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张仲景脾系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将《伤寒杂病论》中的条文,按照脾系统所涉及到的疾病依次归类,统计脾系用药的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前十五味药物。结果功效用药依次为补虚药、解表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化湿药等;四气用药依次为温、寒、平、热、凉;五味用药依次为甘、辛、苦、成、酸;归经用药依次为脾经、肺经、心经、肝经、肾经;前15味药物依次为甘草、生姜、半夏、大枣、干姜、芍药、人参、桂枝、附子、大黄、白术、茯苓、黄芩、枳实、厚朴、黄连。结论张仲景用药灵活严谨,其脾系用药规律概括为“回复纳运,调理升降,多用甘药,注重整体,寒温并用,以温为主,虚则太阴,实则阳明,兼顾虚实,苦辛通降”40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张仲景。肾系疾病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方法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条文,按照肾系所涉及到的疾病依次归类,统计肾系用药的功效、四气、五味、归经、频数前15位药物。结果功效用药依次为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泻下药、收涩药等;四气用药依次为:温、寒、平、热、凉;五味用药依次为甘、辛、苦、咸、酸;归经用药依次为心经、脾经、肺经、肝经、肾经、膀胱经;前15位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桂枝、生姜、芍药、大枣、白术、附子、干姜、泽泻、半夏、柴胡、人参、大黄、瓜蒌根。结论张仲景用药灵活严谨,就肾系用药规律概括为“调节开阖,扶正祛邪,寒温并用,尤重气化,培土治水,兼及整体,去宛陈荃,扶阳祛湿,发汗利尿,因证而施”40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张仲景心系疾病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方法 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条文,按照心系统所涉及的疾病依次归类,统计心系用药的功效、四气、五味、归经、前15味药物.结果 功效用药依次为:补虚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泻下药、活血化瘀药等.四气用药依次为:温、寒、平、热、凉.五味用药依次为:甘、辛、苦、咸、酸.归经用药依次为:心经、肺经、脾经、肝经、肾经.前15味药物依次为:甘草、桂枝、茯苓、大枣、生姜、半夏、人参、干姜、黄芩、白术、柴胡、枳实、芍药、瓜蒌、牡蛎、蜂蜜.结论 张仲景用药灵活而严谨,就心系用药规律可概括为“调其荣卫,以扶其元,治从五脏,尤重心脾,燮理阴阳,慎用阴柔,注重扶阳,不惧强毒,补中兼通,温化痰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张仲景治疗疼痛的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中医对疼痛的治疗.方法 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关于疼痛的组方中所涉及中药进行高频用药、功效、四气、五味、归经的统计分析,并对高频用药位居前15位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前15味药物依次为:甘草、芍药、生姜、大枣、桂枝、附子、白术、干姜、大黄、人参、半夏、枳实、当归、黄芩、麻黄;功效用药以解表药、补气药、温里药、活血化瘀药、补血药位居前5位;四气用药以温性药、寒性药、平性药位居前3位;五味用药以甘、辛、苦味药位居前3位;归经中以归心经、脾经、肺经、肝经位居前4位;对高频用药进行聚类分析可聚为4类.结论 张仲景治疗疼痛用药规律概括为:从寒论治,突出虚实,从心治痛,注重化瘀,治从整体,寒热并治,治从中焦,甘以缓之,学遵内经,多有发挥.  相似文献   

5.
姚蓝  辛小红  姚雪梅  韩荣 《新中医》2014,46(6):217-220
<正>仲景学说之研究,东汉以后代有发展,张仲景之《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合为一书,名为《伤寒杂病论》,其多数方剂与经文前后互用,详于此则略于彼,不可分割。当下由于分科之细,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分开研究蔚然成风。诚然,将二书分开研究,精于该书则易,但是可能以偏概全,难得仲景学说之全貌。重视脾胃是仲景学说的特色之一,其中对呕吐之治疗颇具心法,今互参二书,参阅相关典  相似文献   

6.
<正>将《伤寒杂病论》中涉及到呕吐的经文进行系统整理,并将涉及到的方剂录入数据库。共收集张仲景呕吐用药方43首,出现药味52种,使用频次共计212次。用药排名前15位的中药分别为:生姜、半夏、甘草、大枣、干姜、人参、桂枝、黄芩、附子、芍药、茯苓、白术、黄连、柴胡、细辛,其中高频用药且频次≥10者为生姜、半夏、甘草、大枣、干姜、人参、桂枝。功效比较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补气药、解表药、温里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用药归经比较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脾经、肺经、心经、肝经和肾  相似文献   

7.
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继承和发挥《内经》的基本理论,创立了六经辨证,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其著《伤寒杂病论》论治详尽,用药精当,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之典范。今笔者不揣浅陋,试就仲景小剂量用药经验列为9法析要于后,以期就正于同道。1小剂量发汗张仲景依据辨证论治原则,别虚实寒热轻重之不同,巧用小剂量汗剂以发汗祛邪。具体言之有三:一是轻解表里。  相似文献   

8.
<正> 常即普遍性,变即特殊性,《伤寒杂病论》内容尽管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总不外常与变。因此说,常变观是仲景辨证论治的精髓。现仅《伤寒杂病论》中有常变观的学术观点探析如下。证候的常与变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于公元二世纪初著《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和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以及方药配伍变化运用等贡献,都具有举世公认的定论。然仲景之功,宏伟无边。笔者每读仲景书一次,辄有新的受益与启迪,发现仲景在优生学方面亦堪称上溯历代之精华,下开后世之先河。兹就《金匮·妇人妊娠病篇》中关于优生的学术思想探析如下。一、改善母亲体质,以育优质胎儿中国古代对优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史记》、《列女传》、《黄帝内经》乃至更早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辨治腹痛用药规律.方法:筛选《伤寒杂病论》中条文涉及腹痛类病症的方、药,统计治疗腹痛方中药物的运用频数和频率,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结果:《伤寒杂病论》中,涉及腹痛的方剂共33首,最常用药物为芍药和甘草.张仲景治疗腹痛多用补法、泻法及和法,善于运用温热之品,若使用寒凉之药,偏于运用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伤寒杂病论》有关神志病的辨证和治疗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全书共涉及神志病的条文142条,其中有方有治的89条,涉及方剂48首,在对这些神志病的辨治中,就其病机而言,包括了寒热虚实、痰饮、癖血等;就其治法而言,包含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医门八法"。本文旨在分析《伤寒杂病论》中神志病的病机、治法和方药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并总结、归纳出仲景治疗神志病的规律,冀为当今临床治疗神志病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茂松 《四川中医》1999,17(11):9-10
汉代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来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经典。全书立方二百八十一首,其中运用挂枝的方剂就有七十四首。由此而见,桂校是张仲景应用得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并以挂枝为主药组成的桂技场作为第一方。后世医家称桂技汤为群方之魁。本文是笔者学习了仲景之用,结合临床试作初步探讨。三件天对枝枝的应用笔者就仲景用挂校之加减法,以及对组成相似而有桂核取舍不同的相类处方的比较,概括列表,看仲景对挂技的临床应用(见表1、2)。综上所述,桂技在张仲景的处方中,有解肌和营,温助心阳、通阳利水、温经止痛以及平肾…  相似文献   

13.
虽然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痰饮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证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该篇方二十一首(包括附方),用药三十三味,对后世治疗痰饮病颇有指导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对其用药规律刍议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蒙恩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6):122-123
本文以《伤寒杂病论》辨治神志病的治法为纲,将相关方剂按照治法分为八类:汗法类方、吐法类方、下法类方、和法类方、温法类方、清法类方、补法类方、消法类方,通过研究,本文作者认为仲景治疗神志病症并非局限于消除神志症状的异常而单纯使用重镇安神或养心安神药的,而是坚持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依据整体观念,着眼于恢复整个机体气血阴阳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为祖国医学的划时代创造。任何创造都是人们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思维领域里追求“独到”和“最佳”,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突破,新的发现。那么,张仲景的创造性思维又体现在何处呢?这是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寒热并用相反相成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刚 《国医论坛》1996,11(3):6-7
《伤寒论》中寒热并用、相反相成之方计有10余首,一是外寒内热,当外散其寒、内清其热,如大青龙汤、附子泻心汤、桂枝加大黄汤;二是上热下寒,则清上温下,如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三是寒热格拒,须寒热并投、交通阴阳,如通脉四猪胆汁汤、白通加猪胆汁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四是寒热互结中焦,必寒热并用、辛开苦降,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五是寒热错杂致厥,宜寒热同施,或和胃安蛔、或发越郁阳,如乌梅丸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中医名著《伤寒杂病论》本为东汉张机(仲景)所撰,在中国医学史和历史上,久已定谳.但由于汉魏史书未为张机立传以及史书阙载等原因,以致在疑古考伪风气的影响下,对于《伤寒杂病论》本为张仲景所撰,又成疑案,时有异说,见诸报刊,不免使人迷惑不解.因此,笔者不揣谫陋,对张仲景撰著《伤寒杂病论》的历史,略做简要考察辨正.不妥之处。敬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配用细辛方剂说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兴武 《四川中医》1997,15(8):12-14
细辛味辛性温。功专祛风散寒、除痹止痛、温通血脉、温化水饮和止咳逆上气,故《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张仲景在其所撰写《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剂中,配用细辛者计17方,前书5方,后书12方(与前重复者不计人张氏将这些方剂广泛地用于伤寒、杂病。其配伍严谨精恰,用量独重。被后世医家视为制方遣药的规矩准绳,影响极为深远。兹择其要者说之。1.祛寒邪[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二两,去书,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该方系科散兼施之剂,主治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原书指征为“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伤寒杂病论》的用药规律。方法:将《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采用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其处方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268首方剂,通过分析获得使用频次≥10的中药29味,演化得到核心药物组合16个、新方8首。结论:通过分析四气、五味可知甘温药物使用频数最高,归经中以"脾、肺、胃"居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