞突变,干细胞增生,端粒短缩,人端粒酶RNA(hTR)过度表达及端粒酶的活化,最终导致胃癌发生.对胃癌组Hp感染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Hp阳性的胃癌组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两者呈正相关.结论Hp感染与端粒酶活化及胃癌发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抑癌基因失活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抑癌基因失活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运用DNA-PCR技术检测H.Pylori感染,采用PCR-RFLP,PCR-SSCP,RT-PCR及免疫组化技术分析182例胃癌及癌前病变及正常胃粘膜中抑癌基因APC,MCC,DCC,YNZ22及p53基因的杂合缺失、突变、mRNA及蛋白异常表达.结果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H.pylori的感染率(IM61.7%,Dys 63.3%,GC 42.3%)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17.5%,P<0.05).但胃癌及癌前病变间H.pylori感染率无显著差别(P>0.05),胃肠两型胃癌中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47.1%及42.2%,两者无显著差别(P>0.05).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存在多种抑癌基因失活.H.pylori感染与癌前病变-肠化生中APC基因异常蛋白表达有关(Hp+43.2%vsHp-13.0%,P<0.05).胃癌组织H.pylori感染阳性组中APC基因突变(50.0%)及蛋白表达(63.6%)、p53基因蛋白表达率(59.1%)显著高于阴性组(vs16.7%,P<0.05;vs30.0%,P<0.01;vs20.0%,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多种抑癌基因失活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H.pylori感染与APC,p53基因失活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