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实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邪实正虚,当治分缓急,依次进退,选药轻灵活泼,运用萎胃汤化裁治疗胃虚瘀热证收到良效。并参考胃镜与病理检查结果择药。  相似文献   

2.
从生理功能致虚病因、临床表现和制方遣药等4个方面、讨论了脾阴和胃阴的区别。认为脾阴是脾所藏的营阴,是从津液中纯化的精微物质。胃阴即是胃中津液。脾阴虚多因于内伤脏腑,胃阴虚多因于燥热灼伤胃津。在临床表现方面,脾阴虚热象不明显,胃阴虚热象明显、在制方遣药方面,脾阴虚治以甘淡为主,胃阴虚治以甘寒为多。  相似文献   

3.
治疗胃痛脾胃气虚证 :①实由虚所致 ,勿妄投开破 ;②中虚不壅补 ,宜于补中行 ;③斡旋升与降 ,消痞以散结 ;④病久则入络 ,须佐活瘀药 ;⑤中虚肝易犯 ,治胃勿忘肝  相似文献   

4.
竹叶石斛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长,转归复杂,其中一部分是由急性胃炎初起多用温热燥药,或木郁伤肝化火伤阴,使胃之阴液衰少,胃失濡养,脾无所奉而失健运,从而导致气阴两虚性的肝胃不和证。若形成该证则面黄形瘦,脘灼胀痛,隐隐不休,嘈杂口燥而舌光亮。林佩琴《类证治裁·嘈症》云:“若有过燥,则嘈杂似饥,得食暂止,治当以凉润养胃阴或稍佐微酸,若热病后胃津未复,亦易虚嘈,治当以甘凉生胃液或但调其饮食,若胃有痰火或恶心吞酸,微烦少寐似饥非饥,治宜清火稍佐降痰……。但由脾胃虚饮食不化,吐沫嗳酸,治宜健运。”林氏虽言嘈杂,但细究…  相似文献   

5.
收集现代医家治疗抑郁症方剂291首,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补虚药、理气药、安神药、活血化瘀药是中医治疗抑郁症的常用药物,初步推测抑郁症病机的基本核心是正气亏虚,肝气郁结,心失所养、瘀血内阻、火郁痰蕴等,病性基本为虚中夹实,实中兼虚、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6.
从120余部明清时期重要的古医籍中.收集了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方刑591条.建立方剂和药物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清热药、理气药、芳香化湿药是明清治疗脾胃湿热证最常用的5类药物,多使用性味苦寒、辛寒、辛温、甘平、甘温的药物,药物归经以脾、胃为主,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是茯苓、黄连、橘皮、泽泻、白术、厚朴、猪苓、黄芩、甘草、苍术。  相似文献   

7.
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文章基于中药药性理论从性味、归经等角度论述理气药对该病燮理气机升降、斡旋中州的治疗作用。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以调节脏腑气机为核心,同时注重祛除痰、热、湿、瘀、虚等病理因素,运用理气药应灵活配伍,发挥降气化痰、行气润养、利气除湿、运气活血、益气健脾的功效。文章结合药理研究进展,探讨理气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应用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新安医家辨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用药规律。方法 以新安医家辨治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医案为研究对象,运用频数统计方法对其中的方药及其相关属性进行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结果 新安医家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的主要用药类型为补虚药和理气药;常用药物为茯苓、半夏;常用药对包括茯苓配半夏、茯苓配陈皮、川楝子配延胡索、半夏配陈皮等。结论 针对“肝为起病之源,胃为受病之所”的发病规律,新安医家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祛湿化痰为主要治则,善用茯苓、半夏、陈皮等药。  相似文献   

9.
前言先师仲景之竹叶石膏汤问世已久,而时医皆知为手太阴足阳明经药也,乃治肺、胃虚热之剂,脉虚者为宜,及伤寒解后虚赢少气等症,非治胃病之主方也,尤其对于其他慢性疾患,今人则多畏石膏之寒而不敢用,岂不知有是病则投是药,而病能胜药也。李东垣曰:“邪在阳明,肺受火尅”,故用辛寒以清之。又曰:“热聚于胃则苔黄口渴,宜承气白虎,”即指川军石膏而言也,若以石膏为大寒之剂,而承气又何以行于世而治病乎?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胃轻瘫(DGP)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造成胃轻瘫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血糖控制。中医认为本病以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为本,气滞、湿阻、痰浊、血瘀、食积等引起胃失和降为标,本虚标实,病位多责之于脾、胃及肝,中医辨证论治及针灸治疗均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西医目前多应用促胃动力药及止吐药。促胃动力药可缓解DGP症状、改善胃排空;止吐药可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但对胃排空延迟本身无明显改善。文章就近年来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是临床常见病和难治病,"郁、虚、滞、瘀"是基本病机.针对其患者依从性差,治疗方法有限等问题,提出提高依从性是治愈RGERD的基础,心理、生活调摄应先于药物干预,针药并用可奏最大疗效.针药治疗从解郁调神、健脾补虚、通腑导滞、化瘀通络来阐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梗阻性黄疸的中医用药规律,并创建临床治疗基本方。方法搜集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中医药治疗梗阻性黄疸文献资料,提取方药信息后对中药组成、功效、性味归经按照标准进行数据规范化处理,然后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进行统计。结果频数分析显示梗阻性黄疸用药以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补虚药为核心,活血、理气、泻下、解表等药常用;药性以寒性为主,温性次之;药味则以苦、甘、辛为主;在归经上以肝、胃、脾居多。通过单味药物频数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归纳出以茵陈蒿汤和大柴胡汤为主的核心药物群,并据此创建梗阻性黄疸中药基本方"茵陈黄柴汤"。结论梗阻性黄疸用药方面以利湿清热为先,辅以补虚、理气、活血、泻下;以肝、胃、脾为主,重视疏肝、和胃、健脾。在使用基本方时辨证加减,根据结石、肿瘤等不同病因加用针对性药物。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虚里不是心尖搏动处,而是胃之大络在体内的起点。胃之大络在体表的终点——-“左乳下”才是真正的心尖搏动处。结合《内经》原文从4个方面进行论述:虚有空虚不实之意;里有处所、部位之意。虚里即体内胃部空虚无穴的部位。胃之大络在体内的起点虚设为“虚里”.“左乳下”是胃之大络在体表的终点。原文中的两个“其”字,通常多认为是指“虚里”而言,而文章认为两个“其”字都是指“左乳下”而言。长期以来,人们误将“虚里”当作“胃之大络”的代名词。把“虚里”解释成“胃之大络”.文章认为“虚里”是“点”概念,而“胃之大络”是“线”的概念,“虚里”并不是“胃之大络”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4.
竹茹,作为药用最早记载是《金匮要略》中的竹皮大丸,用石膏、桂枝、甘草、白薇为末,枣肉为丸,主治妇人烦乱呕逆,以安中益气。自此之后,一直为医家所延用,并广泛应用在肺胃之病,如肺热咳嗽,胃热呕吐等症。具有和胃止呕之主功;清肺化痰,凉血止血,清心除烦之次功。由于药源广,易取得,简便验,所以是治病疗疾之良药。竹茹为多年生常绿乔木之淡竹的茎杆,除去外皮后剩下的中间层入药,可鲜用,或晒干后用,或用姜汁炒后用,因此有鲜竹茹、干竹茹、姜竹茹之分。其性寒凉,味甘平带苦,甘能和胃,微苦强胃,故凡胃虚呕吐,面色无华,…  相似文献   

15.
李丽华 《右江医学》1997,25(3):149-149
降逆和胃法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8例广西钦州市一医院(535000)李丽华胆汁返流性胃炎,即为胆汁返流入胃刺激胃粘膜而致的慢性炎症。本病可因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劳累过度,思虑忧伤等,伤及脾胃,形成“土虚”为主的慢性病灶。土虚木乘,致使胆气不降,失于疏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国医大师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三大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古今医案云平台、公开出版的中国医大师治疗癌因性疲乏的成功案例,筛选、整理处方数据后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用药规律。结果 共纳入15位国医大师的87则医案,涉及228味中药,药物四气分布以温热、寒凉为主,且二者比例相当;五味分布以甘、苦、辛为主;归经频次靠前的是脾、肝,肺、胃、肾、心稍居其后;使用频次最多的是补虚药,且以补气药为主,其次是清热药;使用频次前10的药物为黄芪、白术、炙甘草、茯苓、陈皮、白花蛇舌草、当归、女贞子、麦芽、党参,常用对药、角药有“黄芪-白术-茯苓”“陈皮-黄芪-白术”“白花蛇舌草-黄芪”“黄芪-当归”等;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得到5组新方。结论 国医大师治疗癌因性疲乏区别传统虚劳疾病的治疗原则,从“虚-毒-瘀”的肿瘤病机出发,辛温补虚之药与苦寒解毒之药并用,巧配甘味药缓补机体,重视健脾疏肝,兼顾肺、肾、心三脏,以治气为题眼展开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糖尿病胃轻瘫的基本病机是脾虚,脾胃虚弱导致运化无力,升降功能失常则痰饮滞留体内,出现痰瘀气滞之证.常分为脾胃气虚型、胃阴亏虚型、肝气犯胃型及痰湿中阻型等,治以补益脾胃、疏肝理气、祛湿化痰等法.临证采用辨证论治、专方、验方、针药结合、中西医结合等法治疗,能有效改善胃动力,调整胃收缩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文献统计探讨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收集中医药有效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文章,建立中医用药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描述。结果:检索得到有关文献178篇,其中中药共计102味,使用频次1851次;根据药物使用频率,药物种类依次为补气药、理气药、消食药、化痰药、补阴药;药物归经以脾、胃、肝、肾为主。结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虚为本,痰湿和瘀血为标,可为糖尿病胃轻瘫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临床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虚型妊娠恶阻的疗效。方法:香砂六君子汤内服,维生素B6针剂200mg、维生素C针剂5.0g每日1次静脉点滴,针刺内关,艾灸中脘、足三里。结果:治愈26例,好转2例,治愈率93%,好转率7%。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虚型妊娠恶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依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胃虚湿毒型和胃虚瘀阻型2组,每组各40例.胃虚湿毒型治以益胃养阴、化湿解毒(药用黄芪、党参、茯苓、炒白术等);胃虚瘀阻型治以益胃养阴、化瘀通络(药用丹参、当归、木香、郁金等).结果:2组经12周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2.5%和85.0%.结论:中药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