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肾脏组织中HBsAg、HBcAg的表达情况。方法以50例HBV—GN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随机选择20例非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NHBV—GN)患者作为对照组,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穿刺活检组织HBsAg、HBcAg的表达。结果HBV—GN患者肾组织中可检测HBsAg、HBcAg阳性颗粒,阳性率分别70%(35/50),24%(12/50);20例(NHBV—GN)患者肾脏组织HBsAg、HBcAg均未检出。与HBV—G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趴HBcAg免疫荧光标记是诊断HBV—GN的重要指标,HBV在肾组织内存在感染及复制,其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刁宗礼  张东亮  刘文虎 《医学综述》2012,18(10):1497-1499
目前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直接作用于肾脏细胞,是HBV相关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之一。HBV可感染肾脏细胞,并原位复制,表达HBAg及HBV x蛋白作用于肾脏细胞,参与HBV相关性肾炎的发病过程,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促进其分泌炎性细胞因子;改变足细胞调节蛋白的表达水平,促进足细胞凋亡;激活肾小管上皮细胞信号转导通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肾组织中HBV DNA的原位检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检测HBV DNA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肾组织中的分布,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针对HBV全基因组的D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及原位PCR研究,对45例肾炎病人肾组织中的HBV DNA进行检测。结果:肾组织HBV抗原阳性的38例标本中,肾组织HBV DNA的检出率为71%(27/38);其中,HBV相关肾炎HBV DNA的阳性率为73%(19/26),IgA肾病及狼疮肾炎伴HBV抗原沉积病例HBV DNA的阳性率为67%(8/12)。原位杂交显示HBV DNA以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分布为主;原位PCR方法可使阳性信号增强,并可见HBV DNA在部分肾小管细胞胞核、肾小球上皮细胞及系膜细胞的胞核和胞浆以及肾小球基底膜内均有分布。结论:HBV在肾组织内存在感染及复制,其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肾脏是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最常受累的肝外器官之一。与HBV有关的肾脏损害包括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血清病样综合征、结节性多动脉炎、肾小管酸中毒、肝肾综合征等。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血尿和/或尿蛋白。其中最常见的是HBV-GN。HBV-GN患者的血循环中存在低水平的HBeAg-clc,不伴肾损害的HBV携带者血循环中不存在HBeAg—clc。提示HBV.GN患者可能存在T细胞等细胞免疫缺陷,对HBV的清除力下降。因此,正确诊断和治疗是HBV—GN康复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陈静  曾俊涛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731-1732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2例HBV—GN患者给予拉米夫定100mg,每天1次口服,共治疗24周。观察治疗前、后HBeAg、HBVDNA、ALT、肾功能和24h尿蛋白定量等项指标的变化。结果在12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中,显效4例(33.33%),有效5例(41.67%),无效3例(25.00%)。治疗前,12例HBV—GN患者HBeAg均为阳性,血清HBV—DNA水平为(6.17±2.35)log10mEq/ml,ALT(119.25±27.08)U/L。拉米夫定治疗24周后,HBeAg的阴转率为33.33%;与治疗前比较,HBV—DNA(3.22±1.74log10mEq/m1)、ALT(48.00±12.50U/L)水平显著地下降(P〈0.05)。结论拉米夫定对减轻HBV—GN患者肝脏、肾脏组织的损害具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在体外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的直接致病作用。方法:①HBV体外感染HKC:培养的HKC传至6孔板中,接种密度为1×10^6个/ml,孵育24h后分受感染和阴性对照两组。受感染组加入0.5ml HepG2.2.15细胞上清液(含有HBV);阴性对照组加入0.5ml 10%FCS—DMEM/F—12培养液。两组HKC继续孵育72h,消化,离心沉淀,PBS清洗,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两组HKC中的HBV DNA含量。②HBV对体外培养的HKC细胞直接作用:HKC细胞传至24孔板中,接种密度为1×10^5个/ml,受感染组分三个亚组,分别加入100μl、200μl和300μl的感染用HepG2.2.15细胞上清液;阴性对照组为接种HKC后加入培养液常规培养;阳性对照组为HepG2.2.15细胞上清液。各组的每孔终体积均为2ml,每组设3复孔。孵育72h后收集各孔上清液,ELISA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①受感染组HKC的基因组中检测到HBV DNA。②受感染组的三个亚组细胞培养上清的TGF-β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HBV可感染HKC并促进其分泌TGF-β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20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DNA检测分析的相关性。方法:我院接收120例乙型肝炎患者,将其分为A、B、C3组,A组49例为大三阳患者,B组42例为小三阳患者,C组29例为HBsAg、抗一HBc阳性患者,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进行HBV—DNA的含量测定,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两种方法进行同步检测。结果:经过HBV—DNA测定后,A组的阳性率为97.96%,B组的阳性率为61.90,C组的阳性率为34.48%。A组与B组和C组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与HBV—DNA均有一定的联系,采用HBV—DNA含量测定有利于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在临床诊断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对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用含有不同浓度(0、125、250、500μmol/L)软脂酸的DMEM—F12培养人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在0h、24h、48h三个时段:MTT法检测不同环境下FFAs对HK-2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FFAs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处理前后HK-2细胞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8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FFAs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HK-2细胞的增殖(P〈0.05),并可诱导细胞凋亡(P〈0.05)。经FFAs作用后,iNOS及Caspase8的表达增加。结论游离脂肪酸有抑制HK-2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的作用,FFAs可能通过激活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加剧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凋亡,而caspase8参与了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肺结核并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及其它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观察肺结核患者抗结核化疗中肝功能损害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血清HBV—DNA用荧光PCR方法检测。肺结核合并HBV—DNA阳性组,肺结核合并HBV—DNA阴性其它HBV—M阳性组,单纯肺结核组采用以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及乙胺丁醇的化疗方案,疗程半年,三组患者均随访5.8年。结果268例肺结核患者血清HBV—M阳性率为19.0%,HBV-DNA阳性20例(7.5%);化疗中,肺结核合并HBV—DNA阳性组、肺结核合并HBV—DNA阴性其它HBV—M阳性组、单线性肺结核组,肝功能受损率分别为95%、10%及5.1%。肺结核合并HBV感染组、单纯HBV—M携带者组、单纯肺结核组,肝功能受损率分别为95%、10%及5.1%。肺结核合并HBV—DNA阳性组死亡4例(15%),且死亡与肝病直接相关(肝衰竭),5.8年后发生肝硬化2例。结论检测肺结核患者血清HBV—DNA有重要意义。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改善存在HBV复制的肺结核患者的预后可能有重要作用,化疗前常规检查并有HBV感染的肺结核患者血清HBV—DNA,可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HBV DNA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共入组152例患者,分为3组:乙型肝炎病
毒相关性肾炎组66例,非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组66例,慢性乙型肝炎无肾损害患者20例。应用PCR方法检测血尿HBV
DNA;乙肝五项定量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患者中尿HBV DNA阳性率33%(22/66),两对照组
中无1例阳性。尿HBV DNA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特异性高达98%,具有良好的阳性预测值(0.96)和阴性预测值
(0.60)。尿HBV DNA或尿HBV DNA与血清HBeAg联合诊断价值优于尿HBV DNA与血清HBV DNA、血清HBsAg、血清
HBeAg联合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诊断价值。结论尿HBV DNA可能作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的一种新无创辅
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1.
PCR检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和周围淋巴细胞中HBV 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结合 Southern Blot,DNA 探针杂交技术检测21例慢性肝炎患者血清和周围淋巴细胞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的 DNA,10例 HBeAg 阳性患者与6例抗 HBe 阳性患者的血清和(或)周围淋巴细胞中查到 HBV DNA。  相似文献   

12.
公立平  王义  李勇 《中国热带医学》2009,9(4):666-666,773
目的观察HBsAg与HBe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状况。方法选择HBsAg和HBeAg阴性、其他HBV血清标志物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同期HBV血清标志物全部阴性孕妇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两组新生儿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HBV—DNA。结果观察组32例新生儿中,血清HBV—DNA阳性4例,阳性率12.5%(4/32),PBMC中HBV—DNA阳性8例,阳性率25%(8/32),其中血清与PBMC均阳性1例,宫内感染率34.3%(11/32)。对照组21例新生儿血清HBV—DNA和PBMC中HBV—DNA均为阴性。结论HBsAg及HBeAg阴性而其他HBV血清标志物阳性的孕妇也可能发生HBV的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体后,常常在感染者体内导致持续感染,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eytes,PBL)凋亡造成的淋巴细胞减少和/或活性降低可能是导致持续感染的重要机制之一。我们通过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L的Fas表达和凋亡以及干扰素(IFN-γ)的分泌情况,进一步探讨免疫细胞凋亡在HBV持续感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玉书  屈占东  鲍莉 《吉林医学》2010,31(3):353-354
目前临床上开展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项目有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定性、定量检测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定量检测。HBV—DNA定量检测通常被当作HBV感染和复制的金指标。随着对HBV研究的深人,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 Pre S1-Ag)作为一项新的HBV血清学检测指标已逐渐应用于乙型肝炎的实验室诊断和疗效观察。我们检测了110例HBV感染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体外观察褐藻多糖硫酸酯对TGF-β1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HK-2)间质转分化过程中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on ,α-SMA)表达的影响,探讨该药对HK-2上皮-间质转分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正常人肾小管上皮细胞( HK-2)细胞株,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对照组、诱导组和药物组细胞形态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SABC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培养第3 d对照组、诱导组和药物组HK-2细胞CK和α-SMA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培养第3 d,对照组HK-2细胞呈现铺路石样上皮细胞形态特点,诱导组细胞呈长梭形,类似纤维细胞,药物组细胞以上皮细胞为主,少数细胞呈梭形;与对照组相比较,诱导组CK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降低( P<0.05),α-SMA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增加(P<0.05);与诱导组相比较,药物组CK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显著增加(P<0.05),α-SMA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①褐藻多糖硫酸酯具有抑制TGF-β1体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的作用;②褐藻多糖硫酸酯可能通过改变细胞骨架成分发挥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纤维化与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按HBV—DNA检测,分为阴性组94例、阳性组86例,采用核酸扩增荧光定量(FQ—PCR)检测HBV—DNA,放射免疫分析(RIA)检测肝纤维化标志物肝胆酸(CG)、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四型胶原(Ⅳ—C)和层黏连蛋白(LN)。结果慢性乙肝患者HBV—DNA复制水平增高,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含量亦增高(P〈0.05,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水平增高可促使肝组织纤维化,抗病毒治疗、清除和控制病毒复制对阻止肝组织纤维化有益。  相似文献   

17.
肾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DNA和RNA的存在及其意义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Chen N  Wang Z  Ren H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1):1309-1312
目的 探讨肾组织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和RNA的存在及其致病作用。方法 通过原位杂交检测27例HBV相关肾炎患者肾组织中HBV DNA和RNA的存在和分布情况,探讨HBV在肾组织中的致病机理。结果 患者肾组织中存在HBV和RNA,其分布与HBV抗原基本一致,主要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和细胞核内,以及肾小球系膜区,毛细血管袢等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HBV DNA和RNA阳性率分别为81.5%、63.0%,显著高于肾小球内的48.1%、25.9%(P<0.05)。结论 HBV在肾组织,特别是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存在并复制。复制时表达的抗原,与来自循环的抗原相似,都可能导致免疫复合物形成或细胞免疫而损伤肾脏致病。肾小管间质病变与小球病变同样决定HBV相关肾炎病情的进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鞍山地区HBV DNA荧光定量PCR与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的相关性。方法用深圳匹基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试剂。结果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三项均阳性,患者血清标本中检出HBV DNA阳性率高达98.4%;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三项均阳性,患者血清标本中检出HBV DNA阳性率达63.1%。结论HBV DNA荧光定量PCR检测在临床上对乙型肝炎基因诊断,特别是进行抗病毒治疗和治疗监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DNA定量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标记物HBeAg的关系,了解14BV—DNA定量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350例不同类型慢性HBV感染者的肝功异常情况、HBeAg标记物以及HBV—DNA定量,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HBeAg阳性病例HBV—DNA阳性率89.9%,阴性病例阳性率40.7%。HBeAg阳性组HBV—DNA含量显著高于阴性组(P=0.000);HBeAg阳性组中,肝功正常组与肝功异常组HBV—DNA含量没有差异(P=0.110);HBeAg阴性组中,肝功异常组HBV—DNA含量显著高于肝功正常组(P=0.000)。结论:HBeAg和HBV—DNA只要有1项阳性就应考虑其具有传染性;HBeAg阴性且HBV—DNA含量高者易出现肝功异常,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调邙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对7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BL的Fas(CD95)表达进行了检测,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观察PBL中凋亡细胞比全, 例组同时检测HBV复制指标。结果 (1)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PBL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硬化患者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0.05);(2)病毒复制指标阳性患者PBL的CD95表达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5)。结论 (1)CHB患者的PBL存在自体凋亡现象,这可能是HBV致病机制及持续感染的重要因素;(2)CHB的PBL自体凋亡发生率与HBV的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