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的核因子(NF—κB)的表达,以探讨NF—κB在银屑病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法获得角质形成细胞,与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混合培养,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F-κB表达。结果:角质形成细胞在5天可见明显的集落,10天左右可长满单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银屑病患者混合培养细胞较对照角质形成细胞NF-κB表达显著增高。结论:NF—κB活性增强是银屑病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体外当归多糖对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与角质形成细胞(KC)NF-κB表达及IFN-γ分泌的影响.方法:将正常人KC+银屑病患者PBMC混合培养(A组),正常人KC和正常人PBMC混合培养作为作对照(B组).当归多糖作用于两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混合细胞中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结果:A组混合培养体系中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及上清液中IFN-γ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1);经当归多糖作用后,A组混合培养体系中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及上清液中IFN-γ水平较处理前降低(P<0.05),而B培养体系中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及上清液中IFN-γ水平较处理前升高(P<0.05).结论:当归多糖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化、减少IFN-γ分泌,对银屑病治疗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角质形成细胞的核因子(NF-κB)的表达,以探讨NF-κB在银屑病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法获得角质形成细胞,与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混合培养,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NF-κB表达.结果:角质形成细胞在5天可见明显的集落,10天左右可长满单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银屑病患者混合培养细胞较对照角质形成细胞NF-κB表达显著增高.结论:NF-κB活性增强是银屑病炎症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银屑病是一种以表皮角质形成细胞(KC)过度增生为特征的皮肤慢性炎症性疾病。许多细胞因子促进了KC的增生,但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KC具有抑制生长作用。笔者的前期研究结果显示:TGF—β1在银屑病表皮KC中表达减少或缺失,那么在银屑病皮损损TGF—β1mRNA表达水平如何?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  相似文献   

5.
20130790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对角质形成细胞NF-κB及IFN-γ表达的影响/景海霞(湖北医药学院太和医院皮肤科),周辉,段德鉴…∥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2,28(12).-863~865将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混合培养,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体系中NF-κB的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KC)对T淋巴细胞CD25、CD69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离10例银屑病患者KC,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一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仪检测混合培养后T细胞活化标志CD25、CD69的表达。结果 银屑病患者皮损KC作用的自体外周血T细胞CD25、CD69表达水平分别与非皮损KC作用组及自体T细胞自然增殖组相比显著增高,银屑病非皮损KC+自体T细胞共培养组与自体T细胞自然增殖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银屑病皮损、非皮损KC作用的正常人T细胞CD25、CD69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自然增殖组,银屑病皮损KC+正常人T细胞共培养组与非皮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银屑病患者局部存在慢性炎症反应,可能是由于皮损KC免疫表型发生改变从而作为自身抗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
维A酸对角质形成细胞NF-кB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A酸药物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及核因子调控机制,为药物治疗银屑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一核细胞(PBMCs),与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混合培养,用维A酸预处理HaCat细胞,以雷公藤为对照,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培养体系及HaCat各自的NFкB表达,ELISA测上清液中IL8、ICAM1含量。结果银屑病患者培养体系及HaCat中NFкB和细胞因子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经维A酸预处理HaCat后,可抑制核因子的表达,与雷公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维A酸可能通过下调NFкB的活化而改善银屑病的症状,同时提示抑制NFкB活性的药物可能有助于银屑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TNFα、核因子κB及诱生型NO合成酶表达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诱生型NO合成酶(iNOS)在银屑病皮损中表达的调节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核因子(NF)κB及iNOS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15例正常人皮肤均不表达NFκB ,5例于毛囊、汗腺、皮脂腺或立毛肌处表达TNFα ,9例表皮全层较弱且均匀表达iNOS ,5例真皮内单一核细胞(MNCs)弱表达iNOS。26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及真皮内MNCs均表达TN Fα、NFκB及iNOS ,在Munro微脓疡处表达较强。角质形成细胞及真皮内MNCs上TNFα与iNOS表达强度呈显著正相关(rs′分别为0.526和0.665 ,P分别小于0.01和0.001) ,而NFκB与TNFα和iNOS之间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TNFα以NFκB非依赖性机制诱导寻常型银屑病皮损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及真皮内MNSs表达iNOS ,而在Munro微脓疡处则可能以NFκB依赖性机制诱导中性粒细胞表达iNOS。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A酸药物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及核因子调控机制,为药物治疗银屑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一核细胞(PBMCs),与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混合培养,用维A酸预处理HaCat细胞,以雷公藤为对照,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培养体系及HaCat各自的NF-κB表达,ELISA测上清液中IL-8、ICAM-1含量.结果 银屑病患者培养体系及HaCat中NF-κB和细胞因子的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经维A酸预处理HaCat后,可抑制核因子的表达,与雷公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维A酸可能通过下调NF-κB的活化而改善银屑病的症状,同时提示抑制NF-κB活性的药物可能有助于银屑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核因子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扁平苔藓中的表达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核因子κB(NF—κB)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在扁平苔藓皮损中表达的变化及其在皮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核因子κB亚单位P65(NF—κBP65)和ICAM-1在32例扁平苔藓皮损中的表达,25例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结果:(1)扁平苔藓皮损中NF—κBP65和ICAM-1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78.13%和93.75%;2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NF—JcBP65无一例阳性表达,ICAM-1表达的阳性率为20%;二者的表达在扁平苔藓皮损中和正常皮肤组织中之间差异显著,P〈0.01。(2)NF—κBP65和ICAM-1在扁平苔藓皮损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722,P〈0.01)。NF-κB及ICAM-1在扁平苔藓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链球菌抗原刺激的银屑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培养上清液对角质形成细胞的作用以探讨链球菌感染后的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3H—TdR掺入法检测PBMCs培养上清液对角质形成细胞DNA合成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间教附因子1(ICAM—1)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分子(HLA—DR)表达。结果 银屑病患者链球菌抗原刺激的PBMCs培养上清液对角质形成细胞的促增殖作用较对照组显著增强,并能诱导角质形成细胞表达HLIA—DR和ICAM—1分子。结论 受链球菌抗原刺激的银屑病PBMCs培养上清液可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和活化,可能是链球菌感染之后银屑病发病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维吾尔族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与核因子KB(NF—κB)相关的84个信号分子的表达,初步探讨表达明显异常的信号分子。方法收集8例新疆维吾尔族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同时收集患者的正常皮肤组织作为对照,提取组织总RNA,逆转录生成cDNA后,聚合酶链反应Array法(PCR—Array)检测NF—κB相关的84个信号分子表达水平,以2倍为上调或者下调的检验标准。结果84种信号分子中,22种信号分子表达上调,7种下调。其中,上调最为明显的分子为胱冬肽酶募集结构域(CARD11)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SF2),下调最为明显的为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成员5(CD40)、白介素10(IL-10)及B细胞K轻肽基因增强子核因子抑制因子ε(NFKBIE)。结论在检测的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NF—κB信号通路相关的多种分子可能处于被激活状态或抑制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狼疮肾炎患者单个核细胞核因子-κB(NF一κB)与糖皮质激素受体mRNA(GR-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逆转录酶链反应检测狼疮肾炎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NF-κB与糖皮质激素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狼疮肾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GRmRNA表达水平降低,NF-κB表达水平升高(P〈0.01);激素治疗前,激素敏感组、激素依赖组及激素抵抗组GR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NF—κB表达水平升高(P〈0.01)。激素敏感组与激素抵抗组GRmRNA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NF—κB与GRmRNA的异常表达可能与狼疮。肾炎病情及糖皮质激素疗效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0Ⅱ样受体4(TLR4)和核转录因子xrap65(NF—xBp65)的表达。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定位并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22例寻常型银屑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NF—kBp65的表达,15名正常人做正常对照。结果:寻常型银屑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4表达明显高于稳定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表达(P〈0.05)。寻常型银屑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组和稳定期寻常型银屑病组活化NF-kBp65的表达,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旨在分析B细胞K轻肽基因增强子核因子抑制因子(NFKBIZ)基因表达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白细胞介素-17A/F(IL-17A/F)异源二聚体或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刺激培养的人角质细胞进行实验,并转染含有睫状肌核转录因子κB抑制物ζ基因表达的小干扰RNA(IκBζsiRNA)的细胞沉默IκBζ。收集细胞或上清液,进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以及蛋白质印迹(WB)检测特定的银屑病相关基因和蛋白质(NFKBIZ/IκBζ,CCL20,DEFB4/hBD2,S100A7,IL-8和CHI3L1),并通过将人角质细胞与p38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SB202190),ERK1/2抑制剂(PD98059),JNK1/2抑制剂(SP600125)或核转录因子-κB(NF-κB)抑制剂(SC-514)预孵育,以此评估所涉及的信号通路。结果 单独的IL-17A/F或联合TNF-α都能显著诱导刺激1.5 h、3 h、6 h和24 h的人角质细胞NFKBIZ mRNA表达,当IL-17A/F异源二聚体的浓度分别为10、10...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他克莫司与罗格列酮单独及联合应用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HaCaT细胞LL37及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TNF—α诱导体外培养的HaCaT细胞处于炎性状态,在不同浓度的他克莫司与罗格列酮单独及联合作用下,采用RT—PCR法检测LL37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检测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1)TNF-α诱导的HaCaT细胞中LL37及NF—κB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他克莫司、罗格列酮单独及联合应用均可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HaCaT细胞LL37及NF—κB的表达(P〈0.05);二者联合应用的作用效果均较单独用药组更强(P〈0.05)。结论:他克莫司和罗格列酮联合应用能增强其对TNF-α诱导的LL37及NF—κB表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 (keratinocytes ,KC)在单核细胞向郎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cells ,LC)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从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 ,分别经银屑病患者及正常人KC培养上清单独培养 5天 ,然后通过Leica显微镜观察其形态 ,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表型。结果 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银屑病患者KC上清培养后 ,细胞的聚集体明显较正常组减少 ,而与阴性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 ;CDla、CD80、CD86的表达均较正常人KC上清组减弱。结论 银屑病患者KC中缺乏某些因子而影响了单核细胞向LC的分化 ,或表达了某些因子而抑制了单核细胞向LC的分化。  相似文献   

18.
γ—干扰素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及其Fas抗原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γ-干扰素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测定亚二倍体含量、片段化DNA分析、Annexin V凋亡检测法、免疫组织化学、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测定Fas抗原表达。结果:γ-干扰素上调角质形成细胞Fas抗原表达(P<0.01),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凋亡(P<0.01),结论:γ-干扰素可能通过上调角质形成细胞Fas抗原表达,进而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凋亡而参与银屑病发病。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银屑病患者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对朗格汉斯细胞(LCs)免疫刺激功能的影响,从健康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经IL-4+GM-CSF+TGF-β1培养5天后分化发育为1Cs,再加入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培养上清继续培养2天,然后通过Leica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分析其种T的刺激功能。结果显示,以健康人角质形成细胞上清为对照,LCs经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上清培养2天后,拥有不规则突起的细胞明显较正常组增多。同时,其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也增强。结果表明,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上清培养的LCs表现出较强的免疫刺激功能,并在银屑病相关的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示这可能与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表达的某些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20.
银屑病患者皮损局部朗格汉斯细胞数量异常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皮损局部朗格汉斯细胞(LCs)数量异常的原因。方法:培养银屑病患者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微孔小室实验检测其上清液对单核细胞的趋化功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上清液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结果:银屑病患者皮损处角质形成细胞分泌上清液对单核细胞的趋化能力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其分泌的MCP-1水平也高于正常人。结论: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表达的趋化因子趋化了更多数量的单核细胞至皮损局部,因此,银屑病患者皮损局部LCs的数量理应是增多的。但由于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表达的其它一些因子也促使了单核细胞衍生的LCs的活化,活化的LCs会迁移至淋巴结或活化后凋亡,又导致其数量减少。因此,银屑病患者皮损局部朗格汉斯细胞数量是一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