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头臂静脉血栓永久性上腔静脉滤器植入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多发于下肢;发生于上肢、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的DVT比较少见,约占全部DVT的2%~3%.可继发头臂静脉血栓甚至上腔静脉血栓。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upp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UEDVT)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因血栓脱落堵塞肺动脉造成的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占12%~16%,病死率高。近年来,腔静脉滤器(vena cava filter,VCF)临床应用于DVT患者预防PTE特别是大块PTE,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2.
围生期深静脉血栓发病率及其高危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围生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发病率,寻找其发病的高危因素,探讨早期预防DVT及PE的方法。方法回顾性调查广州18所医院DVT、PE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的DVT,PE患者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调查了18所医院的孕产妇共93651例,DVT,PE患者共49例,肺栓塞3例,得出围生期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0.052%;肺栓塞的发病率为0.003%;固生期DVT死亡率0.002%;围生期深静脉血栓患者的高危因素为:剖宫产、妊高征、多产、输血、妊娠合并症、产后应用止血药、产后出血、卧床时间长、产褥期多于妊娠期。结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围生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低于西方人群,DVT患者PE的发病率也低于西方。围生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剖宫产、妊高征、多产、输血、妊娠合并症、产后应用止血药、产后出血、卧床时间长、产褥期发病多于妊娠期。  相似文献   

3.
对30例胸外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于术后24h开始每12小时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3ml,连续3d,行超声检查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情况(研究组),并以30例未应用肝素者为对照。术后检出DVT7例,其中研究组1例(3%),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6例)(P〈0.05),血栓最早于术后1d检出,单纯小腿肌间静脉血栓6例,胫后静脉血栓1例。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1d时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无显著变化(P〉0.05),术后3d时FIB、D-二聚体显著降低(P〈0.05)。低分子肝素显著降低术后高凝状态,减少下肢DVT发生;超声可作为术后早期监测无痒状小腿DVT及预防措旆效果的首诜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量肝素联合间歇性充气泵预防孕妇围生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1—12月收治的孕妇6 256例,在排除凝血机能障碍性疾病及出血性疾病后,在分娩后或剖宫产术后6h应用间歇性充气泵及12h低分子量肝素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观察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创口及阴道出血等情况。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0.96%)、3例(0.48%)创口血肿,无肺栓塞病例。结论在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的围生期孕产妇中,低分子肝素及血液循环泵可作为有效和安全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5.
姚小荷  祝劲松 《中外医疗》2012,31(17):9+11-9,11
目的探讨股骨各部位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股骨各部位骨折患者130例,分为观察组78例与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术前检查均无DVT形成。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抗凝、运动、CPM机等综合防治。术后2周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及凝血指标检查,比较两组防治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经综合防治后DVT发生率为6.41%:对照组DVT发生率为40.38%;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指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凝血指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各部位骨折术后进行综合防治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在治疗恶性肿瘤的同时.应注意预防和治疗DVT.为了探讨恶性肿瘤并发DVT的治疗护理对策,我们对26例病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价值.方法 以80例疑似下肢DVT患者为对象,均接受腹部高频超声检查.结果 80例患者中根据血栓的分部部位,可分为单纯性下肢DVT 36例(45.00%)、下肢DVT合并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5例(18.75%),单纯肌间静脉血栓24例(30.00%),浅表静脉血栓5例(6...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15年9月12日至2017年7月17日我院收治的围生期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未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女性各50例,对比各项因素的差异性,同时分析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50例围生期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归纳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初产妇22例、经产妇28例;产褥期发病者47例、妊娠期发病者3例;左侧血栓45例、右侧血栓5例;出现在股静脉的血栓24例、髂外静脉血栓10例、腘静脉血栓7例、小腿肌间静脉血栓6例、胫后静脉血栓3例;首发症状:疼痛者29例、肿胀者14例、低热者7例。经治疗后,所有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治愈率100%。结论疼痛是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发症状,且产褥期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多发于股静脉,经过抗凝溶栓治疗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弹力袜和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intermittentpneumaticcompression,wc)三种方法对预防骨科关节置换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thromlx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院接受初次骨科大关节置换手术的213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3组。第一组仅术后使用小分子肝素,第二组使用小分子肝素加弹力袜综合预防,第三组使用小分子肝素加IPC。分别对三组进行DVT评估、下肢深静脉的彩超检查,观察出血等并发症。结果第1组术后出现DVT16例(22.8%);第2组出现DVT4例(5.5%);第3组出现DVT5例(7%)。在DVT发生率上,第2、3组明显低于第1组(均P〈0.05),但是第2,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大关节置换术后常规使用小分子肝素的基础上使用弹力袜治疗和IPC都具有非常明显的预防下肢DVT的效果,但是这两组之间DVT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经济易行的弹力袜可以作为基层医院骨科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规预防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孕产妇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 选择妇产科、血管外科、普通外科收治的围生期下肢DVT孕产妇68例.对68例围生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孕产妇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时间、发生部位、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治疗及母儿结局等.结果 (1)发生时间及发生部位:围产期DVT产褥期较妊娠期更为常见(69.1% vs 30.9%).左下肢DVT明显高于右下肢 (85.3% vs 14.7%).(2)危险因素:围生期不规律检查、低龄或高龄、长期卧床、存在妊娠合并症或内科疾病和既往DVT病史或血栓家族史是DVT发生主要危险因素.(3)患肢肿胀、疼痛、压痛及不同程度发热是DVT的常见首发临床表现.(4)影像学及辅助检查:68例DVT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辅助检查:D-二聚体阳性(89.7%)对于DVT有较好的诊断价值.结论 (1)孕产妇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多发生于产褥期,剖宫产后DVT发生率高于经阴道分娩.(2)不规律产检、剖宫产术、卧床时间>3 d、存在妊娠合并症、病理产科及合并内科疾病是下肢DVT的重要危险因素.(3)下肢DVT时,首发临床症状以患肢肿胀最常见,其次为疼痛及发热.(4)静脉超声多普勒及D-二聚体是早期发现DVT的有效检查方法.(5)全身抗凝治疗及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较好.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孕产妇应警惕其下肢DVT可能,及时诊断、治疗围生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改善其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临床初步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进行超声检查,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彩超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对诊断资料与手术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中,单发于左下肢静脉血栓66例,单发于右下肢静脉血栓30例,双下肢同时患病24例。股总静脉:CDFI检查结果为阳性股总静脉血栓40条,DSA检查结果为44条,CDFI的准确性、灵敏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0.0%、81.8%及75.0%。股深静脉:CDFI的准确性、灵敏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1.4%、60.0%及71.4%。股浅静脉:77.8%、81.8%及71.4%。腘静脉:92.3%、92.3%及92.3%。胫前静脉:72.2%、75.0%及80.0%。胫后静脉:81.3%、83.3%及75.0%。不同节段CDFI、DSA检查结果对比,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诊断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与鉴别,具有高准确性、高灵敏性及高特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比较常规护理加气压治疗与单一传统方法在预防老年脑卒中卧床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196例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98例)和对照组(98例),两组基础治疗和护理相同。干预组加用气压治疗仪预防,比较两组疗效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组4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占4.08%),对照组出现19例(占19.3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气压治疗,可有效预防老年脑卒中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卞栋 《实用全科医学》2010,8(6):719-720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7d内患者22例,经股静脉切开取栓,由大隐静脉侧支留置导管,术后溶栓治疗及造影检查。结果全部患者于术后3d内肿胀缓解,序贯溶栓治疗10d后,症状完全消失。2例留置导管脱落,20例拔管前造影显示:12例患者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陈旧性血栓附壁,大量侧支循环建立,髂静脉内无新鲜血栓。随访20例,随访时间3~36月,平均12个月,仅2例发生血栓后综合征。结论手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肯定,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虽然是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术中同期处理狭窄或闭塞手术较复杂、费时,有较多并发症。笔者采用取栓后序贯溶栓治疗,效果优良。左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术后若无症状可不予处理或二期处理。  相似文献   

14.
周娟  徐大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3,(18):2318-2319
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对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 220例骨科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评估,制订预防计划,实施护理干预;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经护理干预后仅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发生率为0.91%;对照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表现者12例,发生率为10.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骨科下肢骨折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途径直接置管灌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5例,其中合并肺动脉栓塞7例,在B超引导下经腘静脉穿刺置入灌注溶栓导管至髂股静脉血栓中,以3×104~4×10^4U/h微注泵持续推注尿激酶,总量(431.08±83.63)×10^4U。结果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肿胀消退,肺部症状缓解,溶栓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5.97±1.91)cm、(1.83±1.12)c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3.56,P〈0.01);小腿周径差分别为(5.47±1.37)cm、(1.51±0.95)c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5.68,P〈0.01);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16.31±3.84)分,溶栓后(5.47±4.71)分,静脉通畅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6.616,P〈0.01),平均静脉通畅率为67.64%。合并肺动脉栓塞的7例患者中,栓子完全溶解6例,大部分溶解1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32例,时间3~20月,未发现有血栓再发。结论经腘静脉置管直接灌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疗效。方法对1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行外周静脉尿激酶溶栓,其中15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通过综合临床疗效及下肢周径治疗前后的变化判定治疗效果。结果临床治愈22例,显效72例,有效12例,无效4例,下肢周径治疗前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绝大多数急性期深静脉血栓患者可以通过尿激酶外周静脉溶栓治疗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围产期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围产期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孕产妇13例,其中6例孕妇,7例产妇。采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技术经健侧股静脉或右侧颈静脉入路,7例产妇行腔静脉滤器置入,6例晚期妊娠患者于下腔静脉内置入滤器后终止妊娠;13例患者均行全身或患侧静脉内置管抗凝溶栓处理,溶栓过程中观察凝血功能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疗效满意后行腔静脉滤器回收并随访6个月。结果 13例患者中11例患肢完全消肿,胀痛消失,超声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失,2例患者患肢轻度水肿,胀痛缓解,超声提示仍有部分附壁血栓,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患者发生出血,13枚下腔静脉滤器全部成功回收;随访中孕产妇及新生儿均未发现与辐射有关并发症发生,无血栓再发。结论局部置管溶栓联合腔静脉滤器置入是治疗围产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尽量提高该病的准确诊断率,减少漏诊、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月67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资料,观察血栓形成的部位、回声特点、范围、栓塞程度、急慢性特点等。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准确诊断63例,占94.03%,漏诊4例;左下肢49例,右下肢17例,双下肢1例;急性血栓22例,亚急性、慢性血栓45例,可作出急慢性血栓鉴别诊断。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安全、准确、简便、迅速、无创性、无禁忌症,可重复,易于定位等优点,还可提供急慢性血栓的鉴别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笃亮  黄健 《医学综述》2014,(14):2596-259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个体自身因素(如年龄、肥胖等)和外在因素(如麻醉方式、肢体制动等)。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如抗凝药物、物理方法等)及其效果也是争论不一。该文就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减少围生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价值。方法 2008年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孕产妇15 367例,在宣传教育、心理指导、饮食控制、下肢运动与机械预防、药物预防等方面采取预防措施,观察分析DVT高危因素及预防效果。结果收治的孕产妇15 367中,有12例出现妊娠期下肢DVT,发病率为0.078%,与一般DVT发病率相比处于较低水平;其中产前发生率为83.33%,左下肢发生率为75%,髂股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结论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对于降低DVT的发生率,保障母婴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