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Dynesys系统治疗单节段与多节段腰椎退变疾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 Dynesys 系统治疗单节段与多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3月采用 Dynesys 系统治疗的腰椎退变疾病患者46例。根据患者手术节段分为单节段组(32例)和多节段组(14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摄腰椎正侧位和前屈后伸位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活动度以及近端相邻节段的椎间活动度。结果46例患者平均随访30(24~52)个月,两组患者 ODI 指数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20.5±5.7)%,多节段组(21.2±9.8)%;末次随访:单节段组(12.2±4.3)%,多节段组(15.3±6.9)%,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VAS 评分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2.9±1.3,多节段组3.2±1.4;末次随访:单节段组1.4±0.3,多节段组1.6±0.4,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末次随访时 ODI 与 VAS 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椎间高度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11.3±2.7) mm,多节段组(11.1±2.0) mm;末次随访单节段组(10.8±3.1) mm,多节段组(10.3±2.2) mm,较术前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节段的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单节段组(4.3±2.4)°,多节段组(4.6±2.7)°;末次随访单节段组(4.8±2.2)°,多节段组(5.3±2.0)° 均显著下降( P<0.05)。两组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在术后3个月时单节段组(9.1±2.1)°,多节段组(8.5±1.8)°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仅在末次随访时单节段组(10.3±2.7)° 较术前显著增加,并且单节段组大于多节段组(9.1±3.0)° ( P<0.05)。结论单节段与多节段 Dynesys 内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短期临床疗效,并保留部分椎间活动度,术后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均有所增加,单节段组增加更显著,这可能存在相邻节段退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髓核摘除联合K-Rod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变化。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对39例单节段或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用髓核摘除联合K-Rod动态固定(A组,19例)和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B组,20例)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进行比较评价,并动态观察术后责任椎间隙高度及腰椎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A组随访时间18~32个月,平均22个月;B组随访时间18~37个月,平均23个月。末次随访两组患者腰腿痛症状明显改善。A组末次随访时VAS为1.16±0.50,ODI为(3.72±3.63)%,较术前VAS5.52±1.58及ODI(50.83±20.28)%有明显降低(P<0.001);B组末次随访时VAS为2.13±0.69,ODI为(18.61±4.07)%,较术前VAS6.50±1.21及ODI(60.56±9.92)%有明显降低(P<0.001)。A组术后手术节段ROM减小,但末次随访时已恢复至术前近60%,B组术后手术节段将为0°。两组相邻节段及腰椎总活动度维持在术前水平。A组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较术前降低约10%,但术后维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两组相邻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未见内固定松动、物断裂等情况。结论与融合相比,K-Rod系统保留了腰椎生理曲度和固定节段的活动度,对相邻节段退变无明显影响,短期临床疗效满意,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 Dynesys 作为非融合器械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应用 Dynesys 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2例,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38~74岁,平均54.6岁。全部病例均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合并或不合并椎间盘突出。单节段32例,两节段10例。按标准操作置入 Dynesys 螺钉后行病变节段椎板间开窗减压,切除或保留椎间盘。清除增厚的黄韧带,切除增生内聚的上关节突的内侧部分,开放侧隐窝。测量椎弓根钉间距,截取 PCU 管,将 PET 绳索穿入 PCU 管和上下椎弓根钉间,收紧并锁定绳索与椎弓根钉连接处。术后5天戴腰围下地,腰围佩戴时间为3周。通过 ODI 和 VAS 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并通过动态侧位 X 线片评估非融合节段的椎间运动功能保留及椎间隙高度和近端相邻节段活动度。结果随访10~36个月,平均24.7个月。ODI 指数术前(60.4±21.5)%,术后(23.9±13.5)%,( P<0.05);VAS 腰痛评分术前6.0±1.8,术后2.1±1.7,( P<0.05);VAS 腿痛术前评分7.2±1.9,术后1.9±1.1,( P<0.05),临床疗效满意。影像学评价非融合节段保留有一定椎间活动度,活动范围2°~5°,平均3.7°。结论Dynesys 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疗效满意,能够部分保留固定节段的运动功能,可作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及退变性椎间盘疾病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3月,应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病变共52例,男27例,女25例;年龄38~64岁,平均47.3岁。其中L4~5单节段48例,L4~S1双节段4例,均行腰椎开窗减压Wallis系统置入。观察术前及术后视觉疼痛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Oswestry 残障指数评分(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及下腰痛(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评分变化情况,并测量术前及术后病变节段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及椎间盘后高度(posteriordischeight,PDH)。结果术后随访24~36个月,平均28.3个月。手术时间70~230 min,平均113.2 min。术中出血量20~300 ml,平均82.6 ml。手术节段PDH,术前(7.80±3.2) mm,末次随访时(7.20±0.7)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9),VAS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术前分别为:(7.60±1.0、39.0±3.3和17.5±2.4),末次随访分别为:(1.70±0.6、17.7±0.3和25.6±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分别为0.003、0.005和0.007)。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保守治疗缓解;另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改行腰椎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症状缓解。其余病例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假体移位等并发症,随访期间亦未出现节段不稳或邻近节段严重退变。结论应用 Wallis 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能保留手术节段腰椎的活动度,中期随访疗效良好,其主要适应证为退变不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症。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腰椎椎间撑开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成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方法回顾总结2006年lO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采用腰椎椎间隙撑开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78例成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2例,女36例,年龄41。69岁,平均为52.4岁。病程3个月至7年,平均38个月。病变节段:L3峡部裂3例,L4峡部裂28例,k峡部裂47例。按Meyerding分度:I度滑脱25例,II度滑脱47例,III度滑脱6例,滑移程度为(39.3±10.9)%。术后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VAS评分及影像学检查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手术平均时间118min,术中出血平均540ml。随访24~83个月,平均41个月。VAS评分术前为6.7±1.5、末次随访为1.7±1.3;ODI指数术前为(60.7±9.8)%、末次随访为(24.1±4.9)%;以上指标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滑移程度末次随访为(9.8±4.1)%,滑脱复位率为75.1%,2年融合率为97.4%。结论应用椎间隙撑开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疗效确实,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 PCM 人工颈椎间盘( artifical cervical porous coated motion disc )置换术7年随访结果,评价中远期疗效。方法我院自2004年12月开展 PCM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以来,术后超过7年的患者共23例,其中19例获得84~98个月(平均91个月)随访。男11例,女8例。单节段置换12例,双节段置换5例,3节段置换2例。C3/42例、C4/56例、C5/616例、C6/75例。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 JOA、VAS、NDI 评分,末次随访时进行 Odom’s 分级评估临床疗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在过伸过屈侧位 X 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 X 线片上采用 McAfee 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和相邻节段退变程度。结果术中或术后无神经和血管损伤并发症。JOA 评分术前为(12.3±2.2)分,末次随访时(15.9±1.2)分;平均改善率76.5%。颈肩痛 VAS 评分术前为(3.6±1.5)分,末次随访时(1.8±1.1)分;上肢痛 VAS 评分术前为(6.4±2.5)分,末次随访时(1.7±1.2)分;NDI 术前评分为(25.7±12.5)分,末次随访时(7.7±3.5)分。末次随访时 Odom’s 分级优7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术前置换节段活动度为(5.7±2.8)°,末次随访时为(3.8±2.5)°。末次随访时,28个手术节段中7个(25%)出现异位骨化,其中1个(7%)节段丧失活动度。19例相邻节段无明显退变5例,轻度退变12例,重度退变2例。无翻修病例。结论PCM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7年以上的中期随访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一定保留。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动态中和系统( dynamic neutralization system,Dynesys )作为融合或非融合器械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 )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2月至2012年8月应用 Dynesys 治疗 DDD 患者51例,其中男22例,女29例,年龄38~74岁,平均54.6岁。本组病例单节段34例,双节段15例,三节段2例,使用方法包括非融合、融合和混合应用,其中单节段融合12例,非融合22例,双节段非融合5例,混合应用10例,三节段1例非融合,1例混合应用。共固定70个节段,其中融合23个节段,非融合47个节段。手术方法:融合节段行椎板开窗减压、侧隐窝开放、间盘切除、PLIF (自体骨或混合骨粒),非融合节段仅行椎板开窗减压、侧隐窝开放、间盘有限切除。通过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估临床疗效,并通过侧位 X 线片和 CT 二维重建评估融合节段的椎间融合率,动态侧位 X 线片评估非融合节段的运动功能保留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23个月。VAS 腰痛评分术前5.9±1.7,术后2.0±1.5( P<0.05)。下肢痛评分术前7.3±1.6,术后1.6±1.5( P<0.05)。ODI 指数术前(61±19)%,术后(22±13)%( P<0.05)。47个非融合固定节段中有31个(66%)节段保留有椎间活动度,活动范围2°~6°,平均3.5°,但椎间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 P<0.05)。23个融合节段均无椎间活动度,融合率56.5%。无不可逆性神经症状加重、内植物失败、切口感染等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结论Dynesys 治疗 DDD 的近期疗效满意,可在融合、非融合、混合应用不同方式中个体化选择。作为非融合器械使用仅能够部分保留椎间活动度。作为融合器械使用,能够提供椎间足够稳定,但植骨融合率低于坚强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我院应用FE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19~58岁,平均38.3岁。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进行腿、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escale,VAS)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定,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2.4min;平均住院时间5.2天;2例术中出现硬膜小裂口,未予处理;无神经根损伤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8~66个月。腿痛VAS评分从术前(7.6±1.6)分降至术后3个月(1.2±0.8)分、术后1年(1.1±0.9)分、末次随访(1.6±1.2)分(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VAS评分从术前(3.1±2.2)分降至术后3个月(1.8±1.5)分、术后1年(1.6±1.4)分、末次随访(1.7±0.9)分(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ODI指数从术前(69.5±10.5)降至术后3个月(19.3±6.5)、术后1年(15.6±5.9)、末次随访(21.8±7.0)(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93.3%的患者获得良好的主观满意度,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8.9%。性别、年龄、突出类型及术前腰痛与改良MacNab结果无相关性(P>0.05);而术前Pfirrmann分级、感觉缺陷及手术节段与改良MacNab结果具相关性(P<0.05)。1例L4~5节段患者术后1周发生下肢麻木加重,予以脱水、激素治疗等保守治疗后2周症状缓解;1例L5~S1节段患者术后4个月出现手术节段椎间盘再次突出,行小切口开放手术翻修。末次随访时,2例轻度运?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半限制型Activ-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7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接受Activ-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并获得随访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共28例,男18例,女10例,年龄32~62岁,平均45.2岁。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评分、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eckdisabilityindex,N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术后症状改善程度,比较手术前后的颈椎曲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变化,观察统计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7.8个月,JOA脊髓功能评分从(8.5±2.5)分增加至(14.8±1.5)分,NDI评分从(24.8±6.9)分下降至(7.3±4.8)分,颈部VAS评分从(6.8±1.3)分下降至(1.2±0.4)分,上肢VAS评分从(7.4±1.2)分下降至(1.1±0.4)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置换节段活动度从术前平均(9.6±4.3)°增加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0.8±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曲度术前为(12.9±10.5)°,末次随访时为(15.4±9.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节段半限制型Activ-C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可有效改善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和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皮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的手术策略、安全性及初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采用经皮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治疗37例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合并钙化性椎间盘突出或椎体后缘骨赘)。术后第2天及术后3个月复查腰椎MRI评估腰椎侧隐窝减压及椎间盘突出物切除的彻底性。记录术前、术后3、6、12个月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腿痛VAS评分及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指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的统计学差异。术后12个月进行MacNab腰椎功能评分。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50(25~80)min。仅1例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采用经皮经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翻修,1例术后腰痛加重(经封闭证实为腰椎小关节综合征),无神经损伤、感染及其它手术并发症。腰痛VAS评分:术前(24.4±14.0)分,术后3个月(7.5±6.9)分,术后6个月(5.8±6.0)分,术后12个月(5.6±8.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76.1±9.9)分,术后3个月(3.6±6.4)分,术后6个月(1.7±3.8)分,术后12个月(1.7±3.8)分;ODI指数:术前(74.7±10.0),术后3个月(27.7±5.3),术后6个月(10.1±5.3),术后12个月(14.4±4.8)。术后各时间点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术后12个月MacNab评分,20例优,15例良,1例可,1例差。结论根据经皮经椎板间隙入路完全内镜下腰椎侧隐窝减压术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安全、合理、短期疗效优异的微创脊柱外科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退变性腰椎滑脱后路融合术对腰椎曲度的影响,比较三种后路融合术后腰椎曲度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接受过后路减压、复位、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的资料,根据融合方式分为三组:A组(26例)后外侧植骨融合;B组(20例)椎间自体骨块植骨融合;C组(16例)椎间融合器(Cage)植入融合。进行5~9年(平均6.4年)的随访,通过影像学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滑脱节段椎间高度、椎间盘角、侧凸角、腰骶角和全腰椎前凸角等腰椎曲度指标进行比较,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术后滑脱复位率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间复位率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丢失最少;末次随访时三组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滑脱节段椎间高度、椎间盘角、侧凸角、腰骶角和全腰椎前凸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这些指标在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后即刻检查结果有所丢失,其中椎间高度、椎间盘角和全腰椎前凸角的丢失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曲度的丢失中,A组丢失最多,B组次之,C组最少,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经过减压、椎弓根钉系统进行复位和内固定,能很好地恢复腰椎生理曲度,行椎间Cage植入融合可使其长期得以良好的维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微创治疗游离脱垂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我科采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interlaminardiscectomy,PEID)微创治疗游离脱垂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94例。其中男53例,女41例,年龄13~56(平均29.69)岁。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平均随访26.5(12~37)个月。平均手术时间(66.4±8.4)min。每台手术术中平均透视时间(0.5±0.2)s。所有患者术后腰腿痛、感觉肌力减退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前、术后1天、术后1、3、6、12个月腰痛VAS评分分别为:(5.40±1.12)分,(3.36±0.96)分,(1.86±0.99)分,(1.18±0.83)分,(0.78±0.62)分,(0.58±0.64)分;腿痛VAS评分分别为:(8.40±0.95)分,(2.66±1.53)分,(1.98±1.00)分,(1.20±0.81)分,(0.82±0.66)分,(0.68±0.62)分。术前、术后1、3、6、12个月ODI指数分别为:51.88±8.88,33.22±10.33,23.46±7.47,15.10±5.72,10.38±5.93。术前与术后各时段腰腿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价疗效,优良率94.7%。结论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微创治疗游离脱垂型L5~S1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中透视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其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伴腰椎不稳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我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且获随访57例患者,其中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23例,开放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34例,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椎间隙高度,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定位错误、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与开放手术组相比,Quadrant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P<0.05),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uadrant微创通道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在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在椎间隙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VAS评分和ODI评分方面,Quadrant微创通道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在术前及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uadrant微创通道手术组与开放手术组术后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组与开放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组具有相同临床疗效,Quadrant微创通道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在手术创伤方面具有优势,近期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