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血药浓度的变化,了解该药在2岁以下婴幼儿静脉快通道麻醉恢复期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岁以下婴幼儿(观察组)及2岁以上小儿(对照组)各20例.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内连续输注维持麻醉.术中连续监测ECG、HR、Bp、SpO2.静脉血标本采集时点:T1为停止输注前即刻;T2为停药后5 min;T3为停药后10 min;T4为停药后15 min.全血瑞芬太尼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结果 两组麻醉恢复期各时点瑞芬太尼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苏醒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与2岁以上小儿相比,瑞芬太尼在2岁以下婴幼儿呈现相似的血药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复合全麻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术后恢复情况。方法:40例择期行扁桃体摘除术患儿,ASAⅠ级,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n=20)和瑞芬太尼组(R组,n=20)。S组以舒芬太尼0.2μg/kg诱导,以0.1μg/kg/h术中维持;R组以瑞芬太尼1μg/kg诱导,以0.1μg/kg/min术中维持。观察两组术中术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苏醒期S组镇静评分高于R组,躁动评分低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复合全麻用于小儿扁桃体摘除术能有效地抑制小儿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舒芬太尼更能为患儿在麻醉恢复期提供充分镇痛镇静,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率,提高麻醉恢复质量和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腹腔镜手术中,艾司洛尔能否在保持满意麻醉深度前提下减少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缩短苏醒时间.方法 60例ASAI或Ⅱ级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组:对照组(C组);2组:艾司洛尔组(E组),全部采取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给予维库溴铵0.1 mg/kg,待肌松完全后行经口明视气管插管.麻醉全过程通过BIS指导调节丙泊酚的血药浓度,通过血压和心率的变化调节瑞芬太尼的血药浓度来维持满意的麻醉深度,记录插管前(T2)、插管后5 min(T4)、切皮(T5)、气腹(T6)、关腹(T7)所对应的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血药浓度值.记录从停药开始到能自主呼吸、睁开眼睛、拔管、回答切题的时间.记录整个麻醉过程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消耗总量.结果 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血药浓度,E组在T2、T4、T5、T6、T7五个时间段都均小于C组(P〈0.05).E组从手术结束到恢复自主呼吸、睁开眼睛、拔管、能正确回答问题的时间均短于C组(P〈0.05).整个麻醉过程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总消耗量,E组均少于C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腹腔镜手术中,艾司洛尔能在保持满意的麻醉深度的前提下减少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更有利于快速平稳的苏醒.  相似文献   

4.
李世元  李光荣 《现代保健》2013,(19):142-144
目的:考察腹部手术患者瑞芬太尼不同输注速度的药代动力学。方法:36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以0.60、0.80、1.0μg/(kg·min)速度输注瑞芬太尼,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血浆中瑞芬太尼的浓度;根据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利用DAS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瑞芬太尼符合二室模型,不同输注速度三组患者之间的药代动力学参数t1/2α、t1/2β、V1、CL、AUC(0-t)、K10、K12、K21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输注速度的瑞芬太尼对腹部手术患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麻下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中持续静脉输注ATP对瑞芬太尼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下肢骨科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于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同时输注ATP,对照组则同时输注等量生理盐水。比较两组瑞芬太尼的用量及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瑞芬太尼平均用量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麻下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中静脉持续输注ATP可以减少术中瑞芬太尼用量,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模式输注瑞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不全时上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最佳模式和安全性。方法84例ASA分级Ⅰ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人工控制输注组(Ⅰ组)、靶控输注(TCI)组(Ⅱ组),每组各42例。两组均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不全后采用人工控制辅注或TCI瑞芬太尼。Ⅰ组瑞芬太尼以0.15ug/(kg·min)速度输注,5min后改为0.05ug/(kg·min),术中以0.01ug/(kg·min)速度递增或递减,最大剂量不超过0.08ug/(kg·min);Ⅱ组以血浆靶浓度2ug/L输注,术中以0.1ug/L浓度递增或递减,最大剂量不超过3ug/L。皮肤缝合时停止药物输注。记录患者在麻醉前(T0)、切皮时(T1)、切皮后10min(T2)、切皮后30min(T3)、缝合皮肤时(T4)的改良镇静,警醒评分(OAA/S)以及两组瑞芬太尼用量。观察患者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Ⅰ组瑞芬太尼用量[(310±32)ug]明显少于Ⅱ组[(387±63)u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各时间点OAM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内麻醉后各时间点OAA/S均明显高于T0(P〈0.05)。Ⅰ组的呼吸抑制发生例数(2例)明显少于Ⅱ组(8例)(P〈0.05)。结论瑞芬太尼人工控制输注比TCI更适合臂丛神经阻滞不全时上肢手术的清醒镇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麻醉或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行妇科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80例行妇科择期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入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瑞芬太尼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皆采用静脉药物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罗库溴铵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成功后七氟烷组吸入七氟烷,丙泊酚/瑞芬太尼组静脉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脑电双频指数在40~60,记录患者血压、心率。手术结束,停用所有麻醉药物,记录两组患者清醒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麻醉恢复期躁动、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以及麻黄碱、阿托品或乌拉地尔应用情况。结果两组意识恢复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氟烷组阿托品和麻黄碱应用较丙泊酚/瑞芬太尼组减少[7.5%(3/40)比22.5%(9/40)、20.0%(8/40)比32.5%(1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乌拉地尔应用较丙泊酚/瑞芬太尼组增加[22.5%(9/40)比2.5%(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麻醉恢复期躁动发生率和术后24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或丙泊酚/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皆可提供满意的临床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TCI微泵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以及瑞芬太尼/七氟醚静吸麻醉对颅内肿瘤切除术后苏醒时间、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选用10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颅内肿瘤摘除术的患者,分为瑞芬太尼/丙泊酚组(RP组,n=50)和瑞芬太尼/七氟醚组(RS组,n=50)。2组均用TCI微泵靶控输注瑞芬太尼;RP组靶控输注异丙酚而RS组吸入七氟醚。观察并记录不同时段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术后麻醉恢复的时间,苏醒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术中均能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BIS值=55±5),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2组患者在围苏醒期恢复时间,RP组均短于RS组;麻醉恢复期RP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RS组。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在颅内手术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拔管条件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或地氟烷麻醉在电视胸腔镜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经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组(P组)和瑞芬太尼复合地氟烷静吸复合麻醉组(D组),每组各20例。对比观察两种麻醉方法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和HR的变化以及术毕停药后呼之睁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清醒程度(采用拔管后5min镇静评分判断)。结果 D组术中MAP明显低于术前(P〈0.05),D组摆体位后2min、健侧单肺通气(OLV)10min及OLV 30min的MAP低于P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患者HR、MAP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拔管时间、拔管后5min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或瑞芬太尼复合地氟烷用于电视胸腔镜手术麻醉,术后苏醒迅速,苏醒质量优良;但在血流动力学方面,前者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0.
丙泊酚混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8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丙泊酚混合瑞芬太尼静脉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全身麻醉下颅脑、四肢、心脏、胸腹、腰椎手术患者1078例,分丙泊酚混合瑞芬太尼单泵输注组(Ⅰ组,853例)、丙泊酚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手工双泵输注组(Ⅱ组,22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和苏醒情况.结果 Ⅰ组与Ⅱ组瑞芬太尼输注泵速(0.40 ±0.05)μg/(kg·min)和0.04μ g/(kg·min),t=1.878,P=0.061.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过浅与麻醉过深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麻醉过浅较多,Ⅱ组麻醉过深较多.结论 丙泊酚混合瑞芬太尼单泵输注与丙泊酚靶控输注+瑞芬太尼手工输注的麻醉效果一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全麻术后应用瑞芬太尼对病人气管拔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寻找瑞芬太尼预防气管拔管心血管反应的最佳剂量。方法选择ASAI-Ⅱ级择期全麻的上腹部手术患者50例,随机等分为5组,即对照组(A)和4个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组(B、C、D、E),对照组在气管拔管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瑞芬太尼组分别在拔管前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25、0.50、0.75、1.00)μg/kg,观察拔管用药前(T1),用药后拔管即刻(T2)和拔管后1min(T3)、3min(T4)、5min(T5)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拔管后不良反应。结果与拔管前比较,A组拔管后BP升高、HR增加(P〈0.01),B组在T2、T1时点BP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增加(P〈0.05);C组在各时点BP下降(P〈0.05)、HR平稳;D、E组BP、HR均下降(P〈0.05)。B组在各时点BP、HR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拔管后BP、HR均低于A组(P〈0.05);SpO2在各组间及各组内不同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呛咳发生率高于瑞芬太尼各组(P〈0.05),随着瑞芬太尼的用量加大,恶心呕吐、嗜睡、心动过缓和呼吸抑制等副作用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结论拔管前静脉注射瑞芬太尼可预防拔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气管拔管前用0.5μg/kg瑞芬太尼可能是最恰当的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诱导,瑞芬太尼维持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和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组(SR组),每组30例。麻醉诱导分别采用瑞芬太尼1μg/kg、舒芬太尼O.5μg/kg,麻醉维持两组均为瑞芬太尼0.1μg/kg/min和异丙酚4—6mg/kg/h。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和术后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R组与SF组气管插管和术中均能维持良好的血流动力学;苏醒期SR组血流动力学稳定,VRS和躁动均低于R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诱导复合瑞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维持麻醉方式适宜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能满足手术麻醉深度,保证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又能迅速恢复并可减轻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的急性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辅助腰硬联合麻醉在妇科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 I~II级,拟行子宫肌瘤挖除术的女性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n=30):Ⅰ组为单纯腰硬联合麻醉组,Ⅱ组为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辅助腰硬联合麻醉组,Ⅲ组为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组。观察麻醉前(T1)、气腹后30 min(T2)、放气腹后30 min(T3)三个时点的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肩背部牵涉痛以及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血糖的变化。结果:T2时点,Ⅱ组跟Ⅰ组比较,肩背部放射痛明显降低(P<0.05);T2时点,Ⅱ组跟Ⅲ组比较,血压下降、pH值降低、PaCO2升高,但变化均在能耐受的生理范围之内;Ⅰ组、Ⅱ组较Ⅲ组的皮质醇、血糖浓度在T2、T3时点均降低。结论:瑞芬太尼靶控输注辅助腰硬联合麻醉较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更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可以作为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选择,但使用时应注意加强呼吸、循环功能监测管理。  相似文献   

14.
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比较瑞芬太尼和芬太尼在小儿手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将40例择期耳鼻喉手术患儿,随机分为A组(瑞芬太尼组)和B组(芬太尼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异丙酚、维库溴铵、咪唑安定,以及瑞芬太尼或芬太尼。麻醉维持采用吸入异氟醚以及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或芬太尼。观察诱导前、诱导后1min、气管插管后2min、5min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观察麻醉效果、麻醉苏醒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表明,使用瑞芬太尼的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苏醒快且副反应少,认为在小儿麻醉中瑞芬太尼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优于芬太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2012-04/2013-0四川省人民医院诊治的8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丙泊酚复合异氟醚吸入麻醉)和观察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观察和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及苏醒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插管时点(T1)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均明显降低,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结论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的血流动力学平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不同模式输注瑞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不全时上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最佳模式和安全性.方法 84例AsA分级Ⅰ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人工控制输注组(Ⅰ组)、靶控输注(TCI)组(Ⅱ组),每组各42例.两组均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不全后采用人工控制辅注或TCI瑞芬太尼.Ⅰ组瑞芬太尼以0.15μg/min)速度输注,5min后改为0.05μg/(kg·min),术中以0.01μg/(kg·min)速度递增或递减,最大剂量不超过0.08μg/(kg·min);Ⅱ组以血浆靶浓度2μg/L输注,术中以0.1μ/L浓度递增或递减,最大剂量不超过3μg/L.皮肤缝合时停止药物输注.记录患者在麻醉前(T0)、切皮时(T1)、切皮后10 min(T2)、切皮后30 min(T3)、缝合皮肤时(T4)的改良镇静/警醒评分(OAA/S)以及两组瑞芬太尼用量.观察患者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瑞芬太尼用量[(310±32)μg]明显少于Ⅱ组[(387±63)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各时间点OA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内麻醉后各时间点OAA/S均明显高于T0(P<0.05).Ⅰ组的呼吸抑制发生例数(2例)明显少于Ⅱ组(8例)(P<0.05).结论 瑞芬太尼人工控制输注比TCI更适合臂丛神经阻滞不全时上肢手术的清醒镇痛.  相似文献   

17.
《临床医学工程》2015,(8):1046-1047
目的分析对比不同剂量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对小儿七氟烷麻醉下自主呼吸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5年3月于本院行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0例,分别给予瑞芬太尼0.03μg·kg-1(低剂量组)、瑞芬太尼0.06μg·kg-1(中剂量组)与瑞芬太尼0.09μg·kg-1(高剂量组)。观察喉罩置入后(T1)、静脉滴注瑞芬太尼负荷量后(T2)、持续输注10 min时(T3)、持续输注15 min时(T4)及拔出喉罩时(T5)患儿的呼吸抑制情况,观察指标包括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每分通气量(MV)。结果 T1、T2时各组间RR、MV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T3、T4、T5时高剂量组RR和MV显著低于中、低剂量组(P<0.05),且中、低剂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时刻各组间VT相比,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保留自主呼吸的小儿七氟烷麻醉中持续输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可产生中枢性呼吸抑制作用,造成RR与MV下降,因此在满足手术要求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较低浓度瑞芬太尼,以减少对呼吸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于本院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患者78例,由单双病号分组,各39例,A组应用靶控输注舒芬太尼麻醉,B组应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A组、B组患者麻醉镇痛优良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A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均明显明显长于B组(P 0.05)。结论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或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均较好,均可有效镇痛,但瑞芬太尼术后恢复快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老年病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ASA分级I~Ⅱ级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七氟烷+瑞芬太尼(SR组,n=30)和异氟烷+瑞芬太尼(IR组,n=30)组。两组病人术前用药及方法均相同。SR组吸入0.6MAC七氟烷I,R组吸入0.6MAC异氟烷,两组均复合持续输注2ug/kg/min瑞芬太尼。记录两组诱导前(T1)、CO2气腹前(T2)、气腹后10分钟(T3)及苏醒时(T4)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值;术毕停药后病人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随访病人恶心呕吐、术中知晓情况。结果:两组术中不同时点SBP、DBP和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R组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短于IR组。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相对异氟烷可控性更佳,术后苏醒更为迅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在经内窥镜胆管取石术中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能否反映镇静镇痛水平。方法选择经内窥镜胆管取石术患者70例,分成丙泊酚组(I组)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Ⅱ组),每组35例。I组:单纯丙泊酚麻醉诱导;Ⅱ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诱导。记录各时点AAI值、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中心率(HR)增快情况及体动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T1~T3AAI值明显下降,与T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3~33.07,P〈0.01),T4~T6AAI值逐渐回升,至T6时AAI值恢复至T0水平,T4、L与T0时AAI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58—27.13,P〈0.01),而两组病人各时点AAI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病人术中HR增快及体动发生例数明显低于I组(x2=11.96、10.85,P〈0.01),两组病人手术时间及苏醒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I能有效地反映丙泊酚麻醉的镇静水平,不能较好地反映麻醉的镇痛水平,亦不能预测术中体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