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征 《中外医疗》2016,(11):95-96
目的 分析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于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58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9例采取常规治疗,实验组29例采取骨科损伤控制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68.97%)显著低于实验组患者的优良率(86.21%);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采取骨科损伤控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骨科损伤控制的应用效果。方法3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n=15),观察组经骨科损伤控制下治疗,对照组经常规骨科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60%,观察组治疗优良率86.6%明显高于对照组46.7%,并发症发生率6.7%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0%低(P<0.05)。术后对2组患者进行16个月的随访,通过X线片得知患者骨折均愈合良好,无1例患者发生畸形愈合。结论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给予骨科损伤控制,能促进患者预后,提高骨折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应用骨科损伤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骨科损伤控制理论指导下实施分期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86.67%,对照组为60.00%;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应用骨科损伤控制效果确切,能有效提高患者骨折的复位效果,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吴健民 《中原医刊》2014,(11):123-124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4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科治疗,治疗组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行分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对照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68.4%,治疗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行分期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骨折复位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50例于2012年2月~2013年7月间在我院进行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指导下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分期治疗,比较和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6例患者复位效果为优,11例患者复位效果为良,6例患者复位效果为可,2例患者复位效果为差,复位优良率为68%;观察组13例患者复位效果为优,9例患者复位效果为良,3例患者复位效果为可,没有复位较差患者,复位优良率为8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2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进行骨科损伤控制理念的指导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骨折复位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采用骨科损伤控制技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上述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进行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88.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为52.0%,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几率为20.0%,观察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几率为4.0%,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骨科损伤控制技术的指导下为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减少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几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1):78-80
目的 研究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6 年1 月~2018 年6 月我院诊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8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骨科损伤控制治疗法:控制出血、ICU 复苏治疗、分期手术治疗,观察指标包括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88.34±13.36)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0.22±1.98)d、骨折愈合时间为(2.49±0.36)个月均低于对照组的(150.22±22.48)mL、(14.27±2.25)d、(3.28±0.55)个月(P<0.05);观察治疗优良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2.50%(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00%,低于对照组的32.50%(P<0.05)。结论 骨科损伤控制模式下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效果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陈文明 《当代医学》2014,(30):11-12
目的对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6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13),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取骨科损伤控制。结果在发生并发症概率以及复位优良概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采取骨科损伤控制,能使患者的身体机能得到调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邵旭辉 《当代医学》2014,(25):36-36
目的 探讨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盆骨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来河南省濮阳市中医院进行治疗的不稳定盆骨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26例,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n=13)。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常规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骨科损伤控制下给予手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复位优良率为84.6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5.38%,对照组患者术后有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科损伤控制应用于不稳定盆骨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复位优良率,降低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骨科损伤控制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21年11月如皋博爱医院收治的68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抽签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骨科损伤控制治疗干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生活质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治疗前,两组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物质生活、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治疗中实施骨科损伤控制干预,可提升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治疗时间缩短、术中出血量减少,值得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We report a rare case of penile fracture with incomplete urethral rupture in a 25 years old male who sustained the injury during sexual intercourse. He presented with a tense haematoma on the ventral aspect of the penile shaft, associated with urethral bleeding. Per urethral catheterization was possible though it was painful. Exploration and repair of the penile fracture and urethra were performed within 16 hrs. The patient made an uneventful recovery with good erectile and voiding function. This case illustrates the value of early surgical repair of the fracture in order to prevent complications. The true incidence of penile fracture is not known even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because it is under reported or hidden for social embracement and even it is reported to physicians it remains undiagnosed or mismanaged. Very rarely it is associated with urethral rupture.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评价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总结手术失误的经验。方法:对比54例患者手术前后X线片、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以及ASIA评分,进 行综合评价。结果:47例患者获得连续随访,随访时间6至30个月,Cobb’角由术前平均24.5°恢复到术后平均 5.5°。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53%,恢复到术后91%。神经损伤ASIA分级平均提高1~3级。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9.1%。结论:AF系统能够获得满意复位与固定效果,提高手术技术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方法 及其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30例,其中22例患者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或带锁髓内钉固定联合空心钉固定进行治疗,8例患者采用重建髓内钉固定进行治疗,对所有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研究中,30例患者骨折均顺利愈合,愈合时间分布为11~25周,平均为(15.7±4.1)周;术后共计出现1例骨折不愈,4例延迟愈合,4例下肢短缩.结论 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的治疗难度较大,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及移位情况选择合理的固定方式和顺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从1998年以来用DHS内固定治疗4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分析和术前、中、后的处理及疗效进行评价,平均随访1年半;结果:本组全部随访,疗效满意;结论:作者认为DHS内固定是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脊柱转移癌合并病理性压缩骨折51例和同期收治和门诊诊治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合并压缩性骨折21例,两者之间,尤其是位于胸腰段和腰椎的病变常难以鉴别,有2例骨质疏松症病人误认为转移癌而手术探查.作者从一般情况、主要症状、是否合并神经损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资料,对两种疾患的异同做了分析,结果表明,病灶单发、疼痛较严重并有夜间痛,椎体破坏并有椎旁软组织肿块,且合并脊髓压迫或神经根性症状者是脊柱转移癌的特征;骨质疏松症患者一般年龄偏高、女性较多,病椎呈多发、除病椎压缩变扁外,其他椎体密度亦降低、无椎旁软组织肿块影,疼痛较轻,无脊髓压迫或神经根性症状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67例股骨颈骨折,其中52例获得随访.结果:手术三周后即扶拐下地,逐步负重行走;随访时间2年11年,优良率达89.3%,其中优40例(76.9%),良6例(11.5%),可4例(7.7%).差2例(3.9%).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创伤小,操作简便,康复较快,可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是股骨颈骨折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手术冶疗与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髋臼骨折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进行评估。结果:本组183例,127例获得随访非手术组优良率76.7%,手术组优良率84.2%。结论: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优于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