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刚  朱军  李建珉  付爱军  邹西峰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6):83-85,i0002
目的:观察弥漫性脑损伤后大鼠肠黏膜超微结构和上皮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分析二者在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2/2005-12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附属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将雄性Wistar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伤后1,2,4,8,12,24,48,72,168h共9个时相组,每组15只。采用Marmarou脑损伤动物模型法对损伤组致大鼠重型弥漫性脑损伤,对照组只切开头皮,不行落体致伤,而后缝合切口。严格依照1,2,4,8,12,24,48,72,168h时间点,依次对各组大鼠回盲部近端2cm处切取直径为1mm小肠组织圈。对照组术后立即处死,处理同实验组。透射电镜下比较对照组和致伤组大鼠肠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观察伤后小肠黏膜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计数各组凋亡细胞的发生率。结果:实验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对照组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微绒毛高而密,排列整齐,细胞间紧密连接完整,线粒体等细胞器结构正常。致伤组微绒毛短而稀,不规则,可见紧密连接开放,线粒体肿胀,内嵴断裂。②TUNEL法显示凋亡细胞胞核为棕褐色,固缩呈断片状,主要位于绒毛顶部,且随致伤时间的延长有由上向下发展的趋势。伤后1h细胞凋亡计数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47&;#177;1.26),(2.16&;#177;0.83)个/100个细胞,P〉0.051,伤后2h直至168h凋亡细胞数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6.17&;#177;2.23),(13.79&;#177;2.99),(16.68&;#177;2.91),(21.74&;#177;3.75),(16.16+2.63),(14.05+3.06),(16.26&;#177;2.90),(7.32+2.50)个/100个细胞,P〈0.011。结论 弥漫性脑损伤后,肠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包括紧密连接开放等是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形态学基础,黏膜上皮细胞凋亡过度在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弥漫性脑损伤后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以及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两者在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Marmarou模型致大鼠重型弥漫性脑损伤,1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伤后1、2、4、8、12、24、48、72、168h组,共10组,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F-κB在不同时相组的表达,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计数不同时相组凋亡细胞。结果 致伤组NF-κB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伤后1h凋亡细胞数量即开始增加,于伤后12h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但直到168h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 弥漫性脑损伤后激活NF-κB。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增加,两者在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弥漫性脑损伤后大鼠肠黏膜结构的动态病理变化,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激活在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armarou模型致大鼠重型弥漫性脑损伤。1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伤后1、2、4、8、12、24、48、72、168h 9个时间点组。在光镜下检测对照组及伤后不同时间点大鼠小肠黏膜厚度及绒毛高度和宽度的变化,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NF-κB在伤后不同时间点组中的表达。结果各致伤组小肠黏膜厚度及绒毛高度和宽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免疫组化显示:各致伤组NF-κB表达的积分吸光度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弥漫性脑损伤后,早期光镜下即有肠黏膜组织结构的受损表现,损伤诱导细胞应激激活NF-κB,这一作用可能参与肠道继发性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急性重症大鼠胰炎大鼠肠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时肠膜屏障功能障碍中的意义。方法 对急性重症胰腺炎(ASP)模型大鼠及假手术组大鼠(SO)于术后6、12h取回肠黏膜组织进行光镜及电镜(利用辣根过氧化酶作为黏膜通透性改变的示踪剂)。同时对血、肠系膜淋巴结(LMN)、肝、脾、肺组织进行了细菌培养及鉴定,测定门静脉血中内毒素水平。结果 ASP大鼠6及12h时相点肠黏膜组织结构基本正常;电镜观察制膜12h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间有高密度电子物质沉着,细胞紧密连接开放;假手术组肠黏膜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完整,细胞间隙无示踪剂沉着。12h时相点ASP组大鼠远隔部位细菌移位率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培养出的细菌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芳香杆菌、枯草杆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几乎均为肠源性细菌;12h时相点ASP组大鼠血浆内毒水平较SO组显著增加。结论 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开放,通透性增加是ASP早期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与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密切相关,本研究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时肠上皮紧密连接蛋白Zonula Occluden-1(ZO-1)和Occludin的表达变化及其在肠黏膜屏障功能减退中的作用。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饮食)和高脂模型组,分别于造模的12周、16周检查肝指数(肝湿重/体重)、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血清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肝组织匀浆丙二醛( 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水平,光镜下观察末端回肠黏膜形态,透射电镜下观察小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小肠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结果16周模型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性明显,肝指数[(6.3±0.18)% vs.(5.8±0.12)%]、血清 ALT [(68.61±12.12) U/L vs.(25.10±9.06)U/L]、血 TG[(1.30±0.14)mmol/L vs.(0.72±0.06)mmol/L]和肝组织匀浆 MDA 水平[(6.02±0.92)μmol/g vs.(2.15±0.66)μmol/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肝组织匀浆SO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5.12±1.88)U/g vs.(10.52±2.2)U/g,P<0.01];模型组大鼠末端回肠黏膜形态和小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但肠上皮细胞凋亡增加。与对照组比较,16周模型组大鼠小肠ZO-1及Occludin蛋白的表达皆显著下降(0.65±0.12 vs.1.08±0.08;0.62±0.08 vs.0.95±0.10, P <0.01)。结论非酒精性脂肪肝时肠黏膜上皮屏障功能减退可能与小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凋亡在大鼠腹部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后肠屏障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观察腹腔海水浸泡后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LPS)含量变化,肠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肠黏膜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利用原位末端标记法计数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结果:腹部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后,大鼠血浆DAO、LPS水平显著升高:肠组织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或P〈0.01);小肠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肠黏膜屏障受损: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增加(P〈0.01)。结论:腹部开放伤合并海水浸泡可导致大鼠肠屏障功能障碍,出现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肠组织氧自由基损伤,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上皮细胞凋亡增加在肠屏障功能障碍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7.
背景:细胞凋亡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修复中起主要作用,参附注射液对肠缺血再灌注时肠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有待观察。目的:分析肠上皮细胞凋亡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修复特征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湖北省咸宁市中心医院普外科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普外科。材料:实验于2005-03/08在咸宁市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54只健康雄性大鼠,体质量200~250g,购自武汉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方法:随机摸球法将大鼠分为对照组6只,肠缺血再灌注组24只及参附处理组24只。①麻醉大鼠,分离其肠系膜上动脉,肠缺血再灌注组、参附处理组用无损伤血管夹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1h,再灌注1,24,72h,参附处理组于阻断前30min经静脉输注参附注射液8mL/(kg·h),20mL/(kg·d),由人参和黑付子组成(雅安三九药液公司,批号:030302)。对照组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对照组与肠缺血再灌注组于阻断前30min经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整个实验过程对大鼠进行面罩给氧。②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参附处理组分别于缺血后1h、再灌注1,24,72h取材,对照组于造模后取材,每组各6只。观察各组大鼠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下列评分系统:0分,绒毛和腺体正常;1分部分绒毛顶端上皮轻度受损;2分,上皮下腺体轻度受损;3分,上皮下间隙扩大,毛细血管充血;4分,上皮与固有层中度分离,腺体受损;5分,部分绒毛顶端脱落;6分,绒毛明显脱落;7分,固有层绒毛脱落;8分,固有层开始消化分解;9分,出血、溃疡形成)和有丝分裂活性。③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未端标记实验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测定细胞凋亡指数,即每张切片随机取10个高位视野,每100个细胞中凋亡阳性细胞数。④在苏木精-伊红染色的肠黏膜上皮细胞间观察有丝分裂相,10个相邻肠黏膜上皮细胞间具有有丝分裂相的细胞数作为有丝分裂活性指数。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组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细胞凋亡指数和有丝分裂活性的测定。结果:纳入大鼠54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参附处理组大鼠肠缺血1h、再灌注1,24h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评分分别为[(0.65±0.35),(3.87±0.86),(0.65±0.35)分,低于肠缺血-再灌注组[(7.11±1.01),(8.05±1.34),(1.53±0.48)分,P<0.05]。②参附处理组大鼠肠缺血1h、再灌注1,24,72h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7.24±7.05),(24.20±9.87),(11.49±4.71),(6.02±2.16)个,低于肠缺血-再灌注组[(51.09±13.76),(54.89±15.58),(23.54±9.64),(12.47±5.52)个,P<0.05],缺血1h、再灌注1h有丝分裂活性分别为(10.37±2.03),(11.72±2.07)个,高于肠缺血-再灌注组[(8.24±1.69),(9.95±1.93)个,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能够降低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并增强肠黏膜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活性,从而促进肠黏膜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严重烧伤时缺血、缺氧、再灌注造成的氧自由基损伤及感染会对肠黏膜造成损伤.目的从亚细胞水平观察丹参能否改善大鼠烧伤后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及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从而保护肠黏膜.设计单一样本,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解放军第三医院烧伤科.材料实验于2001-12/2002-02在解放军第三医院外科研究所完成.选用清洁级SD大鼠9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24只,烧伤模型组和丹参治疗组各36只.1 mL丹参注射液含丹参生药1.5 g.方法①烧伤模型组和丹参治疗组大鼠建立烧伤模型,造成20%总体表面积Ⅲ度烫伤.②正常对照组不致伤.③丹参治疗组造模后立即经股静脉缓慢注射丹参注射液1 mL/kg,正常对照组和烧伤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④烧伤模型组、丹参治疗组分别于造模后1,2,6 h各处死12只大鼠,正常对照组分别于对应时间点各处死8只.⑤采集小肠标本,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aa3、细胞色素C、能荷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主要观察指标造模后1,2,6 h各组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aa3、细胞色素C、能荷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变化.结果实验选用96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aa3水平的测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烧伤模型组、丹参治疗组造模后2 h内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aa3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造模后6 h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且丹参治疗组显著高于烧伤模型组[(3.16±0.13),(2.56±0.15)μkat/g,P<0.05].②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能荷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的测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烧伤模型组在造模后1,2,6 h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能荷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而丹参治疗组在各时间点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烧伤模型组(P<0.05或0.01).结论丹参能显著提高烧伤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细胞色素aa3、细胞色素C及能荷水平,明显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从而改善大鼠烧伤后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性应激对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学、超微结构及杯状细胞黏蛋白MUC2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4/2005-04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完成。选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应激组、对照组和氨基胍组,每组12只。应激组和氨基胍组每天置于束缚笼内2h,氨基胍组同时给予氨基胍150mg/(kg·d)腹腔注射进行干预,对照组自由活动。持续14d后处死动物,病理组织切片分别观察各组结肠黏膜组织学及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结肠杯状细胞内黏蛋白MUC2的蛋白表达情况,并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结肠黏膜组织一氧化氮、分泌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结果:36只大鼠在实验中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慢性应激大鼠结肠黏膜炎性细胞数目增加,应激组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71.33±9.84),(30.58±3.82)/mm2,P<0.01];[(49.58±6.21),(26.33±4.56)/mm2,P<0.01];使用氨基胍组结肠黏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明显低于应激组,差异具有显著性[(32.92±4.48),(71.33±9.84)/mm2,P<0.01];[(28.50±4.66),(49.58±6.21)/mm2,P<0.01]。②应激组杯状上皮细胞见较多黏液分泌后残留的囊泡,胞浆黏蛋白MUC2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低于对照组[(0.22±0.03),(0.26±0.12),P<0.01],也低于氨基胍组[(0.22±0.03),(0.25±0.02),P<0.01],而氨基胍组杯状细胞内黏蛋白丰富。③应激组结肠组织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1.72±4.70),(31.76±4.58)μmol/g,P<0.01];也高于氨基胍组[(41.72±4.70),(32.20±6.86)μmol/g,P<0.01];氨基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分泌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应激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6.47±0.95),(3.81±0.64)nkat/g,P<0.01],也高于氨基胍组[(6.47±0.95),(3.50±0.54)nkat/g,P<0.01];氨基胍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④应激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嵴减少、消失,线粒体空泡变性,部分区域溶酶体增多;细胞间连接松弛,紧密连接间隙增大,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减少、稀疏、脱落。对照组大鼠结肠上皮细胞内细胞器完整,细胞间连接正常,细胞表面微绒毛完整。氨基胍组仅见轻微的细胞间连接的变化。结论:慢性应激损伤肠黏膜屏障,引起结肠黏膜炎性细胞浸润和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并影响黏液分泌细胞的功能。这种形态学的变化与慢性应激所导致的结肠组织分泌型一氧化氮合酶活化、一氧化氮含量增加有关。氨基胍对慢性应激诱导的结肠黏膜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丹参对烧伤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 :探讨丹参对烧伤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及氧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96只 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 A)、烧伤组 ( B)、治疗组 ( C)。B组和 C组造成 2 0 %总体表面积 度烧伤。在伤后1、2、6 h,动态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 aa3、细胞色素 C、能荷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水平。结果 :1伤后 2 h内 ,B、C组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 aa3水平无显著降低 ( P均 >0 .0 5 )。伤后 6 h,B、C组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 aa3水平均显著低于 A组 ( P均 <0 .0 5 ) ;同时 C组显著高于 B组( P<0 .0 5 )。2伤后 1h始 ,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内细胞色素 C水平、能荷和 SOD活力下降 ;C组显著高于 B组 ( P均 <0 .0 5 )。结论 :丹参能显著提高细胞色素 aa3、细胞色素 C、能荷和 SOD水平 ;明显改善大鼠烧伤后肠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及明显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韶关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韶关市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中的489名留守儿童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6%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不同性别孤独感发生率无差异性,不同年龄及不同年级间孤独感发生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5.970,P〈0.05)。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教育方式、父母间关系和老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相关(P〈0.01~0.05)。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其孤独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产科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TCB)报警预值的可靠性。方法132例产科新生儿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正常产组和剖宫产组各66例,新生儿均于产后第4天同一时间点应用KJ8000经皮测黄仪分别测量额、胸、腹、额胸、额胸腹TCB值,TCB〉12.9mg/dl者,取得亲属同意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SB),对比分析不同部位TCB及其与sB值的差异。结果两组分别有17例或21例达到TCB报警预值。两组TCB或sB相同方法及相同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B不同部位对比,额部值最低、胸部值最高,且与其他部位同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B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与不同部位TCB对比均以胸部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他部位TC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产与剖宫产新生儿术后sB对比差异无意义;TCB动态监测以胸部结果更接近SB。  相似文献   

18.
Physiatrists are a valuable resource in legal settings, where assessment of functional capacity to perform work and of future medical needs must be determined. Physiatrists help determine what future medical care is needed to restore and maintain an individual at the maximum level of life func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use of a quality of life (QOL) rehabilitation model, rather than a medical model, for enhancing functional performance, modifying environments, and facilitating patient coping. We discuss use of the QOL model to describe and influence a patient'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vocational/economic, and social/leisure domains.  相似文献   

19.
护士选择性应用静脉留置针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鑫  张琰  岳鹏  王欣然 《护理研究》2009,(6):1521-1523
[目的]了解护士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留置针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138名护士留置针选择性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约1/4的护士并不知道应选择性使用留置针,近60%的护士在实际工作中选择留置针的意识较差;护士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决策受多因素影响;不同科室、职称及是否具有带教资格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绝大部分护士希望参加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相关内容的培训。[结论]临床护士操作前考虑留置针选择的意识有待加强。建议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护士选择性应用留置针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江汉油田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患者家庭护理提供者(护理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对6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家庭护理提供者进行一般情况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QOLI-74)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家庭护理提供者各维度的主观生活满意度与其客观指标相关,但也与其需求、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有关。结论:客观状态是影响主观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应考虑护理者的需求、年龄、文化程度、与患者的关系对护理者主观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