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两种主要亚型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与 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LBCL 患者CD10、bcl-6、MUM-1三种蛋白的表达, 以Hans等的分型原则将其划分为GCB和非GCB亚型,比较GCB亚型与非GCB亚型DLBCL的OS.结果 70例DLBCL中,17例(24.3%)CD10阳性,24例(34.3%)bcl- 6阳性,41例(58.6%)MUM-1阳性.GCB 25例(35.7%),ABC 45例(64.3 %).GCB亚型DLBCL的OS明显高于非GCB亚型(P= 0.003).结论 免疫表型亚分型可作为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指标,并可有效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原发性胃、肠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PG-DLBCL,PI-DLBCL)的临床特性、免疫学分型。方法:收集26例 PG-DLBCL 及19例 PI-DLBCL,用 Hans、Choi 和 Tally 三种免疫学分型法则进行免疫学分型。结果:临床分期上81.3%(13/16)的 PG-DLBCL 为 I/II 期,而 PI-DLBCL 的 I/II 期者仅占46.7%(7/15)。PG-DLBCL 的临床分期倾向低于 PI-DLBCL,尽管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66)。三种法则分型结果均显示 PG-DLBCL 的 GCB 亚型比率较高,与 non-GCB(或 ABC)亚型比率接近,而 PI-DLBCL 则以 non-GCB(或 ABC)亚型为主,GCB 亚型比率较低。尤其是在使用 Tally 法则进行免疫学分型时,PG-DLBCL 的 GCB 亚型数显著高于 PI-DLBCL 的 GCB 亚型数(P=0.03)。结论:PG-DL-BCL 具有与 PI-DLBCL 不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与 PI-DLBCL 相比,PG-DLBCL 的临床分期较低,多为 I-II 期,GCB 亚型比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王金洁  徐如君 《浙江医学》2019,(14):1497-1500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表达情况及其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DLBCL组织样本149例,按照Hans分型分为生发中心样B细胞淋巴瘤(GCB)45例和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淋巴瘤(Non-GCB)104例。另取6例反应性增生的正常人扁桃体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UCH-L1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关系,同时分析UCH-L1阳性表达与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Ki-6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49例DLBCL患者中,36例UCH-L1阳性表达,其中GCB型阳性表达率为44.44%,明显高于Non-GCB型的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LBCL患者中UCH-L1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AnnArbor分期、LDH水平和国际预后评分指数均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性别、白蛋白水平、有无B症状和有无骨髓侵犯均无关(均P>0.05)。UCH-L1阳性表达与Bcl-6、Bcl-2、Ki-67表达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UCH-L1阳性表达在生发中心源性DLBCL患者中更为普遍,其表达异常可为患者预后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LIVIN和BAG-1蛋白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08年7月~2010年11月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标本31例,反应性淋巴结增生2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IVIN与BAG-1的表达,探讨其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LIVI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表达率为64.52%,对照组表达率为23.81%(P<0.05);BAG-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表达率为61.29%,对照组表达率为28.57%(P<0.05)。LIVINⅠ期+Ⅱ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组织中表达率为50.00%,Ⅲ期+Ⅳ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组织中表达率为66.67%(P>0.05);BAG-1Ⅰ期+Ⅱ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组织中表达率为50.00%,Ⅲ期+Ⅳ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组织中表达率为62.96%(P>0.05)。LIVIN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亚型表达率为33.33%,非生发中心亚型表达率为77.27%(P<0.05);BAG-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亚型表达率为22.22%,在非生发中心亚型表达率为77.27%(P<0.05)。结论:LIVIN和BAG-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高表达,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亚型高表达。LIVIN和BAG-1的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分期无关,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亚型有关。LIVIN和BAG-1可作为判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与EB病毒的关系。方法将筛选的91例结外DLBCL患者标本制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BCL-6、CD10和MUM1水平,将病例分为非生发中心型(non-GCB)、生发中心型(GCB)两个免疫亚型。再通过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两个亚型DLBCL和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EB病毒编码的小核糖核酸(EBERs)的表达。结果 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EBERs均为阴性,91例DLBCL中30例EBERs阳性表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1例DLBCL中,GCB型44例(48.4%),non-GCB型47例(51.6%);EBERs阳性表达30例(33.0%),其中GCB组中10例EBERs阳性(22.7%),non-GCB组中20例阳性(45.5%)。non-GCB组EB病毒感染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BCL发生、发展与EBV感染有关,不同免疫表型的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因具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血浆中sCD40L的表达水平,探讨sCD40L与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中sCD40L及正常对照20例血浆中sCD40L表达水平。结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浆sCD40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LDH升高组血浆sCD40L水平明显低于血清LDH正常组;高危组血浆sCD40L水平比低危组、低中危组和中高危组明显降低(P〈0.01);Ⅳ期血浆sCD40L明显低于Ⅰ期、Ⅱ期、Ⅲ期(P〈0.01);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亚型较生发中心来源(GCB)亚型明显降低(P〈0.01);缓解组血浆sCD40L水平比无效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sCD40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有价值的预后的指标,与IPI结合可于早期筛选出常规治疗预后不良的病倒,有助于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以198例初诊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基本临床特征、免疫学亚型、CD5、Bcl-2、Ki-67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确定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61例行免疫学亚型检测,非生发中心样B细胞(non-GCB)型发病率(67.08%)显著高于生发中心样B细胞(GCB)型(32.92%)。134例行Bcl-2检测,阳性表达率为73.88%。84例行CD5检测,阳性表达率为19.05%。165例行Ki-67检测,其中有92.73%的患者Ki-67表达>50%。GCB型与non-GCB型患者在相关临床特征及肿瘤细胞CD5、Bcl-2、Ki-67表达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B组症状、PS评分、临床分期、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国际预后指数(IPI)、免疫学亚型、CD5及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均影响DLBCL患者的生存时间。PS评分、IPI、免疫学亚型、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影响DLBCL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DLBCL肿瘤细胞来源与临床特征无相关性;PS评分、IPI、免疫学亚型及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8.
朱君涵  胡欣  李妍  梁霄  马小平  杨顺娥 《广东医学》2014,35(15):2357-2359
目的 分析维吾尔族、汉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学亚型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经病理确诊为DLBCL的患者167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Hans法则分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两类免疫亚型,采用x2检验分析临床资料与免疫亚型的相关性.结果 维吾尔族中GCB亚型占34.4% (22/64),non-GCB亚型65.6%(42/64).汉族中GCB亚型占33.0%(34/103),non-GCB亚型占67.0% (69/103).维、汉族DLBCL患者免疫亚型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56).汉族DL-BCL年龄、IPI评分与免疫学亚型有关(P<0.05),Non-GCB亚型的维、汉DLBCL患者临床特征在年龄、B症状、IPI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汉族DLBCL不同亚型中年龄、IPI评分比较有差异;Non-GCB亚型中维、汉在年龄、IPI评分、B症状方面比较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 ymphoma,DLBCL)免疫学亚型在新疆维吾尔族(维族)、汉族患者中的分布、发病特点及其与免疫学相关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2007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维族、汉族DLBCL患者233例,应用免疫组化法,采用Hans和Choi2种免疫表型分型法则进行免疫学分型,观察维族、汉族DLBCL免疫表型分布及与免疫表型相关的临床指标。结果 (1)采用Hans法则对142例汉族DLBCL进行分型,31例(21.1%)为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111例(78.90A)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采用Choi法则进行分型,26例(18.30%)为GCB型,116例(81.70%)为non-GCB型。91例维族DLBCL经Hans法则分型后显示20例(21.98%)为GCB型,71例(78.02%)为non—GCB型;经Choi法则分型后显示15例(16.48%)为GCB型,76例(83.52%)为non—GCB型。维族、汉族DLBCL均以non-GCB型多于GCB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LBCL中non-GCB型Ann Arbor临床分期、LDH、B症状、结外侵犯者均多于GCB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族、汉族DLBCL均以non-GCB免疫学分型占绝对优势,无民族差异;DLBCL中临床分期、LDH、B症状和结外脏器侵犯与免疫学分型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D10、BCL-6及MUM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亚型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并比较89例DLBCL标本中CD10、BCL-6及MUM1的表达水平.结果:CD10、BCL-6及MUM1在89例DLBCL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24%(10/89)、29.21%(26/89)、62.92%(56/89).其中生发中心型(germinal centerB-cell-like ,GCB)16例(17.98%),非生发中心型(non- germinal centerB-cell-like,non-GCB)73例(82.02%).CD10、BCL-6及MUM1在GCB亚型和non-GCB亚型中的表达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 结论:CD10、BCL-6和MUM1在DLBCL亚型分类中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灰区淋巴瘤(grayzonelymphoma,GZ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对1例颈部GZL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1例颈部GZL的组织学形态提示结节硬化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sclerosisclassicalHodgkin’s lymphoma,NSCHL),CD30(+)、CDl5散在(+)、LMP-1(+),但免疫表型显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的特点,CD20弥漫(+)、CD79a(+)、PAX-5(+)、Oct-2(+)。结论GZL是一种过渡型的淋巴瘤,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介于DLBCL和NSCHL之间,不能明确归类为CHL或DLBCL。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基因(CMYC)、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因子-2基因(BCL2)与B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因子-6基因(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7年1月于安阳市肿瘤医院就诊的DLBCL患者84例,收集病理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检测CMYC、BCL2与BCL6蛋白的表达,分析CMYC、BCL2与BCL6蛋白的表达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根据治疗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3种蛋白及其他因素差异,分析影响DLBCL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评价CMYC、BCL2与BCL6蛋白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84例DLBCL组织中CMYC、BCL2、BCL6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5.71%、92.86%、88.10%。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有骨髓侵犯的CMYC、BCL2与BCL6蛋白阳性率高于Ann Arbor分期Ⅰ~Ⅱ期、无骨髓侵犯(均P<0.05)。预后不良组CMYC阳性率、BCL2阳性率、BCL6阳性率、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占比、P53阳性率、CD5阳性率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MYC阳性、BCL2阳性、BCL6阳性、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53阳性、CD5阳性均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经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DLBCL患者预后不良与CMYC、BCL2、BCL6阳性率呈正相关(r=0.769、0.884、0.798,均P<0.05)。结论:CMYC、BCL2、BCL6蛋白在DLBCL患者中特异性高表达,可反映Ann Arbor分期、骨髓侵犯等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淋巴细胞溶质蛋白1(lymphocyte cytosolic protein 1,LCP1)表达的生物学意义及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Wstern Blot的方法观察LCP1在正常人B淋巴母细胞系和多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进而在高表达LCP1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DLBCL)细胞系OCI-LY19中将其沉默,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并用PI染色的方法检测LCP1对OCI-LY19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LCP1在DLBCL细胞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人B淋巴母细胞系,沉默LCP1后发现OCI-LY19细胞活力下降,且细胞周期进展明显被抑制。结论 LCP1与DLBCL细胞增殖密切相关,提示其是一个重要DLBCL生物标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组织中的表达状况及其与临床特征和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3例初治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GST-π的表达状况,分析该基因的表达状况与DLBCL临床特征、疗效等的关系.结果:GST-π在不同性别、年龄、B症状、结外病变间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临床分期GST-π表达率为Ⅰ期55.6%、Ⅱ期58.3%、Ⅲ期64.3%、Ⅳ期75.0%,各分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国际预后指数(IPI) GSTπ表达率为低危组61.1%、中低危组70.6%、高中危组70.6%、高危组63.7%,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ST-π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初治完全缓解(CR)率为28.6% vs 66.7%,总有效(RR)率为47.6% vs 90.5%,GS-Tπ表达阳性组CR率及RR率显著低于GST-π表达阴性组(P<0.05).结论:GST-π表达与性别、年龄、B症状、结外病变、临床分期、IPI无相关;近期疗效GST-π阴性组优于阳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特征、BCL-2、CMYC表达的相关性及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94 例DLBCL患者病例资料.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肿瘤组织石蜡切片中BCL-2、CMYC蛋白表达的情况,分析HBV相关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蛋白表达及预后比较.结果 ① 94例DLBCL患者中乙肝感染率(HbsAg+)为27.66%,明显高于普通人群(7.18%);HbsAg(+)组DLBCL患者与HbsAg(-)组相比:疾病分期更晚(P=0.032)、国际预后指数(IPI) 评分更高(P=0.047)、脾脏更易受累(P=0.02);在性别分布、年龄、免疫学亚型、化疗疗程方面无显著差异;② 两组在BCL-2、CMYC蛋白表达方面:HbsAg(+)组BCL-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HbsAg(-)组(84.6% vs 58.8%,P=0.018),在CMYC蛋白表达、BCL-2/CMYC "双表达"方面无显著差异;③ 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乙肝病毒感染、BCL-2阳性、CMYC阳性、CMYC/BCL-2双表达、IPI高危组均为总生存期(OS)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的不良预后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CMYC/ BCL-2双表达、IPI 高危组均为OS、PFS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 HBV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特征;HBV感染、BCL-2、CMYC、BCL-2/CMYC双表达、IPI均与DLBCL预后相关;HBV感染可能通过调控BCL-2作用影响DLBCL发生发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Bcl2表达对不同基因表达谱细胞来源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4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DLBCL的组织形态特点、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和Bcl2的表达;搜集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2例DL-BCL中31例表达Bcl2(73.8%),生发中心细胞来源样(14/17)和活化后细胞来源样(17/25)DLBCL病例之间Bcl2表达没有统计学差异,但Bcl2阳性和阴性病例之间临床分期有明显差别,Bcl2阳性病例临床分期明显晚于阴性病例(P〈0.05);原发于结外的DLBCL淋巴结累及者多为Bcl2阳性病例(5/6),Bcl2阳性DLBCL病例的生存状况有差于阴性病例的趋势(P=0.06)。结论:DLBCL中Bcl2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谱没有明显关系,但与DLBCL的临床病理过程和预后有关,可能是判断DLBCL预后的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中医体质分布,分析中医体质与DLBCL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受试者病例资料,包括基本信息、初诊时间、病灶部位、血清LDH、骨髓累及情况、病理活检、免疫组化、化疗方案等,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分类量表进行中医体质评价,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76例患者,平和质24例(约占31.6%),偏颇质52例(约占68.4%);在偏颇质中,阳虚质27例(51.9%)〉气虚质10例(19.2%)〉气郁质6例(11.5%)〉特禀质5例(9.7%)〉阴虚质3例(5.8%)〉血瘀质1例(1.9%);68例进行了6次化疗后的疗效评估,偏颇质cR率(68.9%)明显较和平质(39.1%)高(P〈0.05);阳虚质、气郁质、阴虚质、气虚质、特禀质、血瘀质Ctk率分剐为80.0%、75.O%、50.(%、66.7%、25.0%、0,各偏颇质类型间及与平和质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LBCL患者体质或以偏颇质为多,且阳虚体质最多;(2)中医体质与DLBCL预后有相关性,偏颇体质预后较和平质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疗效。方法对2003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例老年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化疗方案选择及疗效,并结合电话随访收集患者生存资料。结果15例患者中位年龄84岁;所有患者合并至少2种其他疾病,其中以高血压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最常见,有4例合并第二肿瘤;出现B组症状(发热、盗汗及体重下降)的占13例;病理亚型中以非生发中心细胞型(non-GCB)居多(10/15);Ann-Arbor分期Ⅱ期1例,Ⅲ/Ⅳ期14例;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3~5分14例;初诊时有10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高于正常。全组病例均采用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为基础的个体化方案化疗,4个疗程后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8例,疾病稳定(SD)1例,疾病进展(PD)2例,治疗总反应12例;全组病例半年总生存10例,1年总生存8例;半年、1年无进展生存分别为7例、6例。结论老年DLBCL初诊时合并基础疾病多、分期较晚、病理分型以non-GCB亚型为主,预后很差;应在强化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预后,采用个体化R-CHOP方案化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有效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总结我科3例PCNSL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特征、治疗方案及疗效情况。结果:3例患者均为经手术病理确诊为DLBCL。采用全身系统性化疗联合鞘内化疗加或不加全颅脑放疗。3例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PCNSL多为B细胞来源的NHL。鞘内化疗联合全身化疗治疗PCNSL效果较好,不良反应轻,提示此种方案可作为PCNSL有效治疗选择之一。其他一些新药及治疗方法取得了一定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