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了解急诊科自杀未遂者流行病学情况,为预防自杀和危机干预提供护理对策。方法:采用调查法,分析自杀未遂者63例的资料及患者心理特征,进行针对性护理。结果:急诊科自杀未遂者女性高于男性;自杀未遂者以初中文化水平居多;自杀方式以服毒居多;绝大部分自杀未遂者未求助心理咨询;社会支持系统以家庭为主。结论:社会应加强对各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急诊科在自杀未遂者进行危机干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琦  孙红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5):512-514
据卫生部上报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自杀已居我国人口死亡原因排名的第5位,自杀的预防与干预刻不容缓。社区医护人员在经常接触的病案中,极有可能遇到自杀未遂的患者。如何及早识别、正确处理处于自杀危机中的人,是社区医护人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的心理知识和技能。本文结合典型案例,就自杀危机的社区心理干预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3.
李琦  闫素敏 《吉林医学》2011,32(12):472-473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反应及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57例割腕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反应进行分析,进而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并实施。结果:自杀未遂患者自杀前后均有明显的心理反应,实施个性化的的心理干预可使患者获得身心健康。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变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再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护理不良事件中--住院病人自杀信息搜寻、评估方法 与心理干预措施.方法 利用心理学有效访谈技术"行为事件,淡化羞耻,小心假设,扩大症状,具体否认,正常化"及CASE方法,早期发现病人自杀信息,9年对30例有自杀观念及自杀未遂病人进行临床心理干预.对照本院58例口服百草枯自杀住院病人情况分析,及时处理病人情绪和情感压力,改变不合理信念和认知思维方式,抗抑郁及转诊治疗.结果 30例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病人通过心理危机干预后随访未有发生自杀行为.结论 住院病人早期自杀心理评估,针对性的进行干预或转诊是防止护理不良事件--住院病人自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急诊患者治疗的新领域——心理危机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理危机干预问题,本刊邀请有关专家就目前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患者流行病学情况、临床救治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压力普遍加大,自杀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公共问题和卫生问题.在我国自杀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4%[1].在15~34岁人群的死亡原因中,自杀排列在第1位[2~3].自杀行为包括3个方面:即自杀意念、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从预防角度来讲,自杀意念是干预自杀行为的关键点,是预防自杀行为的起始阶段[4].作者调查了城市及农村居民对自杀的态度、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心理健康状况,为自杀干预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减少年轻人重复自杀的发生率。方法:对自杀者进行清除毒物及对症治疗,对重复自杀的临床特征进行调查。对自杀未遂者及相关人进行自杀危机干预指导。结果:自杀成功2例(25%);经抢救及危机干预自杀未遂者对问题有了正确认识。结论:注意自杀者的临床特征并给予家庭及社会危机干预的支持可减少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种有效的心理社会干预方法,预防自杀的发生。方法对服有机磷农药中毒自杀患者进行危机干预。结果让患者学会如何应对应激原,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结论危机干预能避免自杀危机的再次出现。  相似文献   

9.
冯秋鸿  孙丽敏 《海南医学》2011,22(11):155-156
目的总结42例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干预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对42例患者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制订应激策略,帮助患者重拾信心,重返社会。结果 42例自杀未遂患者中,再次发生自杀死亡1例。结论对自杀未遂者,通过及时的心理干预,采取合适的应激策略,可以帮助他们重建心理健康,提高自身的心理耐受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冷静、乐观、豁达地看待人生。  相似文献   

10.
田甜  邓敏  熊丽君  唐明辉 《广西医学》2023,(9):1076-1082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心理干预措施降低自杀未遂患者再次自杀风险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Em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搜集有关心理干预对自杀未遂患者再次自杀风险改善效果的文献。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3.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3篇文献,包含4 652例患者,涉及8种心理干预措施。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护理疗法相比,自杀未遂短期干预计划(ASSIP)+常规护理疗法干预后自杀未遂患者的再次尝试自杀发生率更低,且其改善患者高风险自杀意念的效果最优。曲线下累积排序概率面积分析结果显示,降低自杀未遂患者再次自杀尝试发生率的最优措施依次是ASSIP+常规护理疗法、情绪调节治疗+常规护理疗法、电话联系管理+常规护理疗法,改善患者产生高风险自杀意念的最优措施依次是ASSIP+常规护理疗法、标准案例管理疗法+常规护理疗法、短期认知行为疗法+常规护理疗法。结论 ASSIP+常规护理疗法在降低自杀未遂患者再次自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服农药自杀未遂者的社会心理学、自杀行为特征,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从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测点上选取6个县(市)作为调查点,自杀未遂病例发生在2009年10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共获得409例,按照自杀方式分为服农药组和其他方式组,比较两组的社会心理学、自杀行为特征等。结果 409例自杀未遂病例平均年龄(43.9±13.3)岁;女277例(67.7%);服农药组344例(84.1%),其他方式组65例(15.9%)。服农药组女性所占比例低(65.7%),焦虑、抑郁、绝望量表评分偏低(P<0.05)。服农药自杀未遂者采取自杀行为的隔离性较低(39.0%)。两组自杀意图量表的得分无统计学差异(4.40±2.66 vs 4.97±2.57, t=1.58, P=0.120)。多因素结果显示,与其他方式组相比,服农药组多已婚,无躯体、精神疾病(P<0.05)。结论 服农药自杀未遂者具有特别的社会心理学特征,预防的重点应为规范农药管理和加强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自杀未遂者的自杀行为特征为依据进行聚类分析,识别自杀未遂者的不同类型,并探究各类型自杀未遂者的特征差异。 方法 运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收集408例急诊或住院自杀未遂者的人口学、社会心理学和自杀未遂行为特征的数据。采用二阶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 408例自杀未遂者被分为两种类型:231例(56.62%)纳入冲动组,表现为自杀意图低、致死性低、冲动性强;177例(43.38%)纳入计划组,表现为自杀意图高、致死性高、多有自杀未遂史。与冲动组相比,计划组自杀未遂者年龄更大(P=0.003),抑郁绝望水平更高(P<0.001),患精神障碍的比例更高(P<0.001)。 结论 两组自杀未遂者的特征明显不同,应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自杀未遂者有无自杀意念特点,为自杀未遂心理危机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S)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病人版(DSM-Ⅳ)轴I障碍临床定式检查为调查和诊断工具,对同一时段内在沈阳市4所三级综合医院急诊室诊治的自杀未遂者进行调查。结果①有无自杀意念两组在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在这次最早出现伤害自己的想法到自伤所间隔时间、自伤最主要的目的、自杀当时想死程度、对这次自杀态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有无自杀意念自杀未遂者的特征有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有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者的自杀行为学特征和心理社会学因素间的差异.方法 以在5家医院急诊室诊治的232例自杀未遂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有精神障碍组(105例)和无精神障碍组(127例),比较两组间的自杀行为学特征和健康状况、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应付方式和行为的冲动攻击性等.结果 有精神障碍组平均年龄大于无精神障碍组[(37.9±l4.5)岁,(32.9±13.3)岁,t=2.710,P=0.007];女性所占比例较低(65.7%,81.1%,x2=7.099,P=0.008);自杀意向强度较高[(7.1±2.8)分,(4.8±2.3)分,t=6.498,P=0.000].有精神障碍组健康状况、抑郁、焦虑评分高于无精神障碍组,健康量表、冲动性及各因子的评分高于无精神障碍组,解决问题和求助的应付方式因子评分低于无精神障碍组,自责的应付方式因子评分高于无精神障碍组(均P<0.05).结论 有、无精神障碍自杀未遂者具有不同的自杀行为学特征和心理社会学特征,精神疾病在自杀行为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更大,自杀强度更强.  相似文献   

15.
Adolescent suicide attempters. Response to suicide-prevention programs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D Shaffer  V Vieland  A Garland  M Rojas  M Underwood  C Busner 《JAMA》1990,264(24):3151-3155
As part of a controlled evaluation of three suicide-prevention curricula delivered to 1438 ninth- and 10th-grade students, 63 adolescents were identified as having made a suicide attempt. Their attitudes about suicide and help seeking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910 nonattempters drawn from the same population. Reaction to the prevention program was assessed by comparing the responses of the 35 attempters exposed to the programs with responses of 524 exposed nonattempters. The impact of the programs was assessed by comparing 35 exposed attempters with 28 attempters from a control group. Self-identified attempters were less likely to endorse views consistent with the curricula at baseline, but there was little evidence that the programs were successful in influencing these views. There was some evidence that previous attempters were more upset by the programs than their nonattempter peers. The prevalence of suicide attempts as defined in this study by self-report was higher than that reported in studies using interview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自杀高危来电的特征及心理危机热线干预效果。方法:选取厦门市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的来电资料,符合高危条件的来电共140例。应用自编抑郁症状筛查量表、自杀危险评估量表分别进行评估抑郁状况、自杀危险程度,对评估出的高危来电进行24h、1周及1月3次随访,并进行干预效果比较。结果:140例来电中,男性56例,女性84例;平均年龄(29.62±8.32)岁;有职业86例,无业54例;已婚58例,未婚70例,其他12例。既往有明确精神科诊断者33例,其中抑郁症22例,精神分裂症10例。来电咨询问题的前三位为家庭关系问题、恋爱及人际关系问题、精神疾病问题。不同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的咨询问题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危来电3次随访结果显示,来电者的自杀死亡决心程度降低,每次干预后死亡决心程度均较前次降低(均P<0.05)。结论: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高危来电者自杀危险程度,但仍需加强后续随访干预,以提高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沈阳市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者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以及自杀意念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自伤情况问卷、贝克自杀意念量表和美国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第4版病人版(DSM-Ⅳ)轴Ⅰ障碍临床定式检查为调查和诊断工具,对在沈阳市4所三级综合医院急诊室同一时段内诊治的自杀未遂者进行调查,并通过对239例完整的调查资料进行Logistic分析筛查出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意念终生发生率是69.46%(95%CI:60.25%~79.25%),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杀意念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为近1周有绝望感(OR=2.88)、有现患精神障碍(OR=2.78)、为解脱痛苦(OR=2.29)。结论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者有较高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应及时对其识别并评估他们仍存在的自杀意念风险因素,同时需要对他们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防止其再次发生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杳自杀未遂患者各种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分析精神障碍自杀未遂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按市内不同地区分布抽取沈阳市4家三级综合医院进行调查,共调查239例15周岁以上的急诊室自杀未遂患者.调查员在自杀未遂患者经抢救病情好转后用自伤者一般情况表、自伤情况问卷、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和<美国精神疾病与行为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4版)科研版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进行调查.结果 自杀未遂者自伤当时精神障碍的总患病率为69.46%,其中心境障碍患病率最高(48.12%);有精神障碍者中仅7.23%看过心理或精神科,并接受药物治疗.患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未遂者冲动性自杀少,伤害发牛后自救率低,自伤目的 以解脱痛苦、减轻他人负担为主.患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未遂者的各项抑郁症状及抑郁程度比无精神障碍者更严重(均P<0.05).结论 综合医院急诊室自杀未遂患者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自杀前就诊率低;患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未遂者以非冲动性自杀为主,伤害发生后自救率低,目的 以解脱痛苦、减轻他人负担为主;患有精神障碍的自杀未遂人群自杀与精神障碍中的抑郁成分最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9.
425例自杀的法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社会死亡案件中自杀案例的法医学问题。方法 资料为425例自杀案件。对自杀者的年龄、性别、自杀方式及自杀原因做统计分析。结果 兰州市1987年至2002年期间自杀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2001年自杀率为9.7/10万人口。自杀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以15~44岁人群自杀人数最多,自杀方式以缢死、服毒、高坠、割血管四种常见。社会心理因素导致自杀所占自杀比例最大。结论 自杀问题不容忽视,自杀现象的研究对建立有效的预防自杀、干预自杀措施有很大帮助,同时为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的研究及自杀死亡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在自杀未遂患者自杀行为中的作用,为制订可行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WHO健康问卷、生命质量、Beck抑郁和焦虑问卷、Braatte冲动问卷和Buss攻击问卷、社会支持量表和应付方式等问卷对在急诊室留观诊治的132例自杀未遂患者和按1:1匹配筛选的躯体疾病对照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自杀未遂组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差于对照组[自杀未遂组(17.07±3.07)分和(9.76±7.11)分;对照组(13.42±3.31)分和(17.08±3.81)分,均P<0.05],Beck抑郁和焦虑评分高于对照组[自杀未遂组(15.22±11.22)分和(27.87±7.24)分;对照组(6.87±6.36)分和(26.22±5.44)分,均P<0.05];自杀未遂患者的冲动性和攻击性高于对照组[自杀未遂组( 87.67±20.08)分和(73.74±19.61)分;对照组(73.34±14.54)分和(63.78±16.44)分,均P<0.05];社会支持利用评分低于对照组[(6.53±1.84)分和(7.78±1.72)分,P<0.05];自杀未遂组患者自责因子评分高于对照组[(3.42±2.44)分和(2.35±2.04)分,P<0.05],而解决问题、求助和合理化等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受教育年限、生命质量、健康状况、Beck抑郁评分、冲动性评分、合理化、支持利用度、计划性评分、躯体冲动、愤怒等11个因素进入回归模型.结论 自杀未遂者的健康状况、生命质量、焦虑抑郁、冲动和攻击性人格特征,以及不同的应对方式在自杀行为中扮演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