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92例前循环缺血发作患者行16层螺旋CTA检查,其中55例于CTA检查前后1周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64例进行了彩色多普勒超声(CFDS)检查.CTA扫描横断面轴位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作图像后处理,测量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统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分别与DSA和CFDS结果比较.结果 CTA与DSA对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级判断的一致性为90.9%(Kappa=0.87,P<0.01),CTA对颅外段颈内动脉各级狭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较高.CTA与CFDS在颈动脉的斑块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共同判断的113处斑块的性质判定的一致性为77.9%(Kappa=0.67,P<0.01).结论 CTA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筛选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98例,进行TCD、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头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CD检查异常26例,共67支血管病变,血管影像(MRA/CTA/DSA)检查107支血管病变。TCD诊断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55.14%,特异性97.91%。诊断椎动脉狭窄敏感性88.89%,特异性97.63%;诊断基底动脉狭窄敏感性46.43%,特异性94.29%;诊断大脑后动脉狭窄敏感性41.51%,特异性100%。结论 TCD检测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特异性高,敏感性一般。TCD可以作为初步筛查后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方法,有助于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病因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双源CTA与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5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疑似劲动脉病变的5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血管超声检查,并在一周内进行双源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结果。结果超声检查与双源CTA检查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源CTA能够检查发现颈内动脉颅内段斑块形成而血管超声不能。结论血管超声可作为颈动脉血管疾病检查的常规首选方法,将双源CTA作为有效补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桂华 《山东医药》2008,48(21):65-66
选择68例经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血管狭窄程度、长度和斑块溃疡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TA和DSA检查结果在狭窄程度和长度上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DSA对斑块溃疡的检出率高于CTA.认为CTA检查是一种显示颈部血管狭窄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与超声(DUS)、数字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对比分析,评价CT头颈部动脉血管造影(CTA)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及价值。方法对50例有临床症状患者行颈部动脉血管MSC-TA检查,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高级血管分析软件AVA,进行重建,采用NASCET标准测量血管狭窄程度,对比超声及DSA一周内诊断结果,分析头颈部CTA对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诊断价值。结果 CTA对轻度血管狭窄性病变、中重度血管狭窄性病变(尤其是椎动脉狭窄性病变)敏感度较高,准确度较DUS更高,血管中重度狭窄与DSA结果基本相同,并且能跟检出DSA漏诊轻度血管狭窄;对血管壁斑块(尤其是钙化斑块)敏感度及准确度较DSA高,对较小斑块及血管内膜增厚性病变超声敏感度更高。结论颈动脉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颈动脉血管斑块及血管狭窄性病变诊断有重要价值和帮助,可以颈部动脉血管检查的首选和重要方法,超声和DSA检查可以有效互补。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临床表现及体征,探讨B超、TCD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临床诊断为SSS的患者,均行B超(type-B ultrasonic)、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部分行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检查。结果 8例患者双上肢血压差均>20mmHg(1mmHg=0.133kpa),TCD可见患侧椎动脉收缩期反向血流频谱,Ⅱ、Ⅲ期盗血各4例;7例患者B超可见患侧椎动脉血流逆向,部分血流呈双向,1例未见明显异常;3例行CTA检查,2例严重狭窄甚至闭塞;3例行DSA检查显示严重狭窄。结论 SSS患者双侧收缩压差具有重要意义,B超和TCD可作为诊断SSS敏感可靠的方法,使患者得到早期临床诊断,CTA是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之一,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经DSA诊断为颈动脉狭窄的8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TCD诊断,将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分析TCD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并与DSA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本次研究81例患者共检测到狭窄血管106条,TCD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轻度、中度、重度、闭塞准确性依次为72.23%、72.06%、86.17%、100.00%,敏感性依次为80.00%、47.22%、57.14%、92.86%,特异性依次为71.83%、85.56%、94.02%、98.92%,阳性预测值依次为58.33%、62.96%、70.59%、92.86%,阴性预测值依次为87.93%、75.62%、89.84%、98.89%。Kappa一致性检验发现TCD诊断结果与DSA金标准一致性较好(K=0.51)。结论 TCD诊断颈动脉狭窄有非常可靠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对于重度狭窄或闭塞诊断准确性很高,与DSA比较有很好的一致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256层螺旋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以DSA的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两者对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一致性。结果对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180条血管(包括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颈外动脉)狭窄程度评估,256层螺旋CTA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符合率为82.8%,对不同程度狭窄的诊断均有较高一致性,尤其对重度狭窄的诊断一致性更高(κ=0.75)。256层螺旋CTA检测出侧支循环形成18例,DSA检测出侧支循环形成19例,256层螺旋CTA与DSA诊断脑侧支循环的符合率为90.0%。评估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330条侧支动脉(包括前交通动脉,双侧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软脑膜侧支、颈升动脉、枕动脉),CTA检测显示侧支形成40条,其中一级侧支形成21条,二级侧支形成19条,DSA检测显示侧支形成43条,其中一级侧支形成22条,二级侧支形成21条。256层螺旋CTA与DSA对一级侧支和二级侧支循环的诊断均有较高的一致性(κ=0.925和0.894)。结论 256层螺旋CT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及脑侧支循环方面与DSA的诊断结果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的"一站式"MRI与CT血管造影(CTA)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一致性。方法对1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一站式"MRI与CTA检查,以狭窄度、血管壁面积及斑块稳定性为指标,判断二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价中的一致性。结果 "一站式"MRI测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度与CTA测得的差值绝对值最大为0. 05,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一站式"MRI测得的颈动脉斑块管壁面积与CTA测得的差值绝对值最大为15 mm~2,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种方法对于斑块稳定性的判断结果一致性水平一般(Kappa=0. 21),"一站式"MRI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A(P=0. 039)。结论与CTA相比,"一站式"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价技术上有较大优势,不仅能与CTA一样准确判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管壁面积等定量指标,而且可以更准确发现易损斑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抽选该院诊治的31例SS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CTA检查,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下对SSS患者锁骨下和无名动脉给予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以及容积重组等后处理,并与DSA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1例SSS患者采用CTA共检测93支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显示33支存在狭窄性病变。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血管狭窄程度的敏感性91.3%,特异性80%,准确率93.9%;CTA测定血管狭窄斑块性质的敏感性90.1%,特异性72.7%,准确率84.8%。结论 CTA是测量和评估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血管狭窄、闭塞的一种可靠检查方法,其结果和下肢动脉DSA检查基本保持一致,可以作为SSS首选的术前评估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常规血管超声与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在评价颈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4-08至2015-03我院住院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37例(共70条血管),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为金标准,对常规血管超声及SMI对颈动脉狭窄检出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常规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1.42%、83.33%、80.95%。SMI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1.43%、92.16%、89.47%。结论 :常规血管超声与SMI在评估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SMI对颈动脉狭窄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优于常规血管超声,SMI能更准确判定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望成为一种更可靠评价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CTA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术(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相比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方面的可靠性.方法 选健康成年犬解剖显露颈动脉后用缝合线部分缩窄颈动脉建立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行CTA和DSA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当颈动脉狭窄率<95%时CTA与DSA所测量的结果具有一致性,当狭窄率超过≥95%时CTA会夸大狭窄程度.结论 CTA具有微创、安全、费用低、准确、高敏感度等优点,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疾病的术前诊断、术后效果评价和随访以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和颈动脉超声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颅内外椎-基底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32例临床诊断后循环缺血的患者,分别进行TCD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再将这两项检查与CTA进行对比,显示符合率。结果 TCD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与CTA检查的例数及支数均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率87.5%,结果基本一致。讨论TCD及颈动脉超声在诊断后循环缺血中的优势具有无创性、重复性、准确性高及价格便宜等优点,可作为脑卒中常规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CT血管成像(CTA)及DSA对颈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4例颈动脉夹层患者的三种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SA检查24例,CTA检查16例,颈动脉超声检查21例。DSA、CTA、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夹层的检出率分别为95.8%(23例)、75.0%(12例)、71.4%(15例)。其中DSA显示以线样征最多见,有12例(占50%),CTA检查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均以双腔征多见,分别为37.5%(6例)和52.4%(11例)。颈动脉超声及CTA检出颈动脉夹层与DSA相比,一致率分别为66.7%和8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Kappa=0.39,P=0.08;Kappa=0.43,P=0.22)。颈动脉超声联合CTA检查与DSA的一致率为87.5%(15例),(Kappa=0.67,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SA是诊断颈动脉夹层的金标准,不可替代。颈动脉超声联合CTA能提高诊断率,颈动脉超声可作为颈动脉夹层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颈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CTA)和脑CT动态灌注成像(DCTPI)扫描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就诊的短暂性脑出血发作患者和脑梗死患者80例,行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扫描,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和脑灌注血流参数。结果 80例患者颈动脉双源CTA检查无颈动脉狭窄18例(22.5%)、轻度狭窄18例(22.5%)、中度狭窄24例(30.0%)、重度狭窄20例(25.0%),总狭窄率为77.5%;四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不同,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度以上狭窄率最高(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例超急性或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中心区患侧脑血流量低于缺血半暗带或边缘区患侧,梗死中心区患侧血流量低于梗死中心区健侧(均P<0.05)。结论颈动脉双源CTA和脑DCTPI可以很好地反映颈动脉狭窄情况以及脑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为临床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影像学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脑梗死患者应用64排CT头颈血管及成像诊断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笔者进修单位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VR、SSD、MIP和VE技术重建三维头颈动脉图像,将其应用64排螺旋CT头颈动脉成像检查。结果患者的头颈动脉CTA图像达到诊断要求58例,头颈动脉狭窄者53例,正常7例。头颈动脉狭窄者中单纯脑动脉狭窄的有22例,单纯颈动脉狭窄的有24例,头颈动脉狭窄并存者有12例。结论 64排螺旋CT的CTA检查是显示脑梗死成因的一项有临床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较高。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在该院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介入治疗的80例2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DSA前下肢血管成像方式分为CTA组和MRA组。收集两组患者MRA和CTA的小腿及足部动脉血管图像及诊断报告,同时根据图像评估动脉节段狭窄程度,分别与DSA比较,统计两组符合率情况。结果 MRA组显示尚可,其中3例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狭窄显示不佳,行2次扫描。CTA组显示良好,狭窄段的血管、斑块等显示清晰。MRA诊断结果与DSA诊断符合率为90.00%,漏诊率为2.50%,误诊率为7.50%。血管狭窄程度Ⅰ级(100%),Ⅱ级(90.91%)符合率显著高于Ⅲ级(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诊断结果与DSA诊断符合率为95.00%,漏诊率为0.00%,误诊率为5.00%。血管狭窄程度Ⅰ级(100.00%),Ⅱ级(95.83%)、Ⅲ级诊断符合率(85.70%)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与DSA诊断符合率(95.00%)略高于MRA(9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和MRA在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均较高的,但CTA靶血管显示效果更为理想,应作为主要检查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用于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TA与DSA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DSA发现有87支头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轻度狭窄Ⅰ级11支、中度狭窄Ⅱ级16支、重度狭窄Ⅲ级34支、完全闭塞Ⅳ级26支。CTA发现有115支头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轻度狭窄Ⅰ级为37支、中度狭窄Ⅱ级为18支、重度狭窄Ⅲ级为35支、完全闭塞Ⅳ级为25支。与DSA比较,CTA的灵敏性为89.0%、特异性为86.1%,Kappa值为0.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A对于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可以指导临床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评估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并与颈动脉血管B超比较,评价其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一致性。CTA图像重建后,对颈动脉斑块及狭窄程度进行测量。并进一步分析颈动脉狭窄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结果1.19例患者共检查76条颈动脉,CTA与超声检查结果一致的共有47条,两者的一致性为62%,两者间一致性检验(K=0.404,P〈0.001)。2.在76条被检查的动脉中,CTA图像重建后测量,得到58条动脉无狭窄,5条轻度狭窄(0%~29%),11条中度狭窄(30%~69%),2条重度狭窄(70%~99%)。其中重度狭窄的两条动脉分别狭窄88.66%和70.43%。19例病人中,经CTA检查无颈动脉狭窄者为9例,有颈动脉狭窄为10例,患者的颈动脉发生率为53.6%。3.颈动脉狭窄与高胆固醇相关,与年龄、血压水平、空腹血糖、TG、LDL、HDL均无相关性。结论CTA与超声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一致性较好,而且可以检测到超声不易发现的细小钙化斑块。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是临床诊断颈动脉硬化及狭窄较好的无创性检查手段。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较高,并且与高胆固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血管超声技术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部血管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结果 ,评价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价值。颈动脉狭窄率及狭窄程度分级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进行计算。结果 130例患者中,260支颈动脉行2种检查,DSA检查显示63例患者颈动脉狭窄,狭窄血管71支,血管超声检查显示56例患者颈动脉狭窄,狭窄血管70支。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血管超声诊断颈内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1.88%、94.47%和88.97%。血管超声诊断中、重度颈内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55.56%、99.20%和97.69%。以DSA诊断结果为标准,血管超声诊断颈总动脉狭窄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7.6%,准确性为97.69%。结论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较高,诊断颈总动脉狭窄的敏感性高于颈内动脉,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和随访,但对于血管重度狭窄和闭塞诊断仍欠佳,尚不能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