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调查空调旅客列车不同载员情况下的空气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空调旅客列车的技术改造和卫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参照相关的标准和规定,对空调旅客列车运行时车厢内微小气候和空气质量等进行全程连续监测,结果采用空气质量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空调列车欠员时空气质量指数为Ⅱ级,属尚清洁;超员时空气质量指数为Ⅲ级,属轻度污染。从最大质量分指数看CiO2为首要污染物。欠员和超员时CO2超标率均达100%,超员时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超标率高于欠员(P〈0.01),分别为40%和27.8%。CO2浓度随着客流量增长而增加,CO浓度降低,温度也随着降低,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549,-0.449,-0.349,(P〈0.01)。[结论]空调旅客列车硬座车厢超员时空气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旅客列车车厢空气卫生状况,保障铁路运输的卫生安全与畅通,为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相关卫生标准,2012年对南昌铁路局107列空凋旅客列车车厢宅气细菌总数进行检测。结果旅客列车空气细菌总数合格率为98.16%、细菌总数总均数±标准差为(22.41±6.12)CFU/皿;不同车厢宅气细菌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动车的二等座和K-快速列车硬座车厢空气细菌总数最高;不同季节,除D-动车的一等座和K-快速列车软卧与硬座车厢的空气细菌总数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夏季高于冬季。结论此次旅客列车空气细菌总数调查状况属于比较良好的状况,因列车空气质量直接关系着广大旅客和列车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铁路卫生监督、疾病控制部门应将该工作列为常规监测和监督项目,定期公布,进一步提高旅客列车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春运期间旅客列车车厢空气质量。[方法]2010年2月2-5日,在南宁铁路局选择旅客流量大的8趟长途空调列车,检测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噪声、二氧化碳、空气细菌总数、可吸入颗粒物,并采用空气质量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结果]8趟列车合计检测40个点,风速、温度、相对湿度、噪声、二氧化碳、空气细菌总数、可吸入颗粒物超标率分别为2.50%、97.50%、22.50%、75.00%、32.50%、2.50%、12.50%。综合评价4趟旅客列车车厢的环境、空气质量,Ⅱ级(未污染)的2趟,Ⅲ级(轻度污染)的2趟;最主要污染物3趟是二氧化碳,1趟是相对湿度。[结论]春运期间部分长途空调旅客列车车厢环境和空气受到污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普通非空调列车在超员状态下车厢内的空气质量。[方法]选择同一车型的非空调列车为研究对象,对暑季运输(暑运)、十一黄金周、冬季运输(冬运)3个时间段(分别对应夏、秋和冬春之交)的车厢空气质量进行动态监测。[结果]十一黄金周、冬运超员车厢CO2浓度均超标,分别为0.202%、0.195%,且CO2超标率均高于暑运阶段(P〈0.01);冬运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超标率分别高于暑运、十一黄金周(P〈0.01)。3个时间段超员车厢的温度均高于对照车厢(P〈0.01);暑运期间CO、CO2、细菌总数3项指标均高于对照车厢(P〈0.05);而冬运期间CO、CO2、PM10 3项指标高于对照车厢(P〈0.01)。[结论]普通非空调列车超员车厢内的空气质量存在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广九直通车及车站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调查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和湿度超标率分别为30.0%和27.5%;噪声超标,超标率达43.8%;空气质量指标C0,可吸入尘(IP)和细菌总数均未超标;客车厢CO2超标显著,超标率为43.5%;有旅客吸烟的餐车CO明显高于无吸烟的客车厢;在旅客入出境过程中,各场所空气质量指标均较入出境前显著升高,而入出境结束后半小时又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原旅客列车的空气质量及乘客主观舒适度,为改善车厢空气质量,提高舒适度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9月、2009年10月分别在广州一拉萨区间往返运行的列车的软卧、硬卧、硬座各1节车厢中抽取13~20名乘客,在列车运行至〈500、501~3000、3001—4000及〉4000m不同海拔高度时分别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和乘客主观舒适度调查分析。空气质量指标包括微小气候(温度、湿度、风速)、CO2、CO、可吸入性颗粒物(PM10)、噪声、细菌总数、新风量、甲醛、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和氧气含量等;乘客主观舒适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乘客的闷感、异味感、空气新鲜感等主观感觉。结果共监测198个监测点次,温度超标率夏季为80.16%,冬季为100.00%,湿度、CO2、PM10和新风量超标率分别为10.10%、56.06%、1.52%和22.88%;不同海拔高度间湿度、风速、氧气含量、CO、CO2、PM10、细菌总数、TVO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共调查184名乘客,感觉有闷感的乘客占60.74%,感觉有异味的占56.77%,感觉到空气不新鲜的占19.43%。不同海拔高度乘客的闷感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2不达标(含量〉0.15%)与C02达标(含量≤0.15%)、氧气含量≥14.67%与〈14.67%的情况下乘客闷感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新风量不达标[〈20m3/(h·人)]与新风量达标[≥20m3/(h·人)]的情况下乘客的闷感、异味感和空气不新鲜感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受调查高原旅客列车的空气质量的部分指标未能达到卫生标准和部分旅客主观舒适度欠佳。建议适当提高新风量和CO2等重点指标的卫生要求,以及纳入氧气含量等重要指标以改善列车内的空气质量,提高乘客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列车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为旅客列车空调通风系统的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9年I~10月按随机抽样原则,以合肥到北京运行的25型空调客车108节,其中硬座车厢30节、硬卧车厢28节、餐车车厢24节(燃煤燃电各12节)、软卧车厢26节作为调查对象。监测送风口PM10、细菌总数、真菌总数、β-溶血性链球菌和回风管道中的积尘量、细菌总数、真菌总数、β0溶血性链球菌。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送风口和回风管道卫生指标不合格率最高为细菌,各为40.80%、84.40%,其最高值各为(488±354)、(786±254)CFU/cm2;其次为PMi0或积尘,各为17.60%、48.50%,p溶血性链球菌均合格;不同类型车厢空调送风口PM10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高到低依次为餐车45.80%、硬座23.30%、硬卧3.60%、软卧0.00%;不同类型车厢空调回风管真菌总数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其中软卧车厢真菌总数不合格率为16.67高于其他车厢,其余积尘量、细菌总数不合格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列车空调系统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应对空调系统定期清洗消毒。  相似文献   

8.
空调旅客列车空气质量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空调列车车厢内空气质量调查,了解影响因素,为技术改造提供卫生学依据。[方法]采用列车运行全程监测方式,分别在夏冬季对车厢的微小气候和空气质量进行连续监测,项目包括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空气细菌和真菌总数,空调管道中积尘样品在列车终到时采样。[结果]车厢内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CO指标均符合标准,CO2超标率73.0%。餐车真菌指标较其他车厢高。空气质量指标夏季优于冬季,微生物指标冬季优于夏季。随着客流量增加,相对湿度、CO、CO2和细菌总数也相应升高。[结论]空调列车空气质量影响因素复杂,不同季节、车型及客流量等因素都会对列车空气质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叶绍燕 《职业与健康》2014,(15):2117-2118
目的了解列车集中空调系统微生物污染状况。方法对运行中列车集中空调系统微生物污染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列车集中空调系统送风口细菌总数、真菌总数超出国家标准,细菌总数、真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47.62%-90.91%、36.36%-45.45%,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36.28和42.34倍;13-溶血性链球菌均未检出,各类车厢送风IEI细菌总数、真菌总数样本均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管内细菌总数、真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58.33%、25.0%,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42.40和5.90倍。结论列车集中空调系统微生物指标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10.
崔秀波  蒋勇  刘伟  刘钊  邵蔚 《环境与健康杂志》2011,28(12):1097-1100
目的 了解旅客列车车厢空气质量和空调系统的卫生状况.方法 于2009年1-10月,抽取合肥车辆段空调列车车厢108节,其中,硬座车厢30节、硬卧车厢28节、餐车车厢24节(燃煤燃电各12节)、软卧车厢26节.测定车厢空气的PM10、细菌总数、风速、温度、相对湿度、CO2,空调回风管道中的积尘量、细菌总数、真菌总数、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原旅客列车的空气质量及乘客主观舒适度,为改善车厢空气质量,提高舒适度提供依据.方法 2008年9月、2009年10月分别在广州-拉萨区间往返运行的列车的软卧、硬卧、硬座各1节车厢中抽取13 ~20名乘客,在列车运行至<500、501~3000、3001 ~4000及>4 000 m不同海拔高度时分别进行空气...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旅客列车车厢内环境质量现状。方法参照相关卫生标准,采取统一的监测方法对不同车次始发列车车厢内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现状调查。结果所有抽检列车车厢内平均温度高于国家标准,硬座车噪声和空气细菌总数、软座车PM10、餐车噪声平均值超出国家标准。硬座车车厢内照度低于软卧车、餐车;硬座车噪声低于餐车,但高于软卧车;硬卧车噪声低于餐车,空气细菌总数高于餐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列车车厢应根据污染现状进行相应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西安市星级宾馆中公共用品及其空气的卫生状况,为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取2006—2008年西安市各大宾馆的监测资料,分析公共卫生用品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阳性检出率及空气中细菌总数阳性超标率。结果全部公共卫生用品样品总阳性检出率为0.86%,其中细菌总数为0.74%,大肠菌群为0.15%,致病菌为零。不同公共卫生用品阳性检出率为:茶具2.07%,毛巾1.39%,床单0.91%,面盆0.23%,浴盆0.26%,坐垫0.23%及空气3.91%。结论宾馆卫生用品消毒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同乘客人数、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的空调公共汽车内空气污染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不同乘客人数、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的空调公共汽车,分别测定车厢空气中菌落总数及CO2的浓度。结果在微小气候基本相同及开启空调通风系统的条件下,空调公共汽车内空气中菌落总数及CO2浓度在不同乘客人数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乘客人数的增加,菌落总数及CO2平均浓度也显著增高。CO2平均浓度严重超标,部分车辆的空气菌落总数亦超标。CO2的最高浓度超出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最高容许浓度的7.3倍。在车内乘客人数接近的条件下,空调公共汽车在冬、春季的菌落总数及CO2平均浓度均显著高于夏、秋季。从晴天、阴天到雨天,菌落总数及CO2平均浓度均逐渐降低,车内空气质量逐渐改善。结论空调公共汽车内空气中菌落总数及CO2浓度水平与乘客人数、天气和季节具有一定关系。空调公共汽车这个密闭的公共场所应给予高度警惕和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德阳活动板房住宅室内空气卫生状况,为灾后卫生防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各县(市、区)随机选取大、中、小板房区,按梅花状或对角线方法,抽取住宅活动板房住户80户,未倒塌居住户31户,室外对照点8个,监测室内空气温度、湿度、风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可吸入颗粒物、细菌总数指标,随机对其中的12户板房居住户增测室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指标。结果12户活动板房室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结果均低于仪器检出下限,各监测点其他监测指标均值,活动板房住宅室内甲醛(0.03mg/m^3)略高于未倒塌房(0.01mg/m^3),室内温度高于室外对照,室内风速低于室外对照;未倒塌房的风速低于室外对照,而二氧化碳高于室外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住宅活动板房、未倒塌房监测合格率分别为38.75%、45.16%,不合格指标主要是可吸入颗粒物,其次是空气细菌总数。结论降低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细菌总数,加强室内空气卫生监测工作,是灾后活动板房卫生防病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郑州市地铁一号线运营前的空气质量现状,为地铁运营提供卫生管理依据和建议。方法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卫生标准,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检验检测方法,随机抽取郑州市地铁一号线5个站点的公共场所卫生进行现场与实验检测分析,评价其是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结果站厅、站台和车厢的部分监测点温度、可吸入颗粒物、空气细菌总数、噪声不合格:(1)站厅、站厅和车厢的少数监测点温度低于标准;(2)可吸入颗粒物超标情况比较严重,超标率车厢大于站厅(93.33%)、站台(93.33%);(3)空气细菌总数超标率站台(26.67%)大于站厅(23.33%)、车厢(8.33%);(4)噪声超标率车厢(50.00%)大于站厅(23.33%)、站台(23.33%);其他检测分析项目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站台、站台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郑州市地铁一号线运营前公共场所存在一些卫生问题,有待改进。部分站点外围施工尚未完成,是导致可吸入颗粒物及微生物超标的重要原因。外围污染主要通过中央空调进入室内,加强地铁站空调系统卫生管理对于确保室内空气质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海轨道交通列车车厢内与人员活动密切相关的二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指标对其车厢环境的影响。[方法]抽取大、小列车两种车型的轨道交通列车,连续不间断对其列车车厢内进行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碳浓度的检测,并对1.0、2.0、5.0和10.0μm可吸入颗粒物进行分类计数来分析其分布情况。[结果]可吸入颗粒物PM10在列车的行驶过程中平缓下降,列车开闭门时所测得的数据与列车关门时正常运行中的数据有差异(P〈0.05)。小车型和大车型小于2.0μm(PM2.0)的颗粒物分别占96%和97%,是列车车厢可吸入颗粒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二氧化碳的浓度随人流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且变化幅度比较大;随人流量的减少而缓慢降低,且变化幅度比较小。[结论]车厢内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过滤系统对车厢内空气质量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新风对于确保列车车厢内环境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