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2年全球约有1.7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患糖尿病的人数将增加1倍。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约占90%,以胰岛素抵抗为特点,并与肥胖和脂质代谢紊乱有关。1型糖尿病人占5%~10%,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年人,以分泌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损伤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特点。  相似文献   

2.
韩学尧 《药品评价》2008,5(6):280-280
磺脲类降糖药物(SU)能与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的SU受体结合,使ATP敏感性钾通道关闭,使钾离子内流受限,细胞膜去极化,钙离子内流,促使胰岛素囊泡向细胞外释放胰岛素。SU应用使血糖得到控制后,其葡萄糖介导的B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可能获得改善。在2型糖尿病的整个自然病程中,胰岛B细胞功能呈进行性衰退,最终单独运用SU已无法使血糖达到满意控制, 需要联合用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3.
马艳 《医药导报》1999,18(4):238-238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加深了对胰岛素β-细胞生理学和胰岛素外周作用机制的了解,新的药物相继研究成功,并投入生产用于临床。本文就治疗糖尿病药物研究进展作一介绍。1 胰岛素促分泌剂:瑞格列奈(erpaglinide)瑞格列奈[1]为氯茴苯酸类(meglitinides)药物,作用机制:结合于胰腺β-细胞,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但对营养不良的胰岛细胞均不能刺激胰岛素释放。作用特点: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短,集中作用于餐后葡萄糖的负载,这是型糖尿病治疗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该药极少通过肾排泄,对于那些肾功能低下者,如老年人比较有利。用药方…  相似文献   

4.
汪珊珊  陈明卫 《安徽医药》2011,15(7):793-795
糖尿病是以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而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体内唯一降血糖激素。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1(PDX-1)在胰腺的早期发育和晚期分化、胰岛β细胞正常功能的维持及胰岛素的分泌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此外,PDX-1可诱导非胰岛细胞如肝细胞、成肌细胞等向胰岛素分泌细胞分化,提示PDX-1在糖尿病的治疗领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毕艳  朱大龙 《江苏医药》2003,29(3):204-205
2型糖尿病,在当前工业化社会具有流行化特征,其发病机制被认为是胰腺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以代偿周围组织如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对胰岛素抵抗(IR),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在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类和啮齿类动物中,可以观察到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的两者间关系密切,但是有关IR和增多的脂肪组织之间的联系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新一类抗糖尿病用药TZDs作  相似文献   

6.
比利时研究人员近日研究发现,损伤大鼠的胰腺后,有一群细胞会自然地转变成胰岛素分泌细胞。相关论文发表在1月25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在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内的胰岛素分泌细胞(又称β细胞)遭到破坏或反应迟缓,这使得机体无法正常调节血糖水平。糖尿病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哄骗”胰腺产生新的β细胞。  相似文献   

7.
药源性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β细胞分泌的降血糖激素,在机体糖的代谢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药源性糖尿病是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异常.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相对不足或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8.
刘淑娟  王君 《中国医药》2010,5(4):321-322
目的探讨在糖尿病大鼠胰腺中磷酸化蛋白激酶B(PKB)表达的变化及胰腺β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变化。方法向糖尿病大鼠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实验中监测血糖,用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胰腺中胰岛素、胰离血糖素、磷酸化PKB的表达,以及胰腺β细胞的增生及凋亡情况。结果糖尿病大鼠胰腺中胰岛素(46.62±4.35)%、磷酸化PKB(22.21±2.73)%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55.54±4.39)%与(27.37±2.93)%]均降低,而胰高血糖素(22.08±2.72)%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17.27±1.92)%升高,糖尿病组β细胞凋亡率(31.17±2.19)%明显高于对照组(18.90±2.09%)(均P〈0.01),2组大鼠胰腺β细胞均无明显增生。结论磷酸化PKB在糖尿病大鼠胰腺中的表达水平下降,PKB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抑制胰腺β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9.
<正>1型糖尿病(T1DM)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胰岛β细胞选择性破坏,导致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为特征。目前,T1DM患者需要终生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这种替代治疗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糖尿病。研究发现: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抽取的脐血可定向培养,在胰腺微环境下可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促进内源性  相似文献   

10.
β细胞功能缺陷在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萍  张卫  刘精东 《江西医药》2004,39(4):301-302
2型糖尿病是一种高度异质型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既有β细胞胰岛素分泌的缺陷,也有外周组织产生的胰岛素抵抗。通常认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原发缺陷,常常发生血糖升高之前,但单有胰岛素抵抗不足以引起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人群中80%可维持正常糖耐量.近年研究证实胰岛素分泌异常也是2型糖尿病的原发缺陷。  相似文献   

11.
在胰岛B细胞的粗面内质网中,前胰岛素原mRNA经转录而合成分子量为11500的前体分子,即前胰岛素原,其寿命极短,约30~60秒。它合成后即刻在胰岛BN胞中经过微粒体酶的作用将其裂解为分子量为9000的胰岛素原,然后转运至Golgi复合体,形成被成笼蛋白包被的囊泡,内含胰岛素原。分泌颗粒成熟后去除成笼蛋白包被,胰岛素原经蛋白水解酶的酶切转化为胰岛素和C肽,并逐步形成分泌颗粒,储藏在小囊泡内。当胰岛B细胞受到刺激后,分泌颗粒与胞浆膜融合并将其内容物释放,该过程被称为胞吐作用。  相似文献   

12.
儿童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生化特征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最常见的一类是由于胰岛β细胞受损引起胰岛素绝对或部分分泌不足,另一类则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轻度胰岛素合成及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不伴胰岛素分泌障碍。两种类型的糖尿病在遗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均不同。糖尿病可引起糖、蛋白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刺五加叶皂甙(ASS)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分泌影响及胰腺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学方法对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在给予ASS后其空腹及口服葡萄糖后血浆中胰岛素变化测定;HE染色法观察正常组和模型组胰腺的形态学改变。结果:ASS可增强Ⅱ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分泌.对正常大鼠无影响;在模型组可见胰岛数量减少,胰岛细胞稀疏,排列不规则。结论:ASS可以促进Ⅱ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分秘,对胰岛B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2年全球约有1.7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患糖尿病的人数将增加1倍[1].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约占90%,以胰岛素抵抗为特点,并与肥胖和脂质代谢紊乱有关.1型糖尿病人占5%~10%,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年人,以分泌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损伤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为特点.高血糖是这两种类型糖尿病最显著的特征.持续的高血糖刺激可引起氧化应激和硝化应激,导致过量一氧化氮(NO)和超氧阴离子产生,两者通过非酶促化学反应可形成细胞毒性更强的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  相似文献   

15.
崔岱  刘超 《江苏医药》2004,30(3):204-205
1型糖尿病是一种T细胞介导的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胰岛β细胞免疫破坏所致,其主要缺陷是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不足,从而需要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替代治疗。迄今为止,人们尝试了很多方法试图减少1型糖尿病病人外源性胰岛素的需要量,如胰腺或胰岛细胞移植,但这些方法都由于面临着免疫排斥反应以及再次发生的自身免  相似文献   

16.
罗格利酮改善胰岛素抗药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报道,新型口服抗高血糖药物罗格利酮(rosiglitazone)通过降低胰岛素抗性可有效改善 胰岛素的药理作用,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长期稳定地控制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体内葡萄糖稳态是由各组织对胰岛素的利用能力与胰腺β-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所决定的。Ⅱ型糖尿病患者有较高的胰岛素抗性,在疾病早期可被胰岛素分泌增加所代偿,但长期维持高水平胰岛素可导致β-细胞耗竭,以至病人最终需要注射胰岛素。由此可见,Ⅱ型糖尿病最理想的治疗方案是降低胰岛素抗性,并改善β-细胞功能。本品在上述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王佩  李玉珍 《首都医药》2001,8(8):35-36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糖尿病患者1亿4千万人,预测到2025年患病人数将增至3亿,其中Ⅱ型糖尿病患者约占90%.Ⅱ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是肝脏、脂肪组织和骨骼肌的胰岛素抵抗以及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异常.胰岛素抵抗,致使骨骼肌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障碍,肝糖输出增加,为代偿胰岛素抵抗,胰腺β细胞需分泌较多的胰岛素.当升高的胰岛素水平仍不足以克服胰岛素抵抗时,持续高血糖使β细胞功能受损,对胰岛素分泌减少,导致糖尿病.游离脂肪酸水平的慢性升高对胰岛β细胞功能也有损害--“脂毒性”,进一步加重了高血糖.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作为医学界的一大难题,其众多的并发症,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近年来对糖尿病的研究更趋深入、全面,发现硒不仅在心血管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糖尿病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中亦扮演着非常重要而独特的角色。1型糖尿病的致病机制主要是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致使血糖代谢受阻,血糖升高。实验证明,低硒和低维生素E可引起β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降低。因此在糖尿病早期补充适量的硒,不但可以防止胰岛β细胞的进一步损伤,而且可以有效地清除糖尿病中大最产生的自由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干扰囊泡膜核苷酸转运体(vesicular nucleotide transporter,VNUT)基因对大鼠胰腺β细胞(INS-1)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至6月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印迹和酶联免疫吸...  相似文献   

20.
目前,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逐年升高,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T2DM患病率已高达11.6%。T2DM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在T2DM中患病率超过80%[1]。维格列汀是一类二肽基肽酶Ⅳ(Dipeptidyl peptidaseⅣ,DPP-Ⅳ)抑制剂,能够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促进胰岛素分泌,阻止β细胞凋亡[2,3],能够平稳控制血糖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