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手术中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进行膝关节镜手术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即全身麻醉组48例和B组即硬膜外麻醉组48例。将两组患者舒适度、肌松满意度、术后下肢恢复时间以及麻醉前后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明显差异,但是A组患者舒适度和肌松满意度优于B组,下肢恢复时间明显短于B组。结论膝关节手术中使用采用全麻的患者既可以快速达到最佳麻醉效果,又保证了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且安全性也较高,术后下肢感觉恢复时间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与椎管内麻醉在足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足部手术患者52例分为A、B两组,每组26例.A组行椎管内麻醉;B组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腘窝坐骨神经阻滞.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操作时间及麻醉起效时间、不良反应、麻醉及围术期患者主观不适情况.结果 B组麻醉操作时间及麻醉起效时间长于A组,且无全身不良反应发生.A组部分患者出现心血管系统副反应以及恶心呕吐,但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中紧张和穿刺不适感例数高于B组(P<0.05).A组1例出现术后头痛,B组2例出现穿刺部位疼痛.A组对麻醉不满意患者多于B组.结论 椎管内麻醉与坐骨神经阻滞均能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经腘窝坐骨神经阻滞全身不良反应发生少,为足部手术提供了更多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老年骨科患者手术时采用的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的情况,找出影响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来我院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200例,命名为A、B两组,平均分配,每组各100例.其中A组采用全身麻醉,男55例,女45例,年龄在5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岁;B组采用硬膜外麻醉,男54例,女45例,年龄在51-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岁.所选患者均符合骨科患者手术诊断标准[1].结果 A组患者经全麻后6 h、12 h、24 h、72 h及麻醉前评分情况与B组患者经硬膜外麻醉后6 h、12 h、24 h、72 h及麻醉前评分情况进行对比,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24 h一栏中,A组的 MMSE 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两种不的麻醉方式后,呈现了两种不同结果,显然老年骨科手术患者的认知功能受全身麻醉方式的影响比较大,因此硬膜外麻醉影响认知功能的因素,相对较轻,临床上可以在老年骨科手术中尽量减少全麻方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胡宇  张莉  骆沙舟  牟红  吴畏 《西南国防医药》2013,(11):1213-1214
目的针对多国维和部队语言不通这一特殊群体,病例多为阑尾切除、清创等小手术这一特殊情况,探讨中国驻黎维和二级医院患者麻醉方法选择,为继任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例阑尾手术患者分为A、B两组,各10例,A组行硬膜外麻醉,B组行气管插管全麻,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及手术过程中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变化情况及术后对麻醉方式的接受度。结果两组手术过程中MAP和HR无显著差异(P〉0.05),但麻醉过程中A组较B组MAP和HR明显升高(P〈0.01);术后焦虑评分,A组明显高于B组(P〈0.01);术后选择非常紧张、拒绝再次经历该麻醉方法的患者,A组明显多于B组(P〈0.01)。结论维和医院无论手术大小,麻醉方法选择以全麻为宜。  相似文献   

5.
赵瑞玲  李瑞芳 《西南军医》2010,12(4):683-684
目的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和全麻两种麻醉方法对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循环参数及血糖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糖尿病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0例分为A、B两组各40例。A组采用全麻,B组采用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和手术结束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于术前30min、术中0、30、60min测血糖(PG)。数据统计分析采用分组t检验和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结果 (1)A组手术开始和手术结束时的SBP、DBP和HR高于B组,P〈0.05;PG水平在不同时间点上存在差异,(F=220.752,P〈0.000);A组PG水平升高更明显,B组相对平稳,(F=12.566,P=0.001);两组PG变化趋势不平行,(F=38.254,P〈0.000)。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案可保证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循环参数和血糖水平的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表面麻醉与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浸润麻醉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中的效果。方法A组361例(361只眼)采用表面麻醉的方法;B组298例(298只眼)采用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浸润麻醉的方法对白内障进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A组在表面麻醉下325例顺利完成手术,36例术中追加表面麻醉或加用结膜下浸润麻醉后完成手术。B组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浸润麻醉的298例全部顺利完成手术。结论表面麻醉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中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静脉麻醉与高位硬膜外麻醉两种方法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乳腺癌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非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B组采用高位硬膜外麻醉。结果A组患者麻醉后MAP、HR相对平稳;B组患者麻醉后MAP下降(P<0.05)、HR减慢(P<0.05),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麻醉后呼吸抑制发生较重,SpO2在麻醉后、切皮时及切皮后10 m in均低于基础值。B组麻醉后亦有呼吸抑制,特别在切除腋窝淋巴结时由于静注氯胺酮而引起一过性SpO2下降。B组患者的术中知晓率及麻黄碱和阿托品的应用率均高于A组(P<0.05或P<0.01)。结论非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具有操作简便、麻醉效果确切、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清醒快等优点,且避免了由气管插管所致的一系列并发症。但术中要严密监测,注意呼吸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咪唑安定-芬太尼复合用于高位硬膜外麻醉辅助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择期行乳腺手术的女性病人50例分为两组:A组单纯硬膜外麻醉组,B组硬膜外麻醉复合咪唑安定-芬太尼组,每组25例,两组均选择T3-4间隙硬膜外麻醉;B组于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入咪唑安定0.05 mg/kg,芬太尼1μg/kg,于注药后1、5、10、15 min观察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记录两组病人术中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及术中遗忘率。结果:两组病人术中血压、心率的变化均在正常生理范围之内,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B组有17例未记起术中情况,遗忘率为68%,与A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咪唑安定-芬太尼复合可安全用于高位硬膜外麻醉的辅助,提高病人术中舒适度,消除病人恐惧感,减轻病人应激反应,有利于病人安全平稳度过手术期,但应注意用药速度及用药剂量,防止部分病人镇静过深,出现的短暂的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有效、安全的麻醉方法。方法100例ASAⅠ~Ⅱ级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B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结果麻醉效果A组优42例,良6例,优良率96%;B组优34例,良10例,优良率88%,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A组使用哌氟合剂(1.15±0.15)ml,B组(1.80±0.2)ml,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效果确切,根据手术需要容易调节阻滞平面,对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不失为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文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50例.A组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时采用全身麻醉;B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三种不同的麻醉方法对无痛人工流产的效果,择优选用。方法选取90例于2012年1月~10月进行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另别采用三种不同的麻醉方式,分为A组(芬太尼+异丙酚)30例,B组(咪唑安定+氯胺酮)30例,C组(咪唑安定加氯胺酮加异丙酚)30例,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辅助呼吸次数A组相比其他两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意识恢复时间和体动评分B组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30min~-组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的现象;麻醉效果分析可以看出B组麻醉效果得分最高,故麻醉效果最差,c组麻醉效果得分最低,在三组中麻醉效果最好。结论采用咪唑安定+氯胺酮+异丙酚的组合方式实施麻醉,其麻醉效果最好,值得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曲马多对硬膜外麻醉后寒战的预防作用。方法  6 0例硬膜外麻醉患者随机分为曲马多组 (Ⅰ组 ,n =2 0 )、哌替啶组 (Ⅱ组 ,n =2 0 )和对照组 (Ⅲ组 ,n =2 0 )。记录三组麻醉后寒战的发生情况和 30min内SpO2 的变化及三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Ⅰ ,Ⅱ组仅有 1例发生寒战 ,而Ⅲ组有 15例寒战。与Ⅲ组相比 ,Ⅱ组SpO2 下降明显 (P <0 .0 5 ) ,Ⅰ组变化不明显 (P >0 .0 5 )。结论 预防性应用曲马多可以有效预防硬膜外麻醉后寒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氯胺酮复合麻醉合并硬膜外阻滞和单纯氯胺酮复合麻醉在小儿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 40例随机分为复合组 (A组 ) 2 0例 ,单纯氯胺酮复合麻醉组 (B组 ) 2 0例。观察术中麻醉效果及并发症 ,并记录氯胺酮用量 ,术毕作清醒程度的判断。结果 麻醉效果满意率A组明显优于B组 (P <0 .0 5 )。术中氯胺酮用量A组 (80± 15 )mg比B组 (15 0± 10 )mg显著少 (P <0 .0 1)。与B组比较 ,A组术毕未醒例数极显著减少 ,完全清醒例数大大增多 (P <0 .0 1)。A组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 ,而B组肌颤 2例、呕吐 3例。结论 氯胺酮复合麻醉合并硬膜外阻滞 ,镇痛完善 ,肌肉松驰 ,用药量明显减少 ,术后并发症少 ,清醒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硬膜外预注氯胺酮地塞米松能否提高腰麻阻滞效应。方法 选择期子宫全切术病人 4 0例 ,采用T12 ~L1硬膜外阻滞 (EA)和L3~ 4腰麻 (SA)两点法 ,常规先行EA穿刺成功后 ,再行SA ,10min后调整SA使上界阻滞平面控制在T8,根据硬膜外腔注入药物不同 ,随机分为两组 ,A组 (2 0例 ) :注入 2 %利多卡因 5ml+氯胺酮 12 .5mg +地塞米松5mg ;B组 (2 0例 ) :注入 2 %利多卡因 5ml+生理盐水 1.5ml。用针刺法测定EA注药后感觉阻滞平面开始上升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平面固定时间以及阻滞平面维持在T8,T10 ,T12 时间 ,并记录有无低血压、恶心呕吐、头痛、背痛等副作用。结果 感觉阻滞平面上升时间、固定时间A组比B组显著缩短 (P <0 .0 1) ,A组比B组阻滞平面平均提高 2~ 3个胸段 ,且A组比B组阻滞平面维持在T8,T10 ,T12 时间显著延长 1.5~ 2h。低血压、头痛、恶心呕吐等副作用A组发生低。结论 硬膜外氯胺酮地塞米松能显著提高SA阻滞效应 ,即提高其阻滞平面、延长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15.
连续硬膜外麻醉失败的常见原因和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麻醉失败的主要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8年9月在西藏军区总医院麻醉科的外科手术病例中连续硬膜外麻醉失败病例,按照ASA分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找出麻醉失败的原因。结果135例连续硬膜外麻醉失败病例中,因阻滞不全22例,占16.2%;阻滞范围达不到手术要求59例,占43.7%;完全无效54例,占40%。分析麻醉失败的原因,多因操作失误所致。因此严格掌握阻滞平面,尽可能早的发现阻滞失败的原因,及时有效地应急处理,是提高麻醉成功率的关键。结论操作失误是连续硬膜外麻醉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1次臂丛麻醉下3次手法松解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肩周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1次臂丛麻醉下,在麻醉药有效期内,实施3次手法松解术加功能锻炼治疗;对照组为臂丛麻醉下,1次手法松解术加功能锻炼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变化;采用肩关节功能活动Melle评分,对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动作进行量化评分对比。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68.33%,对照组为48.33%,临床治愈率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疼痛VAS评分比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1),其关节活动度改善的Melle评分比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 1次臂丛麻醉下不同时间3次手法松解术治疗肩周炎,比1次松解手法治疗治愈率明显提高,且疼痛VAS评分及功能Melle评分均有更多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硬膜外不同给药方式在老年患者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96例择期行手术的老年患者,按照不同的给药方式将患者均为两组( n=48)。持续给药组患者实施连续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注入2%利多卡因试验量3 mL,调节麻醉平面达T10且固定后根据患者情况硬膜外连续输注2%利多卡因3~5 mL/h,至手术结束。分次给药组患者同样行硬膜外麻醉,调节麻醉平面达T10且固定后硬膜外分次注入2%利多卡因3~5 mL/h,每半小时注射1次。观察两组麻醉阻滞情况及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基本相同,均能阻滞到最高平面T10,但持续给药组阻滞完善时间和用药总量均少于分次给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给药后两组血压均有明显下降,分次给药组术中追加药物后血压较持续给药组下降明显(P<0.05),波动较大,不如持续给药组稳定。结论硬膜外麻醉持续给药比传统的间断分次给药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小,有利于维持循环稳定,提高围术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七氟烷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临床效果观察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行短小手术患儿139例。按照入院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 n=68)与观察组( n=71)。对照组采用氯胺酮,观察组采用七氟烷。对比分析两组术后呼叫睁眼时间、完全清醒时间、体动发生率、术中呼吸抑制率、平均动脉压、心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呼叫睁眼时间与完全清醒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儿体动发生率、术中呼吸抑制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术中麻醉维持、手术结束平均动脉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观察组患儿麻醉诱导、术中麻醉维持、手术结束心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 P<0.05);观察组患儿恶心呕吐和躁动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氟烷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效果明显,明显解决了采用传统氯胺酮静脉麻醉的一些弊端,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安全可靠,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上腹部手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全麻复合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老年高血压病人上腹部手术的优缺点。方法:择期行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42例,术前合并Ⅰ~Ⅱ期高血压(按WHO标准确诊),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1例):A(单纯全麻)、B(硬膜外复合全麻)。两组全麻诱导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依托咪酯、阿曲库铵;麻醉维持吸入安氟醚,静脉输注异丙酚,间断追加芬太尼,阿曲库铵;B组硬膜外穿刺选择T8~9间隙,置入硬膜外导管,局麻药用1%利多卡因+0.25%布比卡因混合液;术中连续监测BP、HR、SpO2心率;记录术中知晓、术后躁动及麻醉药用量。结果:插管及拔管时,A组SBP、MAP、HR、RPP均明显高于麻醉前值(P<0.01),术后60及90 m inSBP、MAP、HR显著升高;同期B组无明显波动,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术毕至清醒时间A组(35.0±15.2)m in,B组(10.0±4.6)m in,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静脉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方法用于老年高血压病人上腹部手术,血流动力学波动小,全麻药用量和术后躁动减少,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