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颈椎头架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适应颈椎后路手术的需要 ,便于基层专科医务人员开展工作 ,1999年 3月 - 2 0 0 2年 2月 ,我们自行设计研制了颈椎头架并应用于临床 ,共实施颈后路手术 6 0例 ,认为该头架设计合理 ,经济实用 ,可满足颈后路手术的需要 ,其研制及应用情况如下。1 结构该颈椎头架是由插杆、支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骨科颈椎后路手术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因体位因素而造成术野显露不理想,给手术带来诸多不便。其原因是当前国外专门的手术床价格昂贵,国内一般医院没有能力购进,而一般国内手术床没有设置专门的颈椎后路手术头托装置,从而限制了颈椎后路手术的推广。故此,作者研制了一种简单、易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型头颈固定支架在颈椎后路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8月—2019年12月接受颈椎后路手术患者40例,术中应用新型头颈固定支架固定20例(试验组),应用Mayfield头架固定20例(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指数(CCI)及术后头面部皮肤受损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试验组CCI术前为(13.58±2.82)%,术后为(18.26±3.01)%;对照组CCI术前为(13.47±3.01)%,术后为(16.31±2.75)%;2组术后CCI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皮肤完好18例,轻度受压2例;对照组皮肤完好17例,头皮出血1例,头皮拉伤2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头颈固定支架操作简便,固定牢靠,能更好地保护颈椎正常生理曲度及头面部皮肤,是一种适应多种颈椎后路手术的较理想的新型支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APOFIX内固定系统在颈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颈椎后路Apofix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10例齿状突骨折或发育不良并寰枢不稳、5例Hangman骨折(Ⅱ或Ⅲ型)、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Ⅲ°,共16例应用Apofix行颈椎后路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术.结果 随访6~24个月,Apofix系统固定可靠,椎板钩无松脱断裂,植骨融合.结论 Apofix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术前应有良好的复位,手术在Halo-vest架保护下以策安全.  相似文献   

5.
重视脊柱外科技术在临床中的适应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荣明  马维虎  胡勇 《中国骨伤》2007,20(3):145-147
近十几年来,随着脊柱生物力学和内置物的发展,手术技术的提高,脊柱外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一些过去认为部位特殊、手术风险高、并发症高的疾病,目前得到了有效解决。《中国骨伤》本期刊登有关《一期前后路手术减压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疾病》等几篇文章便颇有代表性。1一期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下颈椎疾患通过《一期前后路手术减压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疾病》一文评价了一期前后路手术可行性与安全性。颈椎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是将平时的颈椎前路手术和颈后路手术一期完成,单个手术技术并无改变。主要的难度在于手术创伤增加、一期手术时仰…  相似文献   

6.
颈椎后路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椎管扩大成形术术中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小素 《护理学杂志》2009,24(12):53-54
对6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保留肌肉韧带复合体椎管扩大成形术,术中顺利,术后3~6个月复查患者四肢神经压迫症状明显改善,改良JOA评分由术前8分增至术后14分.提出术前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术中做好麻醉、Mayfield头架固定系统、手术体位、安全以及预防感染等护理,为最高限度地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供了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我科自行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功能多样、操作灵活的颈椎后路手术头架,自1997年3月以来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介绍如下。结构 本手术头架由五部分组成(图1、2)。①“U”形连接支撑杆。两侧插杆用直径14mm圆钢制成,横向连接杆用直径16mm圆钢制成,两端与插杆焊接在一起。双侧插杆与横向连接杆长度均为300mm,横向连接杆中间焊接有一与水平面成60°角、长200mm的支撑杆,远端有多向连接锁。②升降滑动连接杆。长300mm,用直径16mm圆钢制成。近端焊接有调节器,远端有紧固螺丝多向连接锁,两端分别与“U”形连接支撑杆和颅骨牵引杆连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环牵引外固定架治疗颈椎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从1997年2月~2005年7月共收治129例颈椎外伤性骨折脱位患者。将129例病例随机分成2组,1组70例行头环牵引,其中31例头环牵引加背心带支架保守治疗,39例头环牵引加手术治疗(前路手术18例,后路手术17例,前后路联合手术4例);另1组59例行颅骨牵引,其中13例颅骨牵引加支具保守治疗,46例颅骨牵引加手术治疗(前路手术22例,后路手术20例,前后路联合手术4例)。[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12个月。头环牵引与颅骨牵引对上颈椎骨折脱位的复位作用无明显差异;对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复位作用,统计学处理显示头环牵引组要明显好于颅骨牵引组,复位所需时间比颅骨牵引组短,完全复位率高,减压充分,更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治疗后离床时间头环牵引组要短于颅骨牵引组,2组患者治疗前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均有改善。[结论]头环牵引外固定架可改善复位功能,对颈椎的牵引固定作用较颅骨牵引更为坚强稳定,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9.
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应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及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120例.结果 120例全部获得随访,颈椎前路手术恢复满意,后路手术症状明显改善,前后路联合手术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疗效满意,总的优良率为91.7%.结论 颈椎前路及后路手术各有其适应证,两者不能互相取代,手术疗效与病程有关,应强调早期手术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方式在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颈椎前路组和颈椎后路组,每组30例。其中,颈椎前路组采用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术,颈椎后路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切除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估手术方式的选择。结果颈椎后路组的术中出血量和融合节数均高于颈椎前路组(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神经功能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NDI指数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且术后NDI指数和VAS评分颈椎前路组明显低于颈椎后路组(P0.05);两组术后Cobb角和颈椎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术后Cobb角和颈椎活动度的改善颈椎后路组明显优于颈椎前路组(P0.05)。结论在脊髓型颈椎病伴后凸畸形手术中,采用颈椎前路和颈椎后路入路均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颈椎前路术式在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方面优于颈椎后路,颈椎后路术式对减少颈椎活动度的丧失方面效果优于颈椎前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性分析陈旧性颈椎不稳的手术疗效,并对前后路手术方法进行评估。方法对16例平均有35 d颈椎不稳的病人分别用前、后路手术治疗。前路手术采用Smith-Robinson方法行脱位节段椎体次全切,自体髂骨植骨与钢板固定;后路以单纯复位为主,用后路钢板固定。结果前路手术10例,后路手术6例,除2例后路手术复位不完全外,大部分获得满意复位,均获得骨性融合,症状改善。结论对于陈旧性颈椎不稳应跟据具体损伤类型、损伤节段的局部病理解剖、病人的一般情况,采用个体化设计,制定出最佳的手术方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 手术治疗也越来越多。然而, 传统颈椎后路术式存在较多局限性, 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本期赵斌教授研究团队通过系统阐述颈椎后路手术的发展史, 总结分析各种术式的优势和不足, 介绍了其结合临床实践和颈椎解剖结构研发设计的一款新型钛板, 同时描述了首次提出的穹顶式可控椎管扩大成形颈椎后路手术技术的操作步骤和优势。希望广大学者能触类旁通, 积极传承与创新临床术式, 提高手术疗效, 更好地造福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微型钢板内固定在颈椎管狭窄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3—2021-02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64例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前路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固定,颈椎后路行单开门椎管减压微型钢板内固定。比较术前与术后1年颈椎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结果 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颈前不适感、吞咽困难、颈后轴性疼痛等症状。术后3个月MRI显示颈椎管扩大良好,脊髓前后压迫均完全解除。术后1年颈椎CT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融合良好,椎板单开门状态维持良好,无再关门现象发生。术后1年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1年神经功能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后路微型钢板的应用有利于颈椎管狭窄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更广泛开展,手术安全性提高,可以有效避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扩大成形术、前路减压术、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36例患者分3组随访,分别为单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2例);单纯前路减压内固定术(14例);颈椎前后路手术(10例)。比较三种不同术式方法治疗的疗效差异。结果 3组获得随访平均19.8个月,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于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采用颈椎前后路减压手术的效果优于单纯后路手术减压,术后脊髓减压更充分。  相似文献   

15.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对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标准。方法 :对 12 0例前路手术及 110例后路手术的术后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标准的改善率 (JOA改善率 )、颈椎管扩大率、颈椎生理前弯度、相邻椎间的稳定性及颈椎屈伸活动度等进行比较。结果 :(1)病变小于或等于两个间隙的病例 ,两种术式术后的JOA改善率无明显差异 ,对颈椎生理前弯度及屈伸活动度的影响前路手术优于后路手术。 (2 )病变等于或大于三个间隙的病例 ,JOA改善率后路手术大于前路手术 ,对颈椎生理前弯度的影响两者无明显差异 ,对屈伸活动度的影响后路手术优于前路手术。结论 :(1)病变小于或等于两个间隙时 ,应选择前路手术。 (2 )病变等于或大于三个间隙时应选择后路手术。 (3 )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选择后路手术为宜  相似文献   

16.
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观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和后路侧块钢板、钢丝或椎板夹联合手术复位内固定技术 ,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 9例 ,随访 4~ 2 1个月 ,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 ,以Frankle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后 ,损伤节段稳定 ,无须外固定 ,脊髓功能平均提高 1 2级。结论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严重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 ,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 ,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全麻下一期前后路联合减压复位,后路侧块固定,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25例。结果本组25例经7 ̄30个月随访,未见颈椎内固定及植骨块松脱移位,植骨在3 ̄4个月内融合,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对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是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法。具有减压彻底、稳定性好、利于脊髓功能恢复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掌指骨螺钉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病是骨科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治疗临床上多采用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最常用者为颈椎后路单开。自1996年2月~2006年6月,笔者将钛质掌指骨固定螺钉,应用于86例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观察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和后路侧块钢板、钢丝或椎板夹联合手术复位内固定技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9例,随访4-21个月,定期X线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以Frankle分级判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后,损伤节段稳定,无须外固定,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2级。结论 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固定严重颈椎骨折脱位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有利于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经颈椎后路侧块内固定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裕  龚耀成  曹鹏  郑涛 《颈腰痛杂志》2001,22(4):271-273
目的:评估经颈椎后路固定术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999年3月-2000年10月,采用经颈椎后路侧块固定术治疗各种颈椎伤病42例,其中颈椎损伤13例,颈椎疾患29例,男35例,女性7例,年龄28-72岁,平均51岁,结果:近期随访效满意,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颈椎后路侧块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