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传统手术治疗外伤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风险极高,目前腔内隔绝已成为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主要手段。文章回顾性分析经皮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外伤致DeBakeyⅡ,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2-12/2008-12东南大学附属江阴人民医院收治了6例DeBakeyⅡ,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冠状动脉CT成像基础上,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一步明确并行经皮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总结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及经皮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效果。 结果:6例DeBakeyⅡ,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支架释放成功率100%。造影复查5例无明显渗漏和假腔显影;1例少许渗漏,以适应性球囊逐段贴覆后渗漏消失。均无死亡,CT复查无明显支架移位或渗漏,随访3个月生活质量良好。 结论:经皮带膜支架腔内隔绝治疗DeBakeyⅡ,Ⅲ型主动脉夹层具有创伤小、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DeBakeyⅡ,Ⅲ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65例介入方法治疗主动脉夹层的围手术期观察和处理方法。方法加强围手术期各阶段的处理措施,重视预防潜在危险因素发生,密切配合手术操作和各种治疗。结果 6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成功支架腔内隔绝,除1例因术前肠梗阻、术后肠管坏死至死亡外,均顺利康复。结论支架腔内隔绝术以其安全性高、效果好、创伤小等优点已成为治疗Ⅲ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种有效的方法,严密的围手术期观察和处理是保证患者顺利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2002-06/2007-04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行覆膜支架置入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12例。主动脉夹层裂口2个以上者10例,第2裂口位于腹主动脉段者8例,2例于胸主动脉中下段。采用国产覆膜支架(北京裕恒佳科技有限公司)血管内置入治疗。所有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12例患者支架全部成功置入,共置入12枚支架,其中带锁骨下动脉分支型支架2枚,支架长度80~100 mm,直径32~38 mm(平均34.8 mm)。1例出现内漏重复扩张后内漏消失,其余患者未出现与夹层及手术有关的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无支架腐蚀、降解、扭曲等;术后血凝分析、血小板数量与术前比较差异不大,未出现溶血反应。结果提示应用国产覆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DeBaKeyⅢ型胸主动脉夹层瘤,创伤小,安全有效、成功率高,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髂内动脉分支供血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的病理、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髂内动脉分支供血SDAVF病人,左侧分支供血2例,右侧分支供血3例,双侧分支供血3例,多动脉分支供血及多瘘口例,瘘口无位于腰骶部,7例手术治疗,1例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 手术3例完全恢复正常,3例肌力明显改善,1例无变化,感觉障碍及尿便障碍均明显恢复。血管内栓塞治疗病人肌力和感觉障碍恢复较好,尿便障碍恢复不明显,结论 对可疑SDAVF病人应行包括髂内动脉的全脊髓血管造影。瘘口切除及回流静脉切除术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共收治17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接受血管内治疗。3例栓塞动脉瘤的同时闭塞载瘤动脉,14例采用血管内重建技术: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术后3个月~1年复查造影。结果17例血管内治疗中手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随访中有15例完全治愈,动脉瘤完全不显影;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病例动脉瘤保持稳定。在平均14.4月中的随访中,所有患者一般状态平稳,没有再出血或梗死。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的。与结构破坏性手术相比,我们更倾向于选择结构重建性手术: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或多支架血管内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评价血管内栓塞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03年12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67例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50例采用血管内治疗,其中单纯支架置入32例,单纯微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14例,微弹簧圈加真丝线段栓塞1例;17例未行外科治疗。结果 CTA及MRA造影随访28例,DSA造影随访20例,42例病人恢复良好,1例术后3 d再次出血死亡,4例复查见椎动脉闭塞,1例遗留进食呛咳;未治疗17例中,4例住院期间又突然发生出血死亡。结论采用支架置入重建受累血管的真腔、闭塞假腔是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夹层与夹层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颅内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血管内治疗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单纯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3例,单纯支架置入2例。结果完全栓塞7例,次全栓塞3例,载瘤动脉闭塞3例。随访11例,时间6~24个月,平均7.6个月;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出现脑缺血症状1例,死亡2例;DSA或MRA复查发现复发1例,支架内血管狭窄1例。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后循环夹层动脉瘤的合适选择,长期随访对评价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未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血管内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连续血管内诊治的20例未 破裂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影像学和临床随访。 结果 20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男11例(55.0%),女9例(45.0%),年龄(46.2±15.5)岁。位 于P1段4例(20.0%),P2段12例(60.0%),P1-P2段2例(10.0%),P3段2例(10.0%)。单纯弹簧圈栓 塞3例(15.0%),载瘤动脉闭塞11例(5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6例(30.0%)。术后即刻影像学 结果,Raymond分级:1级15例(75.0%),2级5例(25.0%)。术后并发症:缺血事件2例(10.0%),术 后出现肌力1级1例,3级1例,均经对症治疗3个月后好转。16例(80.0%)影像学随访10.5(6.5)个月, Raymond分级:1级13例(81.3%),2级2例(12.5%),术后复发(3级)1例(6.2%)行2次支架辅助栓 塞,6个月影像学随访无再复发。20例(100.0%)临床随访12(9.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 n scal e,mRS)0分9例(45.0%),mRS 1分5例(25.0%),mRS 2分5例(25.0%),mRS 3分1例 (5.0%),预后良好率为95.0%。 结论 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多位于P2段,根据部位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栓塞方法,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5~2014年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 42例,其中单支动脉供血9例,多支动脉供血33例;NBCA胶栓塞23例,真丝线段栓塞7例,先用真丝线段栓塞后再用NBCA胶栓塞12例。结果 6例单支动脉供血用NBCA胶栓塞2次,畸形血管团完全闭塞;多支动脉供血的33例中,10例用NBCA胶栓塞3~4次,其中8例病灶明显缩小,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例因病灶太大栓塞后临床症状略有改善;1例栓塞术中出现心室颤动死亡。真丝线段栓塞的7例中,3例出现脑血管痉挛,4例出现脑水肿,5例(71.4%)在3个月后复查造影见畸形血管再通。先用真丝线段栓塞后再用NBCA胶栓塞的12例中,2例病灶完全闭塞,10例病灶略缩小。所有术后随访1~2年,按GOS评分评估预后恢复良好40例,中残1例,死亡1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一种治疗脑AVM有效方法,对单支血管供血的病变栓塞可达到治愈的效果;用NBCA胶栓塞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近年来血管内支架成形材料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情况。 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中与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有关的文章,检索时限2000-01/2010-10。检索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脑供血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纳入标准: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 结果:金属内支架进入临床治疗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但具有一定的致血栓形成性、永久性存留体内、再狭窄仍较高、金属表面难以附载药物等缺点。针对以上不足,近些年对支架材料、构形设计、制作工艺等均作了不少改进,更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覆膜支架的出现和生物学支架概念的提出,使血管内支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结论:随着血管内技术的发展,脑保护装置下血管内支架置入已成为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之一,支架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显著提高,但仍存在如血栓形成、脑出血、再狭窄以及过度灌注等问题。 关键词: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脑供血动脉狭窄;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08.037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10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狭窄率≥50%)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3例成功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3例失败。21例(20.8%)出现脑血管并发症:无症状性动脉夹层1例;脑过度灌注损伤6例,其中死亡1例;缺血性卒中3例;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3例,经动脉内溶栓后即刻再通,均无后遗症;植入支架的血管发生再狭窄1例;脑血管痉挛4例。100例患者术后随访1~12个月,1例出现消化道大出血,1例出现再狭窄,2例高血压患者血压恢复正常,2例发生小卒中,1例肺部感染,1例死于肾功能衰竭。结论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并发症形式多样,规范抗血小板治疗及严格控制血压是防止围手术期靶病变部位急性血栓形成及出现高灌注综合征的关键;严格术前评估、规范操作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诊断与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总结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诊断和血管内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磁共振成像和血管造影影像学特点和血管内治疗经过。结果影像特点为MR内膜瓣与壁间血肿,DSA珠线征,双腔征等。12例支架治疗中4例单纯支架后造影复查不显影,8例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7例造影复查不显影;6例载瘤动脉闭塞4例造影复查不显影,全部病人临床随访症状消失。15例DSA复查随访,夹层动脉瘤不显影,无复发。结论DSA及MR检查对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诊断价值;血管内治疗如支架技术(单纯置入或联合弹簧圈栓塞)以及载瘤动脉闭塞是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连续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 闭塞患者,根据血管闭塞病因分为动脉夹层组和非动脉夹层组。血管再通效率指标为穿刺-血管再通 时间和影像学上血管成功再通(mTICI≥2b级),主要的疗效评价指标为90 d良好预后(mRS评分≤2 分),主要安全评价指标为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 结果 共纳入56例,平均年龄58.5±9.7岁,男性42例(75.0%),12例为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 44例为非动脉夹层引起的血管闭塞。两组患者90 d良好预后率(83.3% vs 61.4%,P =0.189)、24 h症 状性颅内出血率(25.0% vs 31.8%,P =0.738)、血管成功再通率(91.7% vs 93.2%,P>0.99)均无统计 学差异,动脉夹层组穿刺-血管再通时间长于非动脉夹层组(124.5 min vs 83 mi n,P =0.008)。 结论 颈动脉夹层引起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研究的热点,颈动脉的支架植入术的治疗效果已较为肯定。现将我院应用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成功治疗1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与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收治的慢性 锁骨下动脉完全闭塞且存在病变侧上肢远端肢体乏力等缺血症状或明确诊断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 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内治疗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的血管再 通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30 d内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和血管性死亡)及术后血管再狭窄等指标。 根据血管内治疗后闭塞的锁骨下动脉开通结果分为成功再通组及再通失败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 和临床特点。根据成功再通组患者所用支架类型分为自膨式支架组和球扩式支架组,比较两组术后 血管残余狭窄率的差异。对成功再通的患者进行随访,根据是否出现术后血管再狭窄分为术后再狭窄 组和无术后再狭窄组,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点。 结果 共纳入106例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男性87例(82.1%),女性19例(17.9%),中位年龄61.0 (56.8~67.0)岁。有91例(85.9%)血管成功再通,15例(14.2%)血管再通失败,成功再通组及再 通失败组的人口学信息、既往史、发病到治疗时间等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无 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成功再通组35例(38.5%)采用自膨式支架,56例(61.5%)患者采用球扩式 支架,自膨式支架组和球扩式支架组术后中位残余狭窄率分别为10.0%(10.0%~16.3%)和10.0% (5.0%~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成功再通组中有85例(93.4%)完成术后3个月到1年的随访并进 行了CTA或DSA检查,随访中位时间为13.0(6.0~15.0)个月,术后再狭窄5例(5.9%),无术后再狭窄 80例(94.1%),术后再狭窄组较无术后再狭窄组的中位年龄更高(64.0岁 vs 59.5岁,P =0.027)。 结论 血管内再通治疗是治疗慢性锁骨下动脉闭塞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07年9月在我院行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狭窄>50%)患者116例,其中基底动脉狭窄患者57例,狭窄57处;颅内椎动脉狭窄患者59例,狭窄60处。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是靶病变相关的缺血性卒中、症状性脑实质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结果 本组病例支架手术成功率为94%(110/117)。30 d内的卒中事件8例,30 d后(中位时间33.5个月)椎基底动脉供血区的卒中事件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年卒中率(包括30 d内的任何死亡和卒中)4.0%。结论 择期支架成形术治疗可减少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年卒中风险、改善功能预后,效果优于药物治疗。远期疗效与支架是否成功置放以及狭窄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及综合治疗。方法在DSA监视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应用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cAVM20例,栓塞剂为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结果6例达到完全或90%以上栓塞,10例60%~70%栓塞,4例50%左右栓塞。未能完全栓塞的14例中,4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3例痊愈,1例单侧肢体乏力,肌力Ⅲ级;6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2例痊愈,4例病灶缩小。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cAVM的方法安全性好,损伤小,单纯栓塞可治愈部分cAVM,栓塞深部的供血动脉可降低手术的风险,并可减少cAVM体积使之适合放射治疗。血管内栓塞治疗是cAVM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侧窦型硬脑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及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27例侧窦型硬脑膜动脉瘘(DAVF),对其发病机理、血供与临床的关系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探讨。方法:25例病人行血管内栓塞治疗,2例栓塞结合手术治疗。结果:解剖愈合18例,好转6例,2例无效,1例术后死于肺炎。结论:作者认为,临床表现与静脉引流类型密切相关,头痛和耳后杂音是最常见的发病症状;全脑血管造影是确诊和研究本病唯一可靠的手段;对以颈外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分支供血为主者,选择性血管内栓塞治疗是安全、有效、首选的治疗方法。对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脑膜支参与供血者,则以血管内栓塞结合手术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根据血管结构的血管内治疗方案及其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血管内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21例,对其临床资料回顾性总结。结果 21例患者中,7例(33.3%)行载瘤动脉闭塞术,8例(38.1%)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6例(28.6%)行单纯支架置入术。本组2例(9.5%)死亡,1例(4.8%)重度残障,2例(9.5%)轻度残障,16例(76.2%)预后良好。所有患者进行6月至1年的随访,动脉瘤无复发。结论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根据血管结构行血管内治疗是安全、有效、并发症较少的治疗方案,患者预后主要取决于患者术前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