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壁肿块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胸壁肿块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30例临床证实的胸壁肿块患者均经CT平扫,10例又经增强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CT像上,胸壁结核(5例)表现为胸壁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影;细菌性脓肿(4例),表现为局限性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不均匀;脂肪瘤(4例)表现为胸壁内局限性脂肪密度肿块影;神经源性肿瘤(5例)表现为胸壁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影;血管瘤(1例)表现为左侧胸壁散在条状迂曲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增强后明显强化;胸膜间皮瘤(3例),其中良性者(2例)表现为局限性胸膜增厚,恶性者(1例)表现为弥漫性胸膜增厚伴胸腔积液;胸膜转移瘤(3例)表现为胸膜结节状增厚;肋骨转移瘤(4例)表现为胸膜结节状增厚;Askin瘤(1例)表现为右侧胸壁内及胸膜处软组织肿块影伴邻近肋骨骨质破坏。结论 CT对胸壁肿块的定位及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价值,尤其64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更有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作者分析了74例证实为弥漫性胸膜病变的CT表现,39例恶性,35例良性,患者年龄为23~78岁,男53例,女21例,其中包括间皮瘤11例,转移瘤24例,淋巴瘤3例,石棉肺16例,脓胸9例,纤维胸8例,放线菌病2例。发现在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中下列征象提示恶性:(1)环状胸膜增厚;(2)结节状胸膜增厚;(3)壁层胸膜增厚超过1cm;(4)纵隔胸膜受累。这些征象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对恶性胸膜间皮瘤与结核性脓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恶性胸膜间皮瘤及50例结核性脓胸患者的CT检查资料,评估CT对恶性胸膜间皮瘤与结核性脓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恶性胸膜间皮瘤组与结核性脓胸组对比,规则性胸膜增厚、结节状胸膜增厚、肿块状胸膜增厚、环形胸膜增厚、叶间裂胸膜受累、纵隔胸膜受累及患侧胸廓体积缩小等影像学征象发生率二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0 ~0.03).胸腔积液严重程度、纵隔淋巴结肿大、肺内受累及胸壁受累等影像学征象发生率两组之间未发现统计学差异(P=0.123~1.00).结论 胸膜增厚的形态学特点及患侧胸廓体积缩小等影像学征象有助于恶性胸膜间皮瘤与结核性脓胸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胸壁结核(TB)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胸壁结核的CT、X线及US表现和相应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层(16、64层)螺旋CT机行胸部常规平扫及增强扫描,图像资料经薄层重建后多窗值观察。结果: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局部肿痛。主要CT表现:骨质破坏15例,包括肋骨8例、胸骨3例、胸肋关节软骨3例及肩胛骨1例,呈虫蚀状(2例)或膨胀性(13例);胸壁寒性脓肿10例,为胸骨或肋骨前后缘或乳腺深面丘状或梭形囊性病变;胸壁全层软组织增厚4例,伴有钙化2例;壁层胸膜外局部肿块2例。其它伴随表现:肺内病变16例,纵隔钙化3例,肝内钙化1例,腹壁受累2例。胸壁病变大部分(15例)位于前胸壁,病变大小1.0cm×2.0cm~8.5cm×4.3cm,边界清楚或不清,增强后有环状强化,内界清晰;增厚胸壁呈轻度-中度不均匀强化。X线片上仅见骨质破坏;US可见囊性病变(7例)呈不均匀可移动低回声暗区,内部无血流信号。薄层CT重建及适时调窗可显示微小钙化或轻微骨质破坏。依据病变CT特征可分为4型:骨质破坏为主(n=13)、囊性病变(n=10)、胸壁软组织增厚(n=4)和壁层胸膜TB瘤(n=2)。结论:CT可明确胸壁TB的部位,显示骨质破坏、寒性脓肿、软组织肿块或增厚等病变特征以及胸壁外病变,增强CT可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深度或性质,对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确诊为恶性胸膜间皮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21例病人CT显示不规则胸膜增厚18例,单侧胸腔积液16例及胸壁侵犯5例。结论:CT对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观察病变的范围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胸膜外脂肪常被忽略或很少为胸部CT显现。胸膜外脂肪内移不仅为疾病侵袭的表现,而且还有助于确定病变位于胸腔内外。作者报告3例胸膜外脂肪内移。例1,66岁,链球菌脓毒病患者,CT显示胸壁水肿,胸腔积液,胸膜外脂肪内移。死后组织学表查为胸壁蜂窝织炎。例2,80岁腺癌转移  相似文献   

7.
作者回顾了8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根治术(胸膜-肺切除术)后病人的随访CT表现。8例均为男性,37~67岁,均因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行根治术,术式采取Butchart(1989)描述的方法,切除受累侧全部壁层胸膜,因横隔与壁层胸膜正常时即紧密相贴,故也需切除。这需经第十肋间作第二次开胸术。而赃层胸膜则经心包内肺切除术切除。CT随诊包括术后三个月内行基线扫描,其后的扫描间隔为一个月~一年间。以10mm间隔从胸廓入口连续扫描至肝下缘。部分行增强和动态扫描。结果见到,7/8例表现为全部切除胸膜的胸腔内衬有清晰的“膜”。注射造影剂后强化。其中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登革热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临床确诊的登革热患者的胸部CT资料。结果胸部CT中,17例表现为阴性,58例有阳性表现,主要表现有肺间质病变、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肺大泡,其中肺间质实变的表现有磨玻璃样改变17例,双侧肺纹理增多14例,肺小叶间隔增厚15例,长索条9例,胸膜下线7例,气腔结节6例,另外,胸腔积液22例,叶间胸膜积液3例,肺大泡5例,胸膜增厚4例。结论登革热的胸部CT表现以肺间质病变等为主要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提高对登革热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作者复习了60例病理证实的腹膜肿瘤性播散转移的CT,其中35%原发肿瘤为卵巢癌,30%为结肠癌,10%胃癌,其他恶性肿瘤5%。另复习了50例证实的良性腹水做为对照。60例中,54例(74%)CT表现为腹水,其中25例(46%)为多房性腹水。9例广泛性腹水,Douglas窝无腹水,这种表现以前未见报导。未有小网膜囊积液。45例(62%)可见沿腹壁走行的线状或结节状腹膜增厚,并有增强。50例良性腹水CT未见分房与腹膜增厚和增强表现。半数腹膜转移有小肠受累,表现为小肠壁不规则增厚,可伴有小肠梗阻。大网膜肿瘤种植性转  相似文献   

10.
强直性脊柱炎最常见的胸部异常表现为上叶肺纤维化,足分支菌病及胸膜增厚;少见的合并症包括胸腔积液、蜂窝肺、气胸、脓胸及肺心病。以前这些仅为平片所描述。常规CT及高分辨CT(HRCT)所见则不同。为了进一步增强对强直性脊柱炎胸部常规平片及HRCT的认识,作者自1995年2月~1995年9月按美国风湿病协会确立的标准对被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的26例患者进行了传统胸片与HRCT对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5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行多层螺旋CT主动脉造影(MSCTA),并进行图像重建,重建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容积重建(VR),表面遮盖成像(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并分析其表现,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MSCTA显示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增强扫描增厚管壁均未见增强,内膜钙化斑内移8例、主动脉壁溃疡3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心包积液2例.结论MSCT能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特点及范围,对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良、恶性胸腔积液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评价良、恶性胸腔积液的CT特征性表现.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恶性胸腔积液和56例良性胸腔积液的CT征象.结果良性积液中,双侧占41.1%,胸膜增厚占19.6%,呈弥漫均匀增厚,纵隔胸膜受累占10.7%,胸膜外脂肪层明确显示占71.4%,厚度>3 mm占41.1%,平均厚度5.7 mm;恶性积液中,双侧占15.8%,胸膜增厚占57.9%,主要呈不规则弥漫或局限性增厚,累及纵隔胸膜占36.8%,胸膜外脂肪层显示占60.5%,>3 mm占26.3%,平均2.9 mm.结论单侧、大量积液且张力高,胸膜不规则增厚,纵隔胸膜受累对恶性诊断有特异性;而胸膜无或轻度弥漫规则增厚,胸膜外脂肪层增厚多提示良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HRCT检出恶性胸腔积液中胸膜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恶性胸腔积液合并胸膜病变患者40例,复习恶性胸腔积液中胸膜病变的HRCT影像学表现.结果 本组40例患者CT平扫显示胸腔大量积液者12例,中等量或少量积液者28例.CT增强扫描,胸膜病变明显强化,主要表现为结节状强化.结论 HRCT主要用于肺部弥漫性病变的检出,通过本组病例发现HRCT对于检出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胸膜病变亦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膜肺母细胞瘤(PPB)的CT表现,加深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确诊的胸膜肺母细胞瘤患儿的CT图像特征,8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本组8例中,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7月~8岁9月,右侧5例,左侧3例,Ⅱ型(囊实性)6例,Ⅲ型(实性)2例。CT平扫表现为胸腔内巨大囊实性、实性肿块,可占据整个胸腔,主要伴随征象为胸膜增厚、胸腔积液、肺不张、纵隔移位,2例肺门及纵隔可见肿大淋巴结,邻近骨性胸廓未见累及,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或延迟强化,囊性成分不强化。结论PPB非常罕见,其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在PPB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最终确诊需依赖病理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肺部HR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3例经临床证实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肺部的CT表现。结果本组66例患者无明显异常,其余207例均由一种或多种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肺实质病变149例,包括磨玻璃渗出影、实变、结节、索条,肺间质病变96例,包括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线、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蜂窝样改变、肺气肿,胸膜病变118例,包括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肺部CT表现复杂多变,磨玻璃渗出影、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线、胸腔积液对其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者报告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胸膜淋巴瘤。女性,25岁,在侧胸痛,呼吸急促。X线胸片示左侧胸腔积液。多次胸穿抽出血性胸水,细胞学检查阴性。骨髓穿刺检查正常。CT扫描表现为左侧胸腔大量于积液,内见密度不均影和增厚的内基  相似文献   

17.
弥漫型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弥漫型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弥漫型胸膜间皮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 CT显示弥漫型胸膜间皮瘤的主要征象是:广泛性、不均匀胸膜增厚(6/6),纵隔侧胸膜受累(5/6),胸膜增厚>1cm(6/6),胸膜结节(3/6)和肿块(2/6),患侧胸腔积液(5/6).此外,CT还显示了弥漫型胸膜间皮瘤累及纵隔、心包、叶间胸膜、胸壁、膈肌部位等的表现.结论 弥漫型胸膜间皮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因此对临床可疑病例应常规进行胸部CT检查;CT表现不仅能提示诊断,而且能够显示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腔积液的CT表现,研究结核性胸腔积液与肺结核相关性。方法:对164例平片诊断为结核性胸腔积液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4例结核性胸腔积液合并肺结核病灶112例,胸膜增厚130例,HRCT40例发现胸膜下小空洞10例,胸膜下结核灶8例,结核性肉芽肿16例。结论:CT对结核性胸腔积液有较大诊断价值,是评价和随访证实为或怀疑为结核性胸腔积液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CT征象,并评价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 12例(8例男性,4例女性;年龄30~63岁,平均43岁)由临床证实的AIDS合并PCP患者均经16层螺旋CT胸部平扫。对所有患者的主要CT表现及其伴发征象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 CT扫描证实,所有患者均表现两肺内呈地图样分布的磨玻璃样影或云雾状高密度影。同时,伴发的其他CT征象包括网格状影和小叶间隔增厚(6例),小肺气囊肿(5例),斑片状影(4例),胸膜下陷(3例)以及局限性胸膜增厚(2例),但未见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及淋巴结肿大。结论出现于两肺内呈地图样分布的磨玻璃样影及云雾状高密度影,同时伴有斑片状及网格状影、肺气囊肿以及小叶间隔增厚,符合PCP以肺间质浸润为主的CT表现,因此,多层螺旋CT是诊断AIDS合并PCP的一种有效方法,并对指导临床治疗和筛查AIDS患者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卵巢蒂扭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蒂扭转的临床资料与CT图像。术前均采用多层螺旋CT平扫,部分行多期增强扫描和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图像。结果:26例患者均表现为盆腔囊实性肿块,子宫均向实性肿块侧偏移,23例囊壁局限性增厚,3例囊壁均匀增厚,3例囊内渗血。其中17例患者经过CT增强扫描,12例实性成分无明显强化,5例轻度强化。17例见盆腔少量积液。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结合多期增强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图像可以更好地观察卵巢蒂扭转CT表现特征,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