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七年多以来,由医学会组织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为医患双方、法院、卫生行政部门合法、合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提供了客观依据。分析七年来的鉴定工作,我们发现法院系统、社会舆论对于由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2.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差异的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实行多次鉴定制 ,各次鉴定结论是卫生行政部门、司法机关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依据和证据 ,具有法律证明效力。通过对结论差异案例的原因分析 ,提出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医疗事故定义是正确判定医疗事故的关键和核心 ;恰当地运用举证责任分配原则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重要环节 ;完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分级标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是鉴定结论准确、公正的基础 ;准确地把握法律法规的主旨 ,依法鉴定是保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性准确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是解决医疗纠纷的重要前提,医疗事故鉴定是否客观、公正直接关系到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双方的合法叔益能否得到有效的保护。自2002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对解决医患纠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完善、认同性高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医疗鉴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已厂9月1口起施行、现将《条例》规定的医疗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职责任务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5.
自国务院颁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来,由医学会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组织工作已两年时间。在医疗纠纷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之一的今天,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倍受关注也是必然。笔者回顾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到《条例》的过渡,用比较法学的眼光来审视,《条例》不管在实体方面还是在程序方面,就卫生法制化进程而言,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一点已为社会所公允。  相似文献   

6.
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吸收、总结原《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实施十几年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办法》作了许多重大的修改:《条例》扩大了医疗事故的主体与范围,提出了防范医疗事故的一些重要措施,授权医学会独立担纲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赋予了患者更多的权利,规定医疗事故民事责任争议可以“私了”,制定了更为规范的医疗事故的赔偿制度等。《条例》作出的这些新规定必将使医疗事故得以更加科学、客观、公正、公平、合理的解决。认真学习、把握《条例》的这些新规定,很好地透视《条例》的立法宗旨与原则,必将极大地提高学习、宣传《条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好地推进《条例》的贯彻执行工作。  相似文献   

7.
完善医疗事故鉴定体制 合理解决医疗纠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在处理医疗纠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是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疗事故的依据。但它不是处理所有医疗过失的依据,也不是法律裁决的依据,因此,正确认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完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体制,对于合理解决医疗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完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体制,一是要建立隶属司法部门的鉴定机构,二是要扩大鉴定范围,三是要完善对鉴定过程和鉴定人的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医疗纠纷的处理经过了重法律裁决--卫生行政部门定性处理--医法结合处理的三个阶段.特别是1987年国务院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医疗事故的处理进入了医法结合的阶段,卫生行政部门设立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来负责医疗纠纷的技术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9.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指鉴定人运用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对与医疗事故或事件有关的问题所作出的判断结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鉴定结论直接关系到医疗事故能否正确处理。卫生部“关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若干问题的说明”第 4条规定 :只有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鉴定的结论才能作为认定和处理医疗事故的依据。卫生行政部门和法院处理有关医疗纠纷的前提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之后才立案。由此可见医疗事故鉴定对于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程度 ,因此有人说“打医疗官司”的实质是“打医疗事故鉴定…  相似文献   

10.
庄泽章 《现代医院》2005,5(3):110-112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制定什么样的预案?目前尚未见有蓝本,不少医疗单位仍然心中无数。针对这种情况,笔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区近年来发生的医疗事故争议和技术鉴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制定防范、  相似文献   

11.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更好地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有效地防范和妥善处理医疗事故 ,维护医疗秩序 ,确保医疗安全 ,减轻病人及家属的痛苦 ,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现对医疗事故处理程序与防范措施作如下探讨。1 加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贯彻与落实为最大限度地规避医疗风险 ,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发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使全院医务人员人人知晓《条例》的各项内容和要求 ,更好地满足病人医疗服务的需求 ,一是制定长远规划。医院为使医务人员全面熟悉《条例》各项条款 ,对《条例》实施制定了 1…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在《侵权责任法》正式实施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保留与修改问题,包括医疗事故概念的调整以及《条例》所构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制度在《侵权责任法》实施后的改革方向等内容.在适用《侵权责任法》审理医疗损害责任案件的同时,《条例》作为国务院法规,应当在修改后继续在预防医疗纠纷发生、医疗纠纷案件处理以及违规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行政处罚方面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受理的医疗事故争议与日俱增,解决医疗事故争议有协商、诉讼和行政处理等多种途径。在行政处理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赋于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事故拥有直接判定权,但在实践中,对行政判定却知之甚少且鲜有实践。文章对医疗事故争议处理行政判定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完善医疗事故争议处理行政判定机制。  相似文献   

14.
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的3种途径,即医患双方自行协商、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实际工作中,医患双方自行协商是解决医疗事故争议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贯彻《条例》的实践过程中,医患双方自行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的机制较难掌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较多不规范性,需要加强认识和规范化运作。  相似文献   

15.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赋于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事故拥有直接判定权。由此产生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通过分析研究这些问题,以期进一步维护卫生行政处理医疗事故争议工作的严肃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16.
37起医疗事故争议技术鉴定案例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医疗纠纷问题已经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和影响医护人员工作甚至人身安全的难题。但是最终判定是非,明确责任,都需要进行技术鉴定。自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我市共受理人民法院和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要求鉴定的案例(截止2005年2月上旬)共37件,其中鉴定为医疗事故7例,不属于医疗事故30例。为卫生行政处理和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及判决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2002年9月1日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下称《条例》)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下称《办法》)生效以来,医院的医疗纠纷的数量直线上升。究其原因,一是医学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医学的期望值过高:二是人们的法律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三是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滑坡,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四是错误的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18.
医院事故技术鉴定与举证责任倒置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2002年9月1日起施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2002年4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侵权举证责任倒置,为解决医疗事故争议,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实践中尚有理论问题需要研究。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医疗事故处理的核心是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是指鉴定人运用专业知识、专  相似文献   

19.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下称《条例》)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的出台,确立了不同于《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下称《办法》)中确立的医疗事故鉴定的体制,并且试图解决《办法》中医疗事故鉴定存在的缺陷。但仔细研究发现,有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同时还带来了原来《办法》中没有的新问题,需要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0.
2002年9月1日后,《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生效,较之《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多方面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研究的观点也是层出不穷,对于指导医患双方遵法、用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就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专家的“回避”制度,以及“过失判定”问题,出现过一些未必准确的说法,现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