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诊断视网膜大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ndocyanice Green Angiography,ICGA)在诊断视网膜大动脉瘤(Retinal Macroaneurysm)中的作用。方法:使用德国HEIDELBERG ENGINEERING生产的海德堡眼底血管造影仪(HRA),对两例临床分别诊断为老年性黄斑变性和眼底出血的患者,进行同步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  相似文献   

2.
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能较好而直观地显示脉络膜血液循环,近年来,这项技术已开始应用于青光眼视盘血供的研究,以帮助阐明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本对青光眼视盘的ICGA造影过程、表现、意义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眼底营养不良性疾病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一组营养不良性疾病脉络膜血液循环的改变。 方法采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roresc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两种方法对21例42只眼共4种眼底营养不良性疾病进行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液循环的对比分析 。 结果 4种营养不良性疾病均见到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充盈迟缓或缺损。 结论 ICGA可提供眼底营养不良性疾病的确切脉络膜血液循环的信息,对进一步了解这些疾病的有关问题很有帮助。 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8,14:88-91)  相似文献   

4.
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能较好而直观地显示脉络膜血液循环,近年来,这项技术已开始应用于青光眼视盘血供的研究,以帮助阐明青光眼视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本文对青光眼视盘的ICGA造影过程、表现、意义及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在1970年用于眼底造影。相较于传统的荧光素钠造影(FFA)能更好的反应脉络膜层血液循环的状况,可作为诊断脉络膜病变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动态观察ICGA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分类,指导治疗,评估预后等。本文就吲哚青绿目前在眼科临床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荧光素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在Ⅱ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其中包括将荧光素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用于早期诊断非增殖期、增殖前期、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黄斑病变的诊断与分型等.毫无疑问,应用荧光素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技术能更透彻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能增加其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8.
9.
激光扫描眼底镜同时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riel  E 《眼视光学杂志》2000,2(3):173-174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是检查和记录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状态的重要诊断技术。现代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 6 0年代就应用于临床 ,人们已经有很清楚的认识 ;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是 90年代中期才开始应用 ,虽然目前FFA、ICGA的检查在各地已  相似文献   

10.
高度近视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同步检查的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随机选择屈光状态-6 D以上的高度近视患 者30例57只眼,进行FFA和ICGA同步检查,对比分析其FFA和ICGA检查图像。 结果 57只眼中FFA显示早期背景 荧光减弱25只眼,晚期显示新生血管形成10只眼,漆纹样裂纹形成40只眼;ICGA显示睫状后短动脉8只眼,背景荧光减弱35 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8只眼,漆纹样裂纹形成52只眼。 结论 高度近视眼的FFA和ICGA 检查的影像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背景荧光减弱,漆纹样裂纹及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FFA 和ICGA 同步检查能更全面地了解高度近视患者眼底视网膜与脉络膜的病理变化,有助于全面地了解病情和指导进一步治疗。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87-89)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使用护理干预的方法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检查中的应用,以减少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将476例FFA检查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1与干预组1各238例;将112例ICGA检查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与干预组2各56例;,对照组按常规行FFA和ICGA检查,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针对造影所致的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和神经系统反应等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和神经系统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FFA和ICGA检查患者安全、顺利地完成检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吲哚青绿血管造影(ndocy 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否对视网膜电图(lectroretinogram, ERG)生影响。方法采用Topcon 50IA眼底照相机行ICGA,随机抽取20例38只眼,采用NeuropackⅡ电生理记录仪检测ICGA 前后全视野ERG反应。结果38只眼ICGA前、后全视野ERG暗视视杆细胞反应的b波潜伏期、振幅及最大反应a、b波潜 伏期、振幅和明视a、b波潜伏期、振幅的差异均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结论ICGA对ERG各反应不产生明显影响,ERG可于ICGA后进行检测。(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84-285)  相似文献   

13.
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吲哚青绿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C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特征. 方法 16例病人采用ICGA和FFA检查,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ICGA检查81.2%的肿物不显荧光或晚期呈弱荧光,62.54%肿物可见有诊断特征的瘤体血管,FFA检查仅12.5%肿物可见瘤体血管,肿物在FFA晚期呈强荧光不能确诊时,ICGA可见瘤体血管以助诊断。 结论 脉络膜黑色素瘤ICGA图像特征有助于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3-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脉络膜循环特征 ,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因素。方法  14例(2 8眼 )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按常规方法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结果  14例 (2 8眼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动脉显影时间 12 .92± 2 .14s。造影早期脉络膜背景荧光暗淡 ,周边视网膜可见细点状色素上皮萎缩透见荧光及色素斑块遮蔽荧光 ,中晚期周边及后极部视网膜荧光素渗漏 ,呈斑片状强荧光。吲哚青绿造影动脉显影时间 13.86± 2 .73s。造影显示周边及后极部脉络膜大片毛细血管无灌注。结论  FFA和 ICGA造影结果表明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造成的脉络膜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感光细胞营养不良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渗)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 的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中渗的16例(19眼)采用ICGA和FFA检查,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被检查19眼中,15眼FFA动脉期脉络新生血管和ICGA早期黄斑区荧光斑相应,而ICGA晚期荧光亮度加强,范围扩大,比FFA晚期更清晰。另有4眼FFA动脉黄斑部未见脉络膜新生血管轮廓,而在ICGA早期黄斑病变区见到荧光斑,晚期荧光斑加强,并向四周渗渗,比FFA范围明显扩大。结论:ICGA因红外光对色素上皮及黄斑叶黄素穿透性好而弥补FFA不足,但不能代替FFA,二才相互补充,可提高中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6.
脉络膜转移癌的眼底荧光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脉络膜转移癌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特征.探讨两种造影方法对脉络膜转移癌诊断的意义。方法 通过共焦激光眼底扫描系统同步获得5例脉络膜转移癌患者双眼的FFA和ICGA图像。结果 5例中4例双眼发现占位性病变,FFA背景期肿物呈低荧光。静脉期肿物内出现针尖状高荧,中央疏而外周密,高荧缓慢扩大,中央低荧区逐渐缩小。晚期肿物内出现边界清晰的斑块状高荧,呈“铺路石”样表现;ICGA早期相(1分钟内),肿物处表现为大面积低荧,周围脉络膜血管轻度扩张,边界欠光滑,其直径略小于眼底所见;其后,于低荧部位缓慢出现斑点状高荧光,边缘密集,中央散在;荧光随时问推移缓慢增强并扩大;晚期相表现为点、片状高荧,中央仍存低荧区,范围较早期相缩小,肿物边缘区域出现环形针尖样高荧,可能是视网膜色素上皮屏障受损征象。结论 FFA和ICGA对脉络膜转移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意义,IC-GA对FFA有辅助作用。但对不典型病例,仍须结合其他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较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 ,其眼底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已有文献报导 ,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报道较少[1] ,笔者最近遇到 5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 ,同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nceangiography,FFA)和ICGA检查 ,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一、病例简介例 1  女 ,43岁。左眼视物不清 1年 ,于 1999年 3月就诊。眼部检查 :视力右眼 1 2 ;左眼 0 1,不能矫正。双眼前节及右眼底正常。左眼底视乳头颞上方…  相似文献   

18.
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晚期图像反转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们使用德国海德堡眼底血管造影仪(HRA-2)进行吲哚青绿(ICG)眼底血管造影(ICG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同步检查中,发现ICGA晚期出现FFA所没有的红外荧光图像反转现象。我们结合一组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撕裂的病例,重点观察了RPE对ICGA图像反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荧光素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荧光素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观察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视网膜和脉络膜血循环特性,了解脉络膜毛细血管损害的程度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早期发现。方法:采用日本产TOPCONTRC-50IX眼底红外摄像机对7例(14只眼)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均进行荧光素及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并采用两种图像对比分析。结果:FFA;早期像可见裸露脉络膜血管及小片状遮蔽荧光。晚期后极部斑驳状荧光,未见渗漏。ICGA:早期脉络膜血管稀疏。细丝状呈僵硬走行,其中两只眼黄斑部荧光较强,中后期荧光渗漏,另有12只眼中后期后极部一片强荧光,在其周围小片状弱荧光,表现呈纱幕状荧光缺如。结论:由于ICGA使用ICG为染料,用近红外光作为激发光源,穿透色素上皮遮挡,通过高速摄影的方法,直观地动态了解脉络膜的血循环状况,弥补了FFA的不足之处,同时更确切地反映结晶样视网膜色素变性脉络膜毛细血管损害的程度及范围,另外,FFA未发现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可能通过ICGA能辨认出来,因此,FFA和ICGA联合应用,更能反映本病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AMD患者375例742只眼的FFA和ICGA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在所有患者中,萎缩型504只眼(67.9%),渗出型238只眼(32.1%).在同步进行FFA和ICGA检查的渗出型AMD93只眼中,FFA检查发现典型性CNV 14只眼(15.1%),隐匿性CNV 79只眼(84.9%);ICGA检查发现边界清楚的CNV48只眼(51.6%),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27.97,P<0.01).ICGA检查发现CNV的供养血管6只眼(6.5%),均位于中心凹旁或中心凹外.在发现边界清楚CNV的48只眼中,中心凹下CNV29只眼(60.4%),中心凹旁CNV 12只眼(25.0%),中心凹外CNV7只眼(14.6%).结论 与FFA相比,ICGA可以更加准确地显示CNV,发现CNV的供养血管,对AMD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