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尿流动力学检查在排尿障碍疾病诊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Laborie尿流动力学分析仪对54例排尿障碍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并根椐结果分型行相关治疗。结果:根据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分析,33例前列腺增生中有3例合并神经源性膀胱,3例为轻度前列腺增生,6例前列腺术后排尿不畅确诊为逼尿肌无力,其余病例与该检查前诊断相符。治愈24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对排尿障碍疾病的诊断分型、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蜡疗在脑卒中所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将6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2例,做20分钟蜡疗后,再做40分钟常规康复训练,每天1次;对照组32例,只给以40分钟常规康复训练,每天1次。15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P0.05),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蜡疗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上肢肢体运动功能,比单纯康复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老年男性排尿障碍的临床病因及尿流动力学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排尿障碍的临床病因和尿流动力学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老年男性排尿障碍患者304例,通过完整的病史资料和尿动力学结果进行临床病因诊断及尿动力学分析.结果:304例患者中,前列腺增生症患者186例(61%),其它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21例(7%),非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77例(25%).尿流动力学诊断:膀胱出口梗阻132例(43%),逼尿肌不稳定119例(39%),逼尿肌顺应性降低187例(61%),逼尿肌无力/受损77例(25%),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38例(12%).结论:男性老年排尿障碍的病因,有多系统、多种疾病原因,尿流动力学检查能有助于排尿障碍的进一步认识.临床病因与尿流动力学表现结合分析,才能对老年男性排尿障碍患者有较全面、准确的诊断,从而为良好治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检查在排尿功能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排尿障碍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尿流动力学分析仪检查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并针对检查结果采取相应诊疗。结果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17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期逼尿肌压在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3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膀胱最大容量、最大尿道压、膀胱颈压等均在治疗后显著降低,而最大尿流量、平均尿流率均在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7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膀胱颈压在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可辅助临床对排尿功能障碍疾病患者的诊断分型与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拔除尿管对骨折术后患者自主排尿的影响。方法:选取骨折术后留置尿管患者1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85例。实验组在术后12 h内常规训练后拔除尿管,对照组在术后24~48 h内常规训练后拔除尿管。比较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自主排尿情况。结果:实验组自主排尿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拔除尿管能够减轻对泌尿系统的刺激,促进患者自主排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拔除尿管方法对排尿的影响。方法:将104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4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随尿液排出自然脱管的拔管方法,而对照组则按常规拔管的方法拔管,比较采用两种拔除尿管方法对排尿的影响。结果:两种拔管方法有明显差异,观察组自主排尿成功率为98.1%,而对照组自主排尿成功率为82.0%。结论:随尿液排出自然脱管的拔管方法,更能有效地预防拔管后尿潴留的发生,减少重新导尿的机会,减少患者痛苦,节约医疗费用,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8.
王成红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52-54
目的探讨术前训练对于PPH患者术后排尿的影响。方法选择肛肠外科2012年2月~2014年10月行PPH患者218例,将患者分为术前排尿训练组和常规处理组。对术前排尿训练组进行术前排尿训练,观察术前训练对PPH术后尿潴留的影响。结果术前训练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常规处理组,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低于老年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对于PPH后患者尿潴留发生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排尿训练可降低PPH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针对老年男性患者应该采取综合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河南医学研究》2017,(18)
目的观察全面护理干预对留置尿管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及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唐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需留置尿管的患者112例,根据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术后感染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尿流率及膀胱压力均高于对照组,尿残留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尿流动力学,减少留置尿管导致的术后感染,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桥式运动在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100例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成桥式运动治疗组59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桥式运动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规范的桥式运动训练.比较两组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 桥式运动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桥式运动治疗组的膀胱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且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桥式运动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尿失禁患者的尿失禁症状,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的发生,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资源系统、万方、PubMed数据库中关于体表电刺激对脑卒中后患者排尿障碍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间自建刊(库)开始到2018年9月。收集干预措施为体表电刺激、研究对象为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后纳入的17篇文献中评价方法以临床疗效最多,故以11篇文献中临床疗效作为效应量进行分析。疗效森林图显示,10篇研究的同质性较好,RR=1.332,95%CI [1.245,1.425],P 0.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可认为体表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有效。Begg图及Egger图显示研究对象分布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结论体表电刺激可改善脑卒中后排尿功能,但尚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拔除留置尿管的不同时机对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自行排尿的影响。方法:将胆囊切除患者11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膀胱充盈时边拔尿管边排尿;对照组采用膀胱持续开放引流呈空虚状时拔管。结果:试验组第1次自行排尿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留置尿管拔除时机选择在膀胱充盈有尿意时为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协同护理干预措施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干预组接受家庭随访、电子通信随访、康复技能指导、心理护理等形式的协同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接受常规社区脑卒中护理。结果干预六个月后,干预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协同护理干预措施可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使医院的护理工作向家庭延伸,拓宽了护理工作领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进行平卧排尿训练对预防和减少术后排尿困难、尿潴留的效果。方法:将80例择期手术的住院患者按手术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实验组在术前1~2天指导患者以一侧肢体制动的姿势在床上练习平卧位排尿训练至少3次,至患者感到排尿自然顺畅为止;对照组在术前仅做常规准备。结果:显示实验组术前训练平卧排尿与未训练平卧排尿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第1次排尿时间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平卧排尿训练,可减少术后排尿困难,降低尿潴留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探讨对脑卒中排尿障碍患者早期膀胱功能训练的临床护理措施。②方法选择56例脑卒中排尿障碍的住院患者,根据接受康复训练的时间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早期康复训练组)36例和对照组20例。对观察组患者入院后即开始行膀胱康复训练,而对照组则单纯行导尿或自行排尿。③结果观察组经过早期膀胱功能训练,残余尿量明显减少,尿失禁、泌尿系感染等发病率明显下降,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④结论脑卒中排尿障碍患者早期实施膀胱功能训练,可有效促进膀胱排尿功能的恢复,减少诸多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7.
针刺治疗脑卒中排尿障碍7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卒中患者在卧床治疗期间,常因角色及体位的改变,引起排尿时心理紧张、恐惧、焦虑、烦躁等情绪,致排尿障碍。给予持续导尿后,症状得到暂时缓解。急性期后,患者仍不能自主排尿经诱导无效者,我们采用针刺疗法帮助其恢复自主排尿功能,效果满意。现将72例患者所行针刺疗法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吸气肌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方法将我院2016年8月到2018年8月收治入选的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例。联合治疗组应用常规康复和吸气肌功能训练;对照组单纯应用常规康复。比较每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的上肢BN分期、上肢Fugl-Meyer运动评价。结果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上肢BN分期、上肢Fugl-Meyer运动评价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吸气肌训练可以有效缓解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有利于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90)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穴位埋线组,即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30例;2组均采用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加用肢体主动肌及拮抗肌的穴位进行埋线;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采用电生理评价、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MBI)评定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运动功能各功能区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间电生理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MBI)评定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能促进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使脑卒中偏瘫伴高血压患者也能进行正常桥式运动训练,提高功能恢复效果。方法:采用放松训练及支持疗法,如在保护性血压、脉搏监测下,根据患者主诉与体征分3步进行,同时指导姿势动作与平稳呼吸法等。结果:30例中除1例在第2步训练时出现面色发红、收缩压升至22kPa、舒张压升至16kPa,而后终止训练外,其余29例均无肢体疼痛及并发症发生,安全过渡到一般性桥式训练中。结论:此类患者通过放松训练及支持疗法后可以参与正常桥式训练。出院时痉挛明显缓解,血压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