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目前最常见的成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均为首位类型,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构成比的30%~40%,发展中国家高达60%,儿童所占比例在10%以下.DLBCL是一种侵袭性强,进展迅速,易于播散,并具有显著临床异质性的中度-高度恶性淋巴瘤.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少部分患者可通过化疗治愈,大部分则治疗效果不佳或缓解后复发而累及生命.我院应用[R-CHOP]14天为一周期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昌红  高颖  王莉  沈兵  张建英 《北京医学》2008,30(9):536-539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核转录因子(NF-κBp6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对58例DLBCL组织和10例反应增生淋巴结组织中NF-κBp65、VEGF和MVD进行检测.结果 58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NF-κBp65阳性表达率为58.8%,VEGF阳性表达率为55.2%,两者在反应增生淋巴结组织中都不表达.NF-κBp65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NF-κBp65与VEGF阳性表达组MVD为35.63±10.23、34.24±10.54.高于NF-κBp65、VEGF阴性组的29.12±6.24、27.32±5.86(P<0.05).NF-κBp65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出现全身症状、疗效及总生存期短显著相关(P<0.05),VEGF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疗效、IPI、LDH及总生存期短显著相关(P<0.05).结论 NF-κBp65信号通道促进VEGF高表达,影响肿瘤内MVD,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在利妥昔单抗使用的背景下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病理诊断为DLBC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利用多因素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在应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羟基柔红霉素、长春新 碱和泼尼松龙)治疗的DLBCL患者中,年龄[OlR=1.144(95% CI:1.071,1.221)]、Ann Arbor分期[OlR= 4.633(95% CI:1.321,16.254)]、骨髓是否受累[OlR=9.688(95% CI:1.346,69.734)]、血红蛋白分级程度 Hb 2级(G2)[OlR=9.492(95% CI:1.269,70.979)]、Hb3级(G3)[OlR=48.456(95% CI:5.926,396.253)] 均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趋势检验发现贫血程度越严重,患者预后越差(χ2=27.415,P?= 0.000)。结论 在应用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中,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骨髓是否浸润、血红蛋白分级程度(Hb2级、Hb3级)对DLBCL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大,且化疗前贫血程度越严重,患者的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4.
李康保 《广州医药》2009,40(1):14-16
目的评价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观察5例老年(年龄大于65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用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的情况,分别用R—CHOP方案治疗2~8疗程;分析美罗华联合化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5例均达完全缓解(CR),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美罗华联合化疗治疗老年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可以提高疗效,并不增加毒副作用,可以改善其完全缓解率及生存期,药物耐受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在应用利妥昔单抗的背景下贫血指标-血红蛋白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其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病理诊断明确为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不同分级程度血红蛋白组的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DLBCL患者1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是87.42%、72.56%。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OR=10.129,95% CI:1.311~78.265)、B症状(OR=3.466,95% CI:1.151~10.437)、骨髓浸润(OR=8.147,95% CI:2.663~24.926)、Hb G2(OR=8.553,95% CI:1.022~71.549)、Hb G3(OR=22.024,95% CI:2.506~193.565)均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诊分期、骨髓浸润、B症状、Hb≥G2(<100g/L)与DLBCL患者的预后存在关系,初诊时患者贫血程度越深,患者的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
郑方  冷青  季征  吴音  宋扬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43-43
目的总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自2000年7月-2012年2月收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54.76%为Ⅲ~Ⅳ期;35.71%患者有B症状;ECOG评分2~4分者占26.19%;IPI中高危者(3~5分)占28.57%;。结论 DLBCL以中年男性多见,胃肠道易受累,血液指标有改变,肝肾功能常降低。  相似文献   

8.
<正>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 PBL)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病理分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1]。原发性DLBCL在临床表现上缺乏特异性,国内外对此类疾病的相关报道较少,故对这类疾病的认知度低,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本文对1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方法选择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DLBCL患者作为观察组,给予CAR-T治疗;选择同期行常规化疗的14例DLBCL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三代细胞各培养时间点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均明显高于二代细胞(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3 d及7 d CD19+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提升(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及7 d CD19+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及7 d TLR4与NF-κ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CAR-T治疗DLBCL短期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TLR4与NF-κB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在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57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34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患者的淋巴组织样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患者淋巴组织中NF-κB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F-κB表达和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B细胞淋巴瘤患者淋巴组织中NF-κB表达显著高于反应性增生患者(P<0.05)。NF-κB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发生部位无关(P>0.05),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恶性程度和国际预后指数(IPI)有关(P<0.05)。结论 NF-κB的表达与B细胞淋巴瘤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成为该病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孙雄飞  陈卫布  伍娟 《海南医学》2012,23(16):111-112
目的探讨β2-MG水平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乳胶颗粒增强速率散射比浊法对3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初发阶段、缓解阶段及复发阶段的血清β2-MG水平进行监测,数据用SPSS13.0对不同阶段监测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初发阶段及复发阶段患者血清β2-MG值明显高于缓解阶段(P<0.05),β2-MG水平与疾病所处阶段明显相关。结论动态监测β2-MG水平可作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的重要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κB ligand,RANKL)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这两个调控骨吸收的关键因子,在人类根尖肉芽肿(periapical granuloma,PG)和根尖囊肿(radicular cyst,RC)病损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选择小鼠单克隆抗体为一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on法检测20例根尖肉芽肿和20例根尖囊肿组织中RANKL和OPG的表达.选择6例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健康牙齿的牙周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在根尖肉芽肿和根尖囊肿组织中的RANKL蛋白表达均明显强于对照组中的RANKL表达[(43.74±8.40)vs(15.47±2.59),(40.33±7.53)vs(15.47±2.59),均P=0.000],但根尖肉芽肿和根尖囊肿组织之间的RANKL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根尖肉芽肿、根尖囊肿和对照组中的OPG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7.81±5.17,26.35±3.86和24.33±3.50,3组间的OPG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尖肉芽肿和根尖囊肿组织中的RANKL/OPG比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上升[(1.59±0.26)vs(0.64±0.10),(1.54±0.24)vs(0.64±0.10),均P=0.000],但RANKL/OPG的比率在根尖肉芽肿和根尖囊肿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NAKL和OPG均能表达于慢性根尖周炎病损组织中.RANKL可能与慢性根尖周炎骨吸收活动关系密切,同时RANKL和OPG可能在根尖周病的疾病进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应用前后Ki-67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预后意义。方法收集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69例接受R—CHOP和50例接受CHOP治疗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Ki-67表达及其与DLBCL预后的关系。结果119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83:1,平均(50.4±12.8)岁,Ki-67高表达(≥85%)患者占28.6%,多见于IPI3~5分患者(P=O.059),与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CHOP组和R—OHOP组,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症状、LDH水平、ECOG、病理分期、结外累及、IPI评分及Ki-67表达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资料可比。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Ki-67高表达在CHOP和R-CHOP组均提示不良的OS(p=0.002,0004)和PF8(P=0.034,0.034)。多因素分析提示:在CHOP组,删评分和Ki-67高表达均是独立的预后因素;在K-CHOP组,Ki-67高表达是唯一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利妥昔单抗应用前后,Ki-67高表达均是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7):18-22+封三
目的 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表达情况,分析CDC6 mRNA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和意义。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60例DLBCL病例,以同期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CR(real-time PCR)检测其CDC6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CDC6 mRNA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CDC6 mRNA在DLBCL中的表达量(0.441±0.070)较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0.113±0.029)显著增高(P0.05);CDC6 mRNA在DLBCL中的上调与Hans分型中non-GCB亚型存在相关性(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高表达CDC6 mRNA、临床分期Ⅲ+Ⅳ期、IPI评分3~5分、LDH升高(245 U/L)、贫血(Hb100 g/L)、Hans分型non-GCB亚型均与DLBCL患者不良预后有关;多因素Cox分析显示,高表达CDC6 mRNA、贫血、non-GCB亚型是影响DLB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6;0.001;0.022)。结论 CDC6 mRNA表达与淋巴瘤关系密切,高表达CDC6 mRNA可能与DLBCL患者不良预后有关,可作为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型、分期与预后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文捷  林金盈 《广西医学》2009,31(6):800-802
目的分析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分型、分期等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NHL患者的分型、分期等,对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B细胞性淋巴瘤缓解率及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高于T细胞性淋巴瘤(P〈0.05);低、中度恶性淋巴瘤缓解率及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高于高度恶性淋巴瘤(P〈0.05);出现B症状的患者其缓解率和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时间明显低于无B症状患者。结论准确的分型、分期及病史采集对NHL的预后判断及制定合理强度的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朱锋  周丽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1,32(10):758-760
目的探讨Bcl-2基因表达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研究它的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期、全身症状及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疗效差、全身症状明显者,Bcl-2表达阳性率高。结论检测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对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期、疗效及不良临床过程有一定意义,Bcl-2的高表达可以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不良临床特征、疗效差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ALC)与初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初发时ALC不同的患者之间临床特点及转归.结果71例患者中,ALC>1×109/L者27例(38.0%),ALC≤1×109/L者44例(62.0%).ALC不同的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临床分期、B症状等临床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ALC低者Hb平均值更低,淋巴细胞亚群中T辅助细胞、NK细胞百分比更低,总T细胞、T抑制细胞百分比更高(均P<0.05).共同接受CHOP方案治疗条件下,初诊时ALC低者临床缓解率相对较低,病死率较高,中位生存期更短,总生存率更低(均P<0.05).结论 ALC减少可能成为DLBCL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Introduction: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s (DLBCL) encompass a pathogenetically heterogeneous group of aggressive tumours that are rapidly fatal if untreated.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studies have identified distinct molecular subtypes of DLBCL, one with an expression profile similar to normal germinal centre B cells (GCB subtype) and a second mimicking activated peripheral blood B cells (ABC subtype) having different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allowing risk stratification of lymphoma patients and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therapeutic strategies.Methods: Twenty cases of DLBCL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nd categorized into germinal centre and non germinal centre subtypes using the following antibody panel. CDI0, Bcl-6, MUM1 and CD138. The germinal centre and non germinal centre subtypes were defined as under Germinal centre (DLBCL) CD10 + and/or Bcl-6 +, MUM1 -, CD138 - and Non germinal centre (DLBCL) CD10, Bcl-6 ±, MUM1 ±, CD138 ±.Result: In our study of twenty cases thirteen were germinal centre DLBCL while seven of the twenty cases were non germinal centre type of DLBCL. 75% of the nodal cases and 62.5% of extra nodal cases were germinal centre B cell type. Overall survival in the GCB and non GCB groups was 91% and 14%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highly significant statistically.Conclusion: This study validates the existence of prognostic subgroups of DLBCL in the Indian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灰区淋巴瘤(grayzonelymphoma,GZ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对1例颈部GZL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1例颈部GZL的组织学形态提示结节硬化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sclerosisclassicalHodgkin’s lymphoma,NSCHL),CD30(+)、CDl5散在(+)、LMP-1(+),但免疫表型显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largeBcelllymphoma,DLBCL)的特点,CD20弥漫(+)、CD79a(+)、PAX-5(+)、Oct-2(+)。结论GZL是一种过渡型的淋巴瘤,形态学和免疫表型介于DLBCL和NSCHL之间,不能明确归类为CHL或DLBCL。  相似文献   

20.
胡婉贞  吕成芳  李英花 《医学综述》2012,(19):3195-3197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影响基因的表达模式,这种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一般发生在体细胞的增殖和发展过程中,并通过有丝分裂逐代传递,表观遗传包括至少两个方面,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学的重要内容,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与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发生、发展、预后及药物反应密切相关。现就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的甲基化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