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 Dynesys 作为非融合器械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应用 Dynesys 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8~74岁,平均54.6岁。全部病例均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或不合并椎间盘突出。单节段32例,两节段10例。按标准操作置入 Dynesys 螺钉后行病变节段椎板间开窗减压,切除或保留椎间盘。清除增厚的黄韧带,切除增生内聚的上关节突的内侧部分,开放侧隐窝。测量椎弓根钉间距,截取 PCU 管,将 PET 绳索穿入 PCU 管和上下椎弓根钉间,收紧并锁定绳索与椎弓根钉连接处。术后5天戴腰围下地,腰围佩戴时间为3周。通过 ODI 和 VAS 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并通过动态侧位 X 线片评估非融合节段的椎间运动功能保留及椎间隙高度和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结果随访10~36个月,平均24.7个月。ODI 指数术前(60.4±21.5)%,术后(23.9±13.5)%,( P<0.05);VAS 腰痛评分术前6.0±1.8,术后2.1±1.7,( P<0.05);VAS 腿痛术前评分7.2±1.9,术后1.9±1.1,( P<0.05),临床疗效满意。影像学评价非融合节段保留有一定椎间活动度,活动范围2°~5°,平均3.7°。结论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满意,能够部分保留固定节段的运动功能,可作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椎间盘疾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2.
Dynesys系统治疗单节段与多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 Dynesys 系统治疗单节段与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3月采用 Dynesys 系统治疗的腰椎退变疾病患者46例。根据患者手术节段分为单节段组(32例)和多节段组(1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摄腰椎正侧位和前屈后伸位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活动度以及近端相邻节段的椎间活动度。结果46例患者平均随访30(24~52)个月,两组患者 ODI 指数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20.5±5.7)%,多节段组(21.2±9.8)%;末次随访:单节段组(12.2±4.3)%,多节段组(15.3±6.9)%,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VAS 评分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2.9±1.3,多节段组3.2±1.4;末次随访:单节段组1.4±0.3,多节段组1.6±0.4,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末次随访时 ODI 与 VAS 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11.3±2.7) mm,多节段组(11.1±2.0) mm;末次随访单节段组(10.8±3.1) mm,多节段组(10.3±2.2) mm,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4.3±2.4)°,多节段组(4.6±2.7)°;末次随访单节段组(4.8±2.2)°,多节段组(5.3±2.0)° 均显著下降( P<0.05)。两组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单节段组(9.1±2.1)°,多节段组(8.5±1.8)°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仅在末次随访时单节段组(10.3±2.7)° 较术前显著增加,并且单节段组大于多节段组(9.1±3.0)° ( P<0.05)。结论单节段与多节段 Dynesys 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并保留部分椎间活动度,术后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均有所增加,单节段组增加更显著,这可能存在相邻节段退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中和固定系统( 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 )用于腰椎退行性滑脱治疗的早期临床疗效及相关影像学改变。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我科对17例明确诊断为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单节段病变患者进行了后路椎板开窗减压, Dynesys 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53~72岁,平均61.3岁。手术节段分布:L3/4间隙3例,L4/5间隙10例,L5/S1间隙4例。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 )和功能障碍指数( ODI )进行疗效评估。通过术前及随访时 X 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比及椎间活动度。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发生严重的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术后随访12~22个月,平均15.4个月。VAS 腰痛评分:术前5.9±2.7,末次随访1.8±1.2;VAS 腿痛评分:术前3.1±2.4,末次随访1.2±0.9。ODI 指数:术前(39.4±17.3)%,末次随访(14.8±11.2)%。术前及随访时所有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椎体间高度比:术前2.5±1.2,随访时2.8±1.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椎间活动度:术前(4.6±1.5)°,随访时(1.8±1.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Dynesys 系统内固定是轻度腰椎退行性滑脱的一种早期疗效满意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3月,应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病变共52例,男27例,女25例;年龄38~64岁,平均47.3岁。其中L4~5单节段48例,L4~S1双节段4例,均行腰椎开窗减压Wallis系统置入。观察术前及术后视觉疼痛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Oswestry 残障指数评分(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及下腰痛(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评分变化情况,并测量术前及术后病变节段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及椎间盘后高度(posteriordischeight,PDH)。结果术后随访24~36个月,平均28.3个月。手术时间70~230 min,平均113.2 min。术中出血量20~300 ml,平均82.6 ml。手术节段PDH,术前(7.80±3.2) mm,末次随访时(7.20±0.7)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9),VAS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术前分别为:(7.60±1.0、39.0±3.3和17.5±2.4),末次随访分别为:(1.70±0.6、17.7±0.3和25.6±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分别为0.003、0.005和0.007)。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保守治疗缓解;另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改行腰椎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症状缓解。其余病例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假体移位等并发症,随访期间亦未出现节段不稳或邻近节段严重退变。结论应用 Wallis 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能保留手术节段腰椎的活动度,中期随访疗效良好,其主要适应证为退变不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症。  相似文献   

5.
椎间盘造影在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对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治疗中,在选择治疗节段方面所起的作用。方法对35例多节段腰椎退行性变患者的93个椎间隙行椎间盘造影检查,根据注入造影剂的量、注入时阻力、是否诱发出患者原有症状等确定责任椎间盘,并对相应节段手术治疗。结果93个椎间隙造影中注入量大于2ml44个间隙,推注时阻力减低者44个间隙,诱发出患者原有症状54个间隙,对其中19个椎间盘行人工椎间盘置换,35个椎间盘行腰椎融合术。术后均无与造影相关的并发症。随访16~42个月,平均30.4个月。术前JOA评分7~17分,平均10.7分,术后JOA评分20~29分,平均25分。与术前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前VAS评分6~10分,平均7.5分,术后VAS评分0~2分,平均1.2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椎间盘造影对准确选择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间隙能够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棘突间动态内固定系统(X-Stop)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的中期临床疗效及手术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应用X-Stop治疗且随访时间>2年的单间隙DDD患者共47例,其中男16例,女31例,平均年龄(56.3±11.1)岁,主要诊断包括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不稳症等,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评定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术前和末次随访各评价一次。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0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67.2(20~300)ml,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7.2(25~50)个月,其中3例术后残余轻度腰痛及下肢麻木症状,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3例术后出现假体向棘突后方脱出,1例予以假体取出,其余2例因无明显不适症状,未行特殊治疗。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棘突骨折、腰椎后凸畸形、邻近节段退变等其它相关并发症。下腰痛JOA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13.30±2.79,末次随访27.55±1.38,P<0.05),腰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5.74±0.97,末次随访1.06±0.92,P<0.05)。结论 X-Stop临床疗效确切,手术操作损伤小、术后康复快、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DDD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科方法,但手术适应证选择应慎重,其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相邻节段退变的原因及再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我科共收治的15例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病例,自初次融合手术至再次手术平均时间6.7(6.1~8.3)年,临床表现为初次手术后症状缓解,2次手术前6~12个月再次出现腰痛伴下肢放射痛、麻木,间歇性跛行。影像学表现为融合节段的上位或下位运动节段出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退变性节段不稳定。经保守治疗效果差。须再次手术。其中10例经 CT 重建发现融合节段骨性融合,拆除初次内固定,进行相邻节段椎板减压,并咬除间盘突出侧的部分或全部关节突,切除间盘,进行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4例发现融合节段融合欠佳,保留原有内固定,向上扩大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并延长内固定。1例融合不确实,行原有内固定取出,改用 Dynesys 动态椎弓根内固定并延长至上位相邻节段。手术时间平均16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60 ml。术后随访6~18个月。采用 VAS 评价腰腿痛改善情况,ODI 评价术后生活能力改善状况。结果1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有1例因硬膜粘连出现硬膜撕裂,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经伤口加密缝合,脑脊液漏愈合。所有病例未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术后腰腿痛 VAS 由术前的平均6.5分降至术后的1.6分。ODI 指数由术前的35%降至术后11%。结论腰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再手术,在去除部分或全部关节突,谨慎分离粘连组织,充分减压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方式,能够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选择性椎管减压及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with stenosis,DLS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2月至2011年1月,我院经后路治疗DLSS患者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54~73岁,平均67.3岁。病程4~8年。术前Cobb’s角15°~49°,平均31°;腰椎前凸角(T12~S1)-30.6°~3.3°,平均-10.5°。对Cobb’s角<20°的5例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s角>20°的23例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凸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应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8例行减压手术节段113个,平均减压4.0个节段;共融合90个节段,平均融合3.2个节段。术后随访24~70个月,平均3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3.5±0.5)h,出血(600±30)ml,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侧凸由术前平均31°矫正至术后平均15.2°,改善率平均为51.0%。腰椎前凸角矫正为5.4°~28.2°,平均18.4°。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s角均明显改善(P<0.05)。术前JOA评分平均13.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5分(P<0.05)。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 DLSS的治疗应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应准确判断责任节段,临床疗效满意,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短节段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26例DLS合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52~78(平均64.1)岁。术前全脊柱X线片示腰椎Cobb’s角11°~26°(平均16.4°),腰椎前凸角12°~46°(平均27.3°),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疼痛和功能情况。手术方式为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比较术前和术后随访的躯干平衡矫正及ODI改善等情况。结果随访12~39(平均20)个月,术前Cobb’s角平均(16.4±3.8)°,术后随访Cobb’s角平均(6.9±2.2)°,矫正率为58%;腰椎前凸角由术前平均(27.3±7.9)°矫正至末次随访平均(33.5±5.9)°;冠状面失平衡术前平均(11.2±4.5)mm,术后平均(5.2±2.3)mm;矢状面失平衡术前平均(11.7±6.0)mm,术后平均(6.0±2.3)mm;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ODI明显下降,改善率为83.1%,其中19例优,6例良,1例可。术后所有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6.9%,所有患者未发现钉棒松动或断裂等情况。结论对于Cobb’s角<30°且躯干失平衡较小的患者,行选择性减压、短节段固定融合术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髓核摘除联合K-Rod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对39例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髓核摘除联合K-Rod动态固定(A组,19例)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B组,20例)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进行比较评价,并动态观察术后责任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A组随访时间18~32个月,平均22个月;B组随访时间18~37个月,平均23个月。末次随访两组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改善。A组末次随访时VAS为1.16±0.50,ODI为(3.72±3.63)%,较术前VAS5.52±1.58及ODI(50.83±20.28)%有明显降低(P<0.001);B组末次随访时VAS为2.13±0.69,ODI为(18.61±4.07)%,较术前VAS6.50±1.21及ODI(60.56±9.92)%有明显降低(P<0.001)。A组术后手术节段ROM减小,但末次随访时已恢复至术前近60%,B组术后手术节段将为0°。两组相邻节段及腰椎总活动度维持在术前水平。A组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约10%,但术后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两组相邻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未见内固定松动、物断裂等情况。结论与融合相比,K-Rod系统保留了腰椎生理曲度和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对相邻节段退变无明显影响,短期临床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但腰椎融合率与临床症状改善率之间不成止比,随着时间的推移,融合的相邻节段会发生退变或失稳,导致相邻节段退变.腰椎融合手术所存在的局限性及问题导致一些学者开始探索一些新的手术方式,腰椎非融合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腰椎退变疾病的新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1911年Hibbs和Albee首次将脊柱融合术应用于脊柱外科以来,脊柱融合术已逐渐成为脊柱外科最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其基本理论依据是,通过坚强固定,限制脊柱节段间异常活动,缓解由此带来的相关症状。但随着对脊柱生理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的50年里,脊柱融合术已经成为脊柱外科最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显示了明显的技术优势,但其伴随而来的融合节段相邻节段退变、融合部位假关节形成以及供骨区疼痛等并发症,依然困扰着脊柱外科医生,尤其是胸腰结合部和腰骶结合部发生上述问题的风险更大,因此常常需要再次手术。为在解决原有疾病问题的基础上避免上述并发症,脊柱外科医生把目光转向了非融合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研究经皮椎间孔镜间盘摘除术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 治疗青壮年与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 的疗效差异。方法 2017 年 5~10 月我院采用 PELD 治疗 116 例 LDH 患者,按年龄段将患者分为青壮年组 (A 组,55 例) 和中老年组 (B 组,61 例),于术前和术后 3 个月、1 年及 2 年时随访分析患者疗效及复发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和改进后 MacNab 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两组间腰、腿痛 VAS 和 ODI 评分术前与术后 3 个月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1 年 A 组腰、腿痛 VAS 和 ODI 评分分别为 1.35±0.67、1.35±0.80 和 11.62±2.73,术后 1 年 B 组腰、腿痛 VAS 和 ODI 评分分别为 2.05±0.85、2.39±0.69 和 13.41±3.12,术后 2 年 A 组腰、腿痛 VAS 和 ODI 评分分别为 1.24±0.64、1.25±0.93 和 10.54±2.79,术后 2 年 B 组腰、腿痛 VAS 和 ODI 评分分别为 2.59±1.02、2.54±0.86 和 14.02±3.71。术后 1 年及 2 年随访时 A 组优于 B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 两组复发率分别为 1.82% (1 / 55) 和 9.84% (6 / 6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按改进后 MacNab 标准 A、B 两组的优良率分别为 96.36%、90.16%。结论 PELD 治疗青壮年 LDH 疗效显著,应作为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案,中老年 LDH 也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可避免开放手术的弊端及全身麻醉等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