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鲜鱼腥草胶囊中间体微丸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鲜鱼腥草胶囊中间体微丸的制备工艺.方法:以微晶纤维素为赋形剂,水为黏合剂,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鲜鱼腥草胶囊微丸.结果:以2倍量于鲜鱼腥草胶囊中间体的微晶纤维素为辅料,混匀,加0.5~0.6倍量的水,挤出速度为15r/min,滚圆速度为840r/min,滚圆时间为5分钟,成型率达92%(RSD=2.13%).结论:以挤出滚圆法制备本品微丸,技术参数稳定可控;设备操作、维护及保养简单,能满足药品生产的GMP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挤出滚圆法制备维药香青兰黄酮骨架微丸的制备工艺.方法: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香青兰黄酮骨架微丸;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设计筛选最优处方和工艺条件;考察微丸的粉体学性质和体外释放度.结果: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的香青兰黄酮骨架微丸圆整度、流动性及堆密度均较好,成品收率高,且30 min内体外释放度均达到80%以上.结论:挤出滚圆法制备维药香青兰黄酮骨架微丸,工艺简便易行,制得的微丸质量好,收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制备腹达康微丸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以微丸收率为考察指标,优选挤出速率、滚圆速度和滚圆时间参数水平;以体外释药曲线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制剂处方及工艺条件。结果:工艺参数为挤出速度20Hz,滚圆速度20Hz,滚圆时间10min;速释微丸处方为40%主药,55%MCC(KG802),5%PVPP;缓释微丸处方为主药含量40%,MCC(国产)为赋形剂,20%尤特奇L100溶液包衣增重15%,其释药机制为符合Higuchi平面扩散释放过程。结论:挤出滚圆法制备腹达康速释和缓释微丸方法可行,且制剂具有良好的体外释药效果。  相似文献   

4.
羚翘解毒微丸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羚翘解毒微丸。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羚翘解毒微丸,以收率和圆整度为指标,优化了影响成丸过程的处方因素和工艺因素,并采用流化床技术包薄膜衣。结果羚翘解毒浸膏加微晶纤维素混匀,加水制软材,以30r/min速度挤出,以48Hz速度滚圆6min,干燥,过筛。结论所得产品外形美观、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5.
挤出滚圆法制备大川芎方速释微丸的处方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洪燕龙  冯怡  徐德生  姜玲海  杨胤 《中药材》2007,30(12):1596-1600
目的:应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大川芎方微丸,研究中药微丸制备的新工艺。方法:在考察效应组分物理性质的基础上,用新型的挤出滚圆造粒机分别制备川芎、天麻速释微丸,采用单因素实验优化制剂处方及工艺条件,评价了微丸的粉体学性质、收率和体外溶出度。结果:用挤出滚圆法制备的川芎、天麻微丸在30 min内体外溶出均达90%以上,且圆整度好,粒度分布窄,收率高。结论:用国产的挤出滚圆造粒机可以制备中药微丸,该工艺简便易行,制得的速释微丸质量好,收率高,体外释药迅速。  相似文献   

6.
挤出滚圆法制备葛根芩连微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青坡  游剑  杨蕾  赵颖  王永圣  崔福德 《中草药》2005,36(10):1473-1476
目的制备能适合于工业化大生产具有较高载药量的葛根芩连微丸。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葛根芩连微丸,对影响成球的4个关键参数水分比例、挤出速度、滚圆转速和滚圆时间进行筛选优化。结果制得的葛根芩连微丸载药量达70%、圆整度好、粒径分布窄,收率在90%以上。结论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高载药量的葛根芩连微丸在工艺上是可行的,对中药微丸工业化大生产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挤出滚圆法制备山楂叶总黄酮微丸的处方工艺.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山楂叶总黄酮微丸,以微丸的物理性质及总黄酮的溶出度为考察指标,对处方因素进行筛选,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最佳工艺条件为以MCC、乳糖为填充剂,药粉含量为50%,挤出速度为100r/min,滚圆转速为1 000r/min,滚圆时间为10min,制得微丸圆整度、收率、溶出均理想.结论:挤出滚圆法可用于制备中药微丸,该工艺简便可行,所得微丸质量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朱莉  沈岚  冯怡  林晓  胡蓉婉 《中成药》2011,33(2):249-252
目的:采用挤出滚圆-流化床包衣法制备麦冬皂苷肠溶微丸,借鉴粉体学评价指标与体外释药性能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微丸质量.方法:采用国产球形微九造粒机制备麦冬皂苷微丸丸芯,采用L9(34)正交设计实验优化工艺条件;用Mini Glatt 3型流化床包衣设备,将微丸包肠溶衣,考察微丸的各项粉体学评价指标及体外释药性能.结果:挤出滚圆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挤出速度30 Hz,滚圆转速45 Hz,滚圆时间6 min,制得的丸芯粉体学评价指标(圆整度、粒径分布、堆密度、脆碎度、收率)优良;12%包衣增重的微丸体外释药理想,符合现行版药典肠溶制剂要求.结论:采用挤出滚圆-流化床包农法制备麦冬皂苷肠溶微丸,工艺简便,粉体学评价指标测定结果及体外释药性能评价表明成品符合质量要求,为中药缓控释制剂提供一种便捷可行的制备方法及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改善药物服用顺应性及吸收,制备高载药量藏族药二十五味肺病微丸并考察其性能。方法:以收率及圆整度为综合评价指标,药材细粉-微晶纤维素、加水量、挤出速度、转盘速度为影响因素,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二十五味肺病微丸的挤出-滚圆法制备工艺,考察微丸的性质及体外溶出行为。结果:最佳处方为药材细粉-微晶纤维素(2.7∶1),加水量34%,乳糖加入量5%,挤出速度14.7 Hz,滚圆速度39.5 Hz,滚圆时间5 min。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60 min累积溶出率达80%,土木香内酯120 min的累积溶出率为市售制剂的4倍。结论:挤出-滚圆法可制备质量良好的二十五味肺病微丸,圆整度好、收率高,2个指标成分体外溶出迅速。  相似文献   

10.
挤出滚圆法制备当归补血微丸的处方及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霞  贾晓斌  陈彦  施亚芳  孙晶 《中成药》2006,28(11):1565-1568
目的:应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复方当归补血微丸,研究微丸制备的最佳工艺和处方。方法:用新型的挤出滚圆造粒机制备当归补血微丸;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设计筛选最优处方和工艺条件;考察了微丸的粉体学性质和收率。结果:用挤出滚圆技术制备的当归补血微丸圆整度好,大小均匀,收率在85%以上。结论:挤出滚圆法可以制备中药微丸。该工艺简便易行,制得的微丸质量好,收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考察并评价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性能,建立该制剂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 方法: 通过考察微丸的外观性状、大小以及成乳后的乳滴粒径分布、自微乳化时间、Zata电位、稳定性及影响因素等,评价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的性能;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新橙皮苷为指标成分,在284 nm波长处,测定其总黄酮的含量. 结果: 研制的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为球形黄褐色小丸,分布在16~30目(收率92.5%);自微乳化成乳后,微乳平均粒径(78.8±12) nm,且在不同pH分散介质、不同转速和不同温度下,自微乳粒径无明显变化.总黄酮在4.44~26.64 mg·L-1线性关系良好, r=0.999 9,平均回收率99.9%(RSD 1.0%). 结论: 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具有良好的自微乳化性能,建立的紫外分光光度法简便、准确,可用于玳玳黄酮自微乳化微丸制剂的载药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2.
pH敏感双层型苦参结肠靶向微丸的体内外释药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pH敏感双层型苦参结肠靶向微丸的体内外结肠靶向性能。方法:采用桨法对微丸的体外释药性能进行评价,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实时监测微丸在人体消化道内的运转情况。结果:该微丸在人工胃液2 h、小肠液4 h共累积释药26.18%,而在人工结肠液中2 h后,累积释药达99.52%,基本释放完全。微丸口服后1 h,完全自胃部排空,5 h后所有微丸均到达结肠。在胃、小肠各部均未检测到微丸的崩解,进入结肠后开始检测到崩解溶散现象,10 h后检测到明显崩解,24 h后微丸在结肠完全崩解溶散。结论:该微丸在体内外均具有良好的结肠靶向释药性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基于纳米CaCO3的辣椒素缓释漂浮微丸.方法:以海藻酸钠为基质,滴制法制备辣椒素缓释漂浮微丸,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CaCl2浓度、纳米CaCO3与海藻酸钠比例、辣椒素与海藻酸钠比例对微丸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微丸的漂浮能力、载药量、体外释放性能作为考察指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进一步优化其处方工艺.结果:筛选的最优处方为1.87%的CaCl2,纳米CaCO3与海藻酸钠比例为2.16∶1,辣椒素与海藻酸钠比例为2.36∶1.在该条件下制备的辣椒素缓释微丸外观圆整,粒径大小分布均匀,在人工胃液中能够持续漂浮15h以上,缓释效果较好,12h体外累积释放度达89.93%.结论:经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后制得的辣椒素缓释漂浮微丸具有良好的漂浮能力和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通过分析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血浆内小分子的变化,研究缺血性中风导致的代谢异常变化及通塞脉微丸对异常代谢的调节作用,寻找缺血性脑中风模型可能的代谢生物标志物,探索通塞脉微丸的代谢性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电凝法造成大鼠缺血性中风模型,将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通塞脉组和阳性药组,每组8只。通塞脉组按生药量13.2 g.kg-1.d-1灌胃给药,阳性药组给予尼莫地平32 mg.kg-1.d-1,模型组、假手术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7 d。采集模型组、假手术组血浆和通塞脉组、阳性药组大鼠给药第1,3,7天的血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血浆中内源性分子进行测定,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多变量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模型,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的丙酮酸、牛磺酸、羟脯氨酸的含量明显升高,而乳酸、甘油酸、氨基丙二酸、果糖、色氨酸和亮氨酸显著下降,提示血浆中这9种内源性物质为脑缺血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通塞脉微丸给药使得上述内源性物质(除牛磺酸)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通塞脉微丸可以使造模后大鼠血浆中异常变化的代谢物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提示其药效作用可能与其对相关代谢途径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选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盐酸小檗碱释放度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丸芯的处方组成,以丸芯的圆整度和收率为评价指标,利用正交试验优化挤出滚圆的工艺参数,丸芯用卡波姆和碳酸氢钠的混合溶液包衣。结果:以羟丙甲纤维素(HPMC K4M)为骨架材料,微晶纤维素(MCC PH301)为成球材料和崩解剂,碳酸氢钠为助漂材料,以挤出速度30 r·min-1,滚圆速度800 r·min-1和滚圆时间20 min制备丸芯,包衣后的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均能在1 min内起漂,10 h时持续漂浮率约80%,生物黏附率83.7%~86.8%,主要成分盐酸小檗碱在12 h的累积释放率90%。结论:制备的左金胃漂浮-生物黏附小丸外观均匀,具有良好的释放性能,且工艺简单易行、生产成本低。  相似文献   

16.
三七总皂苷肠溶微丸的体内外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考察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g Saponins,PNS)肠溶微丸在Beagle犬体内的释药行为及其体内外相关性。方法:采用双周期交叉试验设计,6只健康Beagle犬口服自制PNS普通胶囊或自制PNS肠溶微丸(胶囊型)后,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计算2种制剂的药动学参数,进行生物利用度比较,并对体外累积释度和体内累积吸收率进行线性回归。结果:自制PNS肠溶微丸对PNS普通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三七皂苷R1 520.56%,人参皂苷Rb1 367.70%,人参皂苷Rg1251.66%,上述3成分在体内的平均滞留时间均延长;R1,Rb1,Rg1的体内外相关系数分别为0.784 9,0.877 2,0.691 2。结论:自制PNS肠溶微丸与PNS普通胶囊相比生物利用度更高,在pH 6.8的缓冲液中R1,Rb1,Rg1的体内外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释药特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郁丹红  黄洋  贾晓斌  朱静  刘丹  萧伟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9):2889-2893
目的:建立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的释药特性评价方法.方法:考察紫外分光光度法与HPLC测定各释药单元溶出曲线的相似性;HPLC评价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单个释药单元以及形成多元释药系统后的体外释药特性,同时评价各释药单元体外释放的相互影响程度.结果: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和HPLC测定的葛根黄酮微丸、丹酚酸微丸、川芎酚酸微丸、丹参酮微丸4种释药单元的溶出度曲线具有相似性;HPLC测定多元释药系统的各释药特性表明各单元无相互影响.结论:可利用HPLC测定的单一指标成分来表示组分的释放,初步构建的通脉微丸多元释药系统改善了难溶性组分的溶出,整体上表现出速释和缓释结合的特征,符合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制备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pH依赖型黄连总生物碱靶向微丸并对其体内外释放性能进行评价。方法:采用丙烯酸树脂(eudragit)S100和eudragit L100-55双层包衣制备pH依赖型黄连总生物碱结肠靶向微丸。以盐酸小檗碱为指标进行了体外释放度和大鼠体内释放的初步评价。结果:体外释放度试验表明盐酸小檗碱在人工胃液中2 h累计释放度<0.1%,在人工小肠液中4 h累计释放度<10%,在人工结肠液中3 h累计释放度>90%;体内试验表明在大鼠体内包衣微丸大部分能完整到达盲肠或结肠部,并在上述部位开始崩解释放。结论:pH依赖型黄连总生物碱靶向微丸能够实现结肠的定向释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三七总皂苷(panax notoginsenoside,PNS)肠溶微丸和三七总皂苷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方法: 50只家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模型组、PNS原料药组、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组和PNS肠溶微丸组,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250 mg·kg-1后(空白对照组除外),分别喂食普通饲料+生理盐水、高脂饲料+生理盐水、高脂饲料+PNS原料药(30 mg·kg-1·d-1,ig)、高脂饲料+血栓通(15 mg·kg-1·d-1,肌肉注射)和高脂饲料+PNS肠溶微丸(30 mg·kg-1·d-1,ig)。于12周末耳缘静脉取血测定血脂含量,摘取主动脉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 给药12周后,PNS原料药组、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组和PNS肠溶微丸组能显著降低家兔总胆固醇(T-CHO),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P<0.01),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P<0.01);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组和PNS肠溶微丸组降低T-CHO,TG和LDL-C的效果优于PNS原料药组(P<0.01),升高HDL-C水平优于PNS原料药组(P<0.01);PNS肠溶微丸组降低LDL-C效果优于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组(P<0.01)。主动脉病理结果表明:注射用血栓通(冻干)组和PNS肠溶微丸组均能减轻主动脉内膜病变程度(P<0.01),且两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NS肠溶微丸组减轻主动脉内膜病变程度优于PNS原料药组(P<0.01)。结论: 三七总皂苷肠溶微丸和三七总皂苷原料药均能降低AS模型家兔的血脂水平和减轻主动脉内膜病变程度,且前者预防作用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