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了解共培养条件下成骨细胞(ROB)与血管内皮细胞(RVEC)功能相互影响。方法:取传代兔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首先将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以1∶0、1∶1、2∶1、4∶1比例联合直接共培养于培养皿中,另将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以0∶1、1∶1、2∶1、4∶1联合直接共培养于培养皿中的盖玻片上。通过对成骨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ALP)测定及培养液中骨钙素(OC)定量测定,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对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计数、生长曲线测定,检测成骨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结果: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比例为2∶1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骨钙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实验组,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能力高于其他两实验组,而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两种细胞在该培养体系中可以起到互相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比例兔成骨细胞(ROB)与血管内皮细胞(RVEC)直接联合共培养后,对成骨细胞功能的影 响。方法 取兔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将两者分为4组分别以1∶0、1∶1、2∶1、4∶1直接联合共培养于培养皿中, 通过对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ALP)测定和培养液中骨钙素(OC)定量测定,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对成骨细胞功能的 影响。结果 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直接联合共培养相容性良好,2∶1的细胞比例组ALP活性及OC含量较其 他各组明显增高。结论 在体外直接联合共培养的体系中,血管内皮细胞有明显促进成骨细胞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红梅  邹进  王跃中  艾红军  杨向红 《口腔医学》2007,27(6):284-286,301
目的探讨人成骨细胞(MG-63)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共同培养后,对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取MG-63与人HUVECs直接联合培养于培养皿中,通过对人成骨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骨钙素(OC)定量测定,观察HUVECs对人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人成骨细胞与HUVECs直接联合共培养后,两种细胞均生长良好,人成骨细胞内ALP活性和OC定量测定结果,共培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HUVECs在体外与人成骨细胞直接联合共培养中,有促进人成骨细胞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钛表面对血管内皮细胞早期粘附与增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在两种纯钛表面(光滑表面和粗糙表面)上的粘附情况.方法:医用纯钛片预备成光滑表面和粗糙表面两组,将猪血管内皮细胞接种于两组钛片表面,分别培养24、48和72 h后,通过吖啶橙染色和MTT活性测定,观察细胞在两种不同表面上的粘附和增殖活性.结果:荧光显微镜显示两组钛片上的内皮细胞均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多,24 h时粗糙表面钛片上粘附的内皮细胞明显多于光滑表面组,而且细胞形态伸展好、成梭形.MTT结果显示粗糙表面组24 h和48 h的0D490值显著高于光滑表面组,而在培养72 h时,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纯钛经双酸蚀处理形成的粗糙表面较其光滑表面更有利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早期粘附,并促进其增殖.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并进行骨向分化诱导以探讨大鼠MSCs的体外培养方法及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条件。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培养法分离成年SD大鼠MSCs,经条件培养液诱导培养后,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及碱性磷酸酶活性、钙结节的形成测定。结果:SD大鼠MSCs在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形态呈长梭形,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诱导条件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并出现了矿化结节。结论:SD大鼠MSCs体外分离培养体系能够成功建立,培养出的细胞能向成骨细胞分化,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去势对大鼠颅盖骨成骨细胞形态变化及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3月龄未交配健康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A组:假手术组(SHAM组,10只);B组:去势组(OVX组,10只)。去势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假去势组大鼠仅切除部分脂肪组织。定期称重观察大鼠体重变化,术后1.5个月电化学发光法(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ECLIAA)检测大鼠雌激素水平,术前及处死前,采用双能骨密度测量仪测量大鼠腰椎、双侧股骨的骨密度变化,术后1.5个月,分别取两组大鼠颅盖骨,用组织块法行成骨细胞培养,细胞计数,动态观察形态学差异,MTS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结果:(1)一般情况:去势后,去势组大鼠体重较假去势组明显增加(P<0.01),去势组大鼠骨密度降低,与假去势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形态学观察:去势组大鼠成骨细胞的爬出、增殖速度明显减慢,P1代细胞爬满培养瓶80%需要8d,假去势组需要4d。去势组成骨细胞数目较同期假去势组少,去势组P1代细胞胞浆内黑色颗粒及空泡现象多余假去势组,细胞增殖缓慢,细胞汇合时形态不规整。衰老成骨细胞(约占细胞总数的60%)明显多于假去势手术组(约占细胞总数的10%)。(3)细胞增殖:去势后,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较假去势组明显降低,增殖缓慢,并且很快进入增殖的平台期。结论:去势后,大鼠体重增加明显,骨密度减低,去势大鼠的成骨细胞形态改变,增殖能力减弱,空泡现象明显,衰老速度加快,衰老细胞数目比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成骨诱导培养前后,犬外周血基质细胞(dog peripheral blood stromal cells,dPBSCs)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dPBSCs,并进行成骨诱导培养,14d后进行TEM观察。结果:经成骨诱导培养的dPBSCs光镜观察显示,形态由长梭形变为短梭形成骨细胞样形态,体积增大,细胞排列较杂乱;透射电镜观察显示,细胞体积增大,胞质中含有丰富的细胞器,还有大量的基质小泡、呈同心圆状或板层状的髓样体和空泡状结构,细胞间连接紧密,带有大量微绒毛样突起。结论:dPBSCs是一种具有成骨潜能的细胞,经成骨诱导培养后,其超微结构具有成骨细胞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的体外培养以及骨向诱导分化情况,进一步探讨其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兔的股骨骨髓,然后进行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并向成骨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结果:体外分离的骨髓基质细胞呈贴壁生长,改良MTT法测定显示骨髓基质细胞于第7.8天左右可达到增殖高峰;诱导后BMSC可向成骨细胞分化,细胞呈成骨细胞形态为梭形和多角形并可形成钙化结节。改良钙钴染色法检测诱导细胞碱性磷酸活性呈强阳性。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呈较典型的成骨细胞状态,并可见钙盐沉积。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具有来源充足,取材方便,创伤小无明显并发症。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增殖能力较强,成骨能力确定。所以采用骨髓基质细胞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有比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国内2种新研制骨植入钛合金Ti1、Ti2对成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SD乳鼠体外原代分离培养的成骨细胞,将细胞分别接种于新型钛合金表面建立体外共同培养。采用MTT比色试验检测第3天成骨细胞的增殖百分率,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且对培养第5天时细胞碱性磷酸酶(ALP)功能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成骨细胞在新合金表面增殖百分率、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值均高于对照组,细胞增殖百分率及碱性磷酸酶吸光度值与对照组间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新合金表面伸展状况良好、黏附牢固,并具有成骨细胞典型形态特征。结论:2种新型钛合金对成骨细胞学行为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酶消化法获取人主动脉和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并传代;观察细胞形态、测定生长曲线和培养液中6-酮-PGF1α的分泌量,应用免疫组化法对其进行鉴定,并对两种来源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结果:应用酶消化法成功获取了人主动脉和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两种来源的内皮细胞细胞形态相仿,均具有较强的生长增殖能力,在细胞对数生长期分泌PGI2的能力旺盛.结论:人主动脉和脐静脉均是良好的血管内皮细胞来源材料,适于体外培养,二者的生物学特性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兔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复合外消旋聚乳酸(PDLLA)的可能性,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构建打下实验基础.方法:制备PDLLA浸提液培养血管内皮细胞,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将制备好的PDLLA预湿、Ⅰ型胶原包埋;体外培养兔成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后,与PDLLA复合10 d,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结果:PDLLA浸提液对血管内皮细胞无毒性,成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在支架上成片状分布,可见细胞外基质分泌.结论:两种细胞在经Ⅰ型胶原包埋的PDLLA上生长状态良好,可用于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外消旋聚乳酸对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观察外消旋聚乳酸对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以确定其是否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细胞支架材料.方法MTT法检测支架材料(PDLLA)浸提液对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生长状况.结果在支架对细胞毒性检测中,MTT法显示支架浸提液与正常培养基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没有区别,细胞在支架上生长良好,支架材料毒性分级为0~1级.结论PDLLA无细胞毒性作用,可以作为组织工程骨构建的支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与牙周组织细胞复合培养模拟牙周组织再生环境,观察血管内皮细胞对牙周组织细胞增殖的作用规律,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对牙周组织修复再生的影响。方法:应用原代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在Transwell嵌套中实现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牙龈成纤维细胞间的复合培养,分别于复合培养第2、4、6、8和10天,以细胞计数手段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共存条件下2种牙周组织细胞的增殖情况,并与单独培养的2种牙周组织细胞作为对照,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血管内皮细胞存在条件下,2种牙周组织细胞的增殖速率均显著高于单独培养条件。血管内皮细胞存在时,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增殖速率逐渐超越牙龈成纤维细胞(第6天起),并在第8天细胞数量上超过牙龈成纤维细胞,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的存在,对牙周组织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对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显著高于牙龈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将小鼠成骨细胞与破骨前体细胞间接共培养,研究经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后模拟炎症状态下的成骨细胞对破骨前体细胞增殖功能的影响。方法按照TNF-α10 ng/mL的浓度对鼠成骨细胞分别培养2、4、8、16 h,以诱导其进入炎症状态,并分别提取其上清液,与加入了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for nuclear factor-κ B ligand,RANKL)30μg/L 的鼠单核细胞共培养,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和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进行增殖活性检测。结果 TNF-α诱导2 h后的成骨细胞上清液与加入RANKL 的单核细胞共培养时,细胞增殖活性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4 h实验组破骨前体细胞的增殖活性高于对照组,8、16 h实验组破骨前体细胞的增殖活性低于对照组。结论短暂炎症刺激下,成骨细胞可能对破骨前体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长时间炎症刺激下,成骨细胞对破骨前体细胞的增殖可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emdogain对直接与间接共培养条件下成骨样细胞和内皮细胞成骨及成血管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其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和成骨样细胞(MG63)按2∶1比例于12孔板内进行直接及间接共培养,并使用不同浓度(0、0.1、1、10、50 μg/mL)的emdogain共培养细胞72 h。采用细胞计数仪结合流式细胞仪评价细胞增殖情况,并通过荧光激活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分选共培养细胞。对分选后的成骨样细胞及内皮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成骨相关基因碱性磷酸酶(ALP)、I型胶原蛋白(Col-1)及成血管相关基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VEGF酪氨酸激酶受体1(Flt-1)、VEGF酪氨酸激酶受体2(KDR)、von Willebrand因子(vWF)、内皮细胞C蛋白受体(EPCR)、E选择素(E-Selectin)、促血管生成素2(Ang-2)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直接与间接共培养条件下,Emdogain对MG63及HUVEC细胞增殖的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随着emdogain浓度增加,细胞增殖率逐渐下降。50 μg/mL浓度的emdogain对MG63及HUVEC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最为明显。随着emdogain浓度增加,MG63表面ALP和Col-1表达水平逐渐增加;50 μg/mL浓度条件下,表达水平最高且与其他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显著(P<0.01)。同一emdogain浓度条件下,直接共培养MG63表面ALP及Col-1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间接共培养(P<0.01)。除10 μg/mL组外,直接共培养条件下,VEGF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间接共培养(P<0.01)。50 μg/mL组直接共培养的HUVEC表面Flt-1、KDR、vWF、E-selectin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间接共培养及直接共培养的其他各组(P<0.01)。间接共培养条件下,HUVEC表面EPCR及Ang-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直接共培养(P<0.05)。结论 Emdogain对共培养MG63和HUVEC增殖的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50 μg/mL可能是emdogain作用的关键浓度。在直接共培养条件下,50 μg/mL emdogain抑制MG63及HUVEC细胞增殖,但能同时促进MG63及HUVEC细胞相关基因表达;且该条件下emdogain的作用显著强于其他实验条件,细胞间直接交联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bFGF聚乳酸纳米微球对兔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聚乳酸纳米微球缓释系统(bFGF—PLA—Ns)对体外培养的兔成骨细胞的增殖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兔成骨细胞并鉴定,将bFGF—PLA—Ns和成骨细胞一起培养,采用MTr法检测微球对成骨细胞增殖状况的影响,免疫组化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成骨细胞中表达,并与单纯bFGF的作用进行比较。结果:bFGF—PLA—Ns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能显著促进兔成骨细胞的增殖,其效应高于单纯施加bFGF的效应。结论:制备的bFGF—PLA—Ns比单纯的bFGF有更为显著的生物学效应,在骨创伤的治疗中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18.
复合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工程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方法实验分为三组,A组:兔成骨细胞(rabbit osteoblast,ROB)和血管内皮细胞(rabbit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RVEC)复合外消旋聚乳酸(poly-DL-lacide,PDLLA);B组:单纯成骨细胞复合PDLLA,C组:单纯PDLLA。分别修复兔下颌骨缺损,手术后4周、8周通过形态学、X线观察骨缺损修复及血管化情况。结果A组骨组织形成与血管化程度均高于B组,在材料中心区可见有血管形成,越靠近血管成骨越多。X线观察,A组:骨缺损区阴影面积明显减小,材料植入区可见骨组织影像;B组:缺损面积减小,骨组织影像增加,中心区影像低于周围区域。C组:缺损区未见骨组织影像,周围可见骨痂形成。结论复合血管内皮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细胞支架复合体无论在成骨还是血管化方面均好于单纯成骨细胞复合支架植入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