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伤寒论》对于结胸证的论述,可分为大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小陷胸汤证的热实结胸以及白散方的寒实结胸两大类.在此,笔者想着重讨论一下关于大陷胸汤证的机理、脉象以及大陷胸汤证与大承气汤证的鉴别等3个方面的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
3.
结胸证的主要症状是心下硬满疼痛,是一种急性发作性腹部疼痛的病证。笔者在急腹症临床中,辨证治疗176例结胸证病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导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76例中,男性98例,女性78例;年龄19岁以下22例,20~60岁131例,61岁以上23例,年龄最小为6岁,最大为81岁。病例来源:本组病例全部由门诊收治入院。诊断依据:发病时均有心下痛,按之石硬,烦躁、懊,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不大便3~6日,日晡潮热,脉沉实等。疾病分类: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伴有渗出性腹膜炎,或伴中毒性休克者23例;急性胰腺炎69例中,52例为重型水肿性胰腺炎,伴急…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的“结”,遍及六经 ,全文共有 5 0处论及结 ,与结相连 ,有为病证、症状、脉象之名 ,有论病因病机 ,有作鉴别之用。为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结”之实质 ,笔者就书中相关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1 结的涵义“结”字在医学文献中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中“结阴者 ,便血一升”,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结者散之”。前者为病 ,后者言治。张仲景在《素问》论“结”基础上 ,扩大了“结”的使用范围 ,故《伤寒论》中有“结胸”、“脏结”、“阴结”、“阳结”之病证名称 ;又有“脉结”、“脉结代”、“脉沉结”等脉象 ;还有“…  相似文献   

5.
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临床辨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耿云涛 《河南中医》2009,29(7):627-628
《伤寒论》中结胸证的病机是表证误下致热与水饮相结于胸腹,大陷胸汤是其代表方;阳明腑实证的病机是邪热已入阳明,与燥屎相结于中、下焦,大承气汤是代表方剂。在诊治类似结胸和阳明腑实证的实践中应详辨病机,准确用药,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6.
7.
陈元品 《四川中医》2003,21(6):22-24
烦躁是病人的一种精神症状,预示着疾病的安危程度,是我们临床必须时刻观察的指标。一般认为须为自觉症状,多属阳、热、实证;躁属他觉症状,多属阴、虚、寒证。综观《伤寒论》全书398条原文,有关“烦”、“烦躁”、“躁烦”、“心烦”的条文76条、88处,涉及三阴三阳、五脏六腑;治疗方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针药并用,从而体现张仲景辨证论治思想,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 外寒里热证,表里双解 外寒里热证为表有寒、里有热的证候。原文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前条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之表里同病,治宜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后条为太阳之邪未解,内兼郁热,治当微发其汗,兼清里热。大青龙汤是麻黄汤加重麻黄用量,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其麻黄用量加大,是为加强发汗之力。以散风寒之邪,石膏辛寒以清里热,麻  相似文献   

9.
10.
甘遂半夏场是《金匮要略》中治疗结胸证的方剂,临证运用较少。余在临床中治疗一患者因误治而成结胸者,选用该方治疗,效如浮鼓,现报道如下。赵某,男,39岁,1998年9月16日初诊。平素好饮冷水,四肢关节常感到酸痛,偶自利数日,疑为虚寒,给服补脾益肠丸,遂泄利后重,心下痞满。某医谓其食积热滞,给服山楂、神曲、枳实、厚朴消导之品,未见好转。又与大黄泻心场治之症状加剧。刻诊:少腹至心下痞满胀痛,拒按,心中懊浓,起卧不安,大便秘结,口渴,按之心下痛,舌燥苦黄,脉寸浮关沉。视其脉症,如伤寒论中之结胸证,遂予大馅胸场泄…  相似文献   

11.
2004年9月在山西太原中华中医药学会召开的全国中医疑难病研讨会上,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教授以近期出版的《陈瑞春论伤寒》(增订本,湖南科技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伤寒实践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二书惠赠,读后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12.
摘要:《伤寒论》有关对预后的辨证的条文多达40余条,条条意博理奥,艰涩难懂,若非刻意研精,则难识其真要,在临床实践应用当中更难做到运用自如。笔者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医宗金鉴》等经典医著,并通过对《伤寒论》预后辨证之条文逐一分析,在探求其理,明其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将《伤寒论》预后辨证综合、归纳为阴阳自和预后、凭脉预后、以证预后和脉证合参预后4个方面,以求在临床实践之中起到提纲携领之作用,从而达到指导临床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为止 ,大多将伤寒的涵义分为广义和狭义 ,分别解释为“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和“感受寒邪 ,感而即发的外感病”。笔者于教学中 ,也多遵旨授业 ,不越雷池。然每于解惑之余 ,颇感确有细化的必要。《伤寒论》涉及“伤寒”二字的原文有 98处。其内涵既有广义、狭义的不同 ,又有泛指、特指的区别 ;既有专论病证者 ,又有兼论证候转变者。其不同层面的内涵 ,仅以广、狭区分 ,恐难明经旨。本文试从常规内涵和特殊指代的两个视角 ,做如下探讨 ,不当之处 ,望同道指正。1 常规内涵“伤寒”既有泛指一切外感疾病总称的广义内涵 ,又有专指感寒而发类外…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典著作。它从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对痛证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其论述之精辟,辨证之准确,治疗用方之全面,为后世医家在疼痛的分型、治疗等方面奠定了基础。《伤寒论》中治疗痛证的方剂,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运用。总观《伤寒论》全篇,有397条,论及痛证的有67条,其中太阳篇38条;阳明篇7条;少阳篇1条;太阴篇3条;少阴篇11条;厥阴篇7条。另外有些条文,虽无疼痛二字,但也含有疼痛之意。其中太阳病、太阴病、厥阴病的辨证提纲中均有痛证的论述。在六经分证的前提下,《伤寒论》中痛证的部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伤寒论》原序及汤证、病、证、症状的描述及条文的分析,认为它不是论治外感热性病的专书,也不是既论外感又论杂病,而是一本"疾病总论",是对一切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总则和大纲。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在理、法、方、药上的辨证论治特色。其类方,在辨证论治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归类方式具有不同的研究特点和意义。伤寒类方归类方法主要有六经分类、以方类证分类、君药分类、主方分类、功效分类和疾病分类等分类方式,且类方归类的规律即重在类证。伤寒类方的归类方式多以"病、证、症、方、药、量、疗效"七者之一作为归类标准,来研究伤寒类方归类的规律性。通过伤寒类方分类的研究,认为建立相关数据库对伤寒类方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伤寒类方的学习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鑫  滕晶 《中医药学报》2012,40(3):188-188,F0003
系统总结分析了张仲景《伤寒论》中微脉的特征及主治病机,从而阐明了微脉作为一种独特的脉象,反映了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对以后临床疾病的诊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试析《伤寒论》的体质思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伤寒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体质的概念和类型,但它蕴涵了丰富的体质思想和理论,有了初步的体质分类。伤寒六经病的发生即是不同的体质类型与病邪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六种病理表现,这种体质思想贯穿于三阴三阳病的整个辨证论治体系当中。《伤寒论》体现了体质与疾病传变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中关于"喘"的条文论述有17条,按照证候分类有无汗而喘,汗出而喘,喘而汗出,喘而胸满,腹满而喘,微喘,喘冒等;又对仲景关于治喘之禁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基本方的理念研究《伤寒论》组方用药规律。方法 :建立《伤寒论》中112首方剂的组方-药物矩阵,利用SPSS 19.0软件对组方-药物矩阵进行基本统计和系统聚类,系统聚类采用离差平方和法和欧氏距离。结果:基本统计表明《伤寒论》中炙甘草、桂枝等药物出现的频数非常高;系统聚类提示112首方剂中的大多数是由基本方衍生而成。结论:基本方结构体现了方-证互动的关系,是研究中医用药规律的基础,其内涵有待进一步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