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7,(6):748-75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连续腰丛联合后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择期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66例,ASA Ⅱ或Ⅲ级,随机分为:A组33例,腰硬联合麻醉(CSEA),经硬膜外间隙自控镇痛(PCEA);B组33例,连续腰丛联合后路坐骨神经阻滞(LPB),连续腰丛神经阻滞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的围术期血压、心率、麻醉镇痛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方法都能很好的满足手术需求,对阻断手术应激反应的作用都较强。与A组比较,B组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无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术后12hVAS、12h和24h肌力恢复评分均优于A组(P<0.055),总体镇痛满意度均可达Ⅱ~Ⅳ级,但达到Ⅳ级(优)A组15例、B组51例,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管留置延长、低血压等副作用发生率B组低于A组(P<0.05)。两组均发生因镇痛不满意、导管脱落改为PCIA或者伍用氟比洛芬酯止痛病例。结论:连续腰丛联合后路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可作为单侧下肢手术患者的麻醉选择,定位准确、成功率高、镇痛完善、血流动力学稳定,恶心呕吐、镇静过度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无神经损伤、感染、血肿发生,尤其适用于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或多系统器官功能退行性改变造成经典麻醉方式选择管理困难的老年患者,并能较好的应用于围术期镇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65岁以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4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20例(A组),非糖尿病患者20例(B组).两组均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正确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后分别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25 mL和0.5%罗哌卡因20 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变化.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而维持时间长于B组(P<0.01).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阻滞效果优于非糖尿病患者,术后镇痛时间长,未发现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麻醉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定位准确,操作简单,阻滞效果确切,对循环系统干扰小,本文就腰丛复合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相比较,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年龄65岁以上择期下肢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Ⅲ级,男34例,女26例,年龄65~85岁,体重48~72kg,随机分成两组:神经阻滞组(N,n=30)和硬膜外麻醉组(E,n=30),凡有局麻药过敏、凝血机制障碍及安放临时起搏器的患者均被排除在外,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1.2方法患者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路,滴入乳酸钠林格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危重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57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且合并症较多的老年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成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麻醉组(A组),腰-硬联合麻醉组(B组),全身麻醉组(C组)。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15、30、60min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麻醉30min内,B、C组患者收缩压明显降低,需要行升压处理,A组血压维持基础水平,无明显变化;B组发生恶心、呕吐3例,尿潴留10例,腰背痛5例;C组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4例,A组未见发生。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成功率高,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发症少,镇痛时间较长,是危重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较好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究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下肢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该研究整群选取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在该科室进行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68例分为A组及B组,A组进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B组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患者SBP、DBP及HR,感觉与运动阻滞时间等相关指标数据.结果 结果显示,A组、B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发现,与给药前相比,给药15、30、60 min时患者SBP、DBP及HR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60 min时A组患者SBP、DBP及HR数据分别为(149.4±38.4)mmHg、(82.5±10.6)mmHg、(72.1±14.2)次/min,明显优于B组对应指标数据(135.1±40.1)mmHg、(60.1±10.2)mmHg、(79.1±14.5)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感觉与运动阻滞时间发现,A组感觉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达到峰值时间均晚于B组(P<0.05),且有效阻滞时间长于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对高龄下肢手术患者进行麻醉,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8.
目的:高危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效果的比较。方法:58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8~91岁,ASAIII~IV级,随机分为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NER,n=30)和硬膜外麻醉(EA,n=28)两组。NER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的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EA组行硬膜外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评分。结果:NER组在手术过程中的MAP、HR较EA组平稳;两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NER组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EA组(P<0.01)。结论:NER用于高危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可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且起效快,镇痛维持时间长,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张国磐 《中外医疗》2010,29(30):45-46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病人下肢手术中应用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吸氧2L/min,酌情予咪达唑仑镇静及适量芬太尼,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于腰丛注入1%利多卡因20mL和0.375%罗哌卡因15mL,坐骨神经处注入1%利多卡因15mL和0.375%罗哌卡因5mL,观察患者阻滞后感觉神经阻滞效果、阻滞维持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记录本组麻醉前、麻醉后15、30、60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结果所有患者术中都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无严重麻醉意外及死亡病例。与麻醉前比较,本组病人麻醉后血压虽有明显下降,但平均降幅低于术前20%。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佳,循环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比较老年患者单侧髋部手术中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效果。方法50例ASAⅠ~Ⅲ级拟行单侧髋部手术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n=25)和硬膜外麻醉组(B组,n=25)。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两点分别给予0.45%罗哌卡因30ml(腰丛)、20ml(坐骨神经);B组行硬膜外麻醉,给予0.75%罗哌卡因10~15ml。观察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A组在手术过程中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B组平稳;A组用麻黄碱的患者显著少于B组;2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B组围术期出现恶心、呕吐、尿潴留不良反应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侧髋部手术不仅可满足手术需要,而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镇痛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连续硬膜外阻滞在单侧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ASA Ⅰ~Ⅱ级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组(B组)各30例.A组行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腰丛阻滞剂量为0.5%罗哌卡因20 mL,坐骨神经阻滞剂量为0.5%罗哌卡因15 mL;B组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试验量无异常后,给予0.5%罗哌卡因10~15 mL,分别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即刻(T1)、手术开始即刻(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和手术结束时(T4)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及运动恢复时间,同时记录舒芬太尼使用率及术后不良事件(恶心、瘙痒、低血压及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 A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0的HR、MAP、RR和SpO2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T1、T2、T3和T4的HR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T4的MAP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舒芬太尼使用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恶心、瘙痒、尿潴留及低血压)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单侧下肢手术中,与连续硬膜外阻滞相比,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好,起效快,而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骨科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术后镇痛,在神经刺激器(PNS)定位下行外周神经阻滞,定位准确,阻滞成功率高,神经损伤小,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小,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我们发现,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可以减轻对运动神经的阻滞,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的功能锻炼。尤以年老有心血管病患或低血容量的患者选择腰丛-坐骨神经联合喉罩,优势明显,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为手术寻找更有效安全的方法。方法将55例下肢手术高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与观察组28例,观察组在手术中应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效果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对照组麻醉后血压较麻醉前显著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在注药15min时心率较观察组明显增快(P〈0.05);观察组在感觉阻滞、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头痛、恶心、感觉异常、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麻醉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技术应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效果明显,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病人下肢手术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比较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病人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方法择80例临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n=40)和硬膜外麻醉(B,n=40)两组,分别施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麻醉.A组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两点分别给予0.4%罗比卡因0.3 ml/kg(坐骨神经)、0.5 ml/kg(腰丛);B组则选择L 2~3或L 3~4间隙行硬膜外麻醉,予0.75%罗比卡因0.3 ml/kg.记录麻醉前、麻醉后15、30、60、9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心率(HR),升压药的用量、术中输液量、尿潴留发生率等并记录病人麻醉及术后的不良反应,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及恢复时间.结果:与麻醉前比较,两组病人麻醉后的血压均显著下降,B组病人在麻醉后15 min、30 min的SBP、DBP明显低于A组(P<0.01),随后60 min及90 min的DBP仍明显低于A组(P<0.05);手术期间B组的晶体输入量(1425±361)ml明显高于A组(1010±329)ml(P<0.01).曾用麻黄碱针的病人B组(16例)显著多于A组(1例)(P<0.05).B组尿潴留发生率(11/40例)显著高于A组(0/40例)(P<0.01).结论: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不良反应少,是老年病人行下肢手术理想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儿下肢手术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应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可行性.方法:25例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儿,入室后浅麻醉,患侧在上侧卧,通过髂后上棘作棘突连线的垂线,此线外1/4与内3/4交点做棘突连线的平行线,在平行线上髂骨边缘向头端1 cm处为腰丛穿刺点;分别作股骨大转子与髂后上棘的连线(股髂线)和股骨大转子与骶裂孔的连线(股骶线),通过股髂线的中点作垂线,此线与股骶线的交点为坐骨神经穿刺点,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分别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结果:25例患儿均成功诱导出相应的肌肉运动,均成功在浅全麻复合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术,术后镇痛平均时间为(4.8±1.6)h,术中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均无显著变化,术后无尿潴留、呼吸抑制、躁动和呕吐等并发症.腰丛穿刺位置与患儿年龄和体重显著相关.结论:小儿腰丛和坐骨神经的穿刺位点在体表有固定的解剖关系,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好,可应用于小儿下肢手术.  相似文献   

17.
章蔚  疏树华  方才  邵春晓 《安徽医学》2011,32(12):2006-2009
目的 比较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46例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组,n=25)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n=21)两组.E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腔向头侧置管,给予1%利多卡因+ 0.375%罗哌卡因10~14 ml;N组行神经刺...  相似文献   

18.
郑建宇 《吉林医学》2015,(7):1433-1435
目的:对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阻滞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临床应用进行比较,探讨两种麻醉方法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优缺点。方法:选取行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年龄>70岁)5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26例患者。A组在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下手术,正确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后,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给予腰丛阻滞0.375%罗哌卡因20~25 ml,给予坐骨神经阻滞0.375%罗哌卡因15~20 ml。B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阻滞麻醉手术,选L3-4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用腰麻穿刺针经硬膜外针穿破蛛网膜,有脑脊液流出后,缓慢注入0.375%罗哌卡因2~3 ml。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阻滞平面与效果,麻黄素使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B组患者在手术中各个观察时点的SBP和DBP明显低于A组(P<0.05),感觉神经阻滞平面B组明显高于A组,改良Bromage评分两组无差别,术中麻黄素使用量B组多于A组(P<0.05),不良反应A组明显少于B组(P<0.05)。结论: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和腰硬联合阻滞都能很好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具有更加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更少的不良反应,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具有特别的优势,尤其适宜合并有其他慢性内科疾病或者不宜行椎管内阻滞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高龄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应用的可行性。方法40例60岁以上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正确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后分别给予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25—30m1和35—40ml;B组选择第2~3腰椎或第3—4腰椎间隙行硬膜外麻醉,给予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8—15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B组麻醉15min后各时点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麻醉前及A组(P〈0.05或P〈0.01);A组镇痛持续时间长于B组(P〈0.05),但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短于B组(P〈0.05),B组术中使用麻黄碱的例数及输液量高于A组(P〈0.05);B组患者围术期恶心、呕吐、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腰丛一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术后镇痛时间长,并发症少.适合老年患者膝关节置换手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