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戴兰云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135-137,140
目的调查临床精神科护士护理不良事件认知现状。方法对2009年7月-2012年7月富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护理系统上报的1389次自查中发现的各类护理不良事件共148人次进行分析,将148起护理不良事件按照发生原因及发生时间进行分类;同时,对不良事件相关的患者及护理人员人做一般情况调查,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住院次数、病种、用药等因素及责任护士的护龄、学历、职称等因素,分析其与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48起护理不良事件主要包括跌倒、不假外出或走失、护患纠纷、攻击行为等,其中,周一至周五共发生87起,周六、周日共发生61起,即有41.2%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在周六、周日。30岁以下(12.99%)、男性(12.99%)、病程少于5年(17.87%)、有精神分裂症(23.20%)、联合用药(9.09%)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P〈0.05),而住院次数对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影响(P〉0.05)。不同护龄、职称、学历护士之间比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从而保证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为临床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的131起护理不良事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结论。结果:精神科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男性多于女性,以外逃、自残、服务不满意多见;与精神症状、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责任心、医院管理设施等因素有关。结论:通过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总结经验,改进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如何避免和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出应对策略.方法 回顾某三级综合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非处罚性自愿上报系统上报的245起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的种类、原因及相关护理人群进行分析.结果 护理不良事件前三位分别是给药错误、医嘱错误、压疮.主要原因分别是违反护理核心制度、责任心不强、违规操作、能力不足.低年资护理人员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危人群.结论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要针对主要原因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降低其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今后仍需管理者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4.
杨芬 《大家健康》2014,(9):112-112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在防范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的作用。方法:对2013年1月~12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的602例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服务,作为观察组;对2012年1月~12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的578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50%;对照组共有7例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6%;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可有效防范和降低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保证精神病患者的生命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精神科护理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其风险包括人们对精神疾病认识的局限、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水平的差异。护理人员24小时面对精神病人,对突然出现的冲动、伤人(包括伤害护理人员)等事件无法预料和避免。由于种种原因,精神科护理人员所面临的风险基本无法化解,而且还在持续上升。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几点引起风险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艳 《吉林医学》2011,32(27):5838-5838
目的:分析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时间并探讨其防范对策。方法:行护理规范整顿。将整顿前的不良事件报告设为对照组,整顿后的设为试验组。统计不良事件的时间分布。结果:对照组不良事件共30例,1周中周末所占比例最高,占41.86%;上午6~10点所占比例最高,占48.84%。试验组共13例,与对照相比显著减少,(χ2=13.71,P<0.05)。但是不良事件在周末比例仍高,占53.85%,且上午6~10点比例也高,占61.54%。结论:护理的规范化整顿有效地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但是周末及上午6~10点仍是其高发期,该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对策,确保护理安全。方法:对2010年1-12月发生的43起护理不良事件运用SHEL模式进行分类及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分析2011年112月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结果:与软件部分(S)即护士业务素质和能力有关的88%,与硬件部分(H)即护理人员工作场所有关的占60%,与临床环境(E)有关的占42%,与当事人及相关人(L)有关的占74%,2011年1-12月发生护理不良事件24起,比2010年发生率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P<0.01)。结论:运用SHEL模式分析及防范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有积极意义,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8.
护理安全是精神科护理工作部分,也是护理人员护理精神障碍患者的重要环节。精神障碍患者因受症状支配,常可出现冲、伤人、自伤、毁物,外逃等特殊行为,护理人员稍有不慎,就可出现意外,乃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做好护理安全,不仅能保障患者的安全,而且还能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崔莉敏  段隆芳 《海南医学》2012,23(15):146-147
目的探讨SHEL模式在降低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的效果。方法对精神科2010年的4731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2011年的5827例患者则采用SHEL模式为指导进行护理。然后将两年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2010年共发生45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95%,2011年发生22起,发生率为0.3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HEL模式在预防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效保障精神科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徐玉琴 《中国民康医学》2013,(24):117-117,132
目的:分析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对策.方法:分析我院2011年1~12月住院患者中发生的34例护理不良事件.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护士执行力差、评估不足;低年资护士工作能力不够;中夜班为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峰期.结论:医院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护士整体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北京市某三甲儿科专科医院上报的91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制订防范措施,为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护理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1年6月某院护理不良事件,对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发生的时间、事件分级、事件责任人、护士的工作年限、发生不良事件的患儿年龄进行分析。结果坠床、给药错误、其他(病历记录错误、体重测量错误、忘松止血带等)、压伤、管路滑脱、医嘱相关、跌倒为不良事件的主要类型,04:00~07:59、08:00~11:59、16:00~19:59为不良事件发生时间段,不良事件级别以玉级为主,不良事件的主要责任人为护士,发生不良事件的护士工作年限以1~5年、10年以上护士为主,发生不良事件的患儿年龄以>1~6岁、6岁以上患儿为主。结论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并针对原因制订防范措施,减少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临床的护理质量,保证患儿的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我院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对于发生不良事件的个人或科室,采用非惩罚性的处理措施,以便鼓励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一旦有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能及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寻找可能的预防措施,以便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结果与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实施前相比,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明显升高(P〈0.05);与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实施前相比,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实施后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有助于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从而提高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5):159-162+166
目的 剖析“末端差错”和“专科护理管理相关不良事件”的产生原因,探讨防范“末端差错”的有效措施,制定专科护理培训与管理方案。方法 对2018年5月~2019年4月昆山市中医医院院内上报的141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类,对其构成进行分析,针对“末端差错”和“专科护理管理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和产生环节进行剖析,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结果 “末端差错”和“专科护理管理相关不良事件”占比分别为40.425%和14.184%,合计54.609%;其中Ⅰ级以上伤害事件46例,发生率为59.740%;末端差错Ⅱ级以下(含Ⅱ级)伤害事件占比75.439%,高于传统差错(4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专科护理管理差错发生Ⅲ级以上(含Ⅲ级)伤害事件占比65.000%,高于传统差错(53.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贯彻患者安全,设计精准的护理执行路径,通过减少“邻床差错”和“末端差错”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总量;强化专科护理培训减少“专科护理管理相关不良事件”及严重伤害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安全目标管理模式在产科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0年9月。2012年10月我院产科收治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开展安全目标管理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常规护理组患者仅给予住院诊疗常规护理.而护理干预组患者则给予安全目标管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产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全目标管理理念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减少产科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水平。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我院发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原因,以提高医院的医疗安全与质量。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对不良事件发生科室、发生类型、严重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外科,发生类型主要是药物事件,严重程度主要以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上报例数居多。结论通过分析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医疗安全管理措施,及时遏制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6.
张定莉 《基层医学论坛》2013,(33):4365-4367
目的探讨输液不良事件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对某二甲医院某科室自报的59例次输液不良事件,按照根源性错误分类方法对其原因进行划分,寻找解决对策。结果输液不良事件的原因分别为医嘱处理不当,操作失误,巡视不及时及意外伤害和医护合作不协调。结论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护理操作中的核对制度,合理排班,加强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有助于减少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陈利清 《吉林医学》2014,(34):7670-7671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康复科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管理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加强护士对不良事件、应急预案、专科技能的培训、强化核心制度的执行等方面入手,对不良事件的讨论,制定改进措施,监控实施并评估其效果。结果:实施PDCA循环后,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PDCA循环是一种有效的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英  林代琼 《四川医学》2011,32(10):1665-1666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某院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分析。结果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生与管理、培训、设备缺陷等因素相关。结论通过设备科与护理部合作,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风险意识,保障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