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005年长泰县钩端螺旋体病疫源地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掌握监测点钩体病的疫情动态变化,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5年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点长泰县钩体病主要宿主动物动态及其带菌情况、血清抗体群与健康人群钩体免疫水平进行调查。[结果]监测点未有疫情报告。监测点平均鼠密度为6.71%;黄毛鼠占52.88%,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79.07%,感染菌群主要是爪哇群、波摩那群;从黄毛鼠中分离出3株钩体(爪哇群2株、澳洲群1株)。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16.08%,随着年龄的增长抗体阳性率逐渐增高(P〈0.01),菌群较为分散。[结论]长泰县监测点是钩体病的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为黄毛鼠,健康人群感染菌群复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掌握福建省钩端螺旋体(钩体)感染菌群,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省疫情选取调查点,采集鼠、猪、青蛙的血或肾、尿标本进行钩体培养,采集人、鼠血清测定抗体,分析钩体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群。结果 宿主动物调查显示,鼠密度为5.83%,以黄毛鼠、黄胸鼠和针毛鼠为主,分别占29.87%、28.19%和17.11%,首次从长泰县白腹巨鼠分离出钩体。鼠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11.04%,主要感染菌群为秋季群、澳洲群和流感伤寒群,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为8.25%,感染菌群以秋季群、致热群、七日热群和澳洲群为主。结论 福建省鼠类和人群感染钩体菌群复杂,应切实做好钩体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清远市2007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2007年广东省清远市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疫情、人群及宿主动物监测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相关人群及宿主动物血清,用显微镜凝集试验(MAT)进行抗体测定;采集相关人群全血、宿主动物脏器做钩端螺旋体分离培养及分群鉴定。结果报告钩体病8例,发病率0.23/10万。流行前健康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9.897%,菌群以黄疸出血热为主;流行后期健康人血清体抗阳性率为15.54%,菌群以七日热为主;流行期疑似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0.88%,菌群为七日热。鼠血清抗体总阳性率为18.15%,黄毛鼠、板齿鼠、褐家鼠、臭鼬鼯和施氏屋顶鼠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在14.08%~50.00%之间,菌群以秋季热群为主,其次为波摩那群,黄胸鼠和青毛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零;水禽(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0%,菌群为犬热群。未从人群及宿主动物中分离出钩端螺旋体。结论该市人群及宿主动物钩体病隐性感染水平均较高,出现钩体病发病年龄组后移。  相似文献   

4.
黄金英  孙小康 《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1846-1848
目的:探讨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规律。方法:对清远市1988~2004年钩体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全市钩体病年均发病率为1·67/10万,死亡率为0·09/10万,病死率为5·31%;钩体病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分布特征。(2)从病人血和动物脏器中分离鉴定了16株钩体,分属4种菌群,分别为犬热群、秋季热群、赛罗群和爪哇群;健康人血清和疑似病人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25%和12·86%,菌群均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7·84%,菌群以爪哇群为主;水禽(鸭)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00%。结论:清远市人群钩体隐性感染和鼠带菌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从人群中分离出赛罗群钩体以及从水禽类(鸭)血清检出拜伦群和致热群钩体抗体在广东省属首次报告。需继续对钩体流行菌株和流行特征进行监测调查,控制钩体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福建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特点与监测点疫源地情况,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8年全省的钩体病疫情报告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采集鼠、猪和青蛙的双肾或血、尿标本进行钩体培养分离,人、鼠血清测定抗体,分析感染情况。[结果]共报告钩体病126例,年均发病率0.09/10万。7~10月病例数占57.1%;农民占49.2%。监测点野外鼠密度为5.4%,黄毛鼠占优势(52.6%),鼠标本培养阳性率1.9%,鼠血清抗体阳性率67.7%,感染菌群以爪哇群和波摩那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血清抗体阳性率31.4%,钩体菌群以秋季群和犬群为主。[结论]我省钩体病发病较平稳,主要分布在山区。夏秋季为高发季节,青壮年农民为重点人群。监测点人群携带菌群复杂,鼠感染率较高,贯彻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关键。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钩端螺旋体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摸清库区钩体疫源地的分布、人群钩体抗体水平及菌群分布。方法:显微凝集试验。结果:1998年从三峡库区7个疾病监测点采集健康人血清513份,钩端螺旋体(钩体)抗体阳性165人(阳性率32.16%),各监测点阳性率从11.11%~50.00%不等。抗体阳性率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密切相关。库区人群含9群钩体血清抗体,以黄疸出血群为主。钩体血清菌群GMT值均不高。结论:库区人群钩体免疫水平低下,应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四川省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及菌群分布,为制定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监测点采集的血清用显微凝集试验(MAT),进行15群15型钩体抗体检测.结果 2011年各监测点共采集1111份健康人血清,经检测含10个血清群钩体抗体,钩体的抗体阳性率为21.06%.澳洲群占39.60%、黄疸出血群为37.92%、秋季群7.72%、七日热群7.38%.峨嵋、雅安2个监测点的抗体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结论 全省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水平较往年低,存在发生局部钩体病流行的条件,应积极做好钩体病的各项防控措施,防止疫情暴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疫源地主要传染源及感染情况,为钩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8年8月宁德市霞浦县水门乡钩体病暴发流行后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及其带菌情况、血清抗体与人群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钩体疫源地平均鼠密度为25.3%,黄毛鼠占93.8%;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43.5%,感染血清群主要为爪哇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鄂西北地区90年代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病流行情况。方法:病人血清检测采用MAT和Dot-ELISA法。健康人群免疫水平检测采用MAT法,传染源调查用夹夜法捕鼠,培养鼠肾和猪肾皮质,分离钩体并鉴定钩体菌群。结果:90年代前鄂西北地区很少发生钩体病,90年代后,该地区竹溪,竹山,襄阳,宜城等县市发生钩体病964例,占该地区40年总发病数的88.93%,钩体病暴发时间主要集中在9-10月,钩体病人临床类型以流感伤寒型和肺出血型为主,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0.47%和21.12%,鼠密度3.62%,鼠带菌率14.37%,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41.50%,结论:钩体病人感染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与当地鼠,猪感染的钩体菌群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龙岩市武平县人间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状况和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健康人群血清,用钩体显微镜凝集试验进行检测,并分析菌群分布。结果 武平县2017—2021年共报告钩体病10例,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共检测健康人群血清360份,阳性率21.1%(76/360),男、女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抗体阳性率在2018年高峰后下降;高年龄组(40~59岁)血清抗体阳性率为29.9%(44/147),而低年龄组(10~39岁)仅为15.0%(32/213,χ2=11.61,P=0.01);农民的感染率为22.1%(64/290),学生的感染率为18.2%(12/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84,P=0.487); 2017—2018年主要菌群为秋季群、2019—2021年为澳洲群,存在主要菌群的变迁现象。结论武平县2017—2021年钩体病疫情和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菌群构成复杂,存在暴发的可能,仍应加强钩体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1.
周勇  何成丹  邱占富 《职业与健康》2012,28(16):2025-2026,2029
目的分析三峡工程实验性蓄水前后开县库区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了解当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防止蓄水对三峡水质恶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为政府制定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三峡库区开县段2005—2010年居民生活饮用水监测资料,对蓄水前后水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三峡库区开县段水源水和出厂水合格率较低,其中不合格因素主要为感官性状(浑浊度)及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蓄水前后水源水及出厂水总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蓄水后淹没区出厂水合格率(44.90%)较非淹没区合格率(96.46%)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7.92,P0.01)。结论三峡库区开县段整体水质合格率较差,实验性蓄水前后整体水质没有明显变化,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蓄水对三峡水质恶化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长江三峡水库坝区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因素和疫情。方法选择调查点,收集1996~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钩端螺旋体病病原分离和抗体检测。结果2003~2006年长江三峡水库坝区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比蓄水前低,采13份散发钩端螺旋体病人双份血清,用交叉吸收实验检测出临海、致热、乳山3个新的钩端螺旋体血清型;水库坝区清底后,鼠密度2.09%。室内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57.1%;户外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66.67%。分离钩端螺旋体菌36株,分属5个血清群7个血清型,其中黄疸出血群占47.22%,波摩那群占27.78%,鼠肾、猪肾和蛙肾带菌率分别为2.67%、0.81%和0.25%,健康人群黄胆出血群阳性率为31.12%。结论长江三峡水库坝区蓄水期间没有发生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采取水库坝区清底可以有效降低鼠密度。  相似文献   

13.
三峡工程湖北段二期蓄水前后库区鼠类种群数量变动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长江三峡工程湖北段二期蓄水前后库区鼠密度变化情况。方法蓄水前后不同时期采用夹夜法调查库区鼠密度,同时在蓄水前开展大面积灭鼠工作。结果蓄水前库区鼠密度室内为4.07%,室外为3.17%;蓄水后库区鼠密度室内为3.17%,室外为2.35%。结论长江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前后库区鼠密度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三峡库区万州段鼠类及鼠传疾病的监测,分析当地鼠类活动及鼠传疾病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鼠夹法监测鼠种及密度,对捕获的鼠进行病毒检测,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搜集鼠传疾病病例,并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7-2009年未监测到鼠疫、流行性出血热病例,仅2006年发生钩端螺旋体病2例。耕作区鼠形动物密度高于居民区,蓄水后农区室内鼠密度高于蓄水前,鼠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检出阳性率为9.07%。结论钩体病的出现与局部区域鼠密度升高有关,应做好鼠及鼠传疾病的监测与防治工作,保护当地人群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掌握长江三峡库区蓄水运行后,自然生态发生变化,流行性出血热对库区人群健康的影响,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在库区设立监测点,对生态及人群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情况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1-2011年对库区调查发现,库区平均鼠密度为1.40%,鼠平均带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率为3.10%,人群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为0.82%;监测点流行性出血热平均发病率0.09/10万,高于非监测区发病率(0.04/10万)。结论库区生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由于落实了灭鼠等防制措施,流行性出血热仍处于非流行期,该病对库区人群健康未产生较大影响,但仍需继续对库区生态与流行性出血热进行监测,落实各项干预措施,确保库区人群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监测蓄水后坝区重点人畜共患病,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监测1996-2005年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乙脑疫情;调查库区鼠类种群和病媒生物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结果三峡库区蓄水后各种动物随水位升高而上迁,库区蓄水前的鼠密度在1%以下,蓄水后库区鼠、蚊密度维持在较低水平;4种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菌带菌率为0.16%,钩端螺旋体菌分属5个血清群7个血清型,检测小兽肺548份,肾综合征出血热带病毒率为0.36%;三峡库区没有发生钩端螺旋体病、乙脑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暴发流行,均以散发为主。结论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1997-2009年三峡库区人群健康状况以及蓄水对健康的影响.方法 在三峡库区选择9个县(区)的17个乡镇(街道)设立疾病和生物媒介监测点,1997-2009年连续系统收集人口出生死亡、传染病、生物媒介等监测数据.采用时间和空间分析以及蓄水前后比较,分析疾病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库区人群健康状况.结果 三峡库区监测点2003年蓄水后7年室内平均鼠密度(2.22%)比蓄水前6年平均鼠密度(4.38%)下降49.32%;蓄水后室外平均鼠密度(2.76%)比蓄水前平均鼠密度(4.43%)下降37.70%.蓄水后人房年均蚊密度[35.09只/(间·人工小时)]较蓄水前[54.24只/(间·人工小时)]下降35.31%.蓄水后畜圈年均蚊密度[125.75只/(间·人工小时)]比蓄水前[179.46只/(间·人工小时)]下降29.93%.2003年蓄水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疟疾、钩端螺旋体(钩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出血热)发病率分别较蓄水前下降22.88%、84.85%、95.03%和81.82%.在蓄水后,钩体病、疟疾和出血热各年发病率均处于较低水平(<0.4/10万),乙脑历年发病率<2/10万,下降幅度略低于重庆市和宜昌市.各年粗死亡率低于重庆市和湖北省的平均水平,标化死亡率为3.77% ~ 5.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平均婴儿死亡率为11.8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结论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未诱发疟疾、乙脑、钩体病、出血热等生物媒介传播疾病的明显升高,尚未发现水库蓄水对人群死亡率造成影响,库区人群总体健康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东江湖库区蓄水前后资兴段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及防控效果,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东江湖库区蓄水前后(1971-2014年)资兴市HFRS疫情和鼠类监测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HFRS的发病率、死亡率、病例的三间分布、健康人群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以及宿主动物的密度、种类、病原体检测结果等,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资兴市1971-2014年HFRS年均发病率为6.96/10万,病死率为5.93%;蓄水后(1987-2002年)的年均发病率(13.49/10万)是蓄水前(1971-1986年)的年均发病率(4.03/10万)的3.35倍;发病最高峰在1991年(发病率40.63/10万)。蓄水前(1986-1987年)鼠密度(6.76%)与蓄水后(1994年)鼠密度(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6,P=0.00);蓄水前(1986-1987年)健康人群HFRS隐性感染率(24.66%)与蓄水后(2012年)隐性感染率(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67,P=0.00)。1995-2014年实施健康教育、灭鼠和疫苗接种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后,发病率显著下降,2006年以后发病率一直控制在0~1.10/10万之间。 结论 东江湖水库蓄水后资兴市出现了HFRS的局部暴发、流行,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对该病的流行可造成较大影响。采取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和灭鼠防鼠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模式是防控HFRS的主要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江油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病疫情动态及健康人群对钩体的免疫水平,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进行鼠密度、鼠带菌率和健康人群钩体抗体水平调查。结果平均鼠密度为5.10%,最高为9.55%。平均带菌率为0.73%,褐家鼠带菌率最高,为2.50%。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以澳州群为主(37.88%)。结论江油市鼠密度,鼠带菌率较低。野鼠是稻田型钩体最重要的传染源,褐家鼠带菌值得重视。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水平正在下降,钩体病监测力度应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