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药疹的致敏药物、临床表现、治疗情况、预后等。方法:对221例住院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药疹患者发病以中年人为主,儿童、老年人发病比例明显增高。致敏药物以青霉素类居首,其它依次为头孢菌素类、解热镇痛类、抗癫痫类。皮疹类型以麻疹猩红热样型和荨麻疹型最多见,重症药疹所占比例亦较高,全身情况及并发症多见,老年患者预后相对较差。结论:临床应严格掌握药物适应症,预防药疹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59例住院药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杨英  陈学军  段西凌  宋翔  李灵  杨瑞 《四川医学》2011,32(7):1109-1111
目的探讨住院药疹的致敏药物、临床表现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分析59例住院药疹患者临床资料,信息来源于住院病历。结果 59例患者男女比例1:2.47,平均年龄37.3岁,主要致敏药物排序前三位为头孢类/青霉素抗生素、解热镇痛类药物和甲硝唑。药疹主要表现为多形红斑型(39.7%),其次为麻疹样型(29.3%)和荨麻疹型(15.5%)。重症药疹共6例,5例重症多形红斑型,1例中毒表皮坏死松解型,主要由卡马西平和别嘌呤醇所致。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相当于泼尼松50~150mg/(kg.d),平均1~2.5mg/(kg.d)。59例患者,1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痊愈率96.6%。结论药疹发病率逐年升高,致敏药物主要是抗生素类和解热镇痛类药。老年人重症药疹发病率高,致敏药物多为抗癫痫和抗痛风类药,早期及时应用足量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3.
分析我院及第二炮兵总医院皮肤科,2001年6月-2007年6月间门诊及住院重症药疹病例79例,其中大疱表皮坏死松懈型药疹37例,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26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16例。其中死亡12例。解热镇痛药物占首位,其他依次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别嘌呤醇,卡马西平,碘胺药,中药,不明种类药物,痢特灵和鲁米那。死亡率以剥脱性皮炎型最高,大疱表皮坏死松懈型次之,重症多形红斑型最低。死亡患者至少有3个以上脏器累及。因此认为患者年龄、药疹类型、从发病到正规足量皮质类固醇治疗的时间以及内脏累及的多少决定患者的预后;解热镇痛药、别嘌呤醇以及卡马西平等药物的应用应谨慎。  相似文献   

4.
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25例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重症药疹中,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0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8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7例;死亡4例。在致敏药物中,抗生素占首位,其他依次为别嘌呤醇、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及其他类药物。结论重症药疹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发病到正规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时间以及内脏受累的程度有关。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症药疹的首选,同时联合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和副作用,快速控制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56例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类型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重症药疹住院患者的致敏药物、潜伏期、糖皮质激素用量,并发症等。结果单种致病药物中以抗癫痫类药物(卡马西平)及抗痛风药物(别嘌呤醇)居首位,而致病药物种类仍以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为首位。结论预后与药疹类型、治疗措施有很大关系,治疗上除及时停用一切致敏药物外,要特别重视及早采用足量的皮质类固醇激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药疹的临床特点,分析常见致敏药物及药疹的防治。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经皮肤科诊治的85例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致敏药物明确者78(91.8%)例。抗生素类40例,解热镇痛类6例;中药11例;血塞通5例。药疹类型:多见的是麻疹样/猩红热样型34例,荨麻疹型18例,湿疹样型12例。结论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主要是青霉素、头孢菌素类、解热镇痛类、中药、血塞通。药疹类型以麻疹样/猩红热样型、荨麻疹型、湿疹样型最常见。为避免药疹的发生,首先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化学结构,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在用药前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一旦确诊为药疹,立即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时给予抗过敏治疗;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症药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6):546-548
目的:探讨药疹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常见致敏药物。方法:对2011年10月~2018年12月于弋矶山医院皮肤科确诊的344例药疹住院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药疹住院患者中,多形红斑型(39.2%);发疹型(23.3%);急性泛发型发疹性脓疱病(14.5%);荨麻疹型(4.9%);紫癜型(2.3%);固定型(0.3%);重症多形红斑型(7.6%);中毒性大疱表皮松解型(5.8%);剥脱性皮炎型(1.2%);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0.9%)。抗生素占致敏药物第1位(38.1%),其余为中草药类(13.4%)、抗痛风药(13.1%)、抗癫痫类(5.2%)、解热镇痛类(4.4%)、磺胺类(1.5%)、其他类(3.5%)、不详(20.9%)。结论:该区域以多形红斑型药疹最多见;非重症中,抗生素和中草药是两类最主要的致敏药物;重症中,别嘌醇是主要的致敏药物;有黏膜受累者往往提示病情加重,肝肾等内脏系统受累;微量静脉泵24 h持续泵入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重症药疹患者,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8.
186例药疹致病药物及临床类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我院近6年药疹患者的致病药物及临床表现类型.方法:收集我院1997年1月~2002年12月间的药疹住院患者,对其致病药物及药疹类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药疹病例186例,其中最常见的致病药物有抗生素类(57.5%)、解热镇痛类(18.8%)和中药类(5.9%).最常见的药疹类型为麻疹及猩红热样发疹型(63.4%)、荨麻疹型(14%)和多形性红斑型(8%).引起麻疹样及猩红热样药疹的主要致病药物为青霉素类(33.9%)、头孢菌素类(20.3%)和解热镇痛类(14.4%);引起荨麻疹型的主要为血清制品(23%)和青霉素类(19.2%);引起多形性红斑型的主要为解热镇痛类(33.3%)和青霉素类(20%).抗癫痫药、抗痛风药和解热镇痛药是重症药疹如重症多形性红斑、剥脱性皮炎和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主要致病药物.结论:本研究中引起药疹的致病药物主要为抗生素类和解热镇痛类药物.中药引起的药疹有增加的趋势,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黄伟涛  许曼红 《吉林医学》2008,29(11):906-908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药物与药疹发生的关系以及药疹的防治。方法:对我院皮肤科自2000年1月-2006年12月间因药疹到门诊就诊或住院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89例患者中有196例可明确为1种致敏药物,占67.8%(196/289)。由青霉素类引起的药疹共有71例,占36.2%(71/196),其中阿莫西林45例,安西林21例,苄星青霉素G5例。磺胺类引起的药疹共有36例,占18.4%(36/196)。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药疹共有56例,占28.6%(56/196),其中扑热息痛24例,吲哚美辛26例。青霉素类及解热镇痛药引起的药疹中重症药疹分别占8.5%(6/71)及8.9%(5/56)。巴比妥类引起的药疹共13例,占6.6%(13/196),其中重症药疹占38.5%(5/13)。治疗所需的糖皮质激素控制剂量多为80—120mg/d,病程较长。结论:青霉素类、解热镇痛类及磺胺类药物是引起药疹最常见的药物。引起重症药疹的药物主要为青霉素类、解热镇痛药以及巴比妥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12例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患者的致敏药物、临床表现,观察治疗疗效及预后.结果:12例患者中,有11例可以确定致敏药物,主要是解热镇痛药,其次为抗生素;11例患者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症状控制良好,1例患者加用免疫球蛋白,12例患者全部治愈.结论:重症药疹应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必要时应用免疫球蛋白.  相似文献   

11.
刘蓉  周东  马银燕 《四川医学》2009,30(11):1713-1715
目的探讨抗癫痫药物(AEDs)引起重型药疹(SDE)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1999年12月~2005年11月收治住院的药疹患者1265例,筛选出由抗癫痫药物(AEDs)引起重型药疹(SDE)患者33例临床资料。结果33例重型药疹(SDE)患者致敏药物为卡马西平(CBZ)占63.64%;重症多形性红斑(SEM)发生率为69.7%;并发药物性肝损害为63.64%。结论引起重型药疹的抗癫痫药物(AEDs)以卡马西平(CBZ)最常见,且以重症多形性红斑(SEM)发生率最高;并发药物性肝损害最常见。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能迅速控制病情,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的临床特点,评价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重症药疹的疗效。方法对9例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别嘌呤醇所致重症药疹包括重症多形红斑型、表皮坏死松解型、剥脱性皮炎型,潜伏期长、病情急重、肝肾受累常见。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联合甲泼尼龙治疗成功率达88.88%。结论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有相应的临床特点,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别嘌呤醇致重症药疹是较好的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3.
毕连红 《当代医学》2010,16(32):24-25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药疹的致敏药物、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月期间住院治疗的30例儿童重症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例患者中重症多形红斑型药疹16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9例,剥脱性皮炎型药疹5例。致敏药物以解热镇痛药为首位。结论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儿童给药引起药疹的问题,糖皮质激素仍为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4.
龙君祥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1):152-153
目的探讨致敏药物和药物性皮炎类型之间的关系以及药物性皮炎的临床特点。方法统计108例药物性皮炎患者的性别、年龄、致敏药物和皮炎类型关系构成比等临床资料。结果不同性别组药物性皮炎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0~59岁年龄段皮炎构成最高达38.0%;致敏药物类型中抗生素最高。结论临床治疗过程中,应依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激素、非激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5.
成人Still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成人Still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第十人民医院呼吸科1985~2008年间确诊的资料完整的23例成人Sti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发热23例,皮疹20例,四肢肌肉关节酸痛17例,以及咽痛,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尿蛋白,尿隐血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均高于正常,贫血20例,c反应蛋白均升高,类风湿因子多数阴性。血清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13例,全部患者多次血培养均阴性。15例患者作了骨髓穿刺,均为感染性骨髓象,骨髓细菌培养阴性。治疗上首选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和非甾体类消炎药,酌情加用免疫抑制剂,23例患者均获得缓解,疗程2周~4个月不等,其中2例患者分别在1年及16年后症状复发,再次使用激素后症状缓解。结论成人Still病临床表现复杂,容易误诊,多数预后较好,但可能复发加重,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变化是否与预后相关,为重症患儿的早期诊疗提供依据。方法以湖南省儿童医院自2010年1月6日至2010年11月25日收治重症监护室的重症肠道病毒感染病例为研究对象,搜集、调查其相关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x^2检验、Fisherg精确概率法、二分类非条件的Logistic多元分析等方法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3.1%的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会出现白细胞异常,而且1岁以下和5岁以上患儿白细胞异常率高于1~5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3,P<0.01)。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肌钙蛋白I(cTnT)的异常率分别为23.8%和31.5%,52.9%的患儿的CIM淋巴细胞出现减少;WBC、C反应蛋白(ClIP)是否异常与预后之间无关(P>0.05);降钙素原(PCT)、AST、cTnT异常与预后之间有关(P<0.01或P<0.05)。结论PCT、AST及cTnT异常与重症肠道病毒感染患儿预后有关,而WBC、CRP异常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 primary liver cancer , PLC)切除术后保肝药联合应用与肝功能恢复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合理建议。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诊断为PLC并行肝脏肿瘤切除术的病历120份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齐全能够进行有效分析的为83例。依据《中国国家处方集》(2010)和药物作用机制将保肝药分为6类:A=抗炎类,B=稳定膜系统类,C=结合解毒类,D=改善供能类,E=促进再生类,F=其他类。结果(1)A+D治疗方案与C+D治疗方案比较,总胆红素k值的P=0.046,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k值的P=0.035,C+D治疗方案优于A+D方案;(2)总胆红素的k值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k值存在正相关,P<0.01;(3)总胆红素k值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k值与肝门阻断时间、肝硬化类型等因素不相关。结论原发性肝癌行肝脏肿瘤切除术后,C+D治疗方案比A+D治疗方案更能促进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新发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liver disease,NAFLD)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的关系并明确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1年4月我院就诊的新发T2DM患者共218例。根据有无NAFLD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NALFD组140例,无NALFD组78例。收集患者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空腹C肽水平、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γ-谷氨酰胺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并计算稳态模型(homeostasis model,HOMA),明确上述指标与IR之间的相互关系及T2DM合并NAFLD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与无NALFD组患者比较,NALFD组患者BMI、HbA1c、AST、ALT、GGT、TG、LDL-C及HOMA2-IR等指标高于无NAL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LFD组患者HDL-C水平低于无NALF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GGT、TG、HDL-C、LDL-C、HOMA2-IR为T2DM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R与NAFLD关系密切并相互影响,治疗NAFLD要积极治疗IR,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恙虫病并发肝损害的治疗价值.方法 将53例恙虫病并发肝功能损害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d,1次/d,静脉滴注,B组不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其他治疗方法 两组相同,于治疗后测定谷丙转胺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总胆红素(TBil),并观察临床病情.结果 两组ALT、AST、ALP、TBil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A组的ALT、AST好转率较B组的高(P〈0.05).结论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恙虫病并发肝损害具有较好的治疗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锦忠  谌宁  王丹  龚晓兵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9):3597-3603
背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在全球许多地区成为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且部分患者会逐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但是,目前在临床或指南上无明确推荐的药物用于治疗NAFLD。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类药物成为近期预防和治疗NAFLD的热点。目的 分析ACEI或ARB类药物治疗NAFLD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数据库、EMBase、Medlin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时间为1978—2017年,收集ACEI/ARB类药物治疗NAFL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3版本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肝组织学、实验室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64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肝脏组织学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R)=5.52,95%CI(1.78,17.06),P=0.003〕;试验组ALT、AS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加权均数差(WMD)=-6.90,95%CI(-15.68,1.88),P=0.12;WMD=-3.96,95%CI(-8.64,0.72),P=0.10〕。两组TC、TG、LD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WMD=-8.10,95%CI(-21.00,4.80),P=0.22;WMD=-15.36,95%CI(-46.38,15.66),P=0.33;WMD=-2.54,95%CI(-12.58,7.49),P=0.62〕。结论 ACEI/ARB类药物可改善NAFLD患者肝脏组织学和肝功能,临床疗效较为确切。但目前关于ACEI/ARB类药物治疗NAFLD的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较少,仍需更多高质量RCT进行补充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