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患者体内干扰素 (IFN)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 (CPE)检测5 1例乙脑患者血清及脑脊液 (CSF)中的IFN水平。结果 :(1)急性期血清及CSF中的IFN水平均显著升高 ,恢复期显著下降 ,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CSF中的含量高于血液 ,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 (2 )采用IFN肌肉注射治疗的患者用药后血清中IFN升高 ,但CSF中IFN水平未见升高 ,而且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改善与未用IFN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1)IFN参与了乙型脑炎的发病过程。 (2 )IFN治疗并不能提高疗效 ,临床上不易贸然使用 ,需寻找其它更为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儿血清及脑脊液(CSF)中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以探讨其乙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总共收集到62份乙脑患儿极期(普通型20例、重型26例、极重型16例)、47份恢复期(普通型20例、重型21例、极重型6例)血清标本,50份极期(普通型18例、重型20例、极重型12例)、31份恢复期(普通型15例、重型12例、极重型4例)CSF标本,和20份对照组血清及CSF标本,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及CSF中IL-18水平。结果:3组患儿极期血清和CSF中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极重型最高,依次为重型、普通型,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组患儿(6例)极期血清中IL-18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56例)(P〈0.01),3组患儿极期血清和CSF中IL-18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P〈0.001),3组恢复期血清中IL-1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恢复期CSF中IL-1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普通型与对照组、普通型与重型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极重型显著高于重型、普通型(P〈0.001)。结论:动态检测乙脑患儿血清和CSF中IL-18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和预后,恢复期CSF中IL-18水平比血清水平更能反映颅内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血清IL-18、IL-1β和TNF-α的变化及其临床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测定33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及24例正常新生儿血清IL-18、IL-1β和TNF-α的水平。结果①流行性乙型脑炎组血清IL-18、IL-1β和TNF-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型组血清IL-18、IL-1β和TNF-α均显著高于轻度组(P〈0.01),重度组血清IL-18、IL-1β和TNF-α均显著高于中型组(P〈0.05)。结论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IL-18、IL-1β和TNF-α水平的升高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严重程度有关,测定这些细胞因子水平对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分型的判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L-2、IL-18与TNF-α在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90例乙脑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留取血清及脑脊液,-70℃冻存;以酶免疫法检测IL-2、IL-18、TNF-α水平。结果急性期血清脑脊液中IL-2、IL-18、TNF-α水平均升高,而恢复期降低;急性期脑脊液中IL-2、IL-18和TNF-α水平较同期血清中的高。TNF-α的水平与疾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IL-18水平持续升高常提示预后不良。IL-2与TNF-α的水平呈正相关,IL-2与预后之间关系不明显。结论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血清及脑脊液TNF-α、IL-2和IL-18水平的升高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测定这些细胞因子水平对流行性乙型脑炎判断病情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由于缺乏特异性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病残率及病死率较高,严重成协着人类健康。兹将近年来在乙脑发病机制的研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憎况作一简要总结。1发病机制研究及诊断1.l乙脑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和C反应蛋白与临床的关系:唐凌等检测发现正常人脑脊液和血中C反应蛋白为阴性,而脑炎患者阳性率: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乙脑。脑脊液中的lgG、IgA、IgM含量患者组均高于正常组(化脑>结脑>乙脑),提示测定脑脊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和C反应蛋白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鉴别乙脑、化胞、结脑)…  相似文献   

6.
粱恒收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4):3325-3326
目的:评价乙型脑炎病毒单克隆抗体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临床疗效。方法:将10例乙脑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例,对照组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生产的乙型脑炎病毒单克隆抗体,一次性给予10ml(10mg)加入10%葡萄糖100ml静脉滴注0.5h。结果:治疗组在退热,意识恢复,抽搐停止,颈抵抗消失的时间上较对照组缩短,中枢性呼吸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乙型脑炎病毒单克隆抗体早期使用对乙脑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安全性高,无副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时血清和脑脊液乙脑抗体IgM(抗JEV-IgM)检测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抗体捕获法测定182例乙脑住院病人血清和脑脊液抗JEV-IgM,并分析它与病程、年龄、病型的关系。结果:乙脑病人血清和脑脊液抗JEV-IgM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61.87%、86.67%,且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05);不同病程、年龄、病型血清和脑脊液抗JEV-IgM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用抗体捕获法检测血清和脑脊液抗JEV-IgM对流行性乙型脑炎有早期诊断的价值,且该方法特异性高、敏感性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10及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sTNFRI)的表达。 方法 使用ELISA方法检测13例乙脑确诊住院病例极期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0及sTNFRI表达水平。 结果 乙脑患者血清中IL-6、IL-10及sTNFRI的表达水平均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 结论 IL-6、IL-10及sTNFRI等细胞因子可能在乙脑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儿脑脊液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0,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以探讨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1例乙脑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留取血清及脑脊液,-20℃冻存,IL-10,IL-12和TNF-α的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急性期血清,脑脊液中IL-10,IL-12。TNF-α水平均升高,而恢复期降低。急性期脑脊液中IL-10,IL-12和TNF-α水平较同期血清中的高,TNF-α的水平与疾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而IL-10,IL-2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无关,IL-10和TNF-α的水平呈正相关。而其它细胞因子间未见明显相关性。结论:(1)细胞因子IL-10,IL-12和TNF-α参与乙脑的发病。(2)TNF-α可能直接参与并介导免疫损伤;内源性IL-10未显示出有效地抑制其它炎症因子释放的作用。可能也参与了炎症过程;IL-12可能具有抗病毒作用。(3)乙脑时IL-10,TNF-α可能主要在中枢神经系统局部产生。(4)选用某些细胞因子或通过抑制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可为临床治疗乙脑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乙型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32例乙脑患儿血清及脑脊液中IL-18含量.结果 乙脑惠儿极期血清及脑脊液中IL-18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重型乙脑恚儿血清及脑脊液中的IL-18含量明显高于普通型乙脑患儿(P<0.01),且恢复期血清中IL-18舍量仍高于对照组(P<0.01).普通型血清恢复期IL-18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血清及脑脊液中IL-18含量增高与脑实质损伤程度密切相关,其含量增高可作为估计乙型脑炎病情及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并时乙脑免疫调节方面的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流行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检测35例不同临床分型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及2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并随访观察了21例乙脑患儿的预后情况。结果:乙脑患儿各型血清AST含量随病情的加重(轻→中→重)而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及各型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性均非常显著(P〈0.01。21例乙脑患儿随访6个月,有后遗症组血清AST较无后遗症  相似文献   

12.
纳洛酮探索性治疗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2例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患者试用内源性阿片多肽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治疗,除1例无效外,其余均获得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用药后24小时内,11例患者神志明显改善甚至清醒,5例反复抽搐者抽搐停止,2例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衰竭曾一度明显改善.治疗结果证实乙脑患者血及脑脊液(CSF)中升高的内源性阿片多肽参与乙脑发病机制并为乙脑的对症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正常脑脊液(CSF)中免疫球蛋白(Ig)、C-反应蛋白(CRP)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83例乙脑、25例化脑、28例结脑、18例正常脑脊液中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采用杨顺江法与微量免疫荧光(MIF)法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发现18例正常组脑脊液,血中CRP全为阴性。83例乙脑脑脊液中Ig重型、极重型明显低于轻型、普通型。化脑脑脊液中IgM显著增高,结脑IgG升高明显。极重型乙脑血和脑脊液中CRP均明显升高。而轻型病例脑脊液中无1例阳性。结论:证实测定脑脊中的Ig和CRP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作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鉴别乙脑、化脑、结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乙脑的分型及各型乙脑转归的判断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含量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检测 35例不同临床分型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及 2 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 ,并随访观察了2 1例乙脑患儿的预后情况。结果 :乙脑患儿各型血清AST含量随病情的加重 (轻→中→重 )而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及各型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性均非常显著 (P <0 .0 1)。2 1例乙脑患儿随访 6个月 ,有后遗症组血清AST较无后遗症组高 (P <0 .0 1) ,死亡组血清AST增高与前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1)。结论 :血清AST含量的测定对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的判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提示乙脑患儿可能存在多器官功能的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儿脑脊液、血清白介素1β(IL-1β)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0例乙脑患儿为观察组,按Glasgow评分分正常组17例,轻度组20例,重度组13例。检测极期、恢复期脑脊液及血清IL-1β、NSE含量,并与20例非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儿进行对照。IL-1β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NSE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结果:乙脑患儿脑脊液、血清中IL-1β及NSE含量在极期、恢复期皆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1),且增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平行(P〈0.01)。脑脊液与血清IL-1β含量及脑脊液与血清NSE含量分别呈正相关(P〈0.01),脑脊液IL-1β与NSE含量及血清IL-1β与NSE含量亦分别呈正相关(P〈0.01)。结论:脑脊液及血清IL-1β,NSE含量测定对乙脑患儿脑损伤程度及临床病情的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儿内皮素(ET)和白细胞介素-12(IL-12)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检测60例乙脑患儿和30例手术患儿的ET-1和IL-12水平。结果乙脑患儿极期脑脊液、血浆ET-1、血清IL-12水平显著增高,恢复期下降;脑脊液、血浆ET-1与疾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重型和普通型患儿的IL-12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明显高于轻型。结论ET-1和IL-12可作为乙脑脑实质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和治疗新靶点,对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阿糖腺苷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罗生 《广东医学》1997,18(12):854-855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重者可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目前尚无针对病原的特效疗法。1994~1996年我院共收治60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其中32例患者应用阿糖腺苷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l临床资料1.l一般资料:全部60例患者均按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1],经临床确诊,随机分为阿糖腺耷治疗组32例及对照组28例,两组年龄、病程、病情均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用抗病毒(板兰根)、抗生素(青霉素)、脱水剂、地塞米松(短期应用)、神经细胞激活剂、控制高热、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病原学诊断在单纯疱疹脑炎早期的诊断及临床意义。方法: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9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CSF)中的单纯疱疹病毒HSV—Ⅰ和HSV-Ⅱ型IgM、IgG抗体;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CSF中HSV—DNA。结果:有14例确诊为单纯疱疹脑炎(HSE),15例为非单纯疱疹脑炎(NHSSE)。在HSE的临床表现中,意识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NHSSE;实验室脑脊液常规检测,HSE多见红细胞、脑电图及CT检查,额与颞部位有特征性改变。结论:HSF的病原学诊断对于早期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甲型流感的细胞因子及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甲型流感患者、流感症状者及健康者的血清标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0、IL?18、IL?1β、人γ干扰素(IFN?γ)、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集各组血液生化指标结果,分析比较各组差异。结果:甲型流感病例组血清TNF?α、IL?6、IFN?γ及IL?18水平,流感症状组血清TNF?α、IL?6及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甲型流感患者血红蛋白(HBG)、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淋巴细胞(LYM)及嗜碱性粒细胞(Baso)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对照组;流感症状组的HBG、LYM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CRP水平高于对照组。甲型流感病例组总蛋白(TP)、白蛋白(ALB)水平低于对照组,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显著升高。结论:甲型流感病例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FN?γ及IL?18水平上升;血常规指标HBG、HCT及PLT水平稍有降低,有轻度贫血表现,CRP水平显著升高;生化指标TP、ALB水平下降,GGT水平升高,病毒感染可能造成肝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h1/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阿德福韦酯抗乙型肝炎病毒(HBV) 的免疫效应机制。方法:22例乙型肝炎患者每日服用阿德福韦酯10 mg,于治疗前及治疗12、24周通过三色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因子水平、HBV DNA和肝功生化指标。结果:应用阿德福韦酯治疗后,各时相点Th1分泌的细胞因子IL-2、IFN、TNF与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4、IL-6、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Th1分泌的细胞因子TNF水平明显高于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6及IL-10水平(P<0.05)。治疗后(12及24周末),Th1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仍高于Th2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但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12周时与对照组比较,阿德福韦酯组患者Th1/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变化;24周时,与对照组比较,IFN、IL-4和IL-6水平明显增加(P<0.05)。结论:阿 德福韦酯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过程中,可调动机体的免疫反应,打破机体的免疫耐受,恢复T细胞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