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统计中心静脉导管(CRI)感染发生率,观察并比较CRI组与无CRI组年龄,导管留置时间,入ICU时前白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APACHEⅡ评分,GLASCOW评分,静脉高营养,气管切开等方面差异进行检验.结果:CRI感染率8.22%,年龄≥60岁、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前白蛋白水平较低、白蛋白水平较低、APACHEⅡ评分较高、GLASGOW评分较低、静脉高营养时间较长、气管切开者CRI感染率高.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术后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CRI难以完全避免,可通过执行无菌操作,严格皮肤消毒,保持管道通畅,缩短导管留置时间等措施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方法以480例符合条件的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前瞻性地观察导管留置情况、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80例留置导管的ICU患者中,121例出现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感染率为25.2%。最常见的感染是导尿管相关性医院感染(51.7%)。193例气管插管患者发生44例次感染,例次感染率为22.8%;410例导尿患者发生79例次感染,例次感染率为19.2%;370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发生30例次感染,例次感染率为8.1%。气管插管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为10.4‰。留置不同数量导管患者相比,例次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40,P<0.01)。结论 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导尿管相关性医院感染。且使用导管数量越多,其感染发生率越高。严格控制导管留置指证、加强导管尤其是导尿管及气管插管的护理是减少ICU导管相关性医院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深静脉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CRI)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统计CRI的发生率;观察并比较CRI与无CRI组在置管时间、置管部位、置管次数、患者机体的免疫状况、导管接头的选择、穿刺点部位皮肤的处理、帖膜的使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CRI感染率为9.23%;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长期置管、反复置管、患者机体的免疫状况差、选用无针导管接头、穿刺点部位皮肤处理不当等。结论深静脉置管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CRI难以避免,但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加强培训教育,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和置管时间,重视导管接头的选择,严格无菌操作以及加强导管管理等措施来预防。  相似文献   

4.
贺江艳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8):188+191-188,191
目的探讨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ICU)各种侵入性导管相关感染的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对本院神经内科ICU病房所收治的4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62例患者中,共发生各类导管相关性感染101例(21.86%);共检出病原菌124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65株(52.42%),真菌35株(28.23%),阳性球菌24株(19.35%)。结论ICU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科室,各种侵入性操作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加强重要部位及关键环节的干预,有助于降低ICU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在我院医院感染综合监测的统计中,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ICU)处于医院感染高发的科室,研究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了解ICU病房患者医院内感染情况及感染的构成,同时,探索医院感染监测的新模式,为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达到降低其感染率的目的。方法采取目标监测的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09年1月ICU病房的患者进行导尿管相关性感染、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监测。结果 (1)对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监测采用目标监测优于全面综合性监测。(2)医院感染的发生与宿主因素和医源性因素,尤其是侵入性操作有关。结论 (1)应适当开展医院感染高危患者的目标监测。(2)ICU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侵入性操作多,发生医院内感染相对较多,应引起医务人员重视。  相似文献   

6.
唐元海  田素红  单宏宽 《河北医药》2011,33(16):2479-2480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已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的输液、静脉营养、血流动力学监测等治疗,但近年来导管相关性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ass—ociated infection,cvci)也随之增多,导致住院时间延长,经济负担及病死率增加。我们对32例确诊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例进行分析,探讨其菌群分布情况及相关易感因素,总结防治感染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并探讨 ICU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方法选取 ICU接受治疗的中心静脉导管放置时间在48 h 以上患者988例。其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67例,感染率为6.78℅。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使用美国 Becton Dickinson 公司生产的 Bactec 9120血培养仪以及德国 Siemens 公司生产的 Microscan 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对病原菌进行鉴定。观察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67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84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43株,占51.19℅。革兰阴性杆菌37株,占44.05℅。真菌4株,占4.76℅。影响 ICU 内中心静脉导管血流感染死亡的危险因素有年龄(OR =3.734,95℅CI =1.293~5.982),APACHE 评分(OR =1.157,95℅ CI =1.042~1.258),复数菌性(OR =7.352,95℅ CI =2.425~12.436),长期免疫抑制剂(OR =2.635,95℅ CI =1.946~3.892),消化道出血(OR =1.633,95℅ CI =1.246~2.201), ICU 住院时间(OR =1.534,95℅ CI =1.322~1.743),Lac 水平(OR =2.536,95℅ CI =2.135~4.352)。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ICU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感染,临床上,年龄、APACHE 评分、复数菌性、长期免疫抑制剂、消化道出血、ICU 住院时间以及 Lac 水平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在ICU导管相关性感染护理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救治的72例ICU患者在留置导管后发生的导管相关性感染进行分析并归类,从而制定解决相关感染因素的预案。观察应用前馈控制后患者的感染发生率。结果通过前馈控制护理后,本组72例IC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计7起,占比9.72%,明显低于同期上一年未实施前馈控制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20.83%(15/72),前馈控制实施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69,P=0.029)。结论将前馈控制应用于ICU导管护理中,可以有效控制诱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因素,改善患者预后,从而达到减少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郭萍 《安徽医药》2015,(1):144-145
目的:探讨 ICU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某三级医院 ICU 2013年1—12月所有使用呼吸机≥48 h 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监测,以发生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例为泛耐药感染组,以同期非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 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鲍曼不动杆菌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84例,其中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60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气管切开(P <0.05)、肠内营养(P <0.01)、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P <0.01),感染前抗生素使用数量(>3种)(P <0.05)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胃肠内营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气管切开、胃肠内营养(不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和感染前抗生素使用(数量较多,>3种)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预防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研究心脏外科术后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感染(CRI)和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自2006年1月~2006年12月对300例CVC尖端进行细菌培养,结果CR134例(11.3%);CRB5例,发生率1.7%。共分离致病菌34株,最常见革兰阳性球菌为金葡菌、表葡菌等共18株(52.9%),其次是革兰阴性菌铜绿似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11株(32.4%),真菌5株(14.7%,主要是念珠菌)。CRI有效的处理方法是早期诊断和拔出感染的导管。长期置留者,导管按易感菌类用一种或多种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头孢他啶、氨曲南、氟康唑等)冲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我院ICU呼吸机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性,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101例ICU呼吸机相关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155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34株(86.5%),前三位分别为鲍曼不动杆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这三种细菌的11种抗生素耐药结果显示,为多重耐药菌,且耐药率高。结论对于ICU机械通气患者应常规做痰培养进行病原学监测,以指导其用药。  相似文献   

12.
占影芳  占珊芳 《中国当代医药》2022,(23):178-180+189
目的 探讨影响心脏重症监护室(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针对危险因素探讨护理方针。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21年7月鹰潭市人民医院心脏外科ICU收治的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28 d时临床结局将其分为存活组(n=70)及死亡组(n=28),比较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98例患者被纳入研究,单因素结果提示,存活组及死亡组患者年龄、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结果分析提示,APACHEⅡ(β=0.124,OR=1.132,95%CI=1.101~1.164)是心脏外科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水平(β=-0.145,OR=0.865,95%CI=0.819~0.914)是心脏外科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心脏外科ICU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病死率高,入ICU时病情程度及白蛋白等指标水平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在临床护理方面宜早期评估患者危重程度,进行风险分级管理,...  相似文献   

13.
徐慧 《抗感染药学》2022,(12):1689-1692
目的:分析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盱眙县人民医院ICU收治的10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感染组(n=42)与未感染组(n=58);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与其性别、年龄、致病因素、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吸烟史、饮酒史、留置胃管情况、抗菌药物使用史、激素药物使用史之间无相关性(P>0.05),而与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白蛋白水平、昏迷时间、气管导管留置时间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肺部感染与患者的气管导管留置时间≥7 d、GCS评分<14分密切相关,二者也是导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U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7 d、GCS评分<14分是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准确掌握患者术后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和加强对昏迷...  相似文献   

14.
王翠云  徐凤玲  朱瑞 《安徽医药》2015,19(12):2432-2434
目的:探讨集束化管理对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的预防效果,并总结有效的管理措施。方法对2014年4月1日—2014年6月30日(2季度)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进行了监测分析,提出了集束化ICU中心静脉导管管理模式,组织科室护理人员集中学习,并于2014年10月1日—2014年12月30日(4季度)落实实施该管理模式,比较集束化ICU中心静脉导管管理模式应用前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结果第4季度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26.47%)与第2季度(28.5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季度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4.37‰)与第2季度(5.10‰)相比,下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执行依从性统计:第2季度总达标率显著低于第4季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管理应用于ICU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同时提高了护理人执行依从性,应推广使用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医院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放置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后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特点,为临床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赣南医学院附属兴国医院妇科收治的58例PICC置管后并发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各种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PICC置管后继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结果:58例PICC后感染患者标本中检出6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7株(占53.62%,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7株(占39.1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为主)和真菌5株(占7.25%);药敏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唑林、苯唑西林、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60.0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0.0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均>80.00%),对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控制重症监护病房(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多重耐药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地调查分析2011年本院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生的原因,2012年开始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法引入到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中,通过目标性监测,发现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隐患,针对性制订控制感染的干预措施及操作要求,落实干预措施并加以巩固,观察2011、2012年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和类别的变化。结果运用PDCA循环法后,ICU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中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明显降低(P<0.01)。结论ICU引进PDCA循环法能有效降低有创呼吸机使用患者多重耐药菌发生率,减少院内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值得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5例NSCLC化疗期间发生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血液标本细菌培养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分析患者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结果:65例NSCLC化疗期间发生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10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7株,占比最高为63.21%,革兰阳性菌33株(31.13%),真菌6株(5.66%);主要革兰阴性菌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主要革兰阳性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以光滑假丝酵母为主;PICC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率,肺炎克雷伯菌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唑林、头孢哌酮的耐药率较高(>70.00%),对阿莫西林、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必净联合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舒普深)治疗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相对于单用舒普深治疗的优势。方法81例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病原学检查对舒普深敏感,真菌性血流感染除外)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使用血必净联合舒普深,对照组40例仅使用舒普深。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33例临床治愈,5例好转,3例无效;对照组21例临床治愈,14例好转,5例无效(其中3例死亡)。观察组临床治愈率80.5%,对照组临床治愈率52.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抗生素联合血必净治疗,能够较好控制感染,提高治愈率以及减少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9.
重症监护病房(ICU)相关性导管感染是指在ICU 病房中由于侵入性检查或治疗操作后所致的感染,属于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ICU 患者病情危重、基础疾病复杂、免疫功能低下、侵入性检查治疗操作等多种原因,ICU 患者的相关导管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1].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9 例确诊为ICU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感染控制专科护士在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中的作用,并总结体会。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自2013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ICU中心接纳的150例留置导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只安排常规医护人员,观察组则由感染控制专科护士进行管理,比较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后患者的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发生率为1.3%,明显低于对照组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发生率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知识知晓率97.3%,满意度为98.7%,明显高于对照组73.3%,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控制专科护士可以有效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