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8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超过10%~([1])。房颤不仅显著升高患者脑卒中和系统性栓塞的风险,而且增加患者的死亡率~([2])。心脏瓣膜疾病常与房颤伴发,约30%房颤患者合并各种类型的瓣膜疾病~([3])。心脏瓣膜疾病与血栓栓塞风险升高相关,因此其可能进一步增加房颤患者的脑卒中风险~([4])。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是房  相似文献   

2.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胡大一等~([1])对我国13个省市自然人群中29 079例30~85岁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房颤年龄校正后患病率为0.65%,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增加,在80岁人群中高达7.5%。房颤的主要危害是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口服抗凝药仍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金标准治疗,但有一部分患者因抗凝禁忌不适合抗凝。目前,经皮左心耳封堵已成为预防卒中的替代方式。大量经皮左心耳封堵的临床试验,证明了该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左心封堵术的背景房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在发达国家患病率占总人口的1.5%~2%,国内2003年的调查显示3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65%,估计患病人数约420万。房颤不但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引起血栓栓塞、特别是卒中的发生。卒中是房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资料显示,每6例卒中患者中有1例为房颤所致,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房  相似文献   

4.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根据2004年所发表的数据,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30%以上。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脑卒中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类型。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缺血性卒中的每年发生率(约  相似文献   

5.
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华法林抗凝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莉娟  吴英 《心脑血管病防治》2007,7(4):289-289,280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发生率逐年上升,心房颤动对临床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脑栓塞及周围动脉栓塞是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并发症,具有一定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加强房颤病人血栓栓塞的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通过对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观察,探讨老年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用华法林长期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是人群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其血栓栓塞等并发症明显升高致残率和病死率。近 年来, 国内外房颤诊治指南已经将抗凝治疗置于房颤治疗策略的首位。随着抗凝治疗理念的逐渐深入, 房颤血栓栓 塞的危险分层、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的评估和抗凝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日益受到重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为 房颤患者卒中预防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房颤)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75岁的老老年是房颤高危人群。而年龄本身是引起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如何平衡老老年房颤患者抗凝获益和出血风险,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综述了老老年房颤患者抗凝的必要性、抗凝药的选择及抗凝药物剂量的选择等内容,以期对临床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80岁以上人群心房颤动的患病率约为10%。心房颤动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17倍,口服抗凝剂可有效预防心房颤动相关的血栓栓塞性脑卒中发生。所以,提高心房颤动患者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至关重要。现针对药物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评估方法、依从性现状和改善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研究的房颤患病率约为2·1%,发病率约为0·5%,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在任何年龄段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80岁以上高龄的房颤患病率达到近10%[1-3]。该病可引起心悸、胸闷等临床症状,可导致血栓栓塞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还与心力衰竭等关系密切,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房颤的治疗策略大体上分为两方面:(1)控制心脏节律,即转复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2)控制心室率并长期抗凝以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这是一种姑息性治疗。传统的节律控制方法依赖于抗心律失常药。但现有的抗心律…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在成年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5%,65岁以后明显增加,大约为6%.房颤对临床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危险.房颤者与非房颤者比较,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5倍,死亡率增加2倍.  相似文献   

11.
<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2004.年的统计数据,我国30岁至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达30%以上~(1)。根据最新的欧洲房颤流行病学的研究,一般人群房颤的患病率为1%~2%,超过600万欧洲人患有房颤~([2])。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估计在未来的50年房颤的患病率至少增长2.5倍。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高于非房颤患者的5倍,脑卒中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合并房颤,其中血栓栓塞导致  相似文献   

12.
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之一.据胡大一等报道,中国房颤患病率为0.77%(男性0.9%、女性0.7%),患病率有随年龄显著增加的趋势,80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达7.5%[1].慢性房颤的临床后果是心房心室的扩大、心功能的恶化以及血栓栓塞的并发症,尤其是脑栓塞是房颤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阵发性房颤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发展为慢性房颤[2].目前的房颤药物治疗策略包括复律并维持窦律、控制心室率及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房颤)目前仍然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项重要独立的危险因素。人群患病率0.5%左右,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房颤的发生率逐年增加。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6%,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7%~8%,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10%[1],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77%,而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提出房颤患病率已升高到1%~2%,很多房颤患者因无症状而未获得诊断,使得房颤检出率偏低[2]。房颤所致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大幅度增加,占所有脑卒中的1/6,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5倍,而瓣膜性慢性房颤患者脑卒中发病率是正常人的17倍[3]。房颤患者一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高。因此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最佳手段。目前对于房颤抗凝治疗有许多新的研究热点,包括新型抗凝药物、房颤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术等。现就房颤抗凝新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据统计,我国30~85岁居民中心房颤动患病率达0.77%[1-2]。在≥6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可高达6%。致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特别是脑卒中)是心房颤动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心房颤动的血栓栓塞性并发症,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出血风险,限制了其临床的使用。为了识别非瓣膜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性,目前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多数国家采用CHADS2风险评估系统,而欧洲、加拿大采用CHA2DS2VASc系统来评估血栓风险。我国的指南建议采用CHADS2系统来评估,本文就两种评估方法的差异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患者在人群中尤其是老年人中的比例非常高。国外研究表明,在55至64岁的人群中,每年新发房颤病例为2‰~3‰,在85至94岁人群中每年新发病例高达35‰。房颤患者最重要的并发症为循环血栓栓塞,其中最常见和最严重的是脑血管血栓栓塞,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可显著增加患者卒中的风险,并且与非房颤相关的卒中相比,房颤相关的卒中更致残和致命。由于口服抗凝药物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因此制定合理的抗凝策略是预防卒中、实现房颤综合管理的关键。文章围绕房颤抗凝治疗的这一临床问题,对房颤抗凝的适宜人群、抗凝药物的选择以及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为房颤患者规范化抗凝提供一定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调查数据显示,我国30 ~ 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1].血栓栓塞并发症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卒中是最常见的表现类型.房颤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罹患房颤可使卒中风险增加5倍[2].而房颤所致的卒中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很高[3],给患者及社会带来严重经济负担.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抗凝治疗在房颤卒中预防中占有重要地位,合理应用抗凝药物可显著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并得到国内外众多权威指南的广泛推荐[4-6].然而目前我国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显著不足[1],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需定期监测凝血相关指标和调整剂量,且与多种药物和(或)食物存在相互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房颤)是中老年人群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是房颤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房颤所致脑卒中占所有脑卒中的20%左右.国内外的指南均推荐,男性CHA2DS2-VASc评分≥2分,女性≥3分,建议长期抗凝治疗预防血栓栓塞性事件.但是,抗凝治疗可能带来一定的出血风险,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也是临床常见而非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超过60岁的人群中房颤患病率在1%以上,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超过5%,到80岁以上可增加到10%。老年房颤患病率高,持续时间长,还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使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现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不佳,副作用大,部分患者难以忍受.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亚临床房颤是没有或几乎没有症状的心房颤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亚临床房颤的发生率较高,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常见的临床结局包括血栓栓塞,心力衰竭及早期死亡。本文就亚临床AF定义、检测方法、脑卒中、系统栓塞风险及抗凝治疗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