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全球医药界在中药开发利用方面的特点和趋势,在阐述内地中药行业的产业、资源和研发优势,香港地区的信息、国际市场运作和资金优势的同时,提出了适合两地的合作架构及合作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产业发展政策角度,对比了内地和香港在中药现代化领域的比较优势,运用波特的产业发展的“钻石结构”理论,指出两地在要素禀赋、技术开发能力、需求条件、企业差异、政府行为和机会等方面具有优势互补和产业互动的巨大潜力。用价值链方法分析了现代中药产业的增值过程,指出形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环节为研发和营销。分析了目前两地合作的特点及其障碍,并据此提出中药现代化合作的产业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正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医药经济总量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医药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是摆在每一个医药企业,尤其是中医药企业面前的重大课题。 中药企业常用且行之有效的经营决策方法是产品策划和市场策划。所谓产品策划,就是指为实现某个特定产品的市场目标,从产品的特性、包装、成本价格、广告宣传、市场定位、促销手段、售后服务等方面所进行的全面策划和设计。所谓市场策划,就是确立企业经营目标,并对经营目标的实施进行战略和战术的抉择。  相似文献   

4.
中药如何走向世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影响我国中药走向世界的主要因素,存在质量不可靠、传统剂型难以适应国际需求、外观包装差、不符合国际规范等问题,我国中药产业还停留在传统产业阶段,中药企业规模小、产值低、效益差、无竞争实力,所以中药难以冲出国门,我国中药产品至今无法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提出了中药企业应采取的对策,及政府采取一些相应的政策,并对中成药进入国际市场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浅谈我国中药如何走向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已加入WTO,中国医药产业融人国际医药大市场中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化学药物生产主要靠仿制,生产普遍规模小,技术落后,竞争力差.入关后,我国医药产业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进一步开发中成药新品种、传统产品的新剂型及中西复方制剂,以天然药物发展弥补化学药物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7.
吕琳 《四川中医》2008,26(5):30-32
以中成药出口额和中药国际注册判断,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中成药进入欧美国家的主流医药市场,我国中药国际化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本文分析了未能实现这个目标的原因.认为中医药还没有找到建立国际医药管理标准的连接点;没有足够重视国内中成药本身存在的问题;自身生存和发展面临的调整.文章提出了实现中药国际化的若干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香港和内地于2007年11月23日签署了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协议,深化双方中医药的交流及发展,并建立合作机制,按需要举行工作会议。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在签署仪式上表示,这次签订协议,是双方中医药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周一岳表示,过去数年,香港已逐步落实中医师注册、中药商领牌及中成药注册制度等规管措施。根据协议,双方将加强中医药的发展策略、政策法规、中西医协作、中医药标准、中医师培训、医院管理、举办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等领域的交流,以及建立合作机制,按需要举行工作会议。内地与香港签署中医药合作协议$国际在线…  相似文献   

9.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产业发展政策角度,对比了内地和香港在中药现代化领域的比较优势,运用波特的产业发展的“钻石结构”理论,指出两地在要素禀赋、技术开发能力、需求条件、企业差异、政府行为和机会等方面具有优势互补和产业互动的巨大潜力。用价值键方法分析了现代中药产业的增值过程,指出形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环节为研发和营销。分析了目前两地合作的特点及其障碍,并据此提出中药现代化合作的产业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精准医学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临床和个体信息,实行精准的风险预测和精准的疾病分类、诊断及治疗,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以实现疗效精准评估、预后的精准判断为目标,现已成为当代医学发展的一个热点方向。本文对精准医学发展的背景、内涵、发展状况及其影响作了简要介绍。中医学的整体观、以人为本、辨证论治等基本理念和诊疗模式,彰显了同病异治、因人而异、因病程而异的个性化治疗的追求,与精准医学的要求高度契合。加强中医药的精准医学研究,是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为此要努力挖掘和弘扬中医药自身固有的精准医学特色和优势;探索在当代条件下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精准医学和个性化治疗的思路、技术和方法;丰富中医药精准治疗的实践模式。在中医药精准医学的研究中,需要以“精准诊断”、“精准治疗”两大问题为切入点,坚持突出中医药个性化、动态化、整体性诊疗理念,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指出中国医学流入美国约50年,美国学者对此古老医学非常崇敬,认为中医学有很高的价值,中西医结合是未来医学发展之趋势,中医西医学化,中医新科技化,是大家必须去研讨之路。同时认为,中医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改进传统观念,以学术科学为主,以传统经典为考,改进而不忘本,中医才能更加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南非是种族多样、文化多元的总统共和制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由公立和私立两部分组成,导致该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因素依次为艾滋病、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儿疾病、人际暴力和道路伤害。南非草药资源丰富,其传统医学以非洲传统医学为主。自1998年中南两国建交后,中医药在南非的发展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并于2000年确立了合法地位,但尚未形成规范化、产业化的中药发展模式,中医药应用规模仍显不足,且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并不完善。建议通过促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加强药业实体对中医药的推广、开展高水平中医药学位教育,为南非中医药发展提供持续的储备人才,逐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的发展模式,让中医中药更好地为南非人民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14.
作者较详细论述了由于中医药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采用多种形式的对外医疗服务,增强了世界对中医药的了解;中医药对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医药整体水平的提高;中医药对外教育迅速发展,仅1987-1996年,就为各国培养了以专科生到博士生的各种层次的中医药人才14700余名,这些人才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医药走向世界和在当地合法化产生特殊影响;中药对外贸易创汇额达6亿美元左右,产生了较大经济效益;尤其是,今天已不限于民间交流合作,中国已与美、日、英、法、意、韩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政府间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有的国家已建立中医药管理机构。作者最后提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今后将医、药并重地加强对外合作,特别注意以医带药地走向世界,并依靠科教推进中医药与世界双向接轨,争取我国的中医药标准体系为国际所认可。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中西医结合实践模式在中医全科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中医全科医学应该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并举的原则,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营造适合人才成长的社区医疗环境,在理论与临床研究中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核心,将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数据纳入中医辨证体系,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抑郁是危害严重的晚发性血管障碍性抑郁症。文章就血管性抑郁症近年来在概念和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分型、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将在21世纪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较详细论述了由于中医药在对外使用与交流中采用多种形式的对外医疗服务,增强了世界对中医药的了解;中医药对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医药整体水平的提高;中医药对外教育迅速发展,仅1987-1996年,就为各国培养了以专科生到博士生的各种层次的中医药人才14700余名,这些人才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医药走向世界和在当地佥化产生特殊的影响;中药对外贸易创泄额达6亿美元左右,产生了较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7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两太区颁布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就其经络部分的中医术语的翻译,探讨中医术语翻译中的文化传承问题并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