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维药西帕依溃结安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建立2,4-二硝基氯苯(DNCB)+乙酸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观察维药西帕依溃结安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DNCB复合乙酸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维药西帕依溃结安大、中、小剂量组、生理盐水(NS)阴性对照组,给药治疗20d,同时设正常对照组,以各组实验大鼠处理前后整体状态、病理形态学为检测指标,对其疗效进行观察。结果:一般状态:正常组大鼠明显优于模型组大鼠,治疗组用药20d后,模型组大鼠的状态能明显改善。光镜观察:正常组结肠各层结构清晰,无炎性改变。模型组结肠粘膜炎症显著,重者有溃疡形成。治疗组组织粘膜损伤程度均有一定改善。在组织标本大体病理变化比较及组织病理学比较方面:治疗组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与生理盐水(NS)阴性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大、中剂量间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大、中剂量治疗组与小剂量治疗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药西帕依溃结安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黄芪总苷对二甲肼诱导大鼠产生异性隐窝和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S,CYP450)含量、谷胱甘肽转移酶(glutathione-S-transferase, GST)活力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黄芪组、DMH组、黄芪+DMH组,每组10只.黄芪总甙干预和二甲肼诱癌后脱颈处死动物,取结直肠和肝组织.美蓝染色结直肠后观察、计数ACF的个数,差速离心法分离出大鼠肝微粒体.采用一氧化碳还原差示光谱法测定总酶含量,通过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GSH浓度的高低来反应GT活力的大小.结果 黄芪总甙+DMH组比DMH组诱导大鼠产生ACF和大型ACF数量均显著下降(P<0.05).DMH组与空白对照组、黄芪组、黄芪+DMH组比较,CYP450酶含量显著降低、GST酶活力显著上升(P<0.05).结论 黄芪总苷有可能通过降低肝微粒体CYP450酶含量、提高GST活力,从而减少二甲肼诱导大鼠结直肠产生异性隐窝灶数量.  相似文献   

3.
溃结安对兔及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溃结安对兔及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1)麻醉兔后,颈动脉取血,制备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加入溃结安(0.45、0.90、1.80 g/L),用多功能血小板聚集仪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利用 2,4,6 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发大鼠 UC,溃结安(50、100、200 mg/kg)灌肠20 d,摘眼球取血,制备 PRP,测定 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溃结安(0.45、0.90、1.80 g/L)能明显抑制ADP诱导兔的体外血小板聚集率 (P均<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溃结安(50、100、200mg/kg)灌肠能降低UC模型大鼠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均<0.01);溃结安用药呈一定量效关系。结论:初步证实溃结安能在体内及体外降低ADP诱导动物的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维药西帕依溃结安长期给药对大鼠血液学及血生化指标的影响,并为该药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西帕依溃结浓缩液以高、中、低剂量灌肠给予Wistar大鼠,连续6个月,实验结束时测定西帕依溃结安高、中、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大鼠血液学和血生化指标,并进行对照分析,同时观察停药4周后的恢复情况.结果 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体积、总胆红素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在给药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均在正常值范围之内.结论 维药西帕依溃结安对大鼠血液学及血生化指标无明显影响,未发现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维药西帕依溃结安(KJA)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组织中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与乙酸复合法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分为5组进行实验.应用lit—PCR和WesternBlot方法分别检测各组COX-2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KJA大剂量干预组COX-2的蛋白质表达水平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相比均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JA中剂量干预组和5-氨基水杨酸治疗组的COX-2的mRNA表达水平与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相比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JA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可能与下调cox-2的表达有关,而其调节COX4的表达可能发生在转录水平上.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抗性淀粉(RS)对结(直)肠癌大鼠的肠道功能及变性隐窝病灶(ACF)的影响。方法  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阴性、阳性对照组及RS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大鼠从实验第2周开始腹腔注射氧化偶氮甲烷(AOM),每周1次,连续2周。阴性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RS各剂量组致癌剂处理同阳性对照组,并分别自由摄食含7.6%、15.2%及22.8%RS的饲料。阴性和阳性对照组大鼠摄食普通饲料。实验期间每周称重1次,于第5周末和第7周末分别进行粪便pH及排便实验。第16周断头处死所有大鼠,取出结肠组织进行指标ACF的测定。结果  与阳性对照组相比,RS各剂量组ACF数目、肠道转运时间(GTT)均明显减少(P<0.01),粪便pH也有所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RS有利于肠道内的环境健康,降低ACF的发生,可能是预防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异常隐窝病灶(ACF)是结肠腺癌癌前病变。作者研究了从红球姜 Zingiber zerum-bet Smith 根茎中分得的球姜酮(zerumbone)对氧化偶氮甲烷(AOM)诱导的结肠 ACF 的抑制作用。雄性 F344大鼠分为5组:1~3组每天皮下注射15 mg/kg 的 AOM,共3周,其中第2和3组在注射 AOM 前1周开始每天分别喂饲含0.01%和0.05%球姜酮的饲料,共  相似文献   

9.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警告医生,不要再为了预防结直肠癌而开具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处方。两个系统性综述提出的建议显示:使用包括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在内的任何药物作为基本预防的手段,其风险要大于获益。[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4种提取工艺制备的溃结康栓对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秦栓组和4种提取工艺制备的溃结康栓组共7组,每组10只,用TNBS法复制UC大鼠模型,各给药组给予相应栓剂治疗,连续14 d.以各组实验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黏膜损伤度、组织病理学改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4(IL-4)等为指标,对其治疗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模型组大鼠DAI评分、结肠黏膜损伤评分,血清中TNF-α、IL-1β 及IL-4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美沙拉秦栓组、各工艺溃结康栓组DAI评分、结肠黏膜损伤评分显著降低,TNF-α、IL-1β 及IL-4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沙拉秦栓组与工艺Ⅰ溃结康栓组、工艺Ⅳ溃结康栓组DAI评分,TNF-α、IL-1β 及IL-4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4种提取工艺制备的溃结康栓均对TNBS诱导的UC模型大鼠有治疗作用,其中以提取工艺Ⅳ制备的溃结康栓疗效尤为显著,可为溃结康栓制剂研究提供工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阶段性观察Wistar鼠大肠癌模型中异常腺窝病灶(ACF)的发展情况,评价ACF与肿瘤的相关性。方法40只Wistar大白鼠给予二甲肼(DMH)皮下注射(20mg/kg,每周1次,连续18周),分为3组,于第8、16和24周分批处死,将美蓝染色后的大肠组织在实体镜下观察。结果ACF均分布于中段及远端大肠(大部分位距盲肠50%~80%处),共发现肿瘤10个,其中3个肿瘤为低分化黏液腺癌,均分布在近端结肠(距盲肠10%~20%)。另外7个肿瘤中有2个为腺瘤,5个为高分化腺癌,均分布在距盲肠50%~80%处。结论ACF与腺瘤癌变途径相关,而非低分化黏液腺癌的中间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姜黄素和儿茶素联用对二甲基肼(DMH)诱导的大鼠大肠隐窝异常病灶(aberrantcryptfoci,ACF)的数量及其对大鼠大肠组织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表达的影响。方法 利用DMH诱导大鼠大肠癌模型,研究姜黄素、儿茶素单独及联合应用对诱癌初期大鼠大肠ACF数量和对大鼠大肠癌发生的影响。同时应用RT-PCR方法检测了姜黄素和儿茶素对大鼠大肠癌变早期肠粘膜和癌瘤形成后肿瘤组织COX-2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姜黄素和儿茶素和两者联用均可以显著抑制DMH诱导的大鼠ACF的数量和大鼠大肠癌的发生,两者联用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两药单独应用。DMH可以诱导大鼠大肠组织COX-2mRNA的表达。姜黄素和儿茶素联用对抑制诱癌早期大鼠肠粘膜COX-2mRNA的表达有协同作用,但对大肠癌形成后肿瘤组织COX-2mRNA的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姜黄素和儿茶素联合应用对抑制DMH诱导的大鼠大肠癌的形成有协同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抑制诱癌早期ACF的数量和COX-2mRNA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奥曲肽与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塞来昔布联合用药对人结肠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CCK-8法测定塞来昔布、奥曲肽单用及两者联合应用对人结肠癌细胞SW480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未折叠蛋白反应(UPR)的标志分子BiP蛋白的表达。结果奥曲肽与塞来昔布联合应用与各自单用相比,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增加(P<0.05),各细胞时相的比例G2M期无明显变化(P>0.05),G0G1期增加(P<0.05),S期减少(P<0.05)。0、20、40、60、80μmol/L塞来昔布作用后细胞BiP表达量逐渐增加,80μmol/L塞来昔布与0、0.25、0.5、1、2mg/L奥曲肽作用后细胞BiP的表达量均减少。结论奥曲肽与塞来昔布联合应用能增强塞来昔布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奥曲肽抑制塞来昔布引起的UPR相关。  相似文献   

14.
罗红霉素对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晓斌  李志超  贾斌  赵澎涛 《医学争鸣》2002,23(13):1181-1183
目的 探讨罗红霉素对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方法 使用内毒素 (L PS,2 mg·kg- 1 ,ip)建立 SD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 ,随机分为 3组 :1正常对照组 (NC) ,经胃灌入生理盐水 10 m L· kg- 1 ;2 L PS组 ,静脉注射 L PS后 ,10m L· kg- 1生理盐水灌胃 ;3罗红霉素 (roxithromycin,Rox)治疗组 (Rx) ,静脉注射 L PS后 ,经胃灌入罗红霉素 2 0 mg·kg- 1 .测定各组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p H、二氧化碳分压(Pa CO2 )、肺系数、肺水含量、肺通透性指数 ,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的 TNF-α,IL - 10浓度 .结果 注射 L PS4 h后 ,治疗组与内毒素组相比 ,Pa O2 ,p H升高 ,Pa CO2 降低 ,肺系数 (0 .5 8± 0 .0 3vs 0 .6 7± 0 .0 4 ,P<0 .0 5 )、肺水含量 (78.76± 2 .13vs 82 .81± 3.87,P<0 .0 5 )、肺通透性指数 (6 .2 5±0 .74 vs12 .4 7± 0 .89,P<0 .0 5 )均有明显下降 .血清和肺泡灌洗液中的 TNF- α下降 ,IL- 10升高 ,病理学观察 Rx组肺组织病变减轻 .结论 罗红霉素能改善大鼠急性肺损伤时气体交换能力 ,调节肺部细胞因子 ,对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一定浓度人参、五加皮、茯苓和当归配制成的中药合剂对博莱霉素(BLM)致染色体断裂的拮抗作用。方法:以诱变剂敏感性实验方法,检测BLM对20例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的致断裂作用,并观察中药合剂对染色体稳定性的作用。结果:BLM组所致每细胞染色单体断裂率(b/c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该中药合剂对BLM所致的染色体断裂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该中药配伍合剂能够提高染色体稳定性,拮抗BLM致染色体断裂作用,可作为染色体稳定剂用于提高机体的抗癌能力。  相似文献   

16.
Hu B  An HM  Shen KP  Du Q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1):1048-1052
目的:细胞衰老是重要的细胞内在抗癌机制,与肿瘤治疗效应机制密切相关。本研究观察中药复方藤龙补中汤对人结肠癌LS-174-T细胞衰老及相关信号转导的影响。方法:藤龙补中汤处理结肠癌细胞LS-174-T,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衰老相关β-半乳糖苷酶(senescence-associatedβ-galactosidase,SA-β-gal)染色检测SA-β-gal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检测p21WAF1/CIP1、p53、p16基因的表达以及RB磷酸化水平。结果:藤龙补中汤作用后,LS-174-T细胞呈现典型大而扁平的衰老形态,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Western blot显示藤龙补中汤可促进LS-174-T细胞p21WAF1/CIP1、p16等基因的表达,对p53、RB等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可抑制RB磷酸化。结论:藤龙补中汤可促进LS-174-T细胞衰老,并可能与促进p21WAF1/CIP1、p16等基因的表达,以及抑制RB磷酸化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三羟异黄酮的抗结肠癌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羟异黄酮(genistein)属于异黄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蔬菜和水果等中。近年来有关三羟异黄酮的动物和体外实验均证实它是一种潜在的肿瘤化学预防剂,具有广泛的抗癌作用。本文重点对三羟异黄酮的抗结肠癌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康  郭伟鹏  李俊云  林青 《广西医学》2000,22(5):940-942
目的:探讨高温固化瘤苗诱发的抗肿瘤效应,为其治疗肿瘤患者提供依所。方法:用65℃/15min处理S180肿瘤细胞并制备成固化瘤苗,应用小鼠为实验对象,通过TCR-STV(固化瘤苗)-MHC三分子复合体实验,观察其在体外诱导淋巴细泡杀伤活性;通过免疫预防接种和免疫冶疗荷瘤实验,观察其在小鼠体内诱发的抗瘤效应。结果:固体瘤苗体外诱发淋巴细胞杀伤活性为78.8%;用其免疫小鼠可使小鼠获得对随后接种同源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