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对屈光状态的影响及手术前后眼屈光状态的改变。方法初发翼状胬肉病人74例(80眼),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检查术眼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散光度,并按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分为≤2.5 mm组、2.6~4.0 mm组、>4.0 mm组,比较术前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对屈光状态的影响及手术前后屈光状态的改变。结果术前3组平均裸眼视力、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及平均散光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72.994~322.304,q=7.463~35.450,P<0.01)。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与角膜散光度呈正相关(r=0.833,P<0.01)。3组术前、术后平均裸眼视力、平均最佳矫正视力、平均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2.024~19.068,P<0.05、0.01)。结论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越多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越大,手术治疗可使角膜散光得以改善,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将86例(86眼)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A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B组采用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较术前提高(P<0.05),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减低(P<0.05),三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联合羊膜移植均为治疗翼状胬肉的有效的手术方法,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 翼状胬肉为眼科常见病。患者常因睑裂部长翳影响美容而就诊。笔者2000年4月~2001年2月对104例128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的屈光状态进行了检查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结膜病变,当胬肉组织增长时,随着组织的肥厚和血管的增生,可以明显地影响视力及产生明显的刺激症状。为了解胬肉切除对翼状胬肉患者屈光状态的影响,现收集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行翼状胬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前后患者眼屈光度的变化。方法:将43例原发翼状胬肉患者进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测量角膜缘至胬肉顶点长度、手术前眼部屈光度、术后角膜上皮完全愈合后的眼屈光度,比较手术前后患者屈光度的变化。结果:患者翼状胬肉头部平均长度为(3.12±0.82)mm;愈合时间为4~14 d,平均(9.21±0.59)d;手术前后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眼屈光不正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复发率为4.2%。结论:翼状胬肉患者以远视散光为主,手术治疗可提高视力,降低散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角巩膜双裸联合干细胞植入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将1999~2004年住院的翼状胬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分别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干细胞植入手术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干细胞植入,观察三组之间在术后复发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后三组间术后复发率上均有显著差异。结论:角巩膜双裸联合干细胞植入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翼状胬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翼状胬肉手术时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手术前后屈光变化的情况以及术后复发情况,探讨翼状胬肉的手术时机。[方法]对62例(66眼)翼状胬肉患者按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分为三组:Ⅰ组(19只眼)<2.5mm,Ⅱ组(32只眼)2.5~3.5mm,Ⅲ组(15只眼)>3.5mm,并对66眼行胬肉切除加0.04%丝裂霉素棉片贴敷加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对三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散光度、角膜曲率的变化情况及术后的复发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前散光,三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散光,Ⅰ组患者散光较小,Ⅱ、Ⅲ组患者散光较大;手术前后视力、散光度、角膜曲率变化:Ⅰ组无明显变化。Ⅱ、Ⅲ组变化显著(P〈0.01〉,即术后视力提高,散光度减轻,屈光力差减小;术后复发:Ⅰ组1例复发,占5.56%,Ⅱ组2例复发,占6.1%;Ⅲ组4例复发,占26.67%,且2例患者因留下角膜薄翳而影响术后视力。[结论]当翼状胬肉侵入角膜>2.5mm时,胬肉手术能明显改善角膜的散光情况,从而提高视力,当其侵入角膜达2.5~3.5mm时是手术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翼状胬肉的手术方式.方法 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对翼状胬肉进行手术.结果 治疗翼状胬肉患者429例,共432眼,总复发率在16%左右,而采取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翼状胬肉319例(322眼),手术的复发率仅为0.93%.结论 从上述结果 证明,翼状胬肉切除并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鸿  赵敏  辜凤娟  刘权 《重庆医学》2013,(34):4145-4146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或带角膜缘的自体结膜瓣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3例153眼复发性翼状胬肉随机分为两组,A组97眼用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手术,B组56眼用带角膜缘的自体结膜瓣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进行手术,术后均随访12月。结果 A组97眼有12眼翼状胬肉再次复发,复发率12.37%,B组56眼中有5眼再次复发,复发率为8.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膜移植或带角膜缘的自体结膜瓣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能有效降低翼状胬肉的复发,两种手术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由翼状胬肉所致屈光不正患,通过手术治疗或配镜矫正,视力均可提高。本对32例36眼胬肉患进行了术前、术后常规屈光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术与角膜屈光变化的关系。方法:对4 3例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术后经常规视力、角膜曲率及电脑验光检查,并且测量胬肉侵入角膜缘的长度,比较手术前后屈光度的改变。结果:4 6眼角膜曲率检查平均散光,术前为4 .87±2 .81D ,术后一周及一个月分别为3.19±2 .2 3D及2 .74±2 .0 1D ,术后较术前散光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一周时t=2 .5 83,P <0 .0 5 ;一个月时t=3.4 6 ,P <0 .0 1)。胬肉所致角膜散光以顺规性远视散光为主,散光度数与胬肉侵入角膜长度呈正相关。结论:翼状胬肉可引起角膜散光,手术切除可减少散光,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2.
13.
翼状胬肉手术前后的角膜地形图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角膜地形图,观察翼状胬肉对角膜表面屈光度的影响。方法:原发性翼状胬肉44例52只眼。裂隙灯显微镜下测量其水平向伸入角膜的距离(横径)及跨过角巩膜缘时的弦长(竖径);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Simk值(最陡径与最平径值、散光值及轴向)、角膜中心屈光度和平均屈光度以及以胬肉尖部为中心的扁平区内的最小屈光度(p-屈光度);比较胬肉大小对角膜散光的影响以及各屈光度的差别,并观察胬肉术后角膜的屈光变化。结果:术前,角膜地形图显示一扁平区,位于鼻侧的水平径向上,角膜呈循规性散光,散光度与胬肉的竖径及横径呈正相关(r=0.42,P=0.038;r=0.58,P=0.002),与胬肉距中心的距离呈负相关(r=-0.68,P=0.0002);p-屈光度犤(38.67±2.44)D犦显著低于(P<0.0001)角膜平均屈光度犤(43.76±1.50)D犦、中心屈光度犤(43.98±1.48)D犦及最平径值犤(42.69±1.52)D犦。术后,原胬肉所在处角膜屈光度增高(P<0.01),角膜平均屈光度增加,散光度减小(P<0.05)。结论:胬肉到达瞳孔光学区前已影响视功能,且治疗时间可影响视功能受损程度及术后恢复程度;手术有利于角膜屈光状况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翼状胬肉(Pterygia,简作胬肉)是多发眼病,通过为期22年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流行病学调查 通过不同地区共计39298人普查,发现胬肉患病率为2~6%,占眼病的第3~5位。门诊率为9.01%,致盲率为1.96~4.03%,在眼科手术中占15.4%。年龄最小见于16岁,超过40岁者占76%。女性较多,男:女=1:1.79。农民占3.6~6.4%,工人占1.9%。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对角膜屈光力影响的临床资料,把握翼状胬肉的切除时机。方法按照翼状胬肉的大小、生长方向、肥厚程度进行分类,并测定术眼前后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曲率及散瞳验光。结果62眼术前平均屈光度+2.33D、散光为-1.35D,术后平均屈光度+1.01D,散光度为-0.75D。按胬肉侵入角膜内程度统计屈光状态发现,胬肉侵入角膜内越多对角膜屈光度影响越大(P〈0.05)。结论翼状胬肉的大小、生长方向、肥厚程度不同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也不同。手术治疗可以降低散光,提高视力。  相似文献   

16.
《右江医学》2016,(3):280-282
目的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对翼状胬肉患者疗效及屈光变化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10月~2015年11月接收的98例(98眼)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甲、乙两组各49例(49眼),其中甲组患者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乙组则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周对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度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周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以及角膜散光度等三项指标与术前3周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术前和术后3周这三项指标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翼状胬肉患者的治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或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为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两种方式在翼状胬肉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及对屈光变化的影响相近,具体手术方式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7.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仅可引起眼刺激征、外观缺陷,还可以不同程度地影响视力.但到目前为止,对此病的发病机制了解仍十分有限,治疗效果也欠满意[1].手术是翼状胬肉治疗的主要和基本方式,改进手术方法使翼状胬肉切除干净,防止复发一直是广大眼科医生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对不同的胬肉手术及联合治疗手段进行简单综述,以供基层眼科工作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恒 《四川医学》2000,21(10):911-912
患者 ,男 ,2 8岁。因右眼视力下降 ,眼球新生物 6月就诊。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部检查 ;右眼裸视 0 .5,矫正视力 1.0 (- 1.75DS) ,左眼裸视 1.0 ,右眼内眦可见翼状胬肉生长 ,呈灰白色胶状隆起 ,胬肉已侵及角膜 ,其头部已达瞳孔区 ,体部充血肥厚 ,右眼巩膜、角膜、前房、眼底、眼压均正常 ,左眼检查正常。诊断 :右眼近视 ,进行性翼状胬肉。手术方法 :用 1%丁卡因和 2 %利多卡因分别行右眼球表面麻醉和胬肉下浸润麻醉 ,撑开眼睑 ,用有齿摄夹住胬肉头部 ,用尖刀沿其边缘外 0 .5mm透明角膜区作一浅层切口 ,以此界作角膜浅层剥离 ,将胬肉头部包…  相似文献   

19.
赵北海 《西部医学》2009,21(3):434-436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移植、结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以及常规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分析123例(125眼)翼状胬肉患者接受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效果。其中,A组66眼接受眼接受单纯胬肉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术;B组41眼接受自体结膜瓣移植术联合丝裂霉素C,C组44眼接受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术后随访20到24月,平均22.4月。结果A组复发率16.7%。B组复发率为4.9%,C组复发率4.5%。A组和B、C组之间的复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B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丝裂霉素C联合结膜瓣移植以及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是防止其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比较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移植之间的治疗效果,寻找治疗翼状胬肉的更好方法。方法随机把同期收治的翼状胬肉病人分为A、B两组:A组106例(119眼),在显微镜下行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B组62例(66眼)在显微镜下行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移植,同样应用0.04%MMC。比较其疗效。结果 (1)翼状胬肉手术后总体复发情况:A组复发10例,复发率9.43%;B组复发7例,复发率11.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复发性胬肉和单纯性胬肉比较:复发性胬肉29例手术后复发7,复发率24.14%;单纯性胬肉139例复发10例,复发率7.19%。经χ~2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均未见前房反应、巩膜变化及全身反应。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与胬肉切除联合结膜移植手术都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胬肉复发,二者之间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