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69年Scherlag等首次用导管电极在心内记录希氏束电图(His bundle electrogram,HBE)获得成功,开拓了房室传导障碍诊断及研究的新领域.此后,这一新技术的应用发展很快,大量实践表明,它在传导阻滞的定位、心脏起博器的应用、某些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以及机制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临床价值,所以日益受到临床心脏学者和心脏生理学者的重视.但是心内记录法是侵入性方法,对被检者有一定危险,而心导管术又要求复杂的设备和熟练的技术,这就大大妨碍了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因此很多人都在探索从体表记录希氏束电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体表希氏束电图的成功率,对52例正常心律及第Ⅰ度房室阻滞的病人同时进行了4个导联信号平均法的检测(后—前、对角线、Ⅴ_(?)—Ⅴ_(?)及垂直导联),42例获得清晰的希—浦氏电位(HP波)图(80.8%)。多导联记录可找到最大HP波向量和最小的心房终末电位的导联,并可更确切地辨认HP波起点,避免将束技波误为HP波的起点。因此,我们建议在体表记录希氏束电位时可常规应用多导联体系(后—前、对角线、Ⅴ_■—Ⅴ_■)。  相似文献   

3.
常规记录的体表心电图是由心电讯号,仪器噪声、肌电及交流电叠加而成的,由于心电讯号的电压值远比肌电、交流电干扰和仪器噪声的总和为大,比值大于100:1,所以当QRS振幅为1mV时、噪声和干扰仅为10μV,这样描记的心电图图形极为清晰。当任何原因使干扰和噪声增大,基线便显得粗乱,影响心电图的图形。希氏束的电位通常只有100~200μV,经体内组织的衰减,传递到体表时只有0.5~10μV,平均为1~2μV,低于10μV的噪声和干扰波,故用一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10条狗的实验结果表明:①我们研制的体表希氏束电图实时检测仪(非电子计算机)能够记录单次心跳的体表希氏束电图。②本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重复性,③体表和导管引导的希氏束电图在时间上相符,体表法H—Q时间为29.2±1.0ms,导管法为29.9±1.4ms。④普鲁卡因酰胺能延长体表和导管法记录的P-H和H-Q时程。心得安只延长体表和导管法的P-H时程。这些变化的结果,体表和导管法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两例正常人体表,用同样方法也能记录到单次心跳的希氏束电图。为进一步在人体研究体表希氏束电图提供了探索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希氏束电图是研究心律失常和临床心脏电生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心腔内希氏束电图的价值早已为临床所肯定,唯其属于创伤性检查,普遍推广受到一定限制。能否采用无创性方法在身体表面记录希氏束电活  相似文献   

6.
7.
希氏束电图记录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导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希氏束电图检测的几种常用方法:右心插管法,左心插管法、以及有关的方法学。同时介绍几种常规验证希氏束电图的方法,供检测记录希氏束电图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希氏束电图的研究及应用进展较快,因其对干房室传导阻带的定位,心律紊乱的机理探讨和鉴别诊断,心脏药物药理作用的研究以及予激综合征的定型,临时或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选择等都有重要意义。自50年代以来,不少生理学家在动物离体心脏上,或以开胸切开心脏等方式,对心脏传导系统的电位活动进行过描测,记录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逐搏体表希氏束电图测定值特征。方法用逐搏体表希氏束检测仪检测615例正常人体表希氏束电图,测量AH、H、HV间期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各指标测定值范围(x±s):AH间期(64.11±6.37)ms,H时限(28.85±2.89)ms,HV间期(60.25±6.37)ms。②随年龄的增加,AH,HV间期有逐渐延长的趋势(P<0.05),H间期与年龄无关(P>0.05)。③随心率增加,各指标则逐渐缩短(P<0.05)。结论逐搏体表希氏束电图技术的使用使临床建立正常值范围数据成为可能,正常人的AH、HV间期随年龄增长而延长,随心率增快而缩短。H间期受年龄、心率影响较小,性别对希氏束电图各指标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我们研制的体表希氏束电图实时检测技术,测定了10例正常人。实验于晚上进行,被试者口服安定、安眠酮入睡后记录单次心跳体表希氏束电图。测得的P—H间期为121.8±14ms(M±SD,以下同),H波宽为16±3ms,H—V间期为35.9±7ms。本检测为本技术在临床应用上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体表希氏束电图检测的一种新方法。它利用放大、整形为方波的P波,直接触发迭加仪扫描迭加.动物实验证明,在正常情况下和用药物造成人为房室传导阻滞情况下,体表测出的HPS-V间期和心腔内记录的H-V间期有良好的相关性.我们用本检测法对10名正常人测定,测得HPS-V间期范围为28~41毫秒,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1969年Schelag对人用导管电极探测法,进行希氏束电信号的记录,虽然在医学上作出了贡献,但操作复杂,且每次检查要损伤静脉,所以限制了它的使用。 1975~1977年间国内外成功地使用电子计算机,对人的胸部表面记录下来的高增益电位进行加算平均,从而描记出希氏束电位图。但是日本作者竹田晴彦等人于1977年发表的文献中描述的方法,获得有明确BH波的曲折的检出率达76.9%。欧美作者Berbari. J等人将阳极板置于V_(6),阴极板置于V_(6)R位置,所得体表希氏  相似文献   

13.
1969年Scherlag将双极或多极导管经股静脉送入三尖瓣口希氏束处,应用高频、高增益放大器放大及走纸速度为100~200毫米/秒的记录仪进行记录,在心室激动前的P-R段内描绘出双相或三相的希氏束电波。通过七、八年来的研究,临床应用上已取得很大进展,对确定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和判断预后;对某些心律失常发生机理的阐明提供了新的认识;对治疗心律  相似文献   

14.
希氏束电图(即房室束电图),是近年来心电图学的一项重大发展。它能够精确地反映心脏传导阻滞发生的部位和程度,有助于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阐明预激综合征发生机理及分型。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在普通心电图PR段中,看不到电位的变化,如果将心腔内探查电极接触房室束,则可记录到其电活动图形即希氏束电图。我院心导管室自1983年10月~1985年3月,成功地记录了28例希氏束电图,并测量了有关时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希氏束电图(即房室束电图),是近年来心电图学的一项重大发展。它能够精确地反映心脏传导阻滞发生的部位和程度,有助于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阐明预激综合征发生机理及分型。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在普通心电图PR段中,看不到电位的变化,如果将心腔内探查电极接触房室束,则可记录到其电活动图形即希氏束电图。  相似文献   

16.
17.
观察了静注异搏定前(A组)、后(B组)高位右房调搏对10只犬希氏束波(HBP)振幅的影响。A组右房调搏前后的HBP振幅分别为14±4μv和14±4.6μv(P>0.05);B组调搏前HBP振幅为20±7μv。在调搏频率较基础心率快20次/min,电压为起搏阈值的2倍时记录的HBP振幅为34±8.5μv(P<0.05)。调搏刺激电量为受试犬心起搏阈值的3倍,频率高于其基础心率20次/min时,记录的HBP振幅最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一种在离体兔心灌注条件下进行希氏束电图引导记录的简便方法。离体兔心的灌注方法与常规的兔心灌注实验方法基本相同。探测电极为球形银电极,安置在主动脉根部相当于主动脉根部与右心房交界附近的心外膜表面,尽量接近希氏束所走向的部位。所记录到的希氏束电图均经药物验证确为所要观测的A—H—V波,其中H波确为希氏束电位无误。  相似文献   

19.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心力衰竭、持续性心房颤动和病死率增加。希氏束起搏是最具生理的心室起搏方式,通过正常的希氏束-浦肯野系统传导,可以保持或恢复双心室同步激动,避免心室收缩的不同步,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多个关于永久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表明希氏束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并能够纠正束支传导阻滞,保护和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希氏束起搏可能成为心脏起搏的优选方式,并可能代替目前常用的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