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阔 《临床军医杂志》2011,39(2):264-266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单纯放疗后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未行手术治疗单纯放疗的胸段食管癌患者338例进行研究,分析食管癌不同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率以及肿瘤浸润深度、病变长度、肿瘤分化程度、不同放疗技术等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 (1)133例食管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39.3%。(2)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7.0%3、6.1%、47.7%。胸上段食管癌颈部、上纵隔、中纵隔、下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0%、42.5%、20.0%、7.5%和5.0%;胸中段食管癌分别为19.2%、32.7%2、1.2%、9.6%和17.3%;胸下段食管癌分别为17.1%、14.6%2、2.0%、12.2%和34.1%。(3)食管壁CT下形态≤5 mm与>5 mm脂肪线完整、脂肪线消失、外侵征象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0%与39.2%、42.2%、34.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病变长度≤3 cm组、3~5 cm组和>5 cm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7%、38%和47.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中高分化、低分化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6.9%和76.2%(P<0.01)。(6)普通放疗、三维适形放疗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1.7%、37.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胸段食管癌易发生淋巴结转移,且发生时间早,涉及部位多。低分化癌尤其明显。胸上段易于发生颈部及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胸中段既可向上也可向下转移;胸下段以腹部转移多见,各段下纵隔淋巴结转移均较少见。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分析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对食管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并分析LODDS对接受不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患者疗效评估的作用。方法 收集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治疗的1 546例食管癌术后患者,回顾性分析LODDS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LODDS对术后患者选择不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意义。结果 全组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5%、61.7%和52.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显示-1.354 1为LODDS最佳截点值。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变粘连程度、术后辅助治疗方式、pTNM分期和LODDS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性因素(P<0.05)。不同治疗模式的3组患者进行1:1:1的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PSM)后,每组205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病变粘连程度、术后辅助治疗方式、pTNM分期和LODDS为影响患者独立性预后因素(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LODDS数值较小组患者接受术后辅助性治疗的OS优于单纯手术组患者(χ2=81.470、5.182,P<0.05),但术后化疗(POCT)与术后放化疗(POCRT)对患者预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LODDS数值较大组显示POCRT组患者的OS优于其他两组(χ2=4.151、24.020,P<0.05),且POCT与POCRT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8,P<0.05)。结论 LODDS为食管鳞癌术后患者的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方式的选择。这一结论需要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5.
<正> 钡餐造影可以准确地显示食管癌的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并可进行放射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现将我院自2004~2010年有完整资料的77例食管癌放疗前后的X线表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77例患者中,男53例,女24例;最大年龄75岁,最小42岁。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大部分患者有胸骨后钝痛及消瘦症状。放疗前经X线及病理诊断为食管癌,其中鳞癌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评价食管癌临床分期对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81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并比较肿瘤局部T分期、N分期和临床分期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全组患者1、2、3、4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9%、45.7%、40.5%和30.9%,1、2、3、4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3.0%、76.1%、73.9%和69.8%。放疗前X射线病变长度、病变局部T分期、临床分期、食管GTVD95为影响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T1+T2期与T3、T4期比较,临床Ⅰ+Ⅱ与临床Ⅲ、Ⅳ期比较,总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进展生存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0期与N1、N2期比较,除局部控制率外,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进展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临床Ⅲ期与Ⅳ期之间除局部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χ2=2.03,P=0.155),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无瘤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38、4.26、3.96,P值分别为0.020、0.039、0.045 )。结论食管癌临床分期的四分类法是非手术治疗食管癌比较理想的分期方法,能较好地预示放射治疗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乳腺癌保乳保腋窝术后分别采用常规切线野(CTF)、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正向调强放疗(IMRT)技术放疗中Ⅰ站、Ⅱ站和Ⅲ站腋窝淋巴结覆盖剂量。方法 回顾分析连续42例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而未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保乳术后T1-2N0M0期患者。按照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RTOG)标准勾画Ⅰ站、Ⅱ站和Ⅲ站腋窝淋巴结引流区。每位患者均制定全乳+腋窝CTF、3D-CRT和IMRT 3种放疗计划,处方剂量为50 Gy/25次,分析腋窝淋巴结覆盖剂量。结果 CTF、3D-CRT和IMRT放疗计划腋窝各站受照剂量不同,I站累及平均剂量分别为(40.1±6.8)、(35.4±8.3)和(32.9±7.0)Gy(F=10.269,P<0.05),Ⅱ站分别为(33.2±7.1)、(30.6±6.7)和(30.4±7.0)Gy(P>0.05),Ⅲ站分别为(9.6±6.8)、(6.4±4.5)和(5.2±3.7)Gy(F=8.377,P<0.05)。腋窝各站接受相同处方剂量的体积不同,I站V50(接受50 Gy处方剂量体积)分别为21.3%、27.6%和9.6%(F=13.161,P<0.05),Ⅱ站V50分别为12.9%、15.9%和8.3%(P>0.05),Ⅲ站V50分别为0.4%、0.1%和0(P>0.05)。结论 早期乳腺癌保乳保腋窝术后采用CTF、3D-CRT和IMRT 3种放疗技术时腋窝Ⅰ站、Ⅱ站和Ⅲ站淋巴结引流区覆盖剂量有限,因此对于发现腋窝微转移、但未清扫腋窝的患者,应充分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制定个体化放疗计划。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早期(Ⅰ B~Ⅱ A期)宫颈癌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调强放疗(IMRT)后的预后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放疗科收治的292例早期宫颈癌术后存在高危因素和/或中危因素且行盆腹腔调强放疗±同步化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盆腔淋巴结阴性组239例、淋巴结阳性组53例,对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两组患者的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早期宫颈癌术后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病变≥4 cm、深间质侵犯、危险因素个数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χ2=7.11、9.05、90.08,P<0.05);盆腔淋巴结阴性及阳性患者放疗后3、5年总生存(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年无疾病生存(DFS)两组分别为87.6%、84.5%;72.5%、69.3%(χ2=8.59,P=0.003)。在失败模式上,淋巴结阳性组以远处转移为主,淋巴结阴性组以局部复发为主(χ2=9.40,P<0.05)。对53例淋巴结阳性患者放疗后影响DFS的单因素分析,深间质侵犯明显影响患者的D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病变>4 cm、残端阳性和深间质侵犯显著影响DFS (χ2=4.37、4.69、4.39,P<0.05)。结论 早期宫颈癌术后病变大小、侵犯深度、危险因素个数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盆腔淋巴结阳性患者放疗后DFS显著低于淋巴结阴性患者,淋巴结阳性患者的主要复发模式为远处转移,深间质侵犯是早期宫颈癌术后淋巴结阳性患者放疗后DFS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68例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采用3D-CRT治疗食管癌68例,常规分割2Gy/次,5次/周,总剂60~70Gy,6~7周.结果 1、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0.9%和47.1%,1、3年生存率分别为76.4%和44.1%.毒副反应轻.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能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近期反应和远期反应均可耐受.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   总被引:53,自引:3,他引:50  
目的评价CT对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病例37例,行CT检查,平扫10例,增强扫描27例。结果(1)各段食管癌均可引起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左右两侧表现不一致。右侧淋巴结绕着气管右后壁生长呈“L”形,边界不清晰,密度多均匀,致气管右后壁受压狭窄呈不规则状,甚至气管左移,局部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被推向外或前外。而左侧淋巴结呈结节状紧贴气管左壁,气管以右移为主,局部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被推向外或后外。(2)颈段食管癌伴局部淋巴结转移时,应以CT作为治疗定位标准。(3)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大小与食管癌局部病变的大小不呈平行关系。(4)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需与甲状腺癌、气管癌、环后区癌、神经源性肿瘤鉴别。结论掌握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CT特征,有助于正确诊断,可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CT观察胸段食管癌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评价CT对胸段食管癌伴两侧气食管沟淋巴结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经三野淋巴结清扫术的胸段食管癌病例46例,对照气管食管沟转移淋巴结的CT表现与病理改变。结果:46例病例中,14例有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占30%,手术共取两侧气管食管沟淋巴结277枚,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16枚,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与否与胸段食管癌部位及T分期无相关性(P>0.05)。CT诊断两侧气管食管沟淋巴结转移18枚,平均直径1.0cm(0.3-2.5cm),CT检查发现气管食管沟淋巴结个数的敏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0%和98.47%,阳性预测值77.78%,阴性预测值99.23%。结论:(1)对食管癌病人而言,气管食管沟处出现结节,即可认为是淋巴结转移。(2)对不手术的放射治疗病人,下颈部及胸部CT检查应列为常规,并以此指导制订放疗计划。(3)胸段食管沟阴性,再加上临床检查两侧下颈部颈内静脉淋巴结链区以及两侧销骨上区淋结阴性者,可选择性不行三野清扫,以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213例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cT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3例胸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胸上段食管癌42例,中段112例,下段59例。淋巴结肿大呈圆形或浅分叶(251个)、强化不均和坏死(193个)、融合(97处)。淋巴结转移分布:下颈部42处,上纵隔60处,中纵隔105处,下纵隔28处。胃周和腹膜后71处,共306处,多部位转移77例。胸上、中段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以原位转移多见(P〈0.01),且上行转移多于下行(P〈0.01),但胸下段者以下行转移为主(P〈.01)。结论食管癌术后淋巴结转移CT表现为肿大、形态圆形或浅分叶、强化不均或坏死、融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可作为食管癌术中淋巴结清除范围的参考。食管癌术后CT追踪有利于及时发现淋巴结转移,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468例食管鳞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患者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的疗效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68例食管鳞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行放疗的患者资料,术后复发时间为2~252个月,中位数14.95个月.锁骨上区复发45例,纵隔复发291例,腹腔复发4例,吻合口复发15例,锁骨上区+纵隔复发89例,吻合口+纵隔复发11例,纵隔+腹腔复发7例,锁骨上区+吻合口复发1例,锁骨上区+腹腔复发2例,吻合口+纵隔+锁骨上区复发3例.经典三维适形放疗(3D-CRT)224例,调强放疗(IMRT)244例.放疗剂量40~70 Gy(中位放疗剂量59.4 Gy).在166例联合化疗患者中,同步放化疗109例,序贯放化疗57例.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预后单因素分析,Cox法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 随访率95.3%,总有效率为81.6%,其中CR为41.2%.术后局部区域复发放疗后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61%、32%、21%和14%,中位生存期17.6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后病理分期、术后N分期、复发部位、病灶单或多发、病灶大小、近期疗效、放疗剂量、化疗与否与预后相关(χ2=4.814~247.322,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后病理分期、病灶单或多发、病灶大小、近期疗效、放疗剂量、化疗与否是独立预后因素(P<0.05).术后局部区域复发放疗后患者死亡原因为局部及区域性复发致死176例,占死亡数的47.57%(176/370);远处转移148例,占40.00%(148/370);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为16例,占4.32%(16/370);1例死于放射性肺炎;2例死于急性心肌梗塞;1例死于脑出血;原因不明26例(含失访).肺是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结论 食管鳞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患者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可以延长部分患者生存时间,年龄小于70岁,术后分期较早,单个复发病灶,小病灶,放疗剂量≥59.4 Gy,足量放疗后缓解者,采取同步放化疗的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可切除性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不同T分期病人胸腹部转移淋巴结CT表现及分布特征。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32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同时伴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225例,女104例,年龄38~82岁,平均(55.8±9.2)岁。根据原发肿瘤是否浸润肌层将病人分为2组(pT1及pT2-3)。通过观察多层螺旋CT颈胸腹部淋巴结大小、密度及强化方式等综合判断淋巴结转移,采用Kappa检验对转移淋巴结的影像及病理学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估,同时观察不同T分期病人转移淋巴结优势分布区域。结果 32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病人中,pT1病人51例(51/329,15.5%),pT2-3病人278例(278/329,84.4%)。MSCT共发现转移淋巴结967枚,其诊断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转移淋巴结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κ=0.708)。胸段食管癌病人最常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区域为上纵隔及胃周区域。pT1组病人中,原发肿瘤位于胸上段最常见淋巴结转移区域为上纵隔区,位于胸中、下段最易发生胃周区域淋巴结转移,中下纵隔及腹腔区域转移较少。pT2-3组中,胸上中段及下段食管癌最常见淋巴结转移区域分别为上纵隔区及胃周区,而中、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较pT1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对评估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准确性,且食管癌不同T分期病人的淋巴结转移区域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临床无转移且病变长度≤5.0 cm的食管鳞癌(ESCC)接受不同放疗方式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符合入组条件的158例临床无转移且病变长度≤5.0 cm的ES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此部分患者的治疗疗效、预后因素及不良反应等的影响.结果 选择性淋巴结照射(ENI)与累及野照射(IFI)组患者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IFI患者相比,ENI患者的总生存率(OS)及肿瘤特异性生存率(TSS)提高(χ2=11.21、8.57,P<0.05),而局部复发率(LR)及远处转移率(DM)降低(χ2=4.99、7.4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COG分级和近期疗效为IFI组患者的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χ2=15.05、10.32,P<0.05),CT显示食管病变最大直径为ENI组患者的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χ2=8.32,P<0.05).ENI与IFI患者出现≥2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RE)及放射性肺炎(R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放化疗对于临床无转移且病变长度≤5.0 cm的ESCC患者有较好疗效,ENI较IFI更可能给患者的生存带来益处.  相似文献   

17.
胸段食管癌三野根治术后放疗靶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三野根治术后患者进行预防性放疗不同照射野范围的毒副作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行颈、胸、腹三野联合根治术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213例。用配对法分为3组:术后放疗“T”型大野组70例,术后放疗“T”型小野组70例和单纯手术组73例。“T”型大野组照射野的范围包括双锁骨上区、纵隔、贲门旁胃左动脉淋巴结引流区、吻合口及原食管瘤床。“T”型小野组照射野的范围包括双锁骨上区、中上纵隔淋巴结引流区、吻合口及原食管瘤床。于术后3~4周开始放疗,中位总剂量54 Gy,分27次,每次2Gy,5次/周,5.4周完成。结果 术后放疗大野组恶心、食欲不振、胸腔胃溃疡出血及非癌性心包胸腔积液的毒副作用明显重于小野组,大野组有6例死于非癌性心包胸腔积液,3例死于胸腔胃溃疡出血;小野组仅1例死于胸腔胃溃疡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淋巴结转移者放疗大野组、小野组和手术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36.8%、43.9%、23.6%(P<0.05);而无淋巴结转移者分别为54.7%、68.9%、47.3%(P>0.05);3组区域淋巴结转移复发率分别为15.7%、15.7%、41.1%,大小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血行转移率分别为22.9%、17.1%、19.2%(P>0.05).结论 食管癌术后放疗小野照射可提高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而且毒副作用轻,患者能够耐受。建议胸段食管癌三野根治术后预防性照射靶区包括双锁骨上区、中上纵隔淋巴结引流区及原食管瘤床。  相似文献   

18.
宋涛  李祥  张建伟  骆俊朋  黎海亮   《放射学实践》2012,27(7):750-753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其CT灌注参数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50例食管癌患者行MSCT灌注扫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术后标本中MVD及VEGF的表达。分析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CT灌注参数中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MVD、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CT灌注参数中BF、BV、MTT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分别为(128.81±50.05)和(105.55±43.18))ml/(100g.min)、(7.64±3.11)和(6.33±1.71)ml/100g、(5.62±1.97)和(7.16±3.3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S值在有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分别为(18.32±5.39)和(9.66±2.46)ml/(100g.min),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以PS值>10ml/(100g.min)为阈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及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5.8%、65.4%、2.77和0.06;VEGF及MVD值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752和0.384,P<0.01)。结论:CT灌注成像有助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其中PS值是最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单纯手术与术后放化疗对胸上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治疗的168例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单纯手术组(86例)和术后放化疗组(82例)。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资料构成比应用χ2检验,应用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回归模型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全组患者1、3、5年生存率、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分别为83.9%、52.4%、43.5%,26.5%、40.8%、43.4%和5.3%、11.4%、16.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T分期、N分期和治疗方式为患者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P=0.020、0.008、0.005、0.000);N分期和治疗方式为局部/区域复发的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P=0.001、0.003);分化程度和T分期为远处转移的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P=0.045、0.020)。单纯手术组和术后放化疗(POCRT)组患者胸腔内-区域复发率分别为44.2%(38/86)和29.3%(2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0,P<0.05);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9.8%(17/86)和13.4%(11/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上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患者仍有较高的复发率,术后放化疗可以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并降低患者的复发率,但能否降低患者的远处转移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