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8.《伤寒论》中汗出症可见于哪些主要汤证?辨证要点如何? 答:汗出一症在《伤寒沦》中可见于桂枝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白虎汤证、大承气汤证及少阴病亡阳证。桂枝汤证之汗出,全身微汗出,汗出之后,每恶寒(或恶风)更甚,恶寒罢,则汗自止。并与发热恶寒  相似文献   

2.
巫君玉 《中医杂志》1995,36(2):85-86
4 几个鉴别重点4.1 卫分与气分:卫分证相当于太阳麻黄汤证,以恶风寒、无汗发热为主症,可兼见身楚肢厥,头昏痛胀等症状,其划界症状为有汗与否,无汗纯属卫分,一见有汗便是向气分转化,迨至但发热不恶风寒时,则已全入气分境界。其间肢厥冷,可提示其后之发热轻重,厥冷之时间越久,则后之发热越高,恶寒亦然;麻疹之起,形同外感,但发热后尚往往有四肢尖、耳尖、鼻尖触  相似文献   

3.
(一)主证阳明病乃病邪向里发展,主要分经证和腑证.但原文182条所说的阳明外证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这是二者的共同证状,其中有同中不同之点分述如下:经证——身热(大热)恶热,不恶寒,汗自出(通身大汗)大烦大渴,小便赤涩,舌苔黄燥,脉象浮洪,属无形之热实证候.府证——身热(潮热或微热)恶热,不恶寒,汗  相似文献   

4.
一、症状分类和病例分析我们根据这四十二例乙型脑炎病人的症状,分为轻、中、重三个类型。区别的标准,是以体温的高低、昏迷程度的深浅、痉厥时间的长短来决定的。 1.轻型:病在卫分气分,症见发热(40℃以下)、恶寒,无汗或有汗,头痛、鼻塞、口渴、呕吐,神清或嗜睡,舌苔白或黄,脉象浮数或滑数。 2.重型:肺邪由表入里,进入营分血分,症见高烧、昏迷、痉厥,甚或角弓反张,谵语,烦躁不安,喉中痰鸣,四肢厥冷。  相似文献   

5.
1989年2月至1991年8月,我们用自拟“清透和解汤”治疗外感发热85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 854例中,男467例,女387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71岁;体温最低37.5℃,最高41℃;均由外感引起,以发热为主证,恶寒或不恶寒。右汗或无汗,舌红、苔薄白,脉浮数或数;发热24小时以内者543例,24~48小时者187例,48小时以上者124例,对体温在38℃以上的614例查末梢血象,其中白细胞总数在6×  相似文献   

6.
(答案杆在下期刊登) 一、透择度(每超0.5分,共20分) (一)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最佳答案,将最佳答案序号写出。 1.亡阳证汗出特点是①汗冷味淡②汗热味咸③但头汗出④战汗⑥以上都不是 2.阳盛则热的临床发热特点是①长期低热②骨蒸劳热③寒热往来④五心烦热⑤以上都不是 3.热入营血或阴虚火旺的舌象为①红舌②绛舌③紫舌④瘦薄舌⑤芒刺舌 4.患者精神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其诊断是①狂证②癫证③痛证④痕阻脑络⑤心阳暴脱 5.头面浮肿,一般从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小使短少、伴恶风、恶寒、发热,其证属①阴水@阳水③饮证④痰证劫以…  相似文献   

7.
一、外感汗多证潘×,男,35岁。1981年8月初诊。感冒三天,始则发热,微有恶寒汗出,头痛体楚,自服感冒冲剂未已,复加过量A·P·C,旋即汗出不止,发热虽除而恶寒不罢,时值酷暑,病者着长袖衣裤而恶寒仍不减,额汗淋漓,鼻塞流涕,微咳痰少,舌淡口和不渴,脉浮缓。证属风寒客表,营卫不和,又因过汗伤阳,表阳不足,卫外失  相似文献   

8.
裴正学 《西部中医药》2003,16(10):10-14
所谓经方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方剂而言。一千多年来,历代医家对经方的卓越疗效予以高度肯定。由此升华而出的理论,形成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经方的应用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分述于后,不妥之处尚望同道们批评指正。1麻黄汤与桂枝汤“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上述经文说明外感有伤寒,中风,温病三部分,伤寒是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中风是头痛,发热恶寒,有汗,脉…  相似文献   

9.
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在祖国医学中是最有价值最受人推崇的一部经典著作,直到现在仍然为中医临床治疗的典范。太阳病的主要证候,从太阳篇条文中归纳起来就是:发热、恶寒、怕风、头项强痛、有汗或无汗、脉浮缓或紧等;只要具备这几个主要证候,就统谓之太阳病。  相似文献   

10.
1.古有“有汗不得用麻黄”一说,应做何理解?根据什么? 答:古有“有汗不得用麻黄”之说,系指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之麻黄汤为发汗解表之峻剂,只能用于无汗发热恶寒之表实证,而不可用于有汗发热恶寒之风寒表虚证。但是,麻黄经过适当配伍之后,亦可用于有汗之证。如麻杏石甘汤和越婢汤二方之主证皆有汗出。分析此种汗出不是表虚自汗,乃因热邪所迫。故二方皆配用石膏,即能清解邪热;又能减弱麻黄之发汗力。这  相似文献   

11.
发热一证,为外感热病的主要症状。笔者试就《伤寒论》中有关发热之条文,谈谈认识和体会,仅供青年自学中医者作参考。一、六经发热的特点伤寒六经有发热,各有不同特点,现分述如下: 1.太阳病发热:太阳病发热,必伴恶寒或恶风,  相似文献   

12.
一,试从药物组成、证候表现、病因病机等方面)c较麻黄汤方证、麻杏石甘汤方证、大青龙汤方证和小青龙汤方证的异同。答:麻黄汤证的主要证候有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是风寒外束、卫阳郁闭、肺气失宣所致。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所组成,其主要功能是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证的主要证候是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是太阳病经汗、下之后,外邪化热入里,肺气失宣的见证。其有辛凉清宣与辛温发汗之别。大青龙汤证的主要证候有脉浮紧(或浮缓)、发热恶寒、身疼痛(或身不疼、但重)、不汗出而烦躁等。  相似文献   

13.
第二章太阳病篇第一节太阳病的意义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1条)这“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八个字,是太阳病的总纲,也就是太阳病的特征,但这里面还要加上“发热”两字才比较妥当。(参看本论第2、3、7、13各条便知) “太阳”含有“初期”两个字的意义(注一),凡称太阳病,就是指热性病初期所出现的脉浮、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汗出(或无汗)、体痛等综合症候而言。照证类分析:脉浮、发热、头苦属“阳”,脉浮、头痛、项强、发热恶寒属“表”,  相似文献   

14.
辨证施治由于肺部急性感染而发生的大叶性肺炎,从其症候性状,可分为以下诸候而辨证施治:(1)表热候:高热,或发热重而微恶寒,或有恶风,咳嗽,气促,胸痛,微有汗出,口渴,小便虽黄,大便不燥,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或数.乃邪在表,尚未传里.表热宜解,治宜辛凉,选银翘散、桑菊饮,随证加减.(2)表寒候:证见恶寒,或恶寒重而微发热,亦有恶塞战慄情况,头痛,项强,无汗,骨节痛,二便多自调,咳喘气促,胸痛口渴喜热饮,舌  相似文献   

15.
阳明初期恶寒辨恶寒一证,是仲景辨别阴阳表里的重要临证标准。阳明为三阳之里,自无表证可言。但阳明初感外邪,阳气内郁,热邪尚未发散,也有一时性不发热而恶寒者,或发热恶寒兼见者,必待热邪蒸发,则恶寒自罢。故183条云:“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184条云:“……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临证所见,阳明病患者,每多于恶寒或  相似文献   

16.
正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1诊断依据①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②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③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④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2证候分类①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相似文献   

17.
风湿热是现代医学病名,是一种常见而又顽固难愈的疾病,相当于祖国医学的湿热痹证。笔者近年来治疗本病多例,获效满意,现举两则典型病例作以简介,供同道临证参考。病例一,沈×,女,28岁,农民。主诉寒热往来已23天,时而恶寒,发热微汗,膝  相似文献   

18.
程钟龄《医学心悟》载"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脉息浮,此表也".中医学教材《中医学基础》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表证见证.此类表证用汗法,效若桴鼓,医所皆知.而笔者临床中用汗法,范围甚广,不限于以上表证,特别在复杂的非表病证中,参用汗法取效甚捷.现举其证,析其理,述其治,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9.
《新中医》1999,(11)
1 感冒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感冒病系外感风邪 ,客于肺卫 ,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1 1 诊断依据 ①鼻塞流涕 ,喷嚏 ,咽痒或痛 ,咳嗽。②恶寒发热 ,无汗或少汗 ,头痛 ,肢体酸楚。③四时皆有 ,以冬春季节为多见。④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中性粒细胞减少 ,淋巴细胞相对增多。1 2 证候分类 ①风寒束表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 ,鼻塞流清涕 ,喷嚏。舌苔薄白 ,脉浮紧或浮缓。②风热犯表 :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 ,咽痛咽红 ,咳嗽。舌边尖红 ,苔白或微黄 ,脉浮数。③暑湿袭表 …  相似文献   

20.
发热一证为外感热病的主要症状 ,《伤寒论》中记述发热尽达 116条之多 ,其中有翕翕发热 ,住来寒热 ,寒热如疟 ,时发热 ,潮热 ,身热 ,微热等。而各经病发热又有不同的特点 ,现分述如下。1 太阳病发热太阳病发热 ,时伴恶寒或恶风 ,身虽发热 ,仍自觉有洒洒寒意 ,这是太阳表证发热的特点。太阳主表 ,统摄营卫 ,营行脉中 ,卫行脉外 ,外邪侵袭 ,卫在外与邪相争故发热而恶寒 ,《伤寒论》第 2条中风证 ,第 35条伤寒证均提出了发热一证 ,而《伤寒论》第 3条更明确指出“太阳病 ,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 ,必恶寒 ,体痛 ,呕逆 ,脉阴阳俱紧者 ,名曰伤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