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特点、最佳治疗方案、维A酸综合征(RAS)的防治。方法 分析18例AP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8例APL患者中以出血起病16例。维A酸联合化疗治疗8例,疗程>6周期2例,分别于第2 6个月、第72个月复发死亡;2例早期死亡;4例<4周期者2例无病生存5年以上,2例于5年后复发,治疗后再次完全缓解。维A酸、砷剂联合化疗治疗10例无病生存2~37个月。结论 APL是一种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临床以出血为主要症状,RAS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大多数初发及复发患者有治愈可能.早期应用全反式维A酸对于降低诱导期死亡率有重要作用.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涌现了许多新方案和新观念.本文简要同顾APL的化疗历史及其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对30例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DIC的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及补充凝血因子的同时每日使用低分子肝素,另外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DIC纠正时间明显缩短,冷沉淀及血小板输注数目明显减少,而且无明显的副作用。结论:低分子肝素用于治疗APL合并DIC时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常用化疗药物主要包括柔红霉素和(或)依达比星(idarubicin),此外还包括其他蒽环类抗生素和阿糖胞苷等,全反式维A酸(ATRA)为第一个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与三氧化二砷、造血干细胞移植(SCT)等也是重要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全反式维A 酸、柔红霉素与三氧化二砷联合方案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 年10 月~2013 年10 月在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34 例急性APL 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7 例。对照组患儿使用维A 酸、柔红霉素治疗,实验组在维A 酸、柔红霉素基础上联合三氧化二砷静脉注射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长期生存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经过28 天的治疗,试验组患儿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11% vs. 82.35%,P<0.05);两组达到完全缓解时间、白细胞峰值、早期死亡率和感染率等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PML-RARα 转阴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儿跟踪随访36 个月,对照组与试验组患儿的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1.22±3.78)月、(32.08±4.56)月、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11.71±4.21)月、(20.27±3.93)月,随访期内死亡率分别为5.88%、17.64%,试验组生存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A 酸、柔红霉素治疗方案能够提高APL 患儿的完全缓解率并改善长期生存情况,条件许可时,可以作为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6.
陈克宝 《安徽医药》1997,1(2):21-21
维A酸主要成分是全反式维A酸,本品是体内维生素A(维甲醇)的代谢中间产物,主要影响骨的生长和上皮代谢,是一种肿瘤细胞诱导分化剂,不仅能维持正常上皮细胞分化,而且可使自血病细胞分化为具有正常表型功能的血细胞,体内可抑制多种癌细胞增殖。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并作为维持治疗药物。也可用于治疗银屑病,鱼鳞症,痤疮及其它角化异常性皮肤病。本着重谈谈我院临床上口服维甲酸治疗APL及其主要不良反应以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输注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效果对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对照观察新鲜、冰冻两种类型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检测输注新鲜血小板(A组100例),输注冰冻血小板(B组20例)后24小时参数、临床症状是否得到明显改善.结果输注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后ALT计数分别为65%、58%,无显著性差异,且两者的止血率均达95%,也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输注新鲜血小板或冰冻血小板均能达到控制及预防出血的治疗作用,并能升高机体血小板数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28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14例,应用常规治疗联合加大血小板输注剂量治疗方法)和实验组(14例,应用常规治疗联合输注血小板前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结果实验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出血症状消失时间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血小板数量多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血小板无效输注患者应用常规治疗联合输注血小板前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法具有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和尽快达到止血效果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万军 《中国医药》2007,2(7):415-416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DIC的治疗措施。方法对15例确诊APL合并DIC的患者在积极治疗白血病及消除诱因的基础上,运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及浓缩血小板,有纤溶亢进表现者给予抗纤溶治疗。结果治愈12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2例。结论APL合并DIC的治疗措施以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诱导缓解及适时化疗,消除诱因,早期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并积极补充血小板及新鲜冰冻血浆,有纤溶亢进时适当抗纤溶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类特殊类型的白血病,具有特征性的染色体t(15,17)易位,其特点是出血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高,这也是其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为对APL诱导分化治疗的突破性药物,具有完全缓解率高、出血并发症少等优点。我们动态观察检测了70例APL患在应用ATRA后血小板计数和出血、凝血及纤溶方面指标的改变,旨在探讨其对出凝血指标的影响机制,指导临床减少APL的出血并发症,提高完全缓解率,减少其相关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胃癌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特点,探讨救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04年1月收治的47例胃癌出血合并失血性休克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内科保守治疗有效,有效率14.9%(7/47)。21例进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止血成功19例,有效率90.5%(19/21)。止血成功26例选择限期手术,失败21例选择急诊手术。急诊手术组和限期手术组的死亡率分别为23.8%和3.8%(P〈0.0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6.2%和38.5%(P〈0.01)。结论 内科保守治疗难于奏效。选择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具有止血效果迅速可靠的特点,且可进行动脉输血抗休克,弥补了胃镜的不足。限期手术在手术的安全性及木武的选择方面更趋合理,力争行根治性胃切除术、减少术后并发症是提高术后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陈鹏 《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80-181
目的讨论急诊救治对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7例骨盆骨折并发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积极输液输血,在休克得到控制后采用Seldinger的改良技术,进行DSA造影,用明胶海绵进行动脉栓塞,栓塞后进行骨盆外固定、肢体外固定。结果 2例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死亡,占11.8%;7例经紧急救治后好转,占41.2%;8例经紧急救治后,发现局部皮肤、肌肉感染或坏死,其中2例盆腔脏器发生严重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延期好转,占47.1%,总成功率为88.2%。结论发生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后,进行紧急救治,输液输血,固定止血,对提高骨盆骨折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是重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治疗情况,探索DIC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0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56例初治APL患者进行病例总结与分析。结果 156例患者中64例(41.0%)合并DIC,中位发生时间为10d。APL合并DIC患者出血广泛且严重,微血管栓塞表现少见。合并DIC患者完全缓解率为63%,早期病死率为33%,达完全缓解时间为44(25~78)d,治疗中并发维甲酸综合征占17%,与非DI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35、0.001、0.029)。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可缩短DIC治愈时间。DIC组患者复发率为20%,明显高于非DIC组(8%,P=0.031)。DIC组患者总生存时间为12(0.1~65)个月,5年总生存(OS)率为(56±7)%,与非DI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IC组无复发生存(RFS)时间为17.5(3~65)个月,5年RFS率为(74±8)%,与非DI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外周血白细胞数、生存状态评分(PS评分)是APL合并DIC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DIC是APL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APL致死及导致不良预后的直接原因,应早期诊断。血浆Fbg<1.0g/L、白细胞>20×109/L、PS评分2~4分预示DIC高危、病死率极高,应早期进行维甲酸及砷剂联合诱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的B超声像学特征及其病因特点。方法 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诊断为玻璃体积血并行玻璃体切割术病人334例,将术前眼科B超显示为出血性视网膜脱离与术中验证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其B超声像学特征及其临床特点。结果 术前B超提示为出血性视网膜脱离病人为28例,经手术证实有22例,其中年龄相关性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 5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 12例。主要超声特点是与视盘相连的视网膜条带状中强回声影,其下见扁平弧形回声隆起伴点状回声。超声检查诊断敏感性及特异度较高,分别为80.0%和96.2%。结论 通过眼科B超的声像学特征来辅助诊断视网膜下出血,这对于临床诊断、治疗及术后转归预测有重大临床意义,其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黄小清  李红  潘雪梅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4):2118-2119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12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后出血多发生于产后2 h之内,其中宫缩乏力引起的出血73例(60.8%),软产道裂伤32例(26.7%),胎盘因素13例(10.8%),凝血功能障碍2例(1.7%).针对不同因素做相应处理,117例患者治疗成功,2例因治疗无效,行子宫全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1例因凝血功能障碍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产后出血与多种因素相关,重视孕前保健,减少宫缩乏力的发生,密切关注分娩的每一环节对产后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1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麦辉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4):1884-1885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的临床管理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57例康复期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并发假性球麻痹病例,并对所筛选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57例患者中并发假性球麻痹病例55例(35.0%),其中出血性卒中26例(26/55,47.3%),包括基底节区出血6例(6/26,23.0%),小脑出血12例(12/26,46.2%)及脑干出血8例(8/26,30.8%);缺血性卒中29例(29/55,52.7%),其中皮质梗死9例(9/29,31.0%),脑干梗死13例(13/29,44.8%),小脑梗死7(7/29,24.2%);多发病灶32例(32/55,58.2%),单一病灶23例(23/55,41.8%).55例假性球麻痹患者中,显效41例(42/55,76.4%),有效11例(11/55,20.0%),无效2例(2/55,3.6%).结论 采取综合的管理措施及适合的内科治疗可能是针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合理的临床管理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7.
This report studies the principal causes of maternal death at Harare Maternity Hospital. In 1983 the maternal mortality rate for the greater Harare unit was 52/100,000 compared to 11.9/100,000 for England and Wales. Puerperal sepsis, hemorrhage, post-abortal sepsis and hypertensive disease accounted for 78.5% of the deaths. 12 of the deaths were due to puerperal sepsis, 8 of which had normal vaginal delivery and 4 were delivered by Caesarian section. 3 patients died within 48 hours of delivery. Hemorrhage was most commonly a result of ruptured uterus. Avoidable factors were considered present in all cases. Delay in diagnosis, availability of blood or performing laparotomy was evident in 4 of 5 who died from ruptured uterus; 2 were due to pulmonary edema from excessive transfusion, and 2 were attributable to the patient (refusal of transfusion, attempt to self abort.) Post-abortal sepsis occurred in 9 patients, most of whom were septicemic on admission. 8 patients died from hypertensive disease, 7 of which were eclamptic. Reduction in mortality has gone from 34% (1976) to 23.7% (1983) for puerperal sepsis and can be affected by encouraging patients to book for antenatal care. An observed increase in hemorrhagic deaths since 1976 may reflect a decreased staff-patient ratio at Harare Maternity Hospital. Post-abortal sepsis mortality has decreased from 32% (1976) to 17.7% (1983). Reduction in deaths from hypertensive disease necessitates prediction and early detection. Value of a post-mortem exam in all cases of maternal death is stress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早期新生儿贫血的围生期危险因素,以预防和减少早期新生儿贫血的发生.方法 对52例早期新生儿贫血的围生期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诊断及血常规等检查,围生期新生儿贫血52例中失血性贫血31例占59.62%,溶血性贫血21例占40.38%.本组失血性贫血相关因素中,主要四位因素为:胎盘早剥、胎盘异常、医源性失血及双胎输血综合征.结论 加强围生期孕妇的监测及评估,最大限度降低围生期新生儿贫血的发生率;发生围生期新生儿贫血时,应迅速作出诊断,确定病因,及时对症处理,挽救新生儿生命.  相似文献   

19.
程良道 《江西医药》2014,(3):199-20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中患者急性大量出血时小剂量肝素对于防治休克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40例中央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行择期剖宫产时急性出血量超过2000ml者,随机均分为肝素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肝素组患者静脉注射肝素500U,根据试管法测凝血时间≤10min者,追加肝素500U;对照组20例不用肝素。所有患者均采用抗休克治疗,成分输血,必要时切除子宫去除病因。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和术后转归。结果肝素组较对照组术中出血(渗血)明显减少;D-二聚体呈下降趋势。对照组5例肾衰,1例死亡。结论小剂量肝素用于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有助于减少出血,防治肾衰、DIC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比例的新鲜冰冻血浆(FFP)和浓缩红细胞(CRBC)对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第一个24h内被输注的FFP量和CRBC量的不同比例(100ml∶1U),65例患者分为三组:低比例(L)组,22例,FFP∶CRBC=1∶6.5;中比例(M)组,20例,FFP∶CRBC=1∶3;高比例(H)组,23例,FFP∶CRBC=1∶1.1。行相关凝血指标实验室结果分析。结果输血6h后,三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均明显异常。输血12h后,H组的PT、APTT、TT和FIB均达到正常或基本正常,且明显优于L组(P<0.01),M组的4项指标略好于L组。结论大量输血容易造成稀释性低凝状态,建议对失血性休克患者使用FFP和CRBC比例为1:1进行输血治疗有利于维持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